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13:10
特色街道设计范文第1篇
凡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社会变革,无不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对于一切社会变革而言,解放思想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解放思想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对于当代中国而言,解放思想不是艰辛探索的终点,而是继续前行、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起点。
解放思想作为科学命题,有着特定的理论内涵。从根本上讲,解放思想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问题。是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还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决定着解放思想的方向和实效。同时,解放思想也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党和人民事业的精神状态问题。是敢于打破常规、直面现实和矛盾,还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考验着共产党人的忠诚和胆识。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和魅力,就在于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事业越发展,越需要解放思想;发展越处于关键时刻,越应当解放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意义尤为重大。
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通过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继续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仍然是发展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从发展任务看,当前主要不是解决发展不足、发展太慢的问题,而是解决发展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的问题;从发展途径看,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以前具备的生产要素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等比较优势正在逐步递减;从发展环境看,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展风险逐步加大。因此,继续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解放思想是一门实践科学,有着内在的规律和特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认真总结解放思想历程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不仅敢于解放思想,更要善于解放思想。首先,放下思想包袱,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思想在顺境中最易产生惰性,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思想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必然导致僵化。这就要求我们勇于突破各种思想束缚。其次,慎重选择思路,从盲目求新中解放出来。选择有时是艰难的,但新和旧决不是选择的标准。面对国内外众多新的发展理论、发展经验、发展模式,我们必须始终立足基本国情,既要勇于借鉴和创新,又要对比甄别、慎重而为。第三,科学评价历史,从求全责备中解放出来。历史发展是多维、多样的。我们不仅要与同期国际发达水平比较,也要与自己的过去比较。同时,既要注意把握主流和本质,也要善于从支流和错误中汲取教训。第四,遵循实践规律,从急功近利中解放出来。要把解放思想看作长期的动态过程,只要实践在发展,解放思想就永无止境。
解放思想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着艰辛和风险。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只有积极培育有利于解放思想的舆论环境,特别是努力做到不让创业者心寒、不让实干者吃亏、不让庸碌者受益、不让投机者得逞,才能使解放思想真正成为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追求
特色街道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层乡镇;景观规划;地域性文化;景观营建体系
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质量。基层乡镇景观不仅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更要注重传承当地文脉和内涵。本文通过挖掘滁州市来安县张山镇的民俗文化、空间构成以及文化产业,总结归纳出能够开发当地特色、可持续性的乡镇景观规划设计具体实施途径,建设乡镇美好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自信,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升新高度。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乡镇景观规划设计
现阶段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那么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变。基层乡村作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建设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关键性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绕不开基层乡村建设,在党的报告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就是为民谋发展。重视农村基础建设,开展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改造,标志着我国乡村建设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近些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具体实施办法,目的是建设功能完善、干净整洁的新农村,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基本生活设施的基础上,促进乡村社区居民精神、政治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和进步,通过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和部署,走稳乡村振兴道路[1]。
