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经济论文

文化经济论文范文精选

文化经济论文

文化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戏曲茶楼在性质上属于茶楼或茶馆的一种类型,它是把民间的戏曲文化与茶文化结合起来,让客人在饮茶的同时欣赏戏曲表演,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早在宋代,民间艺术就进入了茶馆,有艺人、艺伎在茶馆吹拉弹唱,地方戏曲也常在那里表演。清代中叶以后,说唱艺术已经成为茶馆的一项主营业务。但是在这一时期,此类茶馆的主营业务依然是饮茶,只收茶和茶点的钱,戏曲虽然在茶馆兴盛,但也不过是其附庸之物。二十世纪上半叶,戏曲和茶馆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些茶园、茶馆成了戏园的代名词,是人们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当时有许多名伶在茶馆献艺,吸引了众多茶客和票友,如在当时作为河南省会的开封市,就有着许多茶园以戏曲表演为主。此时这些茶馆的主营业务已经不再是茶,而是戏曲大餐了。当代,“戏曲茶楼”或“戏曲茶馆”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一目了然地揭示出这一类型的茶馆是以戏曲表演为主体、饮茶为辅助的。茶客来到戏曲茶楼不为饮茶,不为谈事,只是为了在此听上几段自己喜爱的戏曲。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丰富之余,必定会寻求精神家园的满足。戏曲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积淀,在民间拥有着一大批忠实的观众。在河南本土,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都常常能听到一些戏迷饶有兴致地在农家小院或者公园唱着戏曲,且周围必定会有许多人观看聆听。这也就说明了传统地方戏曲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依然有强大的市场。然而,城市不比农村可以接连好几天在一个空旷的地方搭台唱大戏,加之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活节奏较快,故居住在城市的戏迷们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来观看戏曲表演。所以,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大小小的戏曲茶楼、茶座便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城市中应运而生,满足了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开辟了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而郑州市作为河南这一戏曲大省的省会当然不会例外。郑州市与河南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相比,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戏曲资源优势,因此也是河南省最适合开设戏曲茶楼的城市。首先,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处于中原的核心地带,凝聚了中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最能代表河南的形象。其次,郑州市拥有丰富的剧种,数十种河南地方戏、豫剧的五大流派及其几大调都在郑州汇聚,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码头”。再次,郑州市是河南省剧团和专业演员最多的城市,它拥有省市级豫剧团和曲剧团共七个,公立的戏曲学校两个,专业戏曲演员众多。最后,郑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之一,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也是旅客们的集散地和中转站,方便吸引热爱河南地方戏曲的外地人来到郑州感受本地的戏曲文化,加之郑州本地也有众多戏曲爱好者,使得郑州戏曲茶楼有着相对庞大的受众群体和市场潜力,这一点也是众多优势中最为重要的。据调查所知,郑州市第一家戏曲茶楼于1993年由一位台湾同胞开设于二七广场附近的大同宾馆,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几个月,但它标志着郑州市的戏曲茶楼进入了开始阶段。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之间的七八年时间是郑州市戏曲茶楼最为兴盛的时期,先后有近百家戏曲茶楼在郑州市开设,而在2000年时,曾有五十多家并存。然而近几年戏曲茶楼却趋于平淡,不少茶楼关门歇业,还有一些在继续维持,但也只是惨淡经营,形式不容乐观。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郑州的戏曲茶楼有着令人欣慰的发展前景。因为戏曲茶楼已经在郑州市扎根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展示河南戏曲文化一个重要的窗口,具有坚韧的生命力。据统计,目前郑州现存的戏曲茶楼有三十家左右。其中高档的约有十家,主要分布在管城区、金水区和二七区的繁华地段;中低档的在十五家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原区和惠济区这些离市中心较远的区域。高档和中低档戏曲茶楼在受众群体、内外部设置、演员、演出形态、消费形式、消费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总体来说:高档的戏曲茶楼定位较高,茶客的经济实力较强,所以要选择繁华地段,打造优雅环境,这必然也导致其成为高消费场所,进而对演员的个人素养和唱功也会有较高要求,而中低档的与高档的相比就有着较大反差。郑州市戏曲茶楼主要的营业时间是晚上,而白天则处于歇业状态,这是因为戏曲茶楼作为一种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可以使白天忙碌的茶客们晚饭后在此得以缓解、释放。

