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核心论文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精选

体育核心论文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第1篇

合作学习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有很大帮助。在体育项目中,足球、篮球等运动是明显的团队合作项目,在一个体育团队中,个人优势化为集团优势,实现了“1+1>2”。在羽毛球、乒乓球、跳远、调高等个人对抗项目上,加入合作学习理念,使个人成为团队的一部分,个人的劣势得到了补充,团队和团队之间的水平得到中和,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竞争的动力不仅得到了提升,同时还避免了恶性循环的出现。团队合作能力是合作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理念。这也正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不仅教会学生具体的体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组织管理、分工配合的力量,这不仅会对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正面影响,还会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跨学科学习的魅力,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帮助。除此之外,合作学习的方法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后,学生在团体内部的配合中需要用到计划和策略,这样,体育竞技中有勇有谋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更有潜力的学生。

二、技师学院体育教学合作学习中提高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实践

要在技师学院体育中很好地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先要在课堂中设定合理的目标。在制定目标之前,教师对于学生的组团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并对每个团队的能力进行评估,如果制定的目标太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设置得过低又会使得学生丧失成就感。除此之外,教师在体育课堂实践中要密切注意学生团队的合作进度,在必要时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发展,减少团队内部的消极因素,使学生团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较多的知识。例如,技师学院体育老师可以把学生以5人分为一组组成篮球小组,男女均衡搭配,在第一节课教授学生篮球的基本技术,包括投篮、传球、跑位,并教会学生正确的体能训练方法,例如20米往返跑、摸高跳等。在第二节课上选取前一节课中的几个学习内容,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以团体成绩为最终成绩。如每组的5名同学按顺序进行定点投篮比赛,每个人的投中次数相加成为该小组的团体次数,团体次数最多的小队成为优胜者。在第三、四节课上,老师开始进行篮球战术教学,如教学生传切配合、长传快攻、进攻半场盯人、2-1-2区联防等。第五节课老师就可以让班上的小组两两对抗了,对抗不同时进行,每次上场两个队,老师在每两组对抗结束后先让场下观察的同学进行发言,再对场上同学的表现做出点评。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在团队合作上,老师要让同学们领略到“配合的艺术”,老师要先明确告知同学们场上不同位置的职能,让同学们结合自身优势内部安排场上位置,然后老师应告诉同学们各个位置的均衡作用,各种战术配合可以以一个位置(如中锋)为重点,但是不要过分夸大其作用,造成个人主义的滋生。

三、技师学院体育教学合作学习成效

在技师学院体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法和采用传统方法,会产生非常明显的不同效果。为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成果进行验收,可以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收集数据。例如,在某院财贸系大一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在篮球技术单项训练中,相比对照组的学生,实验组学生的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技能掌握、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实验组的学生更愿意主动设计战术、交流心得、寻求突破,和老师也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整个课程完成后,实验组的同学在很多方面有了显著进步:

1.体能、技术提高实验组的同学为了在团队比赛或对抗中取胜,一般采取队内相互鼓励和监督的方式进行训练,队员处在一个集体中产生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也对训练有了更多的投入,其结果就是学生的体能和具体技术都有了快速的进步

2.职业核心能力增强为了使自己所在的小组取得更好的成绩,组内的成员多会就战术安排、对手情况、临时预案等方面提前交流,在比赛结束后会对自己和对手的表现做相应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每名组员都处在一个相互磨合状态,为减少误会和摩擦,快速提升战绩,尽可能多的交流便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小组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团队的一分子,担当着什么任务,在碰到问题时也学会认真总结,分析原因找到对策,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3.自信心增加在以往以个人为单位的比赛中,一名学生往往在擅长的项目上取得很高的成绩,在不擅长的项目上得到不理想的成绩。在合作学习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团队中取长补短,用集体的力量延伸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在任何体育项目中,都能够体会到成就感和参与的乐趣。

四、结语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第2篇

1.地方政府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农村经济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这就使得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宣扬政绩而只做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却忽略了对当地尤其农村范围内一些健身场所的修建;还有的地方官员不经过民意调查,只为了所谓的政绩就强行要求农民盖别墅或盖楼房,对农民的经济条件和主观意识不予以考虑,使得农民无心无力去留意健身场地;有些健身场地的设施极其简陋并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在体育文化建设上的要求。