二、现阶段乡镇基础建设和景观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基层乡镇景观规划与设计之前,需要了解现阶段乡镇基础建设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深入分析研究,以此作为乡镇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出发点。现阶段乡镇基础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农村长期存在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治理工作,我国从2018年开始实施乡村环境整治行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脏乱差局面,但是依然没有让乡镇居民从观念上产生改变,整治行动过后,依然会有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随意排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卫生和美观性等问题。如何持续性地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相关人员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景观规划方面,乡镇基础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自身特色,美丽乡村并不是千村一面,乡镇出入口、乡村建设不是所谓的模式和统一,大量同一性质的基础设施元素,会造成视觉上的疲劳。另外,由于部分基层乡镇建设者缺乏对自然生态的重视,生态保护观念落后,重视经济忽视资源配置,导致乡镇大量自然植被被砍伐,自然景观退化,原本能够打造生态旅游环境的乡镇景观变成大面积耕地[2]。
三、来安县张山镇乡镇景观建设实地调研
乡镇是社会文明的发源地,乡镇景观是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见证,是乡镇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传统聚落的重要部分。笔者通过对安徽中部部分普通基层乡镇的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概况、乡镇居民生活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以及民俗和地域文化等基本情况。调研过程中发现基层乡镇景观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下面就以滁州市来安县张山镇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张山镇基本概况
张山镇隶属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地处来安县城东北部,行政区域面积98.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4892人,张山镇东临半塔镇,南邻施官镇,原本由张山乡和长山乡合并,管辖张山、桃花、郭郢、倒桥、仰山、长山等9个行政村、1个生活区,312省道贯穿张山镇境内,附近有白鹭岛风景区、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等旅游景点。2019年张山镇政府规划建设郭郢村美丽乡村示范点,完成乡镇道路扩建、污水管网和村部整体规划等项目,以桃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点,打造华东最美桃乡。张山镇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地政府真正落实到实处,并有一定成效的,笔者仅针对实地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乡镇基础设施不完善会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障碍,乡镇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利建设、农村电力、农业市场、生态环境、文卫教建设、广播电视建设以及村部建设。乡镇内部交通道路是近年来政府新修整的,个别通屯道路两边与农田有一定高度的断层,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农业市场方面,张山镇农业市场位于镇中心,由于道路宽度问题和农业市场位置规划不合理,多数摊位沿街摆放,造成道路拥堵。乡镇卫生方面,忽视公共厕所的搭建,临街店面存在占据景观道,景观道随意停放机动车辆,禽畜乱跑等现象。张山镇虽具备基本文化教育设施,但是利用率不够,例如乡镇中心广场健身器械布满灰尘,整体规划不合理,成为摆设,没有真正被乡村居民所用。2.乡镇街道界面层次单一。街道作为乡镇居民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和生活空间,硬化工程完成并不能说明乡镇街道景观是完善的。张山镇街道入口处有大面积废弃耕地,中心沿街道路缺乏绿化,个别入村街道绿化区无人修整,沿街区域个别乡镇居民把景观树池改造为自家农作物种植区。另外还存在街道空间组织单薄、街道交往预留场所较少、街道界面层次单一、街道整体“模式化”设计等问题。3.居民生活娱乐区域建设不够人性化。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居多,现阶段张山镇人口组成多数是老人和孩子,乡镇中心公园作为乡镇居民生活和休闲的中心,缺少景观和绿化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基本设施不健全,包括公共厕所、公共座椅、垃圾桶等设施的完善。缺少儿童和老人活动区域,缺少运动器械,中心广场规划不合理,缺少人性化设计,没有利用景观设计规划来关怀乡镇留守儿童和老人。没有意识到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增加居民幸福指数,提高居民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4.乡镇景观建设存在模式化现象。模式化这一现象存在于绝大多数基层乡镇景观建设中,美好乡村建设的模版拿过来直接套用,缺少对乡镇本身需求和当地资源状况的考虑,或者是模仿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些元素,放在乡村景观建设里,最后的效果是让人啼笑皆非,造成资源浪费。乡镇标识导向系统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存在此类现象,例如村镇中心广场,作为乡镇居民活动中心,应具有乡镇本身地域文化特征,但“模式化”现象导致其与相邻村镇乡镇广场相似度很高,缺少当地特色。另外还有乡镇街头店面及招牌等景观同质化,街边绿化植物种植种类缺少合理性、后期维护跟不上等问题。5.乡镇景观与本地特色产业结合不够。张山镇作为旅游型乡镇,镇政府以“桃文化”为平台,仰山村和倒桥村以桃文化为乡镇特色建设的切入点。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张山镇整体景观规划和设计并没有很好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作为乡镇出入口重要标识之一的进村牌楼,采用的是模式化徽派样式,外观破旧老化。乡镇特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不只是在道路两边种满桃树,也不是在村镇广场绘制“桃文化”宣传招贴,是要在深入当地产业研究基础上,挖掘特色点,并且在乡镇景观界面设计中充分体现,打造景观与乡镇特色的深度融合。
四、构建“景观基础+文化产业”结合的景观营建体系
通过深入了解以张山镇为代表的基层乡镇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地域文化在乡镇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为理论基础,把乡镇资源、景观要素、产业特色和乡镇整体空间结构作为研究要素,构建以乡镇出入口景观、街道景观、村落景观、公共活动空间为关键点的景观建设体系。合理划分乡镇布局结构和功能组团,带动乡镇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发展文化产业新模式,创造“景观基础+文化产业”结合的系统化的乡镇景观营建体系,如图1所示。
(一)地域文化融入基层乡镇景观
地域文化的构成部分包括地区自然地理状况、社会发展过程,以及当地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支撑。把地域文化作为研究和设计基础,对乡镇特有的自然和人文层面的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其中自然层面的地域性文化包括地区自然地貌、植物以及地形等方面,人文环境层面的地域性文化包括该区域历史传统、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特色。忽视地域性文化的景观设计而采取模块化、标准化的建造模式,必然会造成“千村一面”现象,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提炼乡镇自然和人文地域文化特点,重视乡镇人文与经济价值的统一,结合地域文化,改善乡镇人文和生态环境。在乡镇景观整体规划环节中,强调特色地域文化的开发利用,通过景观功能科学规划、实现乡镇景观与地域性文化的高度结合[3]。
