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规划设计

乡村规划设计范文精选

乡村规划设计

乡村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乡村规划

1背景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因此,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以及“美丽乡村”两个概念,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乡村建设本身存在复杂性,加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乡村提出了更高的规划建设要求,从而使乡村规划难度增加;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模式的应运而生,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生活环境,但在推广与规划设计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引发了思考。

2传统的村庄规划问题

2.1传统的村庄规划设计不科学

现在大多数乡村规划建设生搬硬套地模仿城市建设模式,将村庄规划成“住宅集中布置、形态、村庄道路布局整齐规整、并配有宽敞的广场及公园”的城市模式,将乡村规划建设成现代小城市,忽略乡村原本具有的形态特征。有时为了过分强调村庄规划布局,不惜推山填湖,破坏原有的生态地貌。生态、和谐乡村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原则,而那种过分强调布局形态的规划方案,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相违背,规划者仅仅只是从自身设计角度出发,没能够将乡村现状融入到规划设计中,盲目模仿城市建设模式,很难有效地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2.2风格特色缺乏统一

在传统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乡村整体建设缺乏统一风貌。首先,在周期长的乡村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村长或者书记换届调任,对乡村建设的专业角度解读不同,导致村庄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风貌。其次,当地居民根据自主意愿来建设房屋,这就导致凌乱的建筑风格,失去了村庄特有的传统风格。长期的村庄建设活动,需要全体村民自觉把控村庄文化精髓,保持传统建筑特色,在满足房屋的实用性条件下,实现村貌统一的韵律美感。

2.3产业和文化特色不鲜明

目前,多数村庄通过亮化、彩化等方式来改变乡村旧貌,村庄整体生活生产的局面未能得到全新的改善,整体村庄文化内涵无法得到诠释,此种速效的村庄规划设计的持续性不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规划设计前期,没能考虑建设有乡村特色的产业,在传统乡村规划设计周期性长的情况下,仅仅依赖政府财政支持,很难实现美丽乡村的目标;其次,规划设计时未能结合村庄的传统文化,致使村庄的文化特色消失,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乡村传统的文化元素。

3美丽乡村规划的建议

3.1根据现状地貌,整体布局设计

在村庄的整体空间布局规划中,除了参照乡村原本的地形地貌,还应充分考虑村庄现状的居住分布。充分把村庄特有的山川河流、绿化植被以及农作物等元素融入到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打破原有整齐划一的布局模式,从而规划设计出符合当地地形地貌的布局方式。目前,多数乡村充分地利用自身的特征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有的根据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出生态村,有的根据自身悠久的历史古镇从而规划设计出历史古村,因此,只有充分地融入自身具有的优势,才能规划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风光。例如长乐市江田镇南阳村在规划设计美丽乡村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身具备特有的元素,同时结合山水以及独特的山川河流元素,进而规划出具备自身特色的美丽乡村。

3.2利用地理优势,完善自身产业链条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具有周期长的特征,它既要实现生态上的完善,还要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需要完善的产业链条提供资金的支持。传统的乡村发展模式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从表象上来看,乡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相互制约,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要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需结合乡村的本土地理特征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乡村品牌,实现乡村的知名度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城郊村凭借靠近城镇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从而为城镇提供生活便利,其道路、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均按照城镇标准来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实现与城镇的对接。

3.3统筹配套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与城镇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给水、排水、采暖、燃气等市政管道的敷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前要先做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因为配套设施建设需求资金较大,一般乡村无法独立完成建设要求,因此要求乡村与城市之间、相邻乡村之间应统筹考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如江田镇邦上村在配套规划时,对接上位规划,对村庄市政配套规划整体考虑。

4结论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要想得以实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适合乡村发展以及具有乡村特色的规划方案。它需要从美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多方面学科着手,既做到不破坏乡村的自然肌理,又要满足乡村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融入文化内涵及乡村特色等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美丽乡村实施建设做好铺垫,才有可能规划建设出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刘建.美丽乡村要表里如一[J].西部大开发,2014(11):1.

[2]谢汉能.探究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09):1.