2.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党中央从20世纪末就已经展开了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偏远地区的助贫、扶贫工作,这些工作和相互惠农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些明显效果,可是并没有从根源上对农民贫困的现状问题进行解决,导致城乡经济差距逐年加大,城乡贫富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再加上生产方式比较单一,农民收入只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来实现,这样就导致农村经济严重阻碍着国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民生活水平要想得到很大的提升就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目前,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阻碍的很大的因素就是农村日前比较低的生活水平和比较差的经济基础。

3.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其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农村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于农民参加农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随着我国党中央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这样农民群众的休闲时间就日渐充裕,但他们的休闲方式、休闲观念及休闲文化各方面活动比较单一。据调查,农民群众的主要休闲时间主要是睡觉、看电视和打牌等活动为主,这些活动对农民的身体健康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同时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所以,对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引导,使他们在劳动之余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和谐社会中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1.对政府职能进行强化,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部分的保障体系,加强和完善农村体育文化相关体制各个地方政府的基础职能之一就是积极发展人民群众的体育事业,一个地方的体育文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是鉴别在新农村建设中其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是否能够组建好的关键因素,所以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从大局考虑,建立健全新型农村体育文化保障体制。第一,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在劳动之余体会到较为丰富的体育文化生活而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对应的农村体育文化管理机制。第二,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放心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对农民生命健康进行保障,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体育救助系统和必要的应急措施。第三,对农村体育文化潜在的环境进行改善优化,全力支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体育文化的建设。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民体育健身项目在比较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已经初见成效。在农村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种因这种趋势而带来的“中心镇”的现象,这种“中心镇”就渐渐发展为附近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体育建设的核心地带。在这种以中心镇为核心的各项文化发展进程中,对本地及外地的体育投资项目的吸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这种中心镇的形成对本地及其它一些体育爱好者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吸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以乡镇为主要实施地区,大力发展经济,大力举办相关体育活动,将农民体育建设的热情激发起了,形成良好的农民健身的氛围,积极引导城市体育文化活动向农村地区的开展,最终可以让农村和城市的体育文化建设以健康、科学的方式进行融合,并达到使和谐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力发展的目的。

3.加大体育文化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为了使农村广大群众的基本消费观念、体育意识和工作之余的进行娱乐活动的陈旧观念得以改变和提高,需要以电视宣传、广播宣传或报纸的方式对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做好必要的宣传,让农民群众对体育的功能及作用方面得到全新的认识,使他们能够较为主动的参与到农村各项体育健身项目中去。当前,我国传媒市场的发展较为迅速,各级政府需要对传播制度及政策进行合理的制定、科学的规划。对农村范围内比较先进的体育文化思想进行大力传播,促使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科学、快速及健康的发展,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我国的大力推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需要将现代化体育与农村本土化项目进行有效结合为了使当今农村体育文化被抛弃一边的现象得到改善,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我们需要采用新的形式和方法来扭转目前的局面。在举办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时,可以将农民较为熟知的在广大农村较为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形式与体育健身活动进行很好的融合,比如:赛马、赛龙舟、扭秧歌、舞狮子或摔跤等农民较为喜欢的活动。由于这些活动有传统型、可操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比较容易让农民群众接受和参与其中。由于如今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再加上农民的休闲娱乐的时间也比过去更充裕,农民对各种文化需求尤其是体育文化的需求也在朝着多样化、现代化及标准化的方向延伸和发展,现代农民群众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像过去本土化这种比较单一的体育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因此,为了提高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积极性,并且满足更多农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将现代体育活动项目比如兵乓球、足球、羽毛球、游泳、武术等引入到本土活动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摆脱过去较为陈旧的娱乐方式而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达到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本土化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结论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第3篇

1地方政府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农村经济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这就使得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宣扬政绩而只做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却忽略了对当地尤其农村范围内一些健身场所的修建;还有的地方官员不经过民意调查,只为了所谓的政绩就强行要求农民盖别墅或盖楼房,对农民的经济条件和主观意识不予以考虑,使得农民无心无力去留意健身场地;有些健身场地的设施极其简陋并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在体育文化建设上的要求。