(二)构建“景观基础”四大空间体系
张山镇政府以“五清”为标准进行乡镇清洁活动,清理街道村庄垃圾、塘坝,清理乱贴乱画等,虽然村庄基础卫生整治率达到95%以上,但却忽视了景观规划与设计在乡镇景观建设中的重要性。美丽乡镇建设不仅是围绕“五化”“五清”,景观基础建设的完善和空间的合理规划也能实现乡镇人居环境质的改善,辅助乡镇开展美化、绿化、健全公共服务等工作的开展。1.乡镇出入口景观。乡镇入口景观作为与外界连接的交点,有着对地界限定、交通指引和基本印象等重要作用。重视乡镇入口标识设计,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特征提取图形及色彩元素,作为入口标识设计视觉语言,进行整体风格定位,根据特点采用相应风格的构筑物、景观石等材料,充分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生态特色和人文景观要素,设计中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入口处交通问题,注意基础绿化和导向设施的融合,营造具有当地地域文化、辨识度强的乡镇入口景观。2.街道景观。街道景观作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重要分类之一,在乡镇整体景观的营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乡镇街道景观改造要从街道观赏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角度出发,从完整街道空间界面、提升街道功能性等方面提出乡镇街道空间布局优化等改造方法。以张山镇为例,第一,张山镇主要街道处于镇中心商业地区,商业空间主要特征就是服务村民,农业贸易市场的道路规划要根据乡镇交通现状进行合理规划,划分街道分级标准,打造合理的街道景观空间布局。第二,优化街道绿化景观,增加街道绿化层次,科学选择景观绿植,政府加大对乡镇街道绿化维护力度。街道景观改造不只是对街道卫生的清理和整治,而是通过对乡镇生活型街道中交通、空间界面和场所的重新塑造,提升乡镇街道的适用性,突出地方街道特色,改善乡镇居民在街道中的生活空间。3.村落景观。村落景观主要包括农作物种植区域、绿化景观、小型活动中心等空间,是由多要素共同组合而成,村落景观主要功能是服务乡镇村民,开放性特征让村落成为乡镇景观中最有生活气息的空间。从景观整体结构布局上来说,乡镇村落的景观改造可以围绕池塘等面状空间,形成围合感,或以线状的分布方式,以耕地或农作物作为多层次线状空间布局形式,营造乡镇村落整体走势节奏感,或进行多形式结构组合。把乡镇当地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融入景观设施和小品设计,例如遮阳绿荫小品、村落集会场所、健身步道。优化村落景观植物配置,增加植物层次和观赏性,营造宜居的村落环境。4.公共活动空间景观。完善乡镇公共活动空间景观建设,增加乡镇居民休闲活动场所、村史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儿童老人休闲公园等公共建筑。根据乡镇居民人口特点,优先考虑儿童和老人的使用需求。公共活动空间景观根据乡镇地形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划分,各公共活动空间相互依托,形成乡镇主体活动中心,整体视觉设计语言可融入乡镇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等地域性元素。辅以景观凉亭、雕塑等小品,适当配置遮阴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合理选择景观材料,注意地面铺装材料防滑性能。通过公共活动建筑的增设、公共活动共建的科学布局、绿化的完善、地域文化的融入,创建具有功能性、文化性的公共活动空间,提升乡镇居民文化素养和幸福指数。
(三)“景观基础+文化产业”结合的发展途径
1.打造文化旅游小镇,实现产业经济与景观建设共赢。在基层乡镇基础景观建设规划、设计和实施等项目充分落实的基础上,发展地方文化旅游业,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小镇。例如江西婺源借助当地山水与茶文化,打造集生态旅游、生态古镇和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生态乡村,树立文化旅游特色新形象。张山镇位于安徽东部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淮之间丘陵地带,张山镇政府重点打造村旅融合“风景线”,以江淮分水岭为特色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张山镇可以在乡镇旅游开发项目进行的同时,推进“乡村绿化、路灯亮化、道路硬化”等景观基础设施建设,将张山镇的“乡景、乡味、乡俗”等地域文化特色要素与景观设计融合,通过增加乡镇沿途旅游观光景点的设置,带动乡镇旅游宣传,实现乡镇景观改建与经济产业效益的共赢[4]。2.乡镇民宿开发推动乡镇风貌建设。乡镇民宿开发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利用乡镇特色休闲农业和旅游示范区为载体,政府带动乡镇人民发展民宿休闲、生态养生等个体经营,帮助完善村镇服务设施,打造乡镇特色生态景区,通过民宿开发带动居民创收、乡镇经济增长和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参与改造整治乡镇外部景观环境,监督民宿品质,指引乡镇民宿消防安全、抗震和节约能源等要求的落实,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处理设施,保持乡镇村貌整洁,打造能够突出乡镇文化、生活乐趣与生态环境高度契合的高品质民宿,通过创建民宿推动乡镇整体景观风貌的提升。3.创建“网络乡村”平台,开辟乡镇人文景观新道路。整合完善乡镇网络平台建设,通过“网络乡村”创建线上宣传平台,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数字媒介进行县镇景观宣传,塑造地区形象,树立地区生态品牌力和影响力。政府引导乡镇网络平台体系创建,完善乡镇文化旅游、销售平台、管理监督和平台支付方式等。例如张山镇村旅融合“风景线”以及“桃”文化活动等的宣传,都可以通过“网络乡村”平台实现,张山镇的网络形象设计要突出生态特色和景观风貌等要素,追求乡镇景观主题的个性化,利用“网红打卡地”等景观的兴建,提高张山镇知名度,提高乡镇居民文化自信,对维护乡镇景观环境的持久性有一定帮助[5-6]。
五、结语
景观规划设计是实现乡村振兴、打造美好乡村的重要手段,加强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与改造、完善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态发展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势所趋。需要参与乡村建设的人员对基层情况和面临的各项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加强规划与设计的统筹力度。在改善乡镇人居环境的过程中,立足乡村,突出地域特点和乡土特色,优化乡镇空间布局,科学规划与设计,统筹乡镇主导产业、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在国家和政府对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设计能够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具有特色风貌的乡镇景观,通过基层乡镇景观改造的开展,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建造非模式化真正的宜居乡镇,从而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惠珠,李海荣,兰梦敏.城市公共空间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必要性研究[J].绿色科技,2017(3):32-34.
