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学科论文

基础学科论文范文精选

基础学科论文

基础学科论文范文第1篇

科技大学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所有的过程都从学习者的需求开始,实行专业、课程结构、学习方式设计等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求做到学生自主、多次、多样性、开放性选择。对此,基础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要进行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活和生命。首先,优化契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针对统编教材内容的重复性问题,对其进行解构和整合,甄选出符合学生具体现实需求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门类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凸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可以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凸显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可以结合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凸显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对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和更新,坚持个性化培养、差异化培养,以构建出基础课对市场适用,对学生管用的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创新触动学生知行的教学方法。针对简单灌输的教学形式,对其进行多元化拓展,寻求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通过逻辑论证的理路引起学生的兴趣探究,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针对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链,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社会、职业岗位、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让学生知荣明耻,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最后,探索激发学生进取的考核方式。针对以考为本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其进行多样化的开放考察,可以增加过程管理成绩的比重,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可以把成绩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评价中,同选优评优、选拔学生干部等评等定级相联系;可以把实践能力纳入考核指标,单独设置学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切合应用科技大学“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基础课课程设计在本着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实践环节,突出职业性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实现职业性与科学性结合,教学方法上探索感性体悟与理性思辨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保证大学生对基础课的认可,形成适用于应用科技大学的基础课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二、基于区域特色发展的协同合作应用

科技大学致力于服务地方区域发展,是校企协同创造,产业机构和教育结构同步演进的发展模式。对此,基础课要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与当地的区域发展特点相结合,形成学校、企业、地方协同推进的改革合力。第一,开展与企业专项科研合作。基础课科研方向要紧密联系企业技术发展与变革,服务于实践教学和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同时学校可设立科研转换机构,使教师教学成果向企业市场需求转化,以实现科研效果的针对性。第二,构建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模式。针对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基础课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实现职业和学生的直接对接,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培养。可以聘请企业的相关专家定期给学生做讲座,实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案例讲授,激发学生对角色转变过程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素质和法律常识的重视;可以设立校内外联合培养基地,基础课的老师可带领学生到合作的基地中进行参观、调研、实习,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走入工作领域不仅仅需要专业的技术才能,更关键的是要具备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规范等等,达到合作育人的目的。

三、基于教师队伍的特殊诉求

基础学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色彩构成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另外,主观心理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其训练的单一性很难完成学生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超级秘书网

显然,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译世界图书出版司1999.6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三联书店2001.12

[3]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2006.

基础学科论文范文第3篇

1.强调教学案例的经典性,忽视学生案例分析能力的提升

学科基础课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案例或多或少受到使用的教材案例的影响,教材中的经典案例虽然影响大,但是往往背景复杂,编撰案例时前因后果的交代不是很清楚,不利于学生对实质性问题的把握。同时,忽视了案例在内容和作用上层层递进,一方面案例教学在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理解方面做得不够扎实,另一方面没有将案例的作用导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案例分析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案例教学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强调教学实验的演示性、验证性,忽视综合性、设计性

在诸如会计学、统计学、财政与金融等学科基础课中,往往安排有教学实验课,但是这些教学实验课主要是演示性、验证性的,而不是综合性、设计性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以直观演示的形式,增进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认识,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教师给定实验目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强调教学实验的演示性、验证性,忽视综合性、设计性,其结果是学生的潜能难以得到挖掘,学生只会停留在一般技能型人才的层面,不利于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

3.强调期末教学考核,忽视教学过程考核

学科基础课现行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诸如会计学、统计学、财政与金融等课程的实验成绩往往单独计算)。一般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20%,主要根据考勤、平时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计算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计算依据是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在于忽视教学过程考核,其结果造成过程管理缺失,考试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等问题。

二、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安徽科技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团队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落实学校2010版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不断探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的解决措施,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以校本教材为抓手,在兼顾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针对性

组织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团队优秀师资或联合省内外同类院校编写校本教材。截至目前,已编写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等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在把握学科基础课教材内容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注重教材内容的可读性,注重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同时,考虑到学校地方性的特点,注重引入本省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素材作为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安排与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目前情形下,我们不能减少思想政治类课程、语言类课程(一般为英语)、计算机工具类课程、数学类工具课程等四类课程的学分,也就意味着专业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只能在有限学分的情况下进行。具体到学科专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精练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满足学科基础课的系统性要求,而且可以挤出一定时间安排“以创新性的案例研究法为主,以情景模拟法、实践性教学法等为辅”的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提高教学案例的编选质量,注重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在案例编选时,在案例的内容和作用上考虑理解性案例、对比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的层层递进,在案例的形式上考虑文字型案例、视频型案例和情景型案例的有机组合。一方面可以在案例教学中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理解的反馈,另一方面将案例的作用导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到案例教学中。