2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

党中央从20世纪末就已经展开了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偏远地区的助贫、扶贫工作,这些工作和相互惠农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些明显效果,可是并没有从根源上对农民贫困的现状问题进行解决,导致城乡经济差距逐年加大,城乡贫富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再加上生产方式比较单一,农民收入只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来实现,这样就导致农村经济严重阻碍着国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民生活水平要想得到很大的提升就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目前,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阻碍的很大的因素就是农村日前比较低的生活水平和比较差的经济基础。

3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

导致其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农村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于农民参加农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随着我国党中央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这样农民群众的休闲时间就日渐充裕,但他们的休闲方式、休闲观念及休闲文化各方面活动比较单一。据调查,农民群众的主要休闲时间主要是睡觉、看电视和打牌等活动为主,这些活动对农民的身体健康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同时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所以,对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引导,使他们在劳动之余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和谐社会中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1对政府职能进行强化,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

中体育文化部分的保障体系,加强和完善农村体育文化相关体制各个地方政府的基础职能之一就是积极发展人民群众的体育事业,一个地方的体育文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是鉴别在新农村建设中其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是否能够组建好的关键因素,所以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从大局考虑,建立健全新型农村体育文化保障体制。第一,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在劳动之余体会到较为丰富的体育文化生活而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对应的农村体育文化管理机制。第二,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放心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对农民生命健康进行保障,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体育救助系统和必要的应急措施。第三,对农村体育文化潜在的环境进行改善优化,全力支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体育文化的建设。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民体育健身项目

在比较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已经初见成效。在农村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种因这种趋势而带来的“中心镇”的现象,这种“中心镇”就渐渐发展为附近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体育建设的核心地带。在这种以中心镇为核心的各项文化发展进程中,对本地及外地的体育投资项目的吸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这种中心镇的形成对本地及其它一些体育爱好者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吸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以乡镇为主要实施地区,大力发展经济,大力举办相关体育活动,将农民体育建设的热情激发起了,形成良好的农民健身的氛围,积极引导城市体育文化活动向农村地区的开展,最终可以让农村和城市的体育文化建设以健康、科学的方式进行融合,并达到使和谐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力发展的目的。

3加大体育文化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

为了使农村广大群众的基本消费观念、体育意识和工作之余的进行娱乐活动的陈旧观念得以改变和提高,需要以电视宣传、广播宣传或报纸的方式对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做好必要的宣传,让农民群众对体育的功能及作用方面得到全新的认识,使他们能够较为主动的参与到农村各项体育健身项目中去。当前,我国传媒市场的发展较为迅速,各级政府需要对传播制度及政策进行合理的制定、科学的规划。对农村范围内比较先进的体育文化思想进行大力传播,促使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科学、快速及健康的发展,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我国的大力推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需要将现代化体育与农村本土化项目进行有效结合

为了使当今农村体育文化被抛弃一边的现象得到改善,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我们需要采用新的形式和方法来扭转目前的局面。在举办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时,可以将农民较为熟知的在广大农村较为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形式与体育健身活动进行很好的融合,比如:赛马、赛龙舟、扭秧歌、舞狮子或摔跤等农民较为喜欢的活动。由于这些活动有传统型、可操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比较容易让农民群众接受和参与其中。由于如今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再加上农民的休闲娱乐的时间也比过去更充裕,农民对各种文化需求尤其是体育文化的需求也在朝着多样化、现代化及标准化的方向延伸和发展,现代农民群众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像过去本土化这种比较单一的体育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因此,为了提高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积极性,并且满足更多农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将现代体育活动项目比如兵乓球、足球、羽毛球、游泳、武术等引入到本土活动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摆脱过去较为陈旧的娱乐方式而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达到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本土化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结论

(1)构建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文化良好的发展不仅能够起到农民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而且能够对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行同化、整合和规范。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这些内容都是其它社会文化无法达到的重要内容。

(2)虽然农村体育文化的构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大力发展,但是总体来说其体育文化水平还不高,这种现象和当地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乡镇政府的管理和组织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第4篇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的一项关键性任务,该工作做的如何,将直接说明我国在发展过程是否与时代思想文化相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各大高校需充分展现该任务的实际需求,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播思想的内容与职责;高校应当时刻围绕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实质要求,来展开各项工作与活动。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做到六点,即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展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展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现以变革创新为关键的时代精神、展现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开展更好的思想教育,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做准备。