二、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价值

郑州的戏曲茶楼“像郑州这个城市一样,喜行不于色,藏民而不显于市”,是河南戏曲文化的独特景观之一。河南本土戏曲在这里上演,使郑州有了自己的特色,而这一切都体现在它的优点和价值上。

第一,与剧场相比,其演出形式比较自由、灵活。剧场演出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是每天都有演出,而且每次演出的是一个固定的、完整的剧目,时间较长。这就要求观众等到演出的那一天方可观看,且每次只能看一个剧目,观众一旦到了剧场没有选择演员、剧目的权力,只能听从剧团的安排。而戏曲茶楼在演出形态和演出方式上与剧场有着较大不同。戏曲茶楼作为一种商业气息浓厚、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满足客人需求是其最大的服务宗旨。所以,在这里茶客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他们根据点戏单点某几位演员的某几出戏,茶楼就会及时进行演出,其随机性、灵活性比较大。在这里观众每天可以在此听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戏曲片段和各种剧种,这也正是戏曲茶楼十几年来依然坚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丰富了当下的娱乐形式,既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也给戏迷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河南地方戏曲是世世代代河南人民审美心理沉淀的结晶,在中老年人群中依然备受欢迎,所以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正为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场所。郑州的戏曲茶楼不讲求气派豪华,而是追求简单大方。茶楼的空间面积一般都不大,可容纳五十至一百人。在内部布局上,前面有一个古雅明亮的戏台,旁边坐着乐队,后面摆放十几张简单的桌椅,使客人感受到场面的温馨,近距离的观看自己喜爱的戏曲。有的演员还会走进观众与其攀谈,使得演员和观众没有在剧场时的距离感,侧面上再次加深了戏曲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了地方戏曲来源于民间以还原于民间。一些茶客本身就是戏迷,他们有时也会按捺不住,主动上台献唱,乐队也会予以伴奏,而茶楼是不会像茶客收取伴奏的费用,只要茶客高兴就好。

第三,为专业剧团演员和业余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改善了许多演员的生活,也有利于提高演员们的演唱水平和综合素质。近两年来,河南政府出资扶持本地专业剧团发展,开展了“送戏下乡”的活动,专业演员也因此有了固定的收入。可是前些年,戏曲因受到现代流行娱乐形式的强烈冲击,一直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业余剧团,其演出都极少有观众,许多县、市级的中小剧团因没有经费扶持,没有收入来源,演员长时间发不出工资,最终纷纷解散,其演员也失去了生活保障。而郑州的戏曲茶楼吸纳了这批演员,给这些从剧团走出的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因为面向市场,所以必定会有竞争,这就使得演员们不断学习、锻炼、创新,以提高自己的唱功及综合素质。演员是戏曲表演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传承者,所以,演员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对弘扬、革新中原戏曲同样有着重大意义。

第四,代替剧场或剧院成为外来人士欣赏河南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豫剧在全国是第一大地方剧种,南到台湾,西到西藏,全国十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专业的豫剧剧团,无疑是河南地方戏曲的骄傲,也是河南文化的重要特色。戏歌《烩面好吃豫剧好听》开头就有这样一句词:“没看过豫剧你不能算到过河南,没吃过烩面你不能算来过中原。”在现今旅游业兴盛的形势下,拥有着豫剧和烩面两大最具河南地方色彩的旅游资源的郑州,对外来游客具备着一定的吸引力。由于当今剧场经济发展不景气以及其定时定场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外来游客提供精彩的演出了,而戏曲茶楼以其独特的戏曲文化、资源优势和自由性,恰好弥补了这个缺失。来河南旅游的人们,为了欣赏最精湛的豫剧,感受河南地方戏曲的魅力,最好的选择场所就是郑州的戏曲茶楼。第五,有利于借助戏曲向大众传播重情重义、惩恶扬善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常识。俗语有云:“黄土厚,黄土黄,黄土里长出了梆子腔。”中原戏曲诞生于民间,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其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和所蕴含的惩恶扬善的教化思想,都典型地体现着中原民众的审美心理和群体性格。河南戏曲无论是传统戏还是新编古装戏,都以历史题材居多。而这些脍炙人口的戏曲在郑州市的戏曲茶楼长期上演,使人听后酣畅淋漓,有着自己的善恶评判,同时也有利于普及历史知识。