4.重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基础地位,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在强调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基础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如在统计学实验教学中,安排了“用Excel作统计分析图形”“、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量”、“用Ex-cel作数据透视表、模拟抽样”“、用Excel求置信区间和进行假设检验”、“用Excel进行回归分析”、“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等六个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和一个“综合业务实验”项目。通过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巩固和加强了学生对统计学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统计实验操作能力;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统计学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有力地助推了学生突破一般技能型人才这一基本层面,迈向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阶段。

5.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全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全面考核学生学科基础课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学科基础课知识的能力,根据学科基础课课程特点我们对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将期末考试成绩在学生总成绩比例由80%降低为50%,将原来单一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改为平时课堂案例讨论和发言占20%,作业占20%,出勤占10%。这种改进后的考试方法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间的相互竞争。通过综合而定量地评价学生的成绩,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意识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奠定了学生后续专业类课程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在未来人才市场上较强竞争力的基础。

三、结束语

基础学科论文范文第4篇

(一)科学教育教学的基础———科学知识“科学”二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今天的人们已经开始从多个视角去理解科学及其价值。比如,从哲学的角度看,科学已经成为智慧的象征;从政治角度看,科学代表国家和政治派别的力量;从社会经济角度看,科学是生产力发达与否的衡量尺度;从心理学角度看,科学又是满足人们的需要的保证等等。斯宾塞在提出的教育预备说中便详细阐述了科学的价值,并且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1.科学在直接自我保全的教育中价值的体现。直接自我保全,换句话说也是一种人类逃避危险而求以安全的本能,是一种自然。就像当有义务向我们投来时,我们会本能地躲闪一样。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哪些对会对我们造成危险、威胁。当然,在保证身体不受外力而造成伤害之余,我们还要防止由于违反生理规律而生病甚至导致的死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生有大病小病的人,而这些疾病有时只是拥有一些少许的相关的知识就可以避免的。然而,人们却由于缺少这些必要的知识而害了病,缩短了寿命甚至于死亡。不良的健康状态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诸如容易使工作困难甚至达到无法进行的状态;会产生急躁情绪,对于合理管理儿童产生不利;使公民的作用无从发挥甚至对娱乐感到厌烦等等。因此,用正确的方法传授正确的知识就会很好地为直接自我保全的教育做准备。这里提到的合理的教育中所运用的正确的知识便是生理学。

2.科学在间接自我保全的教育中价值的体现。间接自我保全的教育就是教青少年谋生的手段。这是人们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的,即使是前面提到的那些装饰一样的古典教育,教育的目的也如此,只是它与实际的生产活动无关。因为同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量知识完全被忽略了。这些知识就是科学。科学可以使文明生活成为可能,并能正确进行一切过程。这些科学知识涵盖了数学、化学、力学、热学、光学、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社会学等等。人们只有掌握其中一门或几门的知识才算真正得到了谋生的手段。

