首页 > 文章中心 > 项目教学管理

项目教学管理范文精选

项目教学管理

项目教学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院二级管理;院系教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探讨与实践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载体,其涵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研究及教学资源建设等内容。目前,我国高校都通过设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带动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以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诸多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高效、科学、规范地组织和推进教学改革项目,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需履行的重要工作,需高度关注和持续研究。校院二级管理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实施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权力下放和目标考核,提高学院的自由度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主体作用。校院二级管理实施之前,多数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要由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部门规划和管理,院系教学管理部门仅负责监督实施。因需考虑到全校所有学院和学科专业,使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进行政策引导和宏观管理,院系教学管理部门成为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规划管理和实施的主体,可以根据学院特点自主规划和管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其针对性和目标性大大增强。本文针对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教育教学改革管理的新特点和新任务,探讨院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规划立项、过程控制、验收推广、激励措施等方面的问题及对策,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进行合理规划,规范立项评审

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适时、求是、务实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和导向是取得良好改革成效的基础。教学管理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从国内外教育改革趋势、学校教学改革规划及本学院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开展多方调研和合理规划,充分汲取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内外专家及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和完善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和申报指南。明确指导思想、立项原则、验收标准、管理程序。注重点面结合,实施分类管理,合理利用经费。以学院重要需求和省级以上教改项目配套为导向,设立重点项目,实施期限2~3年,培育重大标志性成果。以自由探索为导向,设立一般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为1年,鼓励教学中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实践。规范立项评审程序,建立完善的立项评审制度,充分发挥评审专家的作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把人员关和质量关。为保证项目实施效果,在项目立项申报阶段就建立量化指标与效果评价相结合的目标考核机制,明确项目的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效,不但要有可量化的硬性指标,更要注重改革项目研究过程与实践效果。通过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和严格评审,让真正想做事、能做事的老师有机会做事,让理念先进、目标明确、切实可行且有重要价值的优秀教学改革项目被筛选出来。

二、实施过程控制,强化服务意识

在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和实施中,往往重视立项申报和结题验收,而忽视对项目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和控制。教学改革项目一般都要经历从设计规划到实施实践的研究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实施过程控制一方面是为了掌控项目进度并实施监督,另一方面是为了发现项目执行中遇到问题并及时解决,避免教改项目流于形式,是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对立项教改项目进行分类检查,轻形式、重实效,尽量不要给负责人带来额外的负担。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点,采取汇报、观摩、走访或座谈的形式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充分利用专家资源为项目负责人提供指导和解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根据项目负责人的实际需求为项目开展提供资金筹措、资源整合、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从管理者、旁观者逐渐变为支持者、参与者。对执行顺利、前景明朗的项目,加大关注和支持力度。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暂时遇到困难的项目,尽力整合多方力量为其分忧解难。对进展缓慢、无法继续执行的项目,及时进行终止,责令负责人分析原因并作情况说明。制定与过程控制相匹配的经费拨付程序,采取分阶段下拨经费,保证教改经费的高效合理利用。通过过程控制和多方支持,保障改革研究项目顺畅有序地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果。

三、开展验收评价,重视成果推广

结题验收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环节,既是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改革成果进行凝练提升和宣传推广的重要渠道。结题验收一方面要对关键量化指标进行客观考核,另一方面要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要注重项目的创新性、实践性和价值性,鼓励实践应用与推广。项目负责人要以结题验收为契机,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和成果凝练,精心准备结题报告和汇报材料。教学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项目结题验收工作,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特别是校外专家参与验收评议,有利于对项目进行客观评价,也有利于项目的进一步凝练提升,还有利于宣传推广。对于有实践环节的项目,要充分听取学生的评价。对于重点项目,考虑采取结题验收与成果鉴定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多方评价,对项目结题情况进行分级。对结题优秀的项目进行奖励,根据需要对其进行滚动支持,以培育更高层次的重要成果。对结题不合格的项目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根据情况限制项目负责人再次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在学院范围内对项目改革成果和结题验收情况进行全面展示。结题验收不代表改革研究项目的结束。项目负责人应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进行成果凝练。教学改革的成果不能束之高阁,要进行推广应用。教学管理人员要为成果推广提供条件和支持,组织示范课、专题研讨会等进行成果宣传,组织教学成果奖评定,进一步扩大影响和应用范围。