文化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戏曲茶楼在性质上属于茶楼或茶馆的一种类型,它是把民间的戏曲文化与茶文化结合起来,让客人在饮茶的同时欣赏戏曲表演,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早在宋代,民间艺术就进入了茶馆,有艺人、艺伎在茶馆吹拉弹唱,地方戏曲也常在那里表演。清代中叶以后,说唱艺术已经成为茶馆的一项主营业务。但是在这一时期,此类茶馆的主营业务依然是饮茶,只收茶和茶点的钱,戏曲虽然在茶馆兴盛,但也不过是其附庸之物。二十世纪上半叶,戏曲和茶馆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些茶园、茶馆成了戏园的代名词,是人们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当时有许多名伶在茶馆献艺,吸引了众多茶客和票友,如在当时作为河南省会的开封市,就有着许多茶园以戏曲表演为主。此时这些茶馆的主营业务已经不再是茶,而是戏曲大餐了。当代,“戏曲茶楼”或“戏曲茶馆”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一目了然地揭示出这一类型的茶馆是以戏曲表演为主体、饮茶为辅助的。茶客来到戏曲茶楼不为饮茶,不为谈事,只是为了在此听上几段自己喜爱的戏曲。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丰富之余,必定会寻求精神家园的满足。戏曲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积淀,在民间拥有着一大批忠实的观众。在河南本土,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都常常能听到一些戏迷饶有兴致地在农家小院或者公园唱着戏曲,且周围必定会有许多人观看聆听。这也就说明了传统地方戏曲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依然有强大的市场。然而,城市不比农村可以接连好几天在一个空旷的地方搭台唱大戏,加之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活节奏较快,故居住在城市的戏迷们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来观看戏曲表演。所以,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大小小的戏曲茶楼、茶座便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城市中应运而生,满足了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开辟了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而郑州市作为河南这一戏曲大省的省会当然不会例外。郑州市与河南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相比,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戏曲资源优势,因此也是河南省最适合开设戏曲茶楼的城市。首先,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处于中原的核心地带,凝聚了中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最能代表河南的形象。其次,郑州市拥有丰富的剧种,数十种河南地方戏、豫剧的五大流派及其几大调都在郑州汇聚,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码头”。再次,郑州市是河南省剧团和专业演员最多的城市,它拥有省市级豫剧团和曲剧团共七个,公立的戏曲学校两个,专业戏曲演员众多。最后,郑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之一,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也是旅客们的集散地和中转站,方便吸引热爱河南地方戏曲的外地人来到郑州感受本地的戏曲文化,加之郑州本地也有众多戏曲爱好者,使得郑州戏曲茶楼有着相对庞大的受众群体和市场潜力,这一点也是众多优势中最为重要的。据调查所知,郑州市第一家戏曲茶楼于1993年由一位台湾同胞开设于二七广场附近的大同宾馆,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几个月,但它标志着郑州市的戏曲茶楼进入了开始阶段。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之间的七八年时间是郑州市戏曲茶楼最为兴盛的时期,先后有近百家戏曲茶楼在郑州市开设,而在2000年时,曾有五十多家并存。然而近几年戏曲茶楼却趋于平淡,不少茶楼关门歇业,还有一些在继续维持,但也只是惨淡经营,形式不容乐观。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郑州的戏曲茶楼有着令人欣慰的发展前景。因为戏曲茶楼已经在郑州市扎根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展示河南戏曲文化一个重要的窗口,具有坚韧的生命力。据统计,目前郑州现存的戏曲茶楼有三十家左右。其中高档的约有十家,主要分布在管城区、金水区和二七区的繁华地段;中低档的在十五家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原区和惠济区这些离市中心较远的区域。高档和中低档戏曲茶楼在受众群体、内外部设置、演员、演出形态、消费形式、消费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总体来说:高档的戏曲茶楼定位较高,茶客的经济实力较强,所以要选择繁华地段,打造优雅环境,这必然也导致其成为高消费场所,进而对演员的个人素养和唱功也会有较高要求,而中低档的与高档的相比就有着较大反差。郑州市戏曲茶楼主要的营业时间是晚上,而白天则处于歇业状态,这是因为戏曲茶楼作为一种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可以使白天忙碌的茶客们晚饭后在此得以缓解、释放。