[3]王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的规划与建设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乡村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积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积极开拓生态旅游市场,以把建成“三带十区”中*水生态旅游经济带和丽水绿谷风情区为发展的总目标,构建“一心一带一区”的旅游空间格局。并加快景区建设步伐,一是继续做好本文来自*湖度假大酒店项目工程建设及协调服务工作,同时做好该项目二期土地征收、政策处理和土地挂牌工作。二是继续做好*区合作招商、协助业主做好项目融资,做好项目审批完善工作,加快景区建设,争取景区接待和游乐部分先行建成营业。三是加快四星级大酒店工程建设,做好项目协调工作;四是做好霞晓桥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

(二)加大投入,加快对观光型小景区的开发

在目前大景区建设尚需时日的情况下,组合做好*等景区保护与开发工作。一是加快梅源*景区建设,在打造原有摄影基地品牌的基础上,开发自驾游线路,形成以*摄影为核心辐射*、*乡村旅游发展的以点带面、区域联动的新局面;二是建设叮当岩-佛儿岩游步道和旅游基础小配套,丰富*文化村的旅游内容,着力将其打造成AAA级景区;三是启动石浦船帮古镇项目;四是全力扶持童话*—木玩游乐园项目建设。

(三)继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业

继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是在巩固*、*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沿库景区周边局村、龙门、赤石等地的乡村旅游开发。

(四)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行业行为

切实加强旅行社导游员,宾馆、饭店服务员,旅游定点生产企业员工,景区(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注重旅游人才培养,树立*旅游人新形象。同时,狠抓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监督,特别要加强旅行社车辆、公务接待游船、宾馆饭店特种设备的管理监督,从而不断提高行业形象和经济效益。

(五)完善旅游产品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1、提升现有旅游产品。以创A本文来自为抓手,提升景区品位和档次;推进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标准化,分类制定景区(点)、农家乐和生态旅游景区等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

2、要建设一些功能性的项目。*现有旅游资源单体景点较多,但资源分布较散,尽管在全县范围内已经形成特色比较明显的旅游区块,但各资源点之间的连接性不强。应该考虑加强功能性的项目建设,以连接不同旅游资源,连点成线,有利于推出各种不同类型的、适合不同市场的旅游产品

(六)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加快培养各类旅游人才

加强宾馆饭店服务人员、景区景点服务人员、导游人员等一线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进一步拓宽思路、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质、增强技能,提高服务游客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多层次职业技能竞赛,使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以导游资格考试、等级考试培训等为基本抓手,推动导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提升。推进导游等级考评工作,扩大级导游队伍。

乡村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1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的意义

1.1有利于提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现阶段风景园林相关的规划设计当中主要标准[1]。和通过仔细设计的风景园林景观进行比较,乡村园林景观表现出的美学意义纯洁而自然,同时具有了自然园林生态景观独有的美学价值,也表现出设计师在生产实践与日常生活中赋予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寓意。

1.2有利于丰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人文内涵

恬静自然的乡村园林景观不单单表现出生态自然环境的美学特征,还涵盖着浓厚的地域特性,而地域特性当中的人文色彩就是乡村景观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区别所在[2]。长时间生活在现代化的城市当中,匆忙的生活让大众的联系慢慢的变淡,人文情感的流逝让大众的精神思想步入了空虚和焦虑当中,所以,重新步入自然空间中,在乡村淳朴的人际交往中重新感受大众之间纯粹的感情联系就变成诸多人脱离城市、步入乡村的根本起点。

1.3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与乡村经济和谐统一

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把乡村景观理念添加到设计实践中去,就可以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层面重新设计景观,产生科学的规划设计计划,精准定位乡村进步道路,指引农民完善生产制造实践,尊重生态自然的运转,帮助乡村自然生态空间还有风景田园保持良性的循环[3]。另外,在风景园林的相关景观设计规划下,乡村的实际经济步入了一类新的进步模式,以往在自然生态环境当中得到制造生产资料的粗犷方法慢慢改变,乡村经济在旅游开掘中获得了新的经济上升点。

2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原则

2.1开放性原则

和城市当中景观的设计感相比较,其在景观创设上更为随性、洒脱,所以,也就更拥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风景园林的有效设计规划中,设计师需要秉承开放性的标准,对景观当中的各类元素实施解析,知晓当中涵盖的特有审美思想,还有在景观创设当中的性能和作用,用开放和包容的思想,把不一样的审美元素加到当中[4]。