四、完善激励措施,营造改革氛围

教学改革研究往往周期长、见效慢,费时、费力、费心。很多老师对教学改革研究的主动性不够,甚至望而止步。要实施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营造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肯定老师们在教学改革研究方面的辛勤付出,在年终考核、岗位评定、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充分体现。设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专项奖励基金,表彰在教学改革研究方面表现优秀的教师,并在研究生招生、场地使用等科研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加大教学改革研究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激励教师关注教学、投身教学、研究教学,以产出高水平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学院从学校获得了更多权利和自由度,也承担了更多责任。学院教学管理部门要尽快转变角色,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方法,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高效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改革研究活动,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静.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2]吴菲,张君诚,许明春.基于分类管理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项目优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

项目教学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战略重点转移,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趋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的发展逐步从过去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近年来,高校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1],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现阶段教育部将主要力量集中在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版、专业质量三级认证与排名试点工作等项目上,原“本科教学工程”中的项目设置与否、怎样设置,成为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的常规性工作。在此形势下,如何从高校管理角度,充分发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在“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及新工科建设方面的培育和孵化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一、高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一)宏观研究层面: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实施及发展策略评价不一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自实施以来,对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在教育理论界得到基本认同。如代静(2019年)[2]、周晴(2020年)[3]等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并针对目前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也有学者从宏观角度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变革进行研究,为我们提供其价值和发展态势的解读:贺武华等(2018年)[4]认为从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6号文件后,“质量工程”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从公共政策学角度评估这两大政策,作者认为产生了很大政策功效的“质量工程”,在后续的“本科教学工程”中并未得到更好地推进与发展,“本科教学工程”的行动逻辑与其初衷并未相向而行,两个“同源性”政策出现了脱节和错位。袁海军(2019年)[5]认为“本科教学工程”纠正了“质量工程”时期的项目多而分散、经费支持力度小、申报审批程序繁杂等问题,注重了项目的集成与创新及工程重点与核心的把握,突出了项目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综合效益。但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正式,历时20多年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宣告全面竣工。

(二)高校管理层面:高校管理各有千秋但仍存在漏洞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作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延续已经实施近13年,在此期间,不同高校为保障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实施,探索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提高管理效能的项目管理机制,如修订管理文件、提供制度保障;构建项目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提出项目结合学校特色发展等,但高校在统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项目管理层面重申报轻立项;管理过程监管不严;缺乏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项目经费管理机制不健全;项目成果推广力度不够;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较差;建设实效不强、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现象。廖文果等(2019年)[6]认为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实施过程违背设立的初衷。如重申报轻建设,把关注点集中在是否立项、立项的等级和数目上;过于包装申报书,尽力把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往里填;加强对获批的部级、省级项目数量和等级宣传,对项目的过程建设、标志性成果,对成果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很少提及等。总之,高校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无法从根本上保障项目质量,项目建设成果良莠不齐。

(三)项目建设层面:项目建设总体发挥巨大作用但存在问题

申报人作为本科教学工程具体项目建设的实施者,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教师主体缺乏积极性;申报人改头换面多头申报、重复申报重复建设已立项项目;重视申报立项数量、轻建设质量;不按时提交中期检查及结题材料;经费使用不合理;结题不通过等。从上述分析来看,学者们肯定本科教学工程作用的同时,从不同角度阐述本科教学工程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除需要项目申报人自身重视项目建设外,另外一部分可归咎于项目管理部门职能的发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的归属部门是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教务管理部门负责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检查、经费下拨、结题等工作,在项目建设中扮演督促建设和管理的角色。因此,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在原有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有必要对项目管理进行改革和优化,以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新形势下高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的指导原则

目前,国家到省(市)到各高校的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体系逐步转变为省级到高校的二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体系。然而,一项好的政策制度,在其功效能力未发挥完全时,其自我强化趋势为其运行提供激励机制,促其边际效益递增。[4]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作为质量工程项目的延续,是促进本科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在引导和支持高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甚至有不少创新和突破,这些项目为申报部级教学成果奖、“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发挥了良好的辅助和孵化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应重视学校层面政策引导,坚持项目管理的指导原则,切实发挥项目建设育人功能,做到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教学管理所用。

(一)时效性原则

时效性原则指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充分考虑国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关注社会需求,反映最新教育教学理念。科学引导项目的选题方向,确保教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和实际针对性,促进优秀教学成果的产出和推广应用。

(二)全局性原则

高校需从整体出发,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各项因素,根据实际建设需求科学规划具体项目建设类别,使得项目建设更加合理。同时针对全校教育教学改革趋势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专题研究和重点委托立项的形式,进行重点项目立项,确保学校项目建设科学合理发展。