二、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价值

郑州的戏曲茶楼“像郑州这个城市一样,喜行不于色,藏民而不显于市”,是河南戏曲文化的独特景观之一。河南本土戏曲在这里上演,使郑州有了自己的特色,而这一切都体现在它的优点和价值上。

第一,与剧场相比,其演出形式比较自由、灵活。剧场演出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是每天都有演出,而且每次演出的是一个固定的、完整的剧目,时间较长。这就要求观众等到演出的那一天方可观看,且每次只能看一个剧目,观众一旦到了剧场没有选择演员、剧目的权力,只能听从剧团的安排。而戏曲茶楼在演出形态和演出方式上与剧场有着较大不同。戏曲茶楼作为一种商业气息浓厚、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满足客人需求是其最大的服务宗旨。所以,在这里茶客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他们根据点戏单点某几位演员的某几出戏,茶楼就会及时进行演出,其随机性、灵活性比较大。在这里观众每天可以在此听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戏曲片段和各种剧种,这也正是戏曲茶楼十几年来依然坚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丰富了当下的娱乐形式,既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也给戏迷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河南地方戏曲是世世代代河南人民审美心理沉淀的结晶,在中老年人群中依然备受欢迎,所以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正为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场所。郑州的戏曲茶楼不讲求气派豪华,而是追求简单大方。茶楼的空间面积一般都不大,可容纳五十至一百人。在内部布局上,前面有一个古雅明亮的戏台,旁边坐着乐队,后面摆放十几张简单的桌椅,使客人感受到场面的温馨,近距离的观看自己喜爱的戏曲。有的演员还会走进观众与其攀谈,使得演员和观众没有在剧场时的距离感,侧面上再次加深了戏曲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了地方戏曲来源于民间以还原于民间。一些茶客本身就是戏迷,他们有时也会按捺不住,主动上台献唱,乐队也会予以伴奏,而茶楼是不会像茶客收取伴奏的费用,只要茶客高兴就好。

第三,为专业剧团演员和业余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改善了许多演员的生活,也有利于提高演员们的演唱水平和综合素质。近两年来,河南政府出资扶持本地专业剧团发展,开展了“送戏下乡”的活动,专业演员也因此有了固定的收入。可是前些年,戏曲因受到现代流行娱乐形式的强烈冲击,一直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业余剧团,其演出都极少有观众,许多县、市级的中小剧团因没有经费扶持,没有收入来源,演员长时间发不出工资,最终纷纷解散,其演员也失去了生活保障。而郑州的戏曲茶楼吸纳了这批演员,给这些从剧团走出的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因为面向市场,所以必定会有竞争,这就使得演员们不断学习、锻炼、创新,以提高自己的唱功及综合素质。演员是戏曲表演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传承者,所以,演员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对弘扬、革新中原戏曲同样有着重大意义。