2.2审美性原则

乡村景观与通常的经过仔细设计的景观有区别,其立足在原生态自然环境当中,在人类制造生产作业的影响下展现了独特的审美涵养。因此,在设计规划中,设计人员需要在审美的层面出发,展示出乡村的质朴、传统的美学因素,运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构架产生特有的审美环境,寻求展现乡村生存空间、生产制造氛围当中展现出的景观系统,运用诸多乡村因素创建一幅舒适静雅的乡村风景画,以表现出乡村景观的独有特色。

2.3协调性原则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不能照搬城市自身的文明特征,对乡村景观实施设计和改造,让本来的自然质朴的景观格调披上了现代工业文明的色彩,损害了乡村自然景观主动达成的人和生态自然的协调[5]。基于此,设计人员需要保证和谐性的准则,即对本地区的人文景观实施探析,尽可能尊重、保持本地域的传统风俗,保持住原本的生产根本,并实施恰当的景观原理设计,以展示出乡村园林景观的特征。

3以平阳县昆阳镇上林垟村美丽乡村详细规划设计为例进行研究

3.1区位概况

上林垟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昆阳镇中部,由上降、后林、下灶垟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距离昆阳镇区约6.5公里,属于乡野型基层村。根据2015年人口统计,上林垟村户籍人口约3752人,共982户,常住人口约3000人。它还保留了村庄格局“七田一水两分山”,有山、有水、有田、有园、有人家。

3.2现状分析

3.2.1建筑分析

村内的现状居住建筑主要沿山、沿路、沿河进行布置,建筑层数以1~6层不等。村里主要建筑为60~70年代期间建筑,基本上为2~3层住宅,砖混结构,外形具有浙南民居风格的建筑。有几幢历史古宅,为1层砖木结构的民居,基本上保存完好,个别新建建筑位于村入口安置地块,建筑高度较高,风格现代,对村庄传统风貌影响较大。

3.2.2现状村民配套设施

村内现有公建设施主要有村公共服务中心(用地面积约2340m2)、宗祠(林氏、宋氏、侯氏、周氏共四座)、室外活动场地等。宗祠庙堂是村民节日祭祀主要场所,也是村民尤其是公共活动场所,集中体现了村庄文化和村民精神信仰,规划予以保留。

3.2.3现状道路

上林垟村现状对外交通主要依靠昆江线,宽约6m。村庄内部交通主要道路宽度为3~5米,为水泥路面,路面状况较好,交通便捷。但是主要出入口桥梁宽度不能满足两车道通行。

3.2.4景观环境

(1)沿线道路:行道路沿线基本周边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良好。村内部道路,景观绿化过于零散。

(2)庭院:宅前宅后的空地比较大,庭院比较多,但是未能形成特色。

(3)沿河景观:村中心区域沿河景观已经种植中草药,其他区域零零散散设置花坛。

3.2.5历史文脉

上林垟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又是中医著名医师周超凡的故居。现状房屋之间保留最原始的院落关系,建筑风格基本上以60~70年代期间建筑2~3层住宅风格。但是这些元素的特色并没有更好结合开发乡村旅游,还是大部分属于政府投入资金。

3.3设计策略

3.3.1延续乡村历史文脉,深化风景园林设计的人文价值

乡村是大众文明的出发点,当中蕴含了浓重而饱满的历史纹路。因此在这次设计规划中,以上林垟村的中医文化、美丽庭院打造为人文的切入点,将景观植物配置上将中药材融入景观设计中,并融合中医文化知识,把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相结合。再乡村旅游为其亮点,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并在景观原理设计规划当中进行提炼,以完善景观园林的人文思想。其次,选取一些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庭院和周边环境条件较好的、建筑保存的较为完整的建筑。加以开发、整改为民宿和餐饮,暂计14个庭院。每个庭院都将赋予不同元素和功能,如中医之家、茶园、青年旅舍(已承包)、手工艺院(已承包)、竹院、会客之家、创客之家(已承包)、书院等。

3.3.2设计生产体验区域,延续农耕文明的传统

在2005年,主席为浙江省委书记时,曾考察过上林垟村,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上林垟农林用地为101.77公顷,占总面积70%,以水稻种植为主。大力发展农业,并将农田分为两个区域:粮食种植功能片区和特色农业体验区。