(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现今我国有近三千所高等院校,数千万在校学生,可见,高等院校是培养且输出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场所及人才储备库。在当前世界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国家要想继续进步与发展,就必须有各类人才的帮助与支持,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家与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愈来愈高。而其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上面,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现当代大学生需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除此之外,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学生还需由较好的心理、政治以及思想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其是高校学生在毕业迈向社会的基础,其在某方面决定了高校学生的成长方向,同时也说明了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属性。所以,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时,需注重对其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涵了许多内容,且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方法论体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进而促使其能够健康成长,且促使其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等均可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促使其成长为一名能为我国社会建设而服务的有用人才。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其整体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若教师本身的水平高,那么所得到的教育也比较高。因此,为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如此,方能使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展现主导作用。对此,高等院校应当进一步加大对教师队伍培训的投入,且采取各种形式或手段,例如攻读学位、进修以及访问学者等,为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提升自身水平,强化专业知识提供机会或平台。此外,还需注重对教师师德的培养,构建起切实可行的师德约束体制,针对即将上岗的教师,需对其开展严格的岗前培训,对其自律意识、自尊意识等加以培养,同时对其行为加以规范与约束,制定出合理的教师工作评定机制与监督机制。通过不同的手段与方式,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人力基础。

2.强化社会实践,提升价值体系的说服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包含多项内容,而参与社会实践就是其中不可忽视且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并且该活动还是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一种手段或渠道。将各种实践活动作为载体,且引领大学生积极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从而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在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中,能够全面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高校应当如何强化社会实践,且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呢?首先,可切实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在相关文件中提到:实践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其在促使学生加深对国家、社会的认识,提高自身才干,锻炼自身品格与意志,强化社会责任感等诸多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需构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摸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之下,要想使社会实践工作获得较好的成果,就需构建一个与服务社会、专业学习、创新就业等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诸多有效手段,例如“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等,将社会实践的各种正面因素都调动起来,以便对社会实践工作系统加以改进,最终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其次,优化社会实践的形式及内容。各大高等院校不但要对社会实践内容进行优化、创新,同时还需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年级、专业等)相联系,继而做出更具合理性与针对性的安排,以便能够让学生的专业与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现,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术。在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时,应当依据高等院校的性质,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开展具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带学生参观各种与革命相关的展览,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园等,以此来对其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科研创新活动,以促使其参与到各种创业活动中,从而对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加以培养、锻炼;组织学生到各种地方展开生产活动或社会实践调查,以此让学生深刻了解改革开放在促进时代改变所起到的作用,且强化学生对国情、党情等的认识与领悟,加深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对人才强国战略等的理解,进而对其努力奋斗、自立自强的品德加以锻炼,最终,在此前提之下推进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逐渐形成。

3.充分发挥网络的引导作用。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极为快速的发展,同时使得现今的信息逐渐呈现网络化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网络的迅猛发展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高效的传播载体,而与此同时,这对其传播发展也是一种挑战。因而,高校应当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同时还需强化网络建设,以便为学生打造一个较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第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传播载体,网络能够利用不同的形式(如视音频)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学校可在网络中上传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内容,以便供广大学生学习,而这一过程也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有效转变,同时也提升了学习的效果。另外,通过网络,宣教内容也发现了一定的改变,即简单的文字宣传,向图文并茂转变,这种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更为有利。除此之外,网络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该体系的覆盖面,正是以为网络的跨空间性与开放性,使得该体系内容的传播能够渗透到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群体中,继而达到更好的宣传、传播效果,最终实现其覆盖面的扩大。第二,以网络为载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开宣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该体系教育的时效性。众所周知,网络文化具有迅速进化的特点,其经由转变民众取得、交流以及处理处理的手段,继而有效提升民众的认知效率。在文化传播方面,网络文化不但具备跨空间性,并且还具有跨时间性。其一,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能够进行全天候异时传播的特点,其二,其文化传播有快捷性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通过该方式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效性。