第四,代替剧场或剧院成为外来人士欣赏河南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豫剧在全国是第一大地方剧种,南到台湾,西到西藏,全国十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专业的豫剧剧团,无疑是河南地方戏曲的骄傲,也是河南文化的重要特色。戏歌《烩面好吃豫剧好听》开头就有这样一句词:“没看过豫剧你不能算到过河南,没吃过烩面你不能算来过中原。”在现今旅游业兴盛的形势下,拥有着豫剧和烩面两大最具河南地方色彩的旅游资源的郑州,对外来游客具备着一定的吸引力。由于当今剧场经济发展不景气以及其定时定场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外来游客提供精彩的演出了,而戏曲茶楼以其独特的戏曲文化、资源优势和自由性,恰好弥补了这个缺失。来河南旅游的人们,为了欣赏最精湛的豫剧,感受河南地方戏曲的魅力,最好的选择场所就是郑州的戏曲茶楼。

第五,有利于借助戏曲向大众传播重情重义、惩恶扬善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常识。俗语有云:“黄土厚,黄土黄,黄土里长出了梆子腔。”中原戏曲诞生于民间,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其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和所蕴含的惩恶扬善的教化思想,都典型地体现着中原民众的审美心理和群体性格。河南戏曲无论是传统戏还是新编古装戏,都以历史题材居多。而这些脍炙人口的戏曲在郑州市的戏曲茶楼长期上演,使人听后酣畅淋漓,有着自己的善恶评判,同时也有利于普及历史知识。

第六,在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为中原戏曲文化的发展指出了一条适宜的道路,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又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多元化的时代,改变观念、开拓创新才是长久发展之计,传统文化更是如此。郑州戏曲茶楼将传统的地方戏曲置身于广阔的市场之中,与影视、流行歌曲等进行较量,为戏曲的保护传承开辟了一条重要道路,同时也有利于使其不断革新,增加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以更好更长久地发展。

三、总结

文化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1.原始宗教落后因素对经济的阻碍

从宗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宗教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宗教都有明显的不同。和其他民族的宗教对自身文化的影响相比较的话,中国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这当然反映出宗教在中国人心中的所占的地位,同时也看出我们的确是宗教意识不甚浓厚的民族。正像钱穆先生说过:“宗教为西方文化体系重要一项目。中国文化中,则不自产宗教。凡属宗教,皆外来,并仅占次要地位。其与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亦均各有其不相融洽处。”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许多原始宗教信仰。仅以新疆为例,像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发现的表现人们对日月崇拜的彩绘岩画,古代塔什干人自称“汉日天种”(太阳的后代)。新疆许多古代民族都以狼为部落的图腾,高车、乌孙人都称自己是狼的后代。新疆古代和田人举国敬鼠,这在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发现的画板中得到了验证。著名的新疆昌吉呼图壁康家石门子的生殖崇拜岩画,又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生殖崇拜的盛况。意识形态方面宗教信仰的落后,直接影响到部分少数民族成员极容易将为数不多的财富积累轻易耗尽,而他们自身的落后宗教习俗和迷信观念,又严重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后的结果就是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强大的阻碍屏障。

2.民族语言在经济交往中的劣势

作为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多少数民族都是使用超过一种以上的语言,可是,满族与回族仍然使用汉语。改革开放的进行也逐渐证明了经济交往受到民族语言的影响是逐渐增大的。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样会受到语言差异的影响,汉族的知识分子不能够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因此,不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播到这些地方,进而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另外,商品经济的盛行也使得信息交换与信息调节的作用更加明显,少数民族对信息的收集与获得能力同样因为语言障碍而受到影响。少数民族不能够及时获得市场信息,进而使得他们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民族传统观念中落后的因素会直接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中传承下来的一些消极落后的民族文化在今天会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观等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观念产生落后的消极的影响,从而阻碍民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西北、西南的偏僻农村里,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受到本民族落后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子女接受文化教育、先进的科学技术持反对态度。女孩子在14—15岁左右就被要求出嫁,不能够读书;男孩子则就外出务工。这在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的影响了生产力的质量,忽视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理论。同样,由于受落后的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思想保守,仍然存在“多生孩子才会富”的想法,在新疆的南疆许多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家庭中会有三个甚至更多的孩子,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从思想意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传播、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严重的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本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相互推进、相互渗透。这种互动关系是可以进行调试的,在调试的过程中通过引导达到动态平衡。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却比较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又面临着诸多挑战。

