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语境论文

文化语境论文范文精选

文化语境论文

文化语境论文范文第1篇

纵观20世纪以来的世界英语文学成就,英语文学的创作呈现出多元拓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不断冲击着英美文学的主流地位,学者们也逐渐以开放式的视角和胸襟透视弱势文化对主流文化建构的影响。英语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可总结如下:首先,从传统的英美文学逐渐拓展到加、澳、南非、新西兰等国及前英属殖民地的英语文学;其次,愈来愈多的少数族裔作家步入世界英语文坛,开始与处于主流地位的白人英语作家展开抗衡。20世纪伊始,来自澳、加、新西兰、南非等国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纷纷在世界英语文坛中登台亮相。正如《世界英语文学》一书中曾记载的,在当代世界英语文学领域,最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未必来自英美,最优秀的英语作家往往来自英美以外的前英殖民地国家,这些作者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身份创作出了大批令世人瞩目的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比如,作为一个文化迁徙者,出生于加勒比地区后又移民英国的印度裔英国文学家维•苏•奈保尔以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审视着英国社会和文化现象并进行英语文学创作,1971年,他的作品荣获英国权威奖项“布克图书奖”,并于2001年获得举世闻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对英语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两年后,南非英语作家约翰•库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又一次确立了英美以外的英语国家文学成就所取得的国际地位,标志着当今世界其他英语国家文学的声音渐强,英语文学的文化边界正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中的族裔英语文学以其不同的交互感知,尽显异质文化间强劲的对话活力。英籍印度裔作家萨曼•拉什迪,出身于他者民族文化传统的拉什迪在作品中所描述的并不只是英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在阐释着他者的文化,其中的文学形象与英语的传统文化疆界已然不同。印裔英国作家哈里•昆兹鲁(HariKunzru)以小说《传输》(Transmis-sion)赢得2005年戴西贝尔奖。在美国,以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艾丽斯•沃克(AliceWalker)等非洲裔作家和以谭恩美、汤婷婷等亚裔作家为代表的少数族裔作家所创作的英语文学作品所彰显出的无尽魅力吸引着学者们从不同观察视角和研究视角对美国文学与文化进行研究。正如著名批评家杰伊所言,“美国文学已经终结,即单一的、始终反映美国民族文化传统观念的文学已被多元文化的创作所取代,而多元文化的美国文学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后殖民英语文学作家及族裔英语文学作家都是以英语为创作语言,但又都是具有他者文化背景的英语文学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深受英美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带着自己民族文化的烙印,传递着民族文化呐喊的声音。这些非主流文学或后殖民文学已经对英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将他们置于同一批评范畴势在必行。

二、多元文化语境中英语文学批评的建构回顾

英国文学史与发展现状,英国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中的“文化混杂性”显而易见。如此一来,无论从历史与传统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发展的眼光来讲,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真的成为某种有待解决的“问题”,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突破传统的英美文学边界,对英美文学批评的主流地位进行解构,将传统的英美主流文学与非主流英语文学置于同一批评范畴,运用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对话批评等理论,建立起针对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融合并存的英语文学的批评行为已迫在眉睫。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当今英语文学研究与批评也正逐步走向向多元化。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作为研究生课程早已进人教授及学生的视野;在欧美一些国际知名大学,如美国哈佛大学所开设的“全球想象中的文学”等课程体现出世界文学百花齐放对于文学界的影响;非裔、华裔、犹太裔、印度裔等少数族裔文学研究正彰显出强劲的活力,成为众多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对象;由美国著名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与杰尔斯•格恩(GilesGunn)主编的权威性知名著述《重划疆界:英美文学研究的变革》在历经了历史与时间的考验后,成为一部研究英美文学时必读的经典性著作,其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在如今的文学理论界影响颇深。[4]他提出的将传统的英美主流文学与非主流英语文学置于同一批评范畴,运用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对话批评等理论,建立起针对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融合并存的英语文学的批评行为已经成为此领域研究的共识。在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的重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批评理论显得尤为重要。跨界研究的方法在当代英语文学批评中是必不可少的,其方法论对于研究世界各国民族的文学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若要研究后殖民文学,必须敢于突破大国中心主义,立足民族文化,从自身被殖民的历史出发为人们提供特有立场去阅读和审视一切曾经受殖民过程影响的文学。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将民族国家、文化霸权等纳入批评视野,开创了文化研究的新纪元,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而另一种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主张文学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强调文学隶属于文化。在批评实践上,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应超越它本身的自治领域,参与到与各种文化文本的不断对话与循环之中。至于对话批评理论,其倡导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对话批评的参与者在相互的对话与冲锋中,不断引发对彼此的思考与评价,最终产生出更科学的思想。