(一)粮食种植功能片区:保留现状农田性质,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经营,做到现代高效生产,并形成整齐有农田景观。

(二)特色农业体验区:将“CSA社区”概念融入创意农场里,上林垟村可以以村名义建立创意农场会员制,城市居民加入创意农场会员后,田园管理员会定期的为其提供有机果蔬、粮食等农产品,会员可以亲自参与农场的耕作计划,利用空闲时间与家人或好友去有机农场体验农事。同时借助高科技实现与游客的全天候互动,将极大提升游客的游玩乐趣。在特色农业体验区,游客可以实际地理解农业制造生产实践,改变对农业制造生产的偏见。在自然生态环境中使人与自然相互沟通,重新融入到农耕文明当中,在感受中获得身体的历练和精神世界的愉悦。

3.3.3加强景观管理规划,体现乡村风光的审美价值

现如今,规划设计已批复,已经进行平阳县美丽乡村“月亮工程”——上林垟村,包括AB区建筑外立面、庭院设计、美丽田园、道路沿线景观改造等项目,部分已经竣工完成。但是在后期管理上,建立管治体系,创建管治计划,不然无序、随性的运营管治一定会对乡村景观的持续进步产生影响,还可能会出现热度下降后的凋零和破败。让乡村风光不单单感受出审美的意义,也在标准中获得有序实施,继而使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长久性地延续与进步。总的来说,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规划当中,乡村景观的添加饱满了园林景观内在,扩宽景观方案设计的思路,使人和自然协调相处的设计思想拥有关键含义。因此,在风景园林的相关设计规划当中,作为设计师的我们需要坚持基本准则,以乡村景观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作为切入点,对风景园林的整体规划设计,完善城市当中生活环境,为民众贡献更为多元化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杨琼会.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J].现代园艺,2020,43(19):126-127.

乡村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一、集镇、村庄用地规划及建设现状

在集镇建设和发展方面,2001年,市为了适应发展,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撤乡并镇工作,使集镇的区域得到扩大。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集镇规模急剧扩张。据统计,近十年来集镇的区域面积已扩大一倍以上,镇域内的建筑面积增加两倍以上。工业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几倍于农业收入的财富,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传统的农业劳作,而加入到工厂上班做工。据统计,有%以上的户藉村民搬迁至集镇甚至城区居住,甚至有些村民小组有一半以上住户已在集镇工作、生活。同时,由于工业、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为方便工作、生活、娱乐,一般借居于集镇或集镇周边,使得集镇人口中外来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强化土地流转,加快集镇的规划建设势在必行。

在村庄用地规划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市村庄规划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截止2009年底,%的行政村所在地完成了规划。为严格执行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大部分已规划的村庄,农民建房都能够按规划的要求进行。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现行土地管理机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土地所有权权能被极大地限制。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国有土地同地不同权,村民集体所有土地所有权在法律地位上与国有土地所有权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残缺不全,其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受到诸多的限制,如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能转让、抵押、投资入股等。农民集体土地的收益、处分权,怎样收益、处分,都只能服从国家意志,不存在土地所有人与国家权力行使者作为平等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共同表达意志。这背离了法律意义的财产所有权基本权能的范围。

二是现行农地流转制度影响了统筹城乡发展。目前我市农业人口大量转移,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大减少,土地为他们提供的生存保障功能实际上难以实现。一定比例的农民已经进城定居并购置了房产,其在农村的房屋已经闲置、承包土地也抛荒,如果绝对不允许农民处分宅基地及房屋和承包地,将会造成土地资源的长期空闲和极大的浪费。与此同时,在极少数允许流转的情况下,普遍存在着流转主体混乱和不合法的现象,乡(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村民等都在作为流转主体,并且缺乏合理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另外,土地流转过程中行政干预过大,这些直接导致农户处于极端弱势的地位。

三是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造成了人人分地,户户种田的局面。这不利于土地集中,不利于将资金、技术、知识、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吸引到农村中来,也不利于节省成本和开支。