三、结束语

体育核心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思政扬长避短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在该社会中居于主导和统领地位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总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丰富了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本文试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着主导作用。有专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体现为在逻辑起点、重点针对对象、内容、目的、方法、任务等多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囊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等诸多方面,而其四个方面的内容又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标和任务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具体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方向主导上,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的关键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明确的导向。而其具体的内容又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本标准和科学范畴,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培养人”的基本范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自身积极构建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多样化的经济成分和经营模式、多样化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必然会产生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都已经不适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的动力支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立足祖国、放眼世界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也是大学生和谐人格形成的价值依据。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高校的使命就是将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一代,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作为教育和培养青年人的主阵地,同样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和主导力量。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理应发挥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由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引领和统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正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丰富发展而形成自身的特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

网络思政是面对新形势加强高校网络宣传教育的一种方法,是新时期思政工作的一种创新和发展。随着国际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建设与普及,网络这一全新的信息传媒工具,以其空间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独特的魅力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和心理发展。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就是要针对大学生网络文化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形式创新,探索和采用新的手段与方法,扩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活动空间,更广泛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主动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现在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而促成信息爆炸的主要原因便是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不同地域的人们依靠信息交流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新形式的人际环境,社会学家称之为“网络环境”。借助于此形成的网络思政环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共享性。通过网络载体,个人可以享受到他人提供的资源,自己提供的资源也能为他人所接受。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实环境中的信息交流的地域性、时限性和自我性缺陷。

第二,简便性。网络信息的查询和调取方式极其简便,当然,某些信息需要获得授权。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在每个学生宿舍平均有两台电脑,少则一台,衣食住行的所有信息基本能在网络上获取,同时由于校园内网的高速发展,诸如开班选课、图书预定、缴纳电费网费、快餐外卖、跳蚤市场等等,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都可以足不出户地在网上交易完成。这些无疑减少了实体资源的拥堵,提高了办事效率,极大地便捷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同时也使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第三,隐秘性。网络空间里实体存在的是各类信息而非具备人格身份的人,这充分满足了人的自我保护的意识需要,激发了信息的自由交流和流通。当代大学生已经走入了90后,独立和张扬的个性让他们对于自由和权利的诉求更为大胆,但是在传统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有其固有的阶段性,在现阶段,对于9O后的特立独行更多持“非主流”的态度。而网络环境的隐秘性正是创造了无人格身份的环境,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空间和属于一类好友的论坛中极大地释放真性情的自我,倾诉心声,倾听到了这些最直接的声音,无疑对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走进学生心灵深处,预防和解决潜在危机或是蓄积的问题,大有裨益。

第四,平等性。现实环境中,人们处于相对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身份等参差不同,而网络环境由于其虚拟特征而为所有人提供相对均等的选择与被选择的机会,从而也导致参与者对平等意识的普遍认同。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活动的个体必然地形成了与现实环境里不同的文化形态,即某一类主体在面对某种现象时的思维与行动模式。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指出,人类具备克制与发泄两种基本的心理机制。在多数情况下,网络的“发泄”特征更为明显些,人们的信息释放与接受具有无指向性、无规范性、无掩饰性,网民在心理上相应表现为对平等身份的强烈认同、对各类信息的极度开放和对自我意识的率性表达。

三、把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利用网络这个渠道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种紧跟时代步伐的教育方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思想政治工作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从有利的方面看。利用网络的形式进行思政教育,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能够使思政工作更加生动直观;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信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使思政教育内容时时紧跟潮流,便于关心学生关心的问题,并参与讨论及时引导;大学生网民整体视野极其宽广,而个体关注又各自不同,从而导致思政工作在微观层次上的高度的不确定性。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可针对每个学生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案;网络思政可以避免思政教育成为老师的一言堂,为大学生提供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网络为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络信息的全球化涵盖充实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把网络教育和网络技术有力地结合起来能在心灵上真正地贴近大学生,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手段,等等。

其次,也存在种种弊端。如网络思政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监管。纷繁芜杂的网络生活中,如何调动“网虫”们放弃手中游戏或电影来到思政平台上交流以获取帮助,有难以预测的不可控性;网络思政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面对面的思政教育所带来的亲密的氛围。一场生动活泼的形势报告会的气氛,一次走入寝室、走入活动室与学生促膝长谈的效果,计算机网络是无法达到的;网络技术的开放性、网络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网络信息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网络信息在根本上因不能绝对控制而存在着事实上的复杂性。网络“防火墙”的脆弱使得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容易被扰乱;西方敌对势力和迷信、邪教等反动组织利用网络来宣传、渗透其反动谬论,我们要十分警惕;网络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也必然随着网络技术的扩散而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但由于世界各国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及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因而在网络文化中就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评判标准,西方网络文化优势对我们弘扬主旋律文化产生的冲击不可低估,等等。