(三)成果导向兼顾过程管理原则

项目立项管理遵循成果导向,以改革目标和项目结题标准为指导,对项目进行引导。一方面,项目要完成本项目自身设立的改革目标,另一方面也要参考着立项要求和建设要求对项目验收标准进行细化。

(四)信息化原则

信息化原则指在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如项目管理系统、网站建设)等手段,通过对信息的收录、加工、共享和深度利用,使项目管理的信息沟通更加方便快捷,管理流程更加规范有序,从而提高管理层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整个项目的管理水平。

三、新形势下高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策略分析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都在努力推动发展新经济,抢占产业和科技革命的制高点。[7]为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教育部积极做好人才培养布局,推进“新工科建设”、分三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措施,引导高校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高校更应顺应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要求,通过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建设,改革管理策略,孵化优秀成果,为人才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一)项目启动:重视政策引导,投射管理认知

高校要把抓好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作为培育优秀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培育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性,扎实做好本科工程项目启动前的准备工作。在启动项目前,要做好项目建设整体规划,紧扣项目建设实效性、紧迫性,明确项目建设指南、申报条件、立项范围、建设标准、资助额度,力求项目建设目标清晰明了,规划思路科学前瞻,确保项目立项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管理大局。如:为全面高效的支持学校各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可通过对公共基础课所在单位设置委托立项专项教学改革项目,督促立项单位积极探索本单位所承担的基础课程如何更好地支撑工程认证专业学生的毕业指标点要求,促进学校专业认证工作顺利开展;为更好地服务学校申报部级/省级一流课程、一流专业,学校可将一流课程、一流专业项目纳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范畴,积极做好项目培育和孵化工作;为提高学校在线课程建设水平,加大课程类项目建设投入,将校级课程原经费1万元/项调整至10万元/项等措施。

(二)过程管理:注重过程管理,保障项目建设质量

项目立项只是开端,项目建设即是关键。学校在启动立项时应明确各类项目建设标准及结题要求,指导教师合理规划建设过程。管理部门应改变项目立项后无人监控的现状,加强从立项、中期、结题的全过程管理。对于省级项目,要重视项目立项后的开题论证,以广东省为例,省教育厅要求项目正式实施前,对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举措、预期成果、建设进度安排进行科学论证,且论证专家(至少三分之一来自外校)不少于5人,这就督促高校从立项之初就重视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在中期检查时,对于经费数额较大的项目,可分批次拨付资金,即中期检查通过后的项目方可收到剩余建设经费;项目验收前,项目验收预通知,提醒到期待验收项目做好验收准备;建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校外专家库,邀请具有丰富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经验的校外教师作为评审立项及结题验收专家,如邀请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作为课程项目评审专家,邀请部级一流专业带头人作为专业类项目、教学团队类项目评审专家等。

(三)结果导向:细化建设标准,拔高建设水平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类别较多,建设内容各异,在制定建设标准时,要有所侧重和细化。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在2020年启动立项通知中,拟立项包括专业建设、专业特色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个大类、21个小类,教学改革项目又分为了普通教改项目、专业持续改进教改专项、课程思政教改专项、课程教改OBE专项、教学成果奖培育专项等类别,不同类别建设要求侧重点不一致,在细化建设目标时,除普通教改要求有不少于1篇的教研教改论文外,专业持续改进教改项目要求教师针对认证/评估通过的专业持续质量改进问题,主动参与教学问题研究、促进教学方法改进;课程思政教改要求结题时出具一套具有明显思政教育特点的所讲授课程教学资料,包括PPT、图片和各种影视资料;课程教改OBE专项要求建成较为成熟的OBE课程体系等。同时,广东省下发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评审指标体系(试行),高校可结合本校实际及特色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项目建设标准,拔高建设水平。

(四)奖惩机制:加大奖惩力度,鼓励教师投入教学建设

设立相关的项目奖惩机制,在奖励方面:对获批立项并顺利通过验收的省级项目在原有经费资助基础上进行额外奖励,对在项目建设基础上发表教改论文、出版教材、获得教学成果奖的教师进行额外奖励;将教师承担课程、专业、教材、教学团队等项目等同科研项目,发放科研积分,充分鼓励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中。同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建立申报人信息库,针对近年来各级各类项目验收结果为“不通过”“暂缓通过”“申请撤项”及项目逾期未验收的项目负责人限制其申报资格;如有省级验收结论为暂缓通过或不通过的项目,适当限制项目负责人及所在单位再次申报各级各类项目。