四是土地使用权属流转难。因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导致农户承包的规划建设留用地、待置换用地调剂难。由于缺乏有效的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难,“空心”村、“空壳屋”整治难。长期以来,“一户一宅”政策未执行到位,“一户多宅”现象普遍,空置住宅难拆除,农村宅基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难。由于受基本农田和新村规划的限制,农民建房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部分住房困难户铤而走险,不批就建,而一些不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户也乘机抢建,造成违章建筑、违法占地现象突出。

五是土地流转纠纷逐渐增多。首先是由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逐年增加了对种田农民的补贴,许多进城务工农民惜土观念增强,纷纷又返乡要求落实承包土地或索要流转出去的土地。其次是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和风险大的特点,一些流入方因生产经营不善或者遭遇自然灾害受损时,农户流转出去的土地收益得不到保障。再者是土地流转合同有的不规范,利益补偿机制不健全,容易产生新的矛盾,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六是农地征收征用存在许多的不合理和不透明之处。当前对征收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公共利益”目的未作界定,导致在实践中征收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目的处于失控状态;补偿范围仅限定为与被征收土地有直接联系的经济损失的适当补偿,与被征收土地有间接联系以及因而延伸的附带损失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损失、安置费、社会保障费等均未列入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规定不合理,普遍偏低,补偿标准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区县甚至同一个乡、村组都大相径庭;整个征收征用过程缺乏公开性和群众性。

三、关于集镇、村庄规划用地设想的建议

在今后的农村新一轮的发展中,及早考虑规划集镇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我市集镇的现状,对完善和加强集镇建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合理规划,形成特色风格。集镇规划关系到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发展前景,要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对宁远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集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科学编制集镇的总体发展规划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产业结构特点、人口发展规模、地理优势等因素,合理规划集镇建设。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详细反复论证,合理编制集镇规划。要加强规划调控。根据宁远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农村人口快速向城镇转移的趋势,要加强用地规模的控制和管理,合理科学地完善现有的集镇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建设。要依据区域背景、市场需求和集镇的自身优势,形成特有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景观、产业构成和功能的集镇规划。要注意保护所在地生态环境、历史、人文景观和文化传统等有形无形宝贵的特色资源,保持独特的地域特征,突出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地域优势,突出“一镇一品”、“一镇一业”,依托产业优势,丰富市场发展经济。

(二)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农民向集镇转移。完善集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民的许多具体实际问题,需要从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来综合考虑。一是完善社保体系。目前失地农民大部分纳入小城镇保障体系,但由于体制的不同,目前务农的农民社会保障和小城镇保险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建议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开展探索以土地换保障的方式和途径,彻底解决剩余农民的社会保障,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集镇城市化进程。二是稳妥推进土地流转。不断完善土地承包政策,推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使耕地向种田能手、家庭农场集中,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农民在土地经营权上的后顾之忧,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同时,为农民向集镇转移创造更多条件,让农民在集镇发展中得到实际利益。三是积极探索农民居住房和宅基地。建议在条件许可的镇对农民住房和宅基地赎买,并和集镇优惠房、小城镇保险相挂钩,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尽快转为进镇居住。四是探索政府补贴机制。加快集镇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政策激励、多方推动”的原则,对进镇购房并转让宅基地的农民予以补贴扶助,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专项转移支付。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要多向集镇建设倾斜,让资金真正发挥作用,推进农村集镇建设。

(三)鼓励多元投资,加快集镇建设。在集镇建设中,应建立政府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市、区各级政府的资金扶持是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集镇建设资金应该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区、镇二级财政应在年度预算中给予一定比例的专项扶助投入。大力支持并吸引邮政、电信、水务、电力、金融、广电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和市场需求在集镇建设网点,积极参与集镇建设。在条件许可的镇,市政府每年给一定数量的商品房用地指标,一方面解决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提高集镇的建设水平和质量。要在政府引导和扶助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集镇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鼓励农民投资,吸引农民带资进镇建房购房,从事二三产业,使农民成为集镇建设投资的重要主体。

四、加快土地流转,搞好村庄用地规划,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在村庄用地规划方面主要有以下设想:

(一)因地制宜,科学编制操作性强的村庄规划。要按照集聚发展和节约土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尊重村民意愿两个原则,安排编制专项资金,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同时充分考虑区域现状,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多措并举,逐步解决弱势群体住房难问题。一是采取折价收购村内闲置的空旧房屋,低价售给住房特困户等措施,解决自身无能力建房的特困户的住房问题,同时对这些住房特困户采取相关优惠政策,简化办理手续。二是对在集镇长期务工经商的住房困难户,借鉴其他地方建造农民廉租房等的做法,逐步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旧村改造奖励政策,积极推进旧村改造和宅基地整理项目,逐步消除“空心村、空壳屋、一户多宅”现象。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制度,腾出的宅基地收归村集体所有,在充分考虑公共设施建设用地的基础上,扩展农村用地空间。

(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产业特色,引导农户向农业产业化企业、种养大户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壮大特色产业的规模;充分发挥城郊乡镇的地缘优势,引导农民集中土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又不愿意放弃土地的农民,采取各种有效形式依法把承包地转到种养大户的手中。同时,从“方便生产、提高效益”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同村同组农户以互换形式加快土地集中,改变目前土地布局过小、过散、过乱的问题,切实提高土地的耕种效率。

(三)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管理改革,认真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促进节约用地,提高用地效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流转市场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实行登记制度,由村委会备案,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登记。二是强化管理服务,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要及时向农民提供规范的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三是培育和发展土地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四是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防止以流转土地为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

乡村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城乡规划工作的安排部署,着力提升规划理念,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积极推动各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今年我局计划启动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及控详规编制;编制城市色彩规划、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等专项规划;同时,做好2013年度“幸福乡村”等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省级帮扶村庄编制工作的资料搜集工作,正在进行总规修编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强化规划监督管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1、强化审批管理。加强规划的审查和批后管理,逐步做到了规划管理制度化、规划验收公开化、规划审批阳光化。在规划方案审查中,注重听取多方面意见,坚持实行局长办公会、专家审查会、县规委会三级会审制度,形成了完善、科学、民主的规划决策程序。规划审批项目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简化程序,缩短时间,手续齐全的可当日办结。今年第一季度,共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3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8份,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召开了2次规委会,研究讨论了枫林华府、上东古韵街、华北建材城等5个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2、加强项目批后管理。严格实行选址、实测、放线、验线、验收“五到场制度”。针对建设项目的基础定位、基槽确认、正负零复验、主体造型、外立面装饰和竣工验收等六个主要节点,每个项目的批后管理采取监察大队专人负责,规划科、城区建设管理科等业务科室共同参与的方式,时刻了解工程情况,切实抓好规划监察,杜绝随意变更规划的现象。

3、加大违章建设查处力度。为进一步遏制违法建设蔓延,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我们实行了多部门联合执法、稽查分片、工程分包责任制,专人专片管理,将责任层层分解,各负其责,进一步加大了规划执法力度,主要区域违法建设发现率达100%,违法建设屡禁不止的现象基本上得到了遏制。截至3月底,共查处各类违法建设30余起。

(三)加大行风建设力度,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有关转变工作作风要求,着力打造我局文明、守纪、廉洁的形象,我们定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并通过《廉政准则》的专题辅导、观看《焦点访谈》等具有警示意义的节目的形式,教育全体党员干部讲求操守、注重品行,增强拒腐防变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严格要求自己,加强组织纪律性,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为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规划形象。

二、存在问题

在我县规划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明显增强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划编制超前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规划编制工作中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足,在科学性、前瞻性方面有待加强。由于规划编制的时序问题,我县的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较早,其它的工业区、乡村规划等规划与总规略有差异,需进一步进行整理修编。二是城乡规划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扩大。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城乡规划编制力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人手紧张、技术力量薄弱、管理范围广等因素的影响,我县城乡规划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三是在乡村规划执法方面有待加强。由于目前监察人员数量较少,对于广大农村的违章建筑查处和控制力度不够,违法建设现象在偏远村庄还有发生。

下一步,我局将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思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增强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强化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为加强构筑美丽新提供规划引领和基础支撑。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启动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及控详规编制工作。由于城区建设发展迅速,县城总体规划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为保障全县规划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更好的与市区对接,我局将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总体规划修编后,相应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也需要随着总体规划的修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2、专项规划。包括城市色彩规划、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等,通过对城市色彩和牌坊、雕塑等公共艺术的结构、层次、公众认可程度等进行统筹布局和合理安排,提升城市形象。同时,督促各单位编制、完善各项专项规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