3.科学在做父母的教育中价值的体现。子女从父母那接受的教育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其生与死、善与恶产生影响。作为父母,就要有一定的知识来引导自己去为自己儿女的未来进行考虑,指导自己的儿女如何在身体、道德、智慧方面健康发展。很多子女体弱多病,很多父母总是以为那是与生俱来的体质弱,是遗传的,甚至有些封建迷信的父母会认为,那是上天安排的,是无法避免的。却不想,子女的这一切疼痛、虚弱、颓废、苦闷恰恰就是父母们没有尽到责任而造成的。父母经常不允许孩子们打闹,因为怕磕碰到;不许他们在大冷天跑外面玩,因为怕冻着……殊不知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学规律,孩子们的天性好动,就应该让他们去疯闹,即使磕碰到了,那也只会是偶尔一次,并且日后他们自己就会注意小心了;天气冷,是自然现象,既然自然安排了这种天气,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父母把孩子当成温室花朵,冻不得,殊不知,这样却大大降低了孩子的免疫力,反而使孩子们更容易生病……正是由于父母缺乏生理学规律这方面的科学知识,所以造成了孩子们身体的不健康。至于道德方面,父母们做的就更不科学了。很多父母从未接触过心理学,无法知晓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于是很多父母都会采取很激进的做法来教育自己的子女。比如,他们觉得需要鼓励的行为,他们就会采取强迫、威逼利诱的手段;他们嘴里教育着孩子们要诚实,自己却从来不做出诚实的榜样;他们心情不好时,不会顾及孩子的感受,反而会因为一些小事来责骂孩子……这一切,导致了培养的孩子虚伪、自私、暴躁……再说智慧方面,父母们由于没有教育学方面的科学知识,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了神童一样,明明应该8岁学的东西,做父母的恨不得在孩子4岁前就让他们学完,最后弄得孩子们对学了厌恶还是厌恶,智力也随之退化。因此,在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心理学、生理学和教育学这些科学知识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科学在做公民的教育中价值的体现。对于公民教育中,应该学习哪些科学知识,斯宾塞认为是历史知识。而这些历史知识,不是过去的那种哪个君王的传记,那个将领怎样部署军队,怎样调动、进攻、退却等等。因为建立行为准则是事实的主要用途,然而以上这些是无法得到结论和组织的事实,并不能帮助建立行为准则。所以,我们真正应该学习社会的发展历史,需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对一个国家的成长和组织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对于一个公民在调节他的行为中起作用。

5.科学在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在斯宾塞看来,科学自身就是诗意。任何最高的艺术都是以科学为依据的,没有科学,任何艺术都不能有完美的创作,更谈不上充分欣赏。他举了几个例子来支持了他的想法:从事雕塑的雕塑家只有熟悉人体骨骼肌肉的分布,联系和动作,才能够将雕塑作品完成得栩栩如生。这便体现了解剖学的科学知识的作用;杰•路易士先生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画家,但因为缺乏科学,他把一个格子窗的影子用清晰的线条花在对面墙上。而如果,他懂得班颖的现象,他就不会犯这种错误了;成人与儿童一起欣赏一幅画,由于成人了解图画所表现的自然或生活中的真理,所以,成人就会比儿童更能看出图画中的美……所以说,掌握了科学才能创作初艺术,并且能够充分的欣赏艺术。就是为了人类活动中剩下来的娱乐,也需要科学来为其做准备。我们能够通过斯宾塞的教育与被说中认识到科学知识的价值。科学知识的正确运用,是满足我们需要的基础,同时带给我们益处。因此,我们要了解并掌握所有活动最好的准备———科学。

(二)科学精神的培养手段———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可以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通过利用自然资源而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严重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等等,这一系列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人与自然之间这种严峻的关系,唯有开展环境教育来转变人们的环境观念才能真正解决。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基础,自从认识到自然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开始,全世界都在提倡保护环境,并且也做出了一些贡献。但是大多数人们只是浅显的知道一些保护环境可以采取的措施,比如节约用水,多种植一些绿色植被,保护动物,减少废气排量等等。但是人们对环境保护这一认识达到的水平还远远不够,因为人们认识到的并不是保护环境的真正目的,更多的人重视保护环境只是为了对自身有利,而保护环境真正的目的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保护环境不单单是为了我们可以从中受益,还要让我们的后人也能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有更好的生活。鬼头秀一曾经强调我们必须把思想转到保护自然应当是为了保护自然之本身这一观点上,即便这对人类也许毫无益处。环境教育问题在近年来已变为全球性问题,因其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我国对环境教育问题开始越来越重视。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一次常委会通过,将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使得我国人民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环境教育在1992年我国新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及其相配套的各科教学大纲中列为重要的教育教学要求。环境与发展已然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当人们意识到了严重的环境灾难的威胁,便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等口号,开始呼吁保护生态环境。环境教育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其重要性得以体现。人们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一直认为自然资源是不会枯竭的,环境纳污自净的能力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在发现环境生态被破坏以前一直在肆无忌惮地使用自然资源,直至今日,自然环境的破坏已达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所以,人们要意识到,自然资源虽然有可再生资源,但是即便这样,它也是有限的。因为我们将来的子孙后代依然需要这些赖以生存的资源,因此,保护自然资源一定要维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之上,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为我们造福。通过环境教育便能够使人们了解这点,更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人们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观念。