[2]张玉倩.基于循证实践的铜仁乡村地区旅游扶贫效果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0.
[3]向冰瑶.陕北地域文化视角下城镇居住生活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4]杨秋夔.立足生态禀赋彰显地域特色全力建设国际生态旅游胜地[N].普洱日报,2021-10-09(03).
[5]王璐,李好,杜虹景.乡村旅游民宿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7(3):141-142.
特色街道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艺术设计
Abstract:Ornamentalplantlandscapeisimportantlinkincitystreetscape,itdealswithrelevancetheorysuchasurbanplanning,environmentlandscapearchitecture,gardens,gardening.Onthebasisofinvestigationandanalysiscarefully,thisthesisdiscussedtheartdesignexpressionofstreetornamentalplantlandscape.
Keywords:Gardens;OrnamentalPlantLandscape;ArtDesign
1植物的艺术特征
植物的色彩、质地、形态等因素对构成景观功能的发挥影响较大。在植物配置时,要考虑到植物在景观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就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植物。因此要合理地组织植物空间,就必须研究植物可感知的性状,了解植物的形态、质感及颜色,才能塑造优质的城市绿化环境。
1.1形体姿态
在植物的多种特征中,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借助于人的视觉来感受的植物形体姿态。形如华盖的龙爪槐,盘踞横逸的黄松,轻飘飞舞的垂柳,挺拔耸立的水杉,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变化多姿的树形为设计者创造富有特色的绿化空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植物的树形可以分为25个基本树形,不同树形特征带给人的感受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尖塔状及圆锥状树形有严肃端庄的效果;柱状狭窄者多有高耸静谧的效果;具有圆钝、钟形树冠的一般会产生雄伟浑厚的效果;而一些垂枝类型,常形成优雅,和平的气氛。利用树形特征进行单体造型和培植组合来营造气氛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手段。
1.2色彩
植物色彩七彩纷呈、变化万千、各具特色。仅仅是叶片的绿色就有嫩绿、浅绿、鲜绿、浓绿、墨绿等等的区别,而某些树种的叶片,其叶背与叶表的颜色也截然不同,在风中摇曳的时候色彩斑斓,非常引人注目。植物的叶子根据颜色是否在秋天变色分为常色叶与秋色叶两类,凡是秋季叶子有明显变化的树种均称为秋色叶树,如枫香、鸡爪槭、银杏等,它们是营造绿色植物空间特色时尤其应当关注的种类。
植物花朵的颜色要比叶片更加丰富,红色的月季与合欢,白色的茉莉与白玉兰,黄色的桂花与腊梅,紫色的丁香,还有完全人工培育的黑色郁金香,种类无数,色彩无数,有时一个植物品种的花就涵盖了所有的色系。熟练掌握当地植物的花期与主要色系,应当是城市绿化工作者的基本功,富有匠心的利用好植物的花朵色彩,往往能为一处绿化空间的特色带来画龙点睛的精彩效果。采用花境的处理手法,使色彩丰富、层次分明,而这种处理手法,在街景绿色空间中极易塑造出良好的效果,如维也纳。
1.3气味
一般艺术的审美感知,多强调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唯有植物景观中的嗅觉感受具有独特的审美效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道出了妙趣横生的梅花清香之韵。人们嗅觉感受植物的芳香,得以绵绵柔情,引发种种醇美回味,产生心旷神怡之感。所以熟悉和了解植物的芳香种类,包括绿茵似毯的草坪芬芳,清香淡雅的荷香;编排好植物开花的时间对植物景观芳香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1.4季相变化
由于气候的变化,植物随着季节的推移而时刻变换着外貌。把植物景观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根据城市街道多种功能的综合要求与艺术节奏结合起来,做出多样统一的安排,就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季相构图。
植物的季相变化,可以在一年的生长周期中“收四时之烂漫”,达到“体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许多植物,从开花到结果,从展叶到落叶,像交响乐一样,时刻变化着,从色彩、光泽和体形,都像音乐一样流动着。每一处植物景观,每一种植物类型,在季相布局上,应该各有特色,应该各有不同的高潮。另外,季相交替在各种种植类型的安排上,也十分重要。同一个花坛,有一年四季的季相安排,同一个花境,同一个花群,同一条林带,同一条园路的路旁栽植,同一个建筑四周的种植设计,都要安排一年四季的季相构图,不能一季开花,一季萧条,呈现偏荣偏枯的现象。同时各种种植类型的季相设计,必须根据植物生长的物候期和生态要求来设计。
1.6文化精神