四、扬长避短,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哈斯·卡姆、E·斯科恩菲尔德斯在《数字式学习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模式》一文中认为,高校网络使思想教育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可以将思想教育内容的本质隐含在文化知识和科技信息知识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尼古拉斯在《资助高等教育》一文中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过程中的网络硬件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高校由于网络建设资金、硬件投资和人员配备紧缺,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网络普及率不高。桑迪·布林顿、奥拉·里伯在《虚拟学习环境的教学评价框架》一文中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网络环境意识不强,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建设的障碍之一。在国内,我国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有的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有的制作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主页,有的建立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队伍,有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纳入到学校网络建设总体规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我们所做的调查情况看,一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支持的占到78%,反对的占4%,无所谓的也有18%;二是对网络思政的可行性,认为可行的占到62%,可以尝试的占28%,不可行的也占了10%;三是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安排上,认为在“两课”课堂上的占36%,单独开课的占26%,课余时间的占38%。

从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思政表示支持和欢迎,尤其在课余时间接受的思政教育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这对于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是一种契机。

因此,我们应该扬长避短,使网络思政在现代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根据网络思政的实践,我们提出了通过“四化”建设增强网络思政实效性的思路。

第一,基地化。加强思政网站的建设力度,建立起网络思政工作的强大根据地。笔者自2008年开设网络工作博客,并以此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博客中开辟了心情驿站、一起HIGH、择业路上、学习这点事儿、勤工&助学、重要通知、警钟长呜等主题板块,涉及党团活动、就业指导、校园文化、心理辅导、勤工助学、思想教育、学习指导、社会实践、时事点评、生活娱乐等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学生反映,每天上网都会主动到博客中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提出自己需要的帮助,这块园地成了寻求帮助和闲暇小憩的基地。基地的稳定是为了便于工作中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地观察校园网络舆论,随时掌握、及时分析、定期总结学生思想状况,增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主动化。保持教育者的主动地位、及时主动信息,合理导向舆情。例如写在上海商学院火灾事故发生后的博文《生命,青春,我的大学》,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生命的价值,青春如何度过更有意义,大学四年有哪些事情必须经历等现实问题;针对“就业难、难就业”的世情,就如何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结合自身经历撰写博文《想要好“鱼”,还要自己去“渔”!》,与待就业同学交流生存和发展之道;在新生入学后,在博文《大学生了没?》中与学生一同探讨,如何进入大学生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在社会核心价值观重振的课题中,进行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号召同学们《今天,给爸妈打个电话!》,进行感恩教育等,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纠正重大错误信息和批评错误言论等工作,努力将网络舆论“无政府特性”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点。

第三,阶段化。选准具有阶段性、导向性的重大论题,集中网络思政骨干力量,主动发起战略会战,通过论辩和总结来正面引导网络舆论,在平等自由的氛围里解决思想问题。在今年年初,响应校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引导同学们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借助QQ群,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班团骨干中开展了“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为华理献一计”的系列学习和实践活动。

理论学习阶段,各组成员通过讨论、演讲、辩论、批评与自我批评、头脑风暴等多样形式,开展了党校培训课程的专题学习、党小组的专题讨论、骨干培训、党性分析锻炼等活动。通过这些学习,同学们对于科学发展观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认识,提升了理论水平。为了更深刻地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党员及高级党校的入党积极分子深入同学,倾听同学的心声,了解同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此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同学们深刻领会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激发了广大同学的主人翁意识,为学校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学习实践活动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此次阶段性的活动通过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在方法上正确指导,以协调、疏导式的网络讨论对话,使学生思政工作更加深入有效。超级秘书网

第四,平等化。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思政工作教师进入学生的网络生活,通过公开个人E—mail信箱、QQ号,加入学生组建的校内网等成为同学们的朋友,在思想交流中建立信任,互帮互助,辅导员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绪,掌握学生实况,把工作及时、准确地做到学生的心坎儿上,潜移默化地进行理念教育、素质教育,真正做到从教师单方面占有主动权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权威压制模式向平等坦诚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