(五)信息化水平:研发项目管理系统,建立专题网站

高校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资源,争取研发全方位综合管理(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成果统计等)的项目信息化系统,减少教学管理部门和各二级单位的重复工作,实现项目实施过程及研究成果的动态监管,切实避免出现项目重复申报、重复立项等现象,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要建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专题网站:实时公布学校历年来立项的各级各类项目列表,避免教师盲目申报;公开省级、校级立项及结题验收文件,方便教师及时查询了解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情况。

四、结束语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作为为本科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服务的系统性工程,长期以来担任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新的形势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管理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不断地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进行研究探索,及时改进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切实做到项目建设服务本科教学,才能使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发挥更大作用,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志强.浅论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价值判断与构建[J].陕西教育(高教),2016(03):16-18.

[2]周晴,王鹏,许钒.审核评估视角下地方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1):5-6+43.

[3]代静.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情况分析———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2):60-62+71.

[4]贺武华,黄逸凡.什么样的“工程性”政策更能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基于国家“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的政策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02):41-48.

[5]袁海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回顾与反思———兼论“国标”的再标准化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19(01):1-10+55.

[6]廖文果,廖光萍.基于问题导向的质量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J].文教资料,2019(25):178-179.

项目教学管理范文第3篇

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不出国门就能接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部分学生还有机会出国留学或交流学习。学生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更直接、更频繁,即便是在国内学习期间,他们的专业课和语言课很大部分都由外籍教师教授。这使他们处在社会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碰撞的最前沿,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也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被动承受者。

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绝大多数的学生家庭都比较优越,且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成才愿望强烈,职业期望较高,但对理想、信念等一些问题的认识模糊,对未来发展目标并不明确,理想目标缺失,自我觉醒意识缺乏,表现出学习懒散、动力不足、缺乏自律等倾向。不少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的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只重视自我感受,而不重视组织纪律,缺乏集体观念和团体意识。这就导致了学校的管理难度加大,工作阻力增大。

3.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语言要求高,每周课时量大,学习压力较重。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3专业课程必须由外方教师授课,其余课程需要双语授课。这便形成了两难困境,语言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反而要面对语言学习强化和全英文的教学环境,又要适应外方独特的教学模式,他们不仅仅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与难度巨大,心理压力也相对过重。往往学生一旦在某个环节上跟不上,就产生消极、悲观的不良情绪,从此自暴自弃,失去学习的信心,进而迟到、早退、旷课、缺考等现象严重,最后无法完成学业而退学。

4.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根据学生语言基础不同,打破了班级行政划分,组成若干个小班化教学单位,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教学模式相对自由,班级管理松散,给学生的日常管理带了难度。另一方面,班级中总是存在这样一种“非正式群体”:他们上大学就是勉强通过考试,学习不努力,个性突出,讨厌约束,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由此,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班级开展组织建设、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教育管理对策的思考

(一)坚持人本理念,构建“,三全”育人机制

1.尊重个性差异,充分认知学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鲜明个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对于集体若即若离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会轻易的接受来自教育管理者的指示与引导。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学生,尊重个性差异,理解包容学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友谊,才能使学生对我们产生信服感和归属感,这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充分尊重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要尽可能建立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

2.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每一个教职员工都要落实人本理念,以生为本,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因材施教。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目标和定位,实施差异化教学,开设不同程度的语言教学班,辅以丰富的不同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不断增强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努力使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成人成才。

3.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每一名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每一项工作都有育人效果。每一名教师都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把握好底线,管理好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成为学生做学问、做人的典范。从一校之长到普通职工,从一线教师到后勤人员,从管理干部到一般人员,每一名教职工要结合岗位工作,找准育人的结合点,以教学课堂和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措施为载体,把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落实在育人的具体任务中,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二)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中外文化比较教育

1.深化教学改革,教会学生learntolearn。深化教学改革,明确语言教学是为专业教学服务,语言学习是为专业学习服务,教会学生learntolearn。改革语言教学体系,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考试方法、课外英语学习环境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要改革和建设。针对合作班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基础差的学生侧重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学习信心,基础好的学生侧重综合素质培养,并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差异化教学、多样化教学手段、多频次、多类型的考核方式,形成立体式差异化针对性实用语言教学体系。