某些植物除了具有以上这些外在的直接使人感受的特征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含义,它们构成了植物潜在的特征。比如竹子,其原因就在于竹子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虚心和气节,每日观竹相当于时时提醒自己作学问要虚心,做人要有气节。植物的文化含义一直是我国园林绿化的基本内核之一,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和《楚辞》中已经有关于不同植物有不同含义的大量比喻。熟悉并且掌握某些植物的文化寓意,是对植物特征的更深理解,巧妙利用这一点可以使城市街道特色绿化空间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
2植物的景观配置模式
根据城市街道的特征,总结其景观配置模式主要有: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密林式、简易式、多层式。
2.1自然式
自然式是根据地形与环境来模拟自然景色的绿化模式,从植物的配置到活动空间的组织、地形的处理等都以自然手法来组织,形成一种连续的自然景观组合。如武汉市墨水湖北路动物园旁的景观花坛以游龙状的罗汉松和铁树桩为主景,配以流线形的时令花卉,点缀几株球形植物,配以地被植物金叶过路黄,给人以自然式园林的休闲风光。(图1)
自然式植物配置,一方面讲究树木花卉的四时生态,植物的自然形象与建筑、山、水的配合关系;另一方面则追求大的空间内容与色彩的变化,强调整体的景观效果。沿街在一定宽度内布置由不同植物种类组成,具有高低、浓淡、疏密和各种形体变化的自然树丛,注重植物层次、色彩与地形的运用,形成变化较多的景观轮廓与层次,在四季之中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形成生动活泼的气氛,增强街道的空间变化。
2.2规则式
规则式是指有规律的布置植物,或以某种规则的图案重复出现,注重于装饰性的景观效果,对线形注重连续性,对景观的组织强调动态与秩序的变化。适合城市交通性街道的园林植物布置,因为绿化空间成带状,因此能使街道园林植物景观井然有序,而且有规律的、简洁的绿化模式能满足交通性街道安全、快捷的交通要求。
规则式的植物配置形式多为常绿植物、乔木、灌木与花卉的交替使用,形成段落式、层次式、色彩式的组合。修剪的各类植物在规则式的街道园林植物景观中,常常表现出庄重、典雅与宏大的气质。植物的高、低层次的组合,往往使规则式街道植物景观的景观效果对比鲜明,色彩的搭配更为醒目,成为城市街道景观的地域性标志。在规则式的布局中,小品等景观构筑物,也以秩序组合并加以点缀,同街道园林植物景观取得统一,并融为一体。2.3混合式
混合式是指布局注重自然与规则的统一与分离,在统一之中求得共融性,分离之中求得对比。因混合式兼具自然式与规则式两者的特点,所以变化较多,在景观中注重点的秩序组成。混合式的空间构成,在点的变化中形成多样的统一,同观者之间的距离可更近一些。它不强调景观的连续性,更多的是注重个性的变化。因此,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中,混合式的手法较多地应用于城市街道绿化景观变化丰富的区域。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街道园林植物景观。就是将修剪成形的乔、灌木植物规则式布置并与自然式布置的草本及灌木相结合,创造出宜人的景观。
2.4密林式
密林式街道两侧主要布置乔木、灌木、常绿树和地坡形成的浓密的树林。竖向层次丰富,街道空间有明确的方向性,行人与汽车走入其间如入森林之内。密林式街道植物景观一般适合于路侧有较宽绿地,且又遮蔽的路段。两侧树木枝叶繁茂,不易看到周围其他的景物。如果是自然式种植,则比较适应现状地形,可结合丘陵、河湖布置。采取成行成排整齐种植时,若将地形整齐,则能使景象庄重。
2.5简易式
简易式指在街道两侧各种植一行乔木或灌木形成“一条路,两行树”的形式,在街道植物景观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形式。简易式适合于以步行为主的、人流量大、停驻时间较长的空间,如生活性街道和步行商业街。
2.6多层式
沿路两侧布置多行落叶乔木、常绿树、灌木和绿篱,形成高低不同,色彩各异的层次。特别是常绿树和花灌木能显露观赏的特色,行进在路中可产生整齐中富于变化的感受。在用地上可根据层次的多少安排相应的面积。多层式不仅在景观上起到美化街道环境的作用,同时也为城市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的生态环境。由于是乔、灌、草等植物相结合运用的一种布置手法,如同一床厚棉被,将灰尘、噪音等污染物和其他给人造成伤害的污染源隔离开来,这种布置手法多运用到街道路幅较宽的街道中。
事实上,在平面布置中的一小组树木,其树冠就可以向棚架一样形成顶面,如果充分考虑绿化所有的面,进行有机组合,就可以在街道中创造出宜人的绿色空间,垂直墙面与屋顶,这正是建筑师与景观设计师值得考虑,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地方。武汉市目前还没有发现垂直式植物景观比较突出的街道,这里引用比利时和巴黎两个城市中街道垂直植物绿化景观,希望能给武汉市的垂直绿化提供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洪成.吕晨.城市园林街景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特色街道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艺术设计
Abstract:Ornamentalplantlandscapeisimportantlinkincitystreetscape,itdealswithrelevancetheorysuchasurbanplanning,environmentlandscapearchitecture,gardens,gardening.Onthebasisofinvestigationandanalysiscarefully,thisthesisdiscussedtheartdesignexpressionofstreetornamentalplantlandscape.