1.坚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大观念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比较大的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抑制,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地方政府也比较看重经济发展的原因,这却导致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忽略,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将原来的经济发展理念进行调整,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这一切都要求从领导到群众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2.要有选择的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要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作用对不能适应时展的内容要辨证地进行分析、挖掘、整理并加以保护。对民族文化中可以适应并正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因素,要在政策引导下,通过市场的评价来生成基于传统又有所创新的新的文化。近年来中国西部大开发,各少数民族成员在市场竞争中的参与程度得到了明显的诸多,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也逐渐得到加强,同时,各民族也进入了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大时代,谁都无法回避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今后的时代将是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代,少数民族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随时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要结合世界发展的步伐来发展我国的经济。另外,强化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3.通过教育机构与教育投资的增多

来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效率与文化素养得到显著的提高,使少数民族人民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我国政府这些年来已经逐渐加大在少数民族开展双语教育,双语教育要结合各个省份与当地居民的具体特点来实施,要具有差异性,不能够让所有的居民都学习相同的语言,要有侧重点。但应注意,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自愿选择。要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当代学校教育课堂中,才能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传播文化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功能,通过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学校教育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主要体现在教师逐渐认同本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培养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培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学校教育的发展,在结合学生兴趣与当地特色的基础上,要重视学生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为了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要尽量综合使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作用。

4.充分利用民族区域优势

资源优势是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中心。就拿新疆来说,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新疆地区地广人稀,幅员辽阔,有资源和地缘两大优势。新疆具有特殊的水土光热资源,因此新疆是瓜果之乡,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新疆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有石油、煤炭和有色金属三种,新疆古迹遍地,民族众多,十三个主体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各异,原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占了全国旅游资源类型的83%。科学合理的利用好这些优势不仅课题大力发扬民族文化,让全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了解民族文化,同时又带动了新疆的地方经济发展。

5.通过政府投入的加大来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的进行完善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充足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交通并不便利,因此资源并不能够被充分地开发,少数民族的优势并不能够在经济的发展中体现出来。要想改善这种现状,只有从政府层面着手,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投资环境。为了提高少数民族的积累能力,要尽量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的收拢渠道,采用内联外引的道路,通过非农产业经济效益的开发来实现集约型发展。充分认知文化资源经济功能和市场价值;深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借力科技和创意,努力推进民族文化的产业融合和产品创新;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保护和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和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而使少数民族的经济获得比较快的发展,而且还要保证当地经济的发展是高质量的。只有实现在保护当地文化的同时,促进经济的最大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所蕴藏的精神潜力和经济潜力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群众才能真正缩小与其他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并最终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

三、总结

文化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群文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注重发展自己的,就是在计划经济盛行时,一些有头脑、有魄力的群文工作者,就品尝了“|游泳”的滋味,除了自身的精神得到比喻之外,兜里也确实宽裕了不少。尽管只是少数人,可也在社会上“独领风骚”。当市场经济的春风吹遍大地时,这种遮遮掩掩半遮面便由“地下”转为公开,成为城市群文工作者所热衷的一项“副业”因为这顺民意、顺从潮流,群文工作者能从中得到实惠。所以,乐此不疲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这是他们自身优势所决定的。怎样才能使群文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自己呢?