2.加强中外文化比较教育,引导学生爱国爱民族。文化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能反映该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学习语言能让了解文化,学习文化又能促进语言的学习。因此,在强化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国外先进文化的教育,当然也要注意对国外落后文化的抵制与防范。在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务必要加强中外文化的比较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分辨能力,在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能够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在中外文化的冲突中,清醒地看待外国文化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己所用。

(三)深化目标教育和信仰教育,创新育人模式,促进成长成才

1.目标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基本内涵。目标教育和信仰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最远大的人生目标就是一种价值目标,就是一种信仰。信仰教育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是价值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从“三观”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思想境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明确是非观念,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发现、分析处理问题,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面对挫折和困难,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以及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做身心健康的人。二是生活目标。教会学生学会生活、珍视生活、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三是学业目标。教育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专业目标,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主动,学风优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四是职业目标。教育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教育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献身、负责、求实的职业道德,引导和激励他们奋发有为,创新进取,努力成为“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有潜力”的高素质人才。

2.坚持分年级分阶段分类教育。大一学生处于适应大学生活阶段,目标教育主抓角色适应和养成教育,重理想信念引导。通过始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生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并顺利实现人生发展阶段和学习方式方法的关键性转换,为今后几年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大二学生处于全面发展自己的阶段,目标教育主抓专业引导和成才教育,重创新精神培养。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诚信教育。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把个人发展与客观条件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类竞赛、创业竞赛、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文化活动。大三学生处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阶段,主抓就业与职业教育,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和毕业主题教育。帮助毕业生从把握正确的择业方向,紧跟时代步伐,理清前进的思路,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正确职业观。

3.组织开展“旅程未启,梦想先行”党员引航工程。组织开展“旅程未启,梦想先行”党员引航工程,通过“梦想?因价值而感动?我的价值我的梦”“梦想?因学习而美好?我的学业我的梦”和“梦想?因未来而灿烂?我的未来我的梦“”投放?梦想邮件”四个篇章,对学生进行价值目标、生活目标、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教育。在新生入学后,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与新生对话,请每一名新生给三年后的自己写一份信,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确立价值目标、生活目标、学业目标、职业目标,并分解目标为每学年每学期的阶段性目标,为完成好三年学业,起好步,开好头。同时,这份信将投入梦想信箱由学院集中统一保管,在毕业之前,这份信将返还给每一个学生,由学生自己对照目标,全面审视自己。

三、结语

项目教学管理范文第4篇

1.项目设计与选择

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工作的减少或忽略,恰恰相反,其对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项目教学法中,围绕项目选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目标,需要由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初步的项目创意,再交由学生进行讨论并反馈意见,进而确定最终项目选题。

2.项目目标和计划制定

在与学生共同协商确定项目选题后,教师还要设计好每个工作项目的教学目标,详细界定工作项目及子项目的具体任务、责任划分。这一环节实质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教学设计类似,对项目教学法的正常有效开展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3.项目准备

鉴于项目教学法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项目准备工作大体上可划分为教师准备工作和学生准备工作两方面。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要为项目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建立相应的工作组织。具体来讲,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协调项目实施所需的场所、必要的实训设备及材料,同时根据项目任务的分解,将学生划分为若干行动小组,建立小组的组织体系和行动规则。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项目实施前要积极主动地围绕项目任务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加强自身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储备,独立完成工作项目实施计划或演示方案。

4.项目任务执行

旅游管理专业的项目任务执行显然不能完全照搬理工科的试验、实验方式,需要结合旅游管理实践的特点选择若干切实可行的执行方式,以保证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可操作性,避免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具体来讲,一是召开项目策划或方案论证会,如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行社旅游产品设计及旅游线路设计和营销推广方案制定等项目,在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后,邀请景区管理人员、旅游行社市场人员等专业人员进行项目方案的论证和评审,指出学生设计方案中的优缺点及可以进一步完善的部分。二是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模拟练习与操作,如模拟导游、模拟酒店服务就可在仿真实训室或校内实习酒店进行现场模拟演练。三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如导游模拟、酒店服务、景区规划等项目任务皆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等旅游企业进行现场演练。5.项目结果评估。尽管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重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意味其完全抛开教学结果的考核,而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仅仅将书面考试作为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检验的唯一标准,强调将学生对项目结果的自我展示和自我评价纳入其中。在项目教学法中,强调评价主体不再单纯以教师为唯一权威,转而以教师为引导,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专业技术人员外评共同构成;强调考核内容不再仅仅是结果考核,还要兼顾过程考核,即效果与效率并重,包括项目计划、项目准备、项目执行、项目结果及项目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技能搭配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核,参照当前旅游管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加强自身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的行动方略