Keywords:Gardens;OrnamentalPlantLandscape;Art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0-0117-02
1植物的艺术特征
植物的色彩、质地、形态等因素对构成景观功能的发挥影响较大。在植物配置时,要考虑到植物在景观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就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植物。因此要合理地组织植物空间,就必须研究植物可感知的性状,了解植物的形态、质感及颜色,才能塑造优质的城市绿化环境。
1.1形体姿态
在植物的多种特征中,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借助于人的视觉来感受的植物形体姿态。形如华盖的龙爪槐,盘踞横逸的黄松,轻飘飞舞的垂柳,挺拔耸立的水杉,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变化多姿的树形为设计者创造富有特色的绿化空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植物的树形可以分为25个基本树形,不同树形特征带给人的感受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尖塔状及圆锥状树形有严肃端庄的效果;柱状狭窄者多有高耸静谧的效果;具有圆钝、钟形树冠的一般会产生雄伟浑厚的效果;而一些垂枝类型,常形成优雅,和平的气氛。利用树形特征进行单体造型和培植组合来营造气氛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手段。
1.2色彩
植物色彩七彩纷呈、变化万千、各具特色。仅仅是叶片的绿色就有嫩绿、浅绿、鲜绿、浓绿、墨绿等等的区别,而某些树种的叶片,其叶背与叶表的颜色也截然不同,在风中摇曳的时候色彩斑斓,非常引人注目。植物的叶子根据颜色是否在秋天变色分为常色叶与秋色叶两类,凡是秋季叶子有明显变化的树种均称为秋色叶树,如枫香、鸡爪槭、银杏等,它们是营造绿色植物空间特色时尤其应当关注的种类。
植物花朵的颜色要比叶片更加丰富,红色的月季与合欢,白色的茉莉与白玉兰,黄色的桂花与腊梅,紫色的丁香,还有完全人工培育的黑色郁金香,种类无数,色彩无数,有时一个植物品种的花就涵盖了所有的色系。熟练掌握当地植物的花期与主要色系,应当是城市绿化工作者的基本功,富有匠心的利用好植物的花朵色彩,往往能为一处绿化空间的特色带来画龙点睛的精彩效果。采用花境的处理手法,使色彩丰富、层次分明,而这种处理手法,在街景绿色空间中极易塑造出良好的效果,如维也纳。
1.3气味
一般艺术的审美感知,多强调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唯有植物景观中的嗅觉感受具有独特的审美效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道出了妙趣横生的梅花清香之韵。人们嗅觉感受植物的芳香,得以绵绵柔情,引发种种醇美回味,产生心旷神怡之感。所以熟悉和了解植物的芳香种类,包括绿茵似毯的草坪芬芳,清香淡雅的荷香;编排好植物开花的时间对植物景观芳香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1.4季相变化
由于气候的变化,植物随着季节的推移而时刻变换着外貌。把植物景观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根据城市街道多种功能的综合要求与艺术节奏结合起来,做出多样统一的安排,就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季相构图。
植物的季相变化,可以在一年的生长周期中“收四时之烂漫”,达到“体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许多植物,从开花到结果,从展叶到落叶,像交响乐一样,时刻变化着,从色彩、光泽和体形,都像音乐一样流动着。每一处植物景观,每一种植物类型,在季相布局上,应该各有特色,应该各有不同的高潮。另外,季相交替在各种种植类型的安排上,也十分重要。同一个花坛,有一年四季的季相安排,同一个花境,同一个花群,同一条林带,同一条园路的路旁栽植,同一个建筑四周的种植设计,都要安排一年四季的季相构图,不能一季开花,一季萧条,呈现偏荣偏枯的现象。同时各种种植类型的季相设计,必须根据植物生长的物候期和生态要求来设计。
1.6文化精神
某些植物除了具有以上这些外在的直接使人感受的特征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含义,它们构成了植物潜在的特征。比如竹子,其原因就在于竹子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虚心和气节,每日观竹相当于时时提醒自己作学问要虚心,做人要有气节。植物的文化含义一直是我国园林绿化的基本内核之一,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和《楚辞》中已经有关于不同植物有不同含义的大量比喻。熟悉并且掌握某些植物的文化寓意,是对植物特征的更深理解,巧妙利用这一点可以使城市街道特色绿化空间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
2植物的景观配置模式
根据城市街道的特征,总结其景观配置模式主要有: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密林式、简易式、多层式。