1.1要发挥群文工作者的“每个”优势:群文工作者大多数是专业人员几年十几年来学习、探索、积累工作经驳阵铺就了他们成功之路,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带动和影响了身边的一些人,形成一种“小文化天地”无形中就开展了群文工作者所承担的普及、辅导、创作的工作任务,为该地区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如某市群众群众艺术馆文学创作辅导部主任是省内文明的文学工作者,他今几年不仅自己在创作上硕果累累,在他身旁还聚集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用自身的优势影响着周围的人,这些人中有许多在省内外刊物发表作品获得奖,成为该市的文学队伍骨干;还有几位文艺工作者到外搞“副业”,几年来经他们调教出来的学生有的出了国,还有的成了国家、省的名人名角,有的得了大奖。这群文工作者,在造就人才、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的同时,自己的经济收入也不菲。即出了名,有得了利,尤其在偷申上更加充实了,充分显示了自身的优势。如果引导得好,那么无数个“每个”的热量同时释放足以整个社会的群众文化工作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2要发扬群文工作者的整体优势。作为群文工作者,更多地应该为该地区文化繁荣和经济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因为政治安定、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持和促进。也就是说我们每个群文工作这者担负的担子并不轻松。如何才能发挥群文工作者的整体优势为经济建谓切良务呢?

首先应该有个好的带头人。群雁高飞头雁领嘛。所谓的好带头人就是一心朴实地抓好工作,兢兢业业的做事,实实在在地为人,能多方面的调动属下的积极性,才把许多个优势集中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一定会开创出一种崭新的文化氛围。其次是多采取以些有益的群文工作形式。一些非群文部门都能开办舞蹈班、书画班、声乐班、武术班学校等,而做为独特优势的艺术馆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让自己许多台柱子、业务尖子出去打工挣外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即压抑了群文工作者的积极性,有阻碍了群文工作的开展,于国、于民、于己都无益处。三是应该多组织开展有益于群众健康的文化活动。白山是较为闭塞的山城,娱乐场所和能供群众消遣的地方有限,如果文化部门隔三差五地组织开展以下文化活动,大、中、小型结合得力,还是有许都人光顾的,当然这并非是文化传播的唯一渠道。前些年我们搞了书场、茶社,听众看客还是不少的,群众反映也不错,可惜没能坚持下来。如果艺术馆(文化馆)所潜在的能量都发挥出来,群文工作者的优势全部释放到社会,地域性的群文工作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转换机制投身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去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旧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式的需要,过去的老套子、老思路也偏离当今的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所以群文工作者的机制急需变革,那种“干不干一样,走和跑都行”的大锅饭形式,那种“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的非牛非马的风气都严重影响了群文工作的发展,机制转变势在必行。国家有产品质量法、企业厂长完不成任务要受处分、辞职,而群文工作国家恐怕还没有什么法要求该地域在一定时间内群文工作达到什么程度,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文化是随着当地的政治气候、经济动态而发展变化的,若想全身投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去,就必须适应形式的需要,必须转犊呻七制,必须改变过去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2.1选有新概念、心思维的领导人单位一把手。一个单位的工作成绩如何,首先要看该单位的领导水平如何,没听说哪个单位的领导天天打麻将喝酒泡舞厅,他单位的工作比别的单位搞得好,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感觉颇有嚼头“:一只狼率领的羊群往往比一只羊率领的狼群更可怕”,从中不难看出领导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单位的力量再强,却劲用不到一起,心想不到一块儿,一盘散沙,这个单位的工作怎么会搞好呢?

2.2增强群文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管不再坚持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条件下的条条框框,但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削弱,虽然一天到晚不干活照样会得到工资,如果有一天自负盈亏自食其力,仅凭点老资历恐怕不行,仅凭点小聪明恐怕不行,仅凭点亲戚关系恐怕不行。要自立自强。在新形势下学会“游泳”,把付人民和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加强,不仅能使自己心旷神怡,更主要的是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文化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文化经济思维模式,即以文化为创意点,开拓新的经济形态的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工业思维模式,在规划上有新思维,在战略上有新突破。如果说传统的工业思维模式是知识和信息的产生、分配、使用基础上的思维模式,那么文化经济思维模式则是对其内涵的深化和扩大,其内容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媒体休闲等精神因素;不仅包含科学精神,还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观念文化等“。把经验变成愉悦的产物”,这便是对文化经济的一个最简洁且意义深刻的理解。文化经济的思维模式指引我们在品牌价值研究中不能仅仅局限在以往的纵向思维模式,更要学会运用横向思维模式。纵向的思维模式是将一件事情在纵轴上一直延伸向下,也就是要越做越好,将其做深刻做细致。横向的思维模式是在一个水平轴上思考更多的创意点和差异点,即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寻找价值理念、文化内涵等精神因素作为亮点。那么学习文化经济思维,就要在纵向思维模式的基础上锻炼运用横向思维模式,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创新点创意点。