三、结语

文化语境论文范文第2篇

面对社会发展中对技能型人才的不断需求,完善高职英语教学,结合跨文化语境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效果,使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将有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发展。当前,可以在跨文化语境教学中开设英美文化课,对英美国家的历史发展以及深厚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进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能力。

2跨文化语境教学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2.1强化高职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在高职学生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跨文化语境教学,将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的英语语言用能力以及交际技巧进行锻炼。通过不断的传授英语教学知识,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达到能够运用英语语言交际沟通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摒弃传统授课方式,将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内涵,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不断提升。

2.2提高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水平

不同的生存环境使各个国家具有了独特的文化传承历史,最终导致其在文化、风俗、历史背景等方面与我们出现了较大的差别。所以,在鼓励学生学习英语文化之前,应该使其了解国外发展的历史文化以及历史背景,进而提高其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及掌控能力。通过跨文化语境教学的实施,将是有效提升学生对英语文化理解的重要手段。

2.3为学生培养正确的审视英语国家文化的态度

没一个国家的兴起时间不同、发展背景不同,所以他们各自都具有不同的优缺点。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跨文化语境教学为学生建立对英语国家正确的态度,使其能够客观合理的评价每个国家的优缺点,接纳每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差异。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糠的方式融合外国发展文化,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以及自身的文化造诣。

2.4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通过采取跨文化语境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有效了解英语语言的重要性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该教学方法还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使其不断的通过自我收集信息的方式自主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正确的获取资料,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并理解英语语言的内涵,进而提升对英语的掌握及应用能力。

3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语境的实现

3.1将具有针对性、突出性的国外语境词汇及句式进行分析

国外英语语言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通过对国外语境的词汇以及重点句式进行分析、比较,将有助于高职英语的教学。通过实际分析可以发现,国外英语语言在交际时都具有特定的背景,对于问路、答谢等都具有常见的几种表达方式。所以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这类句式进行拆解分析,提高学生对其的理解能力,强化学生对跨文化语境的掌控力度。

3.2对过国内外相同含义的语言进行英语教学

由于各国文化发展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但是对相同事物的表达依旧存在通性。所以在进行高职英语教学的时候,介意对英汉句意相同或者接近的例句进行重点的分析对比,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找到,并对他们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消化吸收,进而提升其理解运用能力。作为现代的语言交流工具,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实际上都是具有通性的。虽然汉语与英语具有语言通性,但是在表达中依旧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摸清两者的差异以及通性,经过详细分析后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汉语与英语之间的独特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认识。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可以有效的展现出跨文化语境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许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通过赏析外国经典电影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理解

在进行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英美国家经典电影,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史及文化背景。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语境知识教学时,多是采用观摩国外经典影片作品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起到潜移默化学习英语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观看《成长的烦恼》及《老友记》等经典英语电视剧,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跨文化语境教学的重要意义。通过平这种舒适的环境有助于激励学生学习英语,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理解及认知。

3.4邀请著名外籍教师来校授课

跨文化语境英语教学作为当代高职英语教学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近年来,来我国任教的外籍教师日益增多,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聘请著名院校的外籍教师,利用外教资源,提倡学生和外籍教师进行积极交流。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定期举行高职院校之间外籍教师联合举办的跨文化讲座,具体的讲座内容由英美国家之间的文化知识差异、英语学习方法、技巧以及风土人情、跨文化交际等等此外。另外,学生可以在外教帮助之下,运用英语展开一些专题研究。

4结语

文化语境论文范文第3篇

从积淀腌渍中潜陶内化就调查学生现状来看,我们的教学已经出离的太远了:唯“考”是举,唯“分”是能,唯“科(本科)”是高,抓住应试教育的“鸡肋”不放,津津有味、全力以赴,唯恐学生学有遗力心有旁骛。甚至不惜给每一位学生洗脑:洗清能够提升人文素养与标新立异的每一杂念,把精力、注意力、智力都集中到应试能力的打磨上———把应付考试当成压倒一切的人生要事来对待———直至把学生好不容易获得的一点点可怜的人文性东西挤占殆尽为止,语文学习的那点本真东西被远远抛到了一边。读了几年书,却成了一个被蓄意抽空了内涵的枯黄干瘪无血无肉的木头人!而且这一切都是在打着“师爱”的旗号下进行的———学生们牺牲太大了,这也太得不偿失了。