2.1自然式
自然式是根据地形与环境来模拟自然景色的绿化模式,从植物的配置到活动空间的组织、地形的处理等都以自然手法来组织,形成一种连续的自然景观组合。如武汉市墨水湖北路动物园旁的景观花坛以游龙状的罗汉松和铁树桩为主景,配以流线形的时令花卉,点缀几株球形植物,配以地被植物金叶过路黄,给人以自然式园林的休闲风光。(图1)
自然式植物配置,一方面讲究树木花卉的四时生态,植物的自然形象与建筑、山、水的配合关系;另一方面则追求大的空间内容与色彩的变化,强调整体的景观效果。沿街在一定宽度内布置由不同植物种类组成,具有高低、浓淡、疏密和各种形体变化的自然树丛,注重植物层次、色彩与地形的运用,形成变化较多的景观轮廓与层次,在四季之中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形成生动活泼的气氛,增强街道的空间变化。
2.2规则式
规则式是指有规律的布置植物,或以某种规则的图案重复出现,注重于装饰性的景观效果,对线形注重连续性,对景观的组织强调动态与秩序的变化。适合城市交通性街道的园林植物布置,因为绿化空间成带状,因此能使街道园林植物景观井然有序,而且有规律的、简洁的绿化模式能满足交通性街道安全、快捷的交通要求。
规则式的植物配置形式多为常绿植物、乔木、灌木与花卉的交替使用,形成段落式、层次式、色彩式的组合。修剪的各类植物在规则式的街道园林植物景观中,常常表现出庄重、典雅与宏大的气质。植物的高、低层次的组合,往往使规则式街道植物景观的景观效果对比鲜明,色彩的搭配更为醒目,成为城市街道景观的地域性标志。在规则式的布局中,小品等景观构筑物,也以秩序组合并加以点缀,同街道园林植物景观取得统一,并融为一体。
2.3混合式
混合式是指布局注重自然与规则的统一与分离,在统一之中求得共融性,分离之中求得对比。因混合式兼具自然式与规则式两者的特点,所以变化较多,在景观中注重点的秩序组成。混合式的空间构成,在点的变化中形成多样的统一,同观者之间的距离可更近一些。它不强调景观的连续性,更多的是注重个性的变化。因此,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中,混合式的手法较多地应用于城市街道绿化景观变化丰富的区域。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街道园林植物景观。就是将修剪成形的乔、灌木植物规则式布置并与自然式布置的草本及灌木相结合,创造出宜人的景观。
2.4密林式
密林式街道两侧主要布置乔木、灌木、常绿树和地坡形成的浓密的树林。竖向层次丰富,街道空间有明确的方向性,行人与汽车走入其间如入森林之内。密林式街道植物景观一般适合于路侧有较宽绿地,且又遮蔽的路段。两侧树木枝叶繁茂,不易看到周围其他的景物。如果是自然式种植,则比较适应现状地形,可结合丘陵、河湖布置。采取成行成排整齐种植时,若将地形整齐,则能使景象庄重。
2.5简易式
简易式指在街道两侧各种植一行乔木或灌木形成“一条路,两行树”的形式,在街道植物景观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形式。简易式适合于以步行为主的、人流量大、停驻时间较长的空间,如生活性街道和步行商业街。
2.6多层式
沿路两侧布置多行落叶乔木、常绿树、灌木和绿篱,形成高低不同,色彩各异的层次。特别是常绿树和花灌木能显露观赏的特色,行进在路中可产生整齐中富于变化的感受。在用地上可根据层次的多少安排相应的面积。多层式不仅在景观上起到美化街道环境的作用,同时也为城市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的生态环境。由于是乔、灌、草等植物相结合运用的一种布置手法,如同一床厚棉被,将灰尘、噪音等污染物和其他给人造成伤害的污染源隔离开来,这种布置手法多运用到街道路幅较宽的街道中。
事实上,在平面布置中的一小组树木,其树冠就可以向棚架一样形成顶面,如果充分考虑绿化所有的面,进行有机组合,就可以在街道中创造出宜人的绿色空间,垂直墙面与屋顶,这正是建筑师与景观设计师值得考虑,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地方。武汉市目前还没有发现垂直式植物景观比较突出的街道,这里引用比利时和巴黎两个城市中街道垂直植物绿化景观,希望能给武汉市的垂直绿化提供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洪成.吕晨.城市园林街景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特色街道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字:城市更新街道街景整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城市规模在不断发展扩大,同时城市中的一些地区已不在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活,生活环境不良的地区不但影响居民的生活,也损害了城市形象,以至于导致城市或城市中的某些地区对人的吸引力减弱。同时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对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于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有要求及早施行,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报有很大的希望,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及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街道是城市的经脉,没有街道,就没有城市,街道使巨大的城市变成了一个有机体,一个具有活力和生命的有机体。