2形象策略与品牌价值

用文化经济的思维来解读形象策略,可以将“形”“、象”、“策”“、略”分别进行演绎。

“形”就是一个物体的形态,在品牌价值的塑造过程中也可以理解为项目本身。这在项目创作过程中是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因为一个品牌的形象是我们接触和认知它的首要视觉目标,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形”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形,更是深层次对文化的解读。在品牌形象的构架过程中,对品牌形象的分析、解读、LOGO设计、形象认知体系的建立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经济的思维离不开“形”,譬如品牌形象系统构架、企业形象构架、推广形象构架、终端形象构架都是对于“形”上的重新理解和重组,只有“形”做好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品牌设计。

“象”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对于“形”的内容解读、深层次理解及在文化层面的价值表现。古人云“在天为象,在地为形”就是告诉我们,每个物体都有其本身的形和象,它的“形”的存在一定会有“象”的意义代表,譬如一棵树的存在,它的光合作用给予了人类阳光与氧气,是生命之水源远流长的根本所在,这便是一棵树“在天为象”的内涵。再如银行门口为什么摆着石狮子而不是其他的神兽,因为石狮子在民间习俗是镇宅神兽,也有避邪的作用,而且狮子的嘴一个张开一个闭合,一个是招财之意,一个是守财之意,两者在一起代表吐纳之意;再结合上海大学的校徽设计,其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学子的认可,是因为校徽有“象”上的意义:上海大学的校徽呈白玉兰的形状,为上海市市花,花托为字母“U”形,是大学(University)的简称,右边花瓣形如海鸥形状,又如字母“S”,是上海(Shanghai)的象征。左花瓣为数字“1”,表示上海大学要争创第一的决心。“策”则是形象策略的核心,也是一个项目创作过程中的内容要素及重要部分,文化经济思维的过程也可以称之为

“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策划人员要集思广益、奇思妙想将思想迸发的火花用创意的思维描述出来,没有创意的文案是黯然失色的,没有“策”的形象策略是不能引起人们关注的。例如,在企业的内部构造中“,策”就体现了对于企业产品产能结构的认知、企业资产和财务的分析,规模制定和流程体系等等,这些都需要用创意的思维进行策划和构思。再如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新型项目模型:创意产业的区域营造、品牌创意基因的策划、园区的企划实务、故事创意与内容产业等等,都是要对“策”展开讨论的项目企划,项目策划的核心理念就是紧紧联系文化、创意、商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一个项目中将其达到最完美的结合。要“策”好一个项目,那么就要有文化上的独特性和表现力,又要有创意上的创新力和创造力,还要有商业上的执行力和可行性。“略”就是一个项目生成后的宣传渠道和终端的建设,或是一个企业的市场的运营拓展。在文化经济的思维里就是品牌的发展战略。

“略”在形象策略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行之有道的“略”,也就没有一个通往成功的“路”。只有条条通罗马的好路才能够使得品牌的发展达到其目的,使之家喻户晓,广而告之。在企业的发展中,对于目标受众的分析,对于产品价格的定位、销售指导的分析、客户运作计划、产品及供应配合体系等等,这些都是渠道终端的细节,也是“略”的重要方法。有“形”的成功开始,也要有“略”的完美收笔。只有在形、象、策、略这四个方面都认认真真地做细做好,才能够将一个项目做大做成功。品牌形象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内在形象主要包括产品形象及文化形象;外在形象包括品牌标志系统形象与品牌信誉。以文化经济思维来看品牌形象,就可以从形、象、策、略这四个方面进行诠释和反推论。形、象、策、略就是品牌价值构造的四个具体步骤和方法,是品牌价值清晰的构造脉络和严谨的构造内容。

3形象策略与品牌价值的文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