(三)探究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教学理科是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实验是理科教学的基础,搞好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对理论教学和科学方法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陶冶学生的科学精神,进而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加以提高。然而,当前的实验教学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使实验教学这些功能的充分发挥受到了阻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三个维度。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这三个维度的发展,即激发兴趣、提高操作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养成科学思维方式、形成严谨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因此,实验教学在理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是理科发展的生命源泉。实验教学课标中要求学生要对自然界保持好奇,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在创造性活动中,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接近愿意接近的对象,从事自己爱做的事,因为对一件事物感兴趣,会驱使人对其进行钻研和探索,从而使人有机会去发现事物的新线索,进而对人进行建设性的有新意的活动产生有利影响。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实验教学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实验教学转变为生动的、形象的实验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某一种现象,从而对这一现象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比如,物理课中磁场这章的内容很抽象,如果单纯的只上理论课,将磁场、磁感线等等这些抽象的概念教给学生,相信,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章内容的学生会少之又少。但是通过实验教学便可以得到不一样的效果。我们只需要一些小磁针和几块磁铁,磁场的分布以及磁感线的方向等等就会立即一目了然。学生们就会将这抽象的概念深深地印刻在自己的头脑当中。

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来加深印象和进一步理解。因此,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便可以不再需要死记硬背,硬套公式,而是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新课程标准对科学课程提出以“探究”为核心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兴趣浓厚,可以使学生拥有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参观、采集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实验教学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正确观察、主动发问,并且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异于教师自己创新出一种新的实验来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们通过实验教学一步一步掌握这些科学方法,真正达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信念、行为规范、价值标准即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课标中强调,要加大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的情感目标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后儿童期(6~13岁)到青年期(13~20岁)的中学生自身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喜欢按照自己的意识去办事,不愿接受别人的观点,处于青年初期的初中生具有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的特点,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那个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而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而且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注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实验而不喜欢照本宣科的讲授,进行实验教学,就不会发生学生成为“人云亦云”的被动接受者,失去探索勇气的这种状况,相反,更加有利于情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以达到陶冶学生科学精神的终极目标。实验教学的功能在理科教学中不容忽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是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在日常的理科教学中关注实验,真正认识实验的教学功能,进而发现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加以改善。

二、完善科学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基础学科论文范文第5篇

科技大学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所有的过程都从学习者的需求开始,实行专业、课程结构、学习方式设计等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求做到学生自主、多次、多样性、开放性选择。对此,基础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要进行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活和生命。首先,优化契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针对统编教材内容的重复性问题,对其进行解构和整合,甄选出符合学生具体现实需求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门类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凸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可以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凸显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可以结合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凸显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对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和更新,坚持个性化培养、差异化培养,以构建出基础课对市场适用,对学生管用的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创新触动学生知行的教学方法。针对简单灌输的教学形式,对其进行多元化拓展,寻求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通过逻辑论证的理路引起学生的兴趣探究,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针对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链,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社会、职业岗位、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让学生知荣明耻,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最后,探索激发学生进取的考核方式。针对以考为本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其进行多样化的开放考察,可以增加过程管理成绩的比重,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可以把成绩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评价中,同选优评优、选拔学生干部等评等定级相联系;可以把实践能力纳入考核指标,单独设置学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切合应用科技大学“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基础课课程设计在本着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实践环节,突出职业性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实现职业性与科学性结合,教学方法上探索感性体悟与理性思辨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保证大学生对基础课的认可,形成适用于应用科技大学的基础课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二、基于区域特色发展的协同合作应用

科技大学致力于服务地方区域发展,是校企协同创造,产业机构和教育结构同步演进的发展模式。对此,基础课要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与当地的区域发展特点相结合,形成学校、企业、地方协同推进的改革合力。第一,开展与企业专项科研合作。基础课科研方向要紧密联系企业技术发展与变革,服务于实践教学和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同时学校可设立科研转换机构,使教师教学成果向企业市场需求转化,以实现科研效果的针对性。第二,构建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模式。针对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基础课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实现职业和学生的直接对接,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培养。可以聘请企业的相关专家定期给学生做讲座,实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案例讲授,激发学生对角色转变过程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素质和法律常识的重视;可以设立校内外联合培养基地,基础课的老师可带领学生到合作的基地中进行参观、调研、实习,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走入工作领域不仅仅需要专业的技术才能,更关键的是要具备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规范等等,达到合作育人的目的。

三、基于教师队伍的特殊诉求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