同时街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型建筑物,是一个没有封闭点和终结点的开放场所。城市在街道上表达它清晰的世俗生活,也表达它暖昧的时尚生活。街道承受了城市的噪音和形象;承受了商品和消费;承受了历史和未来;也承受了时代的气质和生活的风格。所有这些构成了街道的景观——街景。街景是城市面貌的重要反映,城市的街景犹如人的面容,是展示城市特有风采的风景线。街景整治是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目前,街景整治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以下就是街景整治结合规划工作谈几点体会:
1、街景综合整治中的规划构思
1.1整体定位:按总体规划要求分析该街道在市区交通中的地位、作用、街道两侧用地以及单位发展要求等,确定街道功能定位。
1.2确定整治规划内容及深度:规划从街道交通和平面整治、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公共空间环境整治三个层面设计。
1.3强调公众参与:两侧建筑及单位是街道构成内容的基本元素,调动公众执行规划的积极性,以保证成果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规划的顺利实施。
1.4规划范围的“双重”性:规划范围是街道长度及两侧进深的范围。分析论证时必须扩大沿街进深,保证每个单位用地和规划空间的完整。
2、主要规划内容
2.1街道交通及平面整治规划
用地功能调整。根据现状条件确定切实可行的整治对策和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地块采用多种改造整治方式,优化土地功能结构,确定科学的容量指标和土地使用强度,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
建筑性质调整。
道路规划:主要包括路面交通组织;机动车、非机动车数量统计、预测;停车场需求分析(公共、单位、临时);公交线路规划;公交站点设置等。
绿化设计:行道树、花坛、垂直绿化、小花园建设、草皮种植。
配套设施布置。
2.2沿街建筑立面整治规划
根据现状建筑质量、外观条件,立面整治分为三个级别:
保留:目前质量尚好,门窗墙面均未破损的予以保留。采取清洗、粉刷、去污除垢的整治措施,使立面整洁一新。
整治:对立面有一定破损、受其它构筑物遮挡、使用不当、以及由于建筑性质改变的建筑立面进行整治改造。除采取清洗、粉刷等措施外,对临街晒衣架、遮阳(雨)蓬、花架、空调架、钢(木)窗统一改造、设计、翻新。
更新:临街违章建筑、有碍于景观的临时建筑及构筑物的拆除;随用地调整需重建、改建的建筑,按整治规划相关要求委托有关单位进行建筑设计。重建内容要有完整的申报文件。
2.3公共空间环境整治规划
市政设施:包括电力、电信、通讯杆线、街灯、路灯、装饰灯、环卫设施等的改建和增加。
交通设施:设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规划单位内部停车场,新增公交线路,设候车亭,铺设盲道等。
广告牌匾及灯箱:根据广告性质,决定设置位置、尺寸、材质、色彩等。
统一设计各类围墙。
商业店面设计。根据店面性质、建筑形式及街道色调设计橱窗、门匾。
城市小品:主要包括路灯、垃圾分类收集箱、邮筒、公用电话亭、街牌、信息标识牌等。
公共空间设计。主要包括绿化、广场等
2.4整修标准
可以根据各地情况具体制定,结合我市情况建议以下标准。
店名招牌、灯箱、广告牌:制定本地市《店名招牌管理办法》,进行统一改建;
防盗窗:
①临街建筑物正、左、右三面原有防盗窗凡不符合整治要求的一律拆除;
②临街建筑物正、左、右三面的一、二层重新设置的防盗窗由区政府有关部门统一设计,防盗窗安装时不得超过窗台外沿,如住户不需要装可以不装;
③临街建筑物正、左、右三面的三层及其以上,原则上不安装防盗窗,如住户坚持要装,必须将防盗窗装于窗内侧;
④如原有防盗窗规格符合整治要求,但颜色不一致的,必须与整治后颜色统一;
花架、晒衣架、遮阳(雨)蓬:临街建筑物正面一律不允许设置;左、右两侧面允许设置,但必须统一规格、统一颜色、统一位置;
空调架:按街景要求适当调整位置并对支架油漆,同时统一安装排水管道排放冷凝水。
钢(木)窗调换:以白色塑钢窗为主,对白色铝合金窗原则上不予更换;
沿街市政、绿化、环卫设施:根据市容标准,进行统一改建;
防盗窗拆迁后的墙面必须进行修补和局部粉刷;
整治范围内临街违章建筑和有碍于景观的临时建筑及构筑物必须拆除。
2.5完成规划内容同时要考虑规划创新和特色
2.5.1“母题”设计构思:准确把握每条街道的功能、等级、定性、定位,从街道的人文、自然背景条件出发,确定其蕴含的风貌特色,以确定特色营造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母题”的多次重复、再现、提示、强化视觉效果。争取每条道路整治出来都要有自己的特点。
2.5.2夜景设计:以建筑轮廓灯、街道照明灯、草地灯、商业建筑灯光等为主,其它建筑照明为辅,对有条件的商业店面鼓励霓虹光的使用。对照明形式、色彩、位置、数量等进行设计,并按平时与节假日分强度控制。
3、规划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