2.小学语文学习机理及其改革是否

用清渠活水陶冶人格个性从调查现状来看,目前因应试教育而被迫异化掉了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失去了其培养学生人格品行的功能。它只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与应试能力的培养训练,而完全不在意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充实,更不在意对学生进行人格品行的培养塑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精神残次品,是不能站立起来的人。语文教育缺失、语文教学形式化一直是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里的原因有很多,固然有评价体制的问题,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但缺乏对语文学习特殊性的了解,缺乏教学改革的精神是问题的关键之一。

3.什么是语文学习机理及其改革

语文学习机理是指抓住语文水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通过对系统内部原因(机理)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让预期结果能与实际更加接近,从而找出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语文教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学习机理及其改革的策略研究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情境,让教师通过顺应学生的天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从游戏尝创到习得生成;积极引导学生去大量接触语言文字材料,不断去积累语言经验,在积淀腌渍中潜陶内化;诱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语言学习模块,并让它不断增生扩大,达到一定规模,让学生在性灵体悟中移情养性、用清渠活水陶冶人格个性,引领教师更深入地研究语文学习的机理,提高一线教师语文教学的水平和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4.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文学习机理及其改革

教学内容生活化,让语文课真正“活”起来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生活实践。只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才能收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扎下语文学习的深根,让语文课堂在坚实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成长成活起来。教学语言幽默化,让语文课突出“真”趣来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幽默生动非常重要。它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对话显得亲切随和,温馨快乐融洽,使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贴近了心灵,也使教学成为一件轻松愉快、趣味横生、令人着迷的赏心悦事,更使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默契、合作参与、心心相印的氛围,从而让语文课突出“真”趣来。教学方法艺术化,让语文课使人“好”起来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也应力避平淡死板。如果能把一节课上出点新花样来,让学生觉得有吸引力,有一点趣味而又不花里胡哨,因而对语文从内心深处“好”起来,那就是很大的成功。除了要达到一定的境界,还应常用点小技巧才好,让语文课使人“好”起来。比如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我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当时我布置一项游戏:和自己的父母来“猜猜我有多爱你”,孩子们在游戏中乐此不疲地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我班的很多家长都说:真是太感谢这本书了,让他们从孩子的口中感受到了那久违的浓浓的爱意。另外,让孩子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把绘本变成情景剧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好方法,能让孩子充分的感受作品,沉进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之美。

5.语文教学空间扩大化,让语文课的营养丰富起来

文化语境论文范文第4篇

1.1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

创作素材由于园林景观设计兼具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特点,设计的对象和方法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具有独特性的地域文化成为了设计师的创作素材,并将其融入到园林景观中,以此作为对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的展现,从而使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品味得到提高。对设计师而言,要想在当地的地质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及人文历史、风土民俗等人文环境中寻找灵感,必须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解,才能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地展现出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

1.2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地域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能通过园林景观设计的强大表现力反映出来,集中表现为当地人民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同时也通过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获得了更广阔的创新及发展的空间。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可以在理解及吸收当地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文化理念,让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以此加强园林景观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使游人在游览园林景观时能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产生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2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原则

2.1独特性原则

设计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地域文化的表达时,应注意对当地的历史建筑、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及建筑风格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对其独特性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使园林景观具有更加深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为游人展现出本地独有的文化氛围,实现设计的与众不同和匠心独运。

2.2整体性原则

地域文化的形成依托于地域环境,而地域环境则是一个生态系统,拥有整体性的特点,且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注意考察地域环境的因素,根据地域环境的客观规律,把园林景观中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生态特点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使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

2.3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园林景观设计必须加强对保护及利用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的关注,从全局出发,综合分析地域内的全部资源,使园林景观符合科学发展观,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园林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园林景观设计应注重对历史遗迹的合理开发和建造,使历史文化能够可持续发展;二是园林景观应对生态系统内的各个物质和能源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利用,保障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