1.课程体系的优化

当前各院校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围绕旅游管理原先脱胎的学科专业来构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课程体系,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重理论传授轻实践培养、重理论研究轻技能训练,显然与当前社会对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要求与期望不符。在应用拓展型人才培养导向下,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背景下,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思路对现有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合理的优化就显得非常必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按照学时数量分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素质课程、专业基础素质课程、核心专业素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深度,拓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广度;实践课程体系包括旅行社职业技能(导游、计调、销售等)、酒店职业技能(前厅、客房、餐饮服务等)、景区管理职业技能(计调、规划等)等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竞争力。

2.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远远未达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因此,有必要在项目教学法应用下进行必要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在确定课程和教学内容时,有必要先与旅游企业进行意见收集与反馈,根据旅游行业对相关人力资源素质和技能的选聘、任用、晋升要求,在国家有关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法律法规基础上,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标准,设计以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内容。此外,要搞好教学资源库的配套保障,包括教案、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习实训项目设计方案及指导书、试题库、教材等,加大以应用性、实践性为导向的适合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各类教材的编写,为项目教学法提供教学资源保证。

3.教师素质的提升

在项目教学法下,教师既要具备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熟悉职业实践技能。但目前,许多本科院校教师基本上是由学校毕业直接担任教学工作,在经历上往往缺少在旅游行业从业的实践经验,因此,在项目教学法应用过程中,鉴于教师往往要发挥重要指导作用,有必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客观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首先要挖掘“存量”资源,搞好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与旅游企业建立师资培养协作关系,有计划定期选派教师去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其次要拓宽“增量”资源,一方面建立兼职教师队伍,选聘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丰富旅游从业经验和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素养的旅游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在新任教师引进上,力求旅游管理专业新任教师具备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一定标准,为项目教学法提供良好的教师素质条件。

4.实习实训条件的改善

项目教学管理范文第5篇

1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将课程所必需掌握的知识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再以每个项目为核心,结合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实务操作完成各个独立“项目”而进行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活动。相较于教师在传统教学法中的单项传输作用,项目教学法赋予学生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在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有显著优势。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善课本知识落后、僵化的局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努力,增强了同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更加融洽、愉悦的学习氛围。

2项目教学法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中的运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项目式学习采取小组分工与合作的方式,通过完成各小组子项目中的各项任务,完成知识构建与能力提升。在项目学习中,教师要摆脱以往单方面传输信息的角色定位,“甘当配角”,学生也要转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变成项目实施的主体。项目式学习采用课后学习和准备以及课堂展示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1确定项目主题首先由教师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内容,预先提供若干项目选题。如第1章“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可设“BaselIII在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的对策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对策分析”等选题;第2章“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可设“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等,依此类推。然后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4~8人的小组根据预设项目选择主题,也可以根据兴趣自拟项目。无论是自拟项目还是自选项目,各小组需利用书籍、网络、期刊等搜集资料,提交项目申请书,在教师修改意见的基础上,完成项目主题的最终确定。

2.2项目的执行项目的执行大体分为3个阶段,即分析—讨论—总结。每个项目可以进行以下步骤,循环进行。首先,分析问题。各小组根据所选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子项目,进行各组员在该项目中的分工,各组员针对其分配到的任务,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收集整理资料,再与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交流,以发现更多有意义的问题和答案。教师分别参与小组讨论和分析过程(可以现场参与,也可以通过网络工具),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并根据学生发言情况予以恰当引导;然后,集中讨论。每组选出一个或几个代表,对所选项目的讨论结果及理由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其他小组可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对小组发言进行点评,对学生讨论中有争议或疑问的地方予以评议和指点,并引导学生根据项目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启发他们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最后,总结归纳。教师归纳总结某项目的研究结论,讲解相应知识模块的理论知识点及相关的国内外热点问题,然后围绕下一知识点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简单描述,引导下一个项目小组同学思考并提出新问题,形成新的学习目标。各个项目可以根据课堂授课内容如此循环。

二项目成果的评价

每个小组梳理所研究项目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课程论文的写作,成绩由3部分构成:教师评分+组员互评+小组互评。评价参数是由教师和全体学生根据项目总目标和各子项目具体目标而定,涉及组员参与程度、文章质量、目标解决程度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