3.1适度保留地域传统

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适度保留当地的地域传统,以删减琐细和留取精髓的方式突出地域文化特点。由于保留的设计手法较为简单,其协调性较高,效果较为明显,且对景观环境的破坏较小,在历史价值高、保留较为完整并有典型性的传统园林景观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能有效减少对历史建筑的破坏,保留园林景观的传统地域文化。

3.2抽取地域文化元素

对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是园林景观设计中表达地域文化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典型元素符号的抽取来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地方传统。这种表达方式在设计空间结构时虽然不需遵循传统,但更注重元素符号的典型性和象征性,这些元素符号既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民俗文化,在园林景观中通过雕塑和小品等形式展现出来。

4结语

文化语境论文范文第5篇

(一)能源资源受到制约虽然我国煤炭储存量丰富,但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匮乏。我国油气资源并不丰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只占世界总量的1.3%。21世纪初中国的石油储量大约有29.5亿吨,探明储量为世界第13位,大约占世界的2%左右,但人均储量十分匮乏,仅为全世界平均值的十分之一,位居世界倒数25位。中国的天然气储量也并不是很高,约为2万亿立方米,仅为世界第15位。而且我国的天然气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3.3%,远远低于煤炭的69%。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两位数增长,在经济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对石油的消费量也与日俱增。中国每年的石油消费约为4亿吨,但是每年的原油产量只有2亿吨,其余完全依赖进口。由于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匀,中国地区石油匮乏,因此为了保证国内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早在2008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就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和石油消费国。除此之外,我国能源资源存储东部匮乏,为了满足东部发展的需求,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大批量、远距离输送格局。地区资源的不均衡性,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的能源局势依旧十分严峻。

(二)清洁能源发展速度滞缓中国为了保持GDP每年以两位数的高速发展,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改变。但必须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污染,实现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使用就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对于减少煤炭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应大力发展清洁燃煤技术。通过对原煤的脱硫脱硝,采用燃烧过程中石灰固硫法,从而减少氮硫有害气体的排放。除此之外,应该大力发展以风能、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新建水电站、核电站,但这些能源发电的总量却不到全国用电的15%。与此同时,核电的高风险性也令国家在核能的发展上有所迟疑。自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中国变停止了建造核电站计划,从而阻碍了中国核电的发展。为了解决我国当前的能源危机,发展清洁能源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的环境危机

狭义上,环境问题指的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广义上,环境问题又指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问题。近几十年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对能源的使用量也达到了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而这些能源是我们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和必要的保证。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不尽的污染。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我国由能源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一)酸雨污染大气中的硫元素和氮元素有自然和人为两种来源。如果只有自然一种来源,比如微生物活动与火山活动,这两种元素的数量大体上是均匀的并且是无害的。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推动着能源的使用,煤炭石油的燃烧,各种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造纸等工业活动的逐步扩大与进行,对这两种元素的人工排放量逐步上升到大自然难以消化的地步,从而导致一些灾害,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酸雨了。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巨大,能够导致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死亡。同时酸雨也能够溶解建筑物,加快建筑物的腐蚀,危害人类的健康。

(二)大气污染细粒子是大气灰霾现象的重要诱因,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能见度的下降指示了霾天气的分布,变化和严重的程度。当前我国东南部几乎所有区域的年平均能见度较60年初期都有约7km~15km以上水平视距的损失。中国城市PM2.5污染十分严重,北方城市和区域(如北京及周边省市)颗粒物细粒子PM2.5浓度高达0.08~0.10mg/m3,超过美国标准年均限值(0.015mg/m3)5~6倍,南方城市和区域颗粒物细粒子PM2.5浓度高达0.04~0.07mg/m3,超过美国标准2~4倍。雾霾天气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容易引发一些呼吸道疾病和肺炎,我国如今的癌症高发率也与大气污染有着重要联系。

三、解决危机的方法

1)我们需要实行节能优先的政策。我们经济虽然这几年发展迅速,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粗放式管理使用上的,随着能源的不断紧缺,我们这种发展方式势必会被淘汰,因此,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2)调整能源结构,促进对绿色能源使用的研发。我们需要对那些清洁、高效、低碳环保型能源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以确保对他们的更有效更合理的使用,化石能源终有用完的一天,我们对绿色能源早一天投入研发,我们就早一天占据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