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农业论文

特色农业论文范文精选

特色农业论文

特色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

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夏季低温冷害、霜冻及冰雹。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旱涝较频繁发生,西旱东涝是吉林省的旱涝分布特点。据历史资料表明,平均每3年左右吉林省就出现一次灾情,灾害已经成为阻碍吉林省农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吉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统计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1亿元。相对于这个数字,现有的农业保险能够提供的风险保障十分有限,因此需要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金额。

(二)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013年吉林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09.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实现农业增加值835.1亿元,增长6.0%;林业增加值61.4亿元,增长6.3%;牧业增加值547.7亿元,增长0.8%;渔业增加值22.5亿元,增长3.0%;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2.6亿元,增长2.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吉林省农林牧渔业发展结构并不协调,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增长乏力。通过开展特色农业保险,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对富有本地特色、比较优势明显的高附加值农产品进行保费补贴,降低农户和相关配套企业的风险管理成本,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良性调整,从而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三)有利于控制农村信贷风险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的生产,需要相当的资金支持,但由于缺乏抵押物或质押物,使得贷款难以收回,很多农民无法从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获得充足的资金,全国很多省市的农村信贷缺口都在50%上下,吉林省面临同样的情况。而农业保险可以允许农民将保单作为质押物获得贷款,或者通过购买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的方式保证银行能够收回贷款,既免去了银行的后顾之忧,又可使农民放心大胆地从事特色农业生产,极大优化了农村信贷环境,激活了农村金融服务链,对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十分必要。

二、吉林省特色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对特色

农业保险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提高农民收入、消除城乡差距、稳固国家发展根基,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此,国家对战略性农产品实施统保,每年下拨大量补贴资金,保证了战略性农产品得到充足的保险保障,而作为农民增收重要增长点的特色农产品,国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自行开展统保。作为农业大省,在缺乏中央相关配套政策的情况下,吉林省对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2013年吉林省财政总收入2086.6亿元,位居全国倒数第十位。因此特色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更加良性的合作互动关系。

(二)特色农业保险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缺位

1.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不够完善

在我国的现行法律制度中,还没有一项规定农业保险的基本法,2012年10月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保险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农业保险的行政法规。农业保险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问题,基本法的缺失将会导致执法冲突、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应制定独立的农业保险法来规范农业保险的实施管理。

2.针对特色农业保险的税收优惠力度不足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保险条例》中,对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税收优惠主要有营业税、印花税和企业所得税。譬如保险机构从事农牧保险业务可免征营业税,对农林作物、牧业畜类保险合同暂不贴花,对企业所得税按照当年保费收入不超过25%的比例计提的巨灾风险准备金,准予在税前据实扣除。这虽然填补了多年来农业保险税收优惠的空白,但由于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高费率和高赔付的特点(在特色农业保险中尤甚),很多国家对农业保险业务的税收优惠力度都比较大。如美国政府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中规定:“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一切财产免征一切现有和将来可能开征的税收,而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保险合同和由公司提供再保险的保险公司均免征一切税收。”这对我国农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可以起到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三)吉林省农业保险公司存在超赔现象

农业灾害保险使保险公司出现亏损的几率大大高于其他险种,普遍存在超赔现象。数据显示,2007-2008年由于发生历史罕见的旱灾,吉林省农业保险公司超赔3.4亿元。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吉林省的巨灾风险准备机制还不健全,极端天气导致的农业灾害多发、重发,使得保险公司在扩大保险覆盖面的同时,也面临着风险快速累积集中、超赔压力急剧增加的困境。农业保险分散风险一般会采用再保险的方式。作为吉林省政策性保险的主力军,目前吉林省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已与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分保协议,也储备了一定的巨灾风险准备金,但仍然缺乏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超赔压力仍然存在。

(四)农民对农业保险购买意愿有下降趋势

虽然近年来灾害频发,农户对农业保险有强烈的需求,但实际购买意愿却有所下降,在2007年至2009年,松原市甚至出现了保费收入逐年下降的态势。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增收压力大,难以承担农险保费

近年来的惠农政策使农民收入增长一直较为稳定,但由于政策补贴的基数已经增大,可以预见今后的增长幅度将极为有限,依靠直接增加补贴来增收的幅度将越来越小。此外,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土地流转承包费用居高不下,使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给农村居民增收带来压力。

2.农业保险的实际保障效果未达到农民预期

大多数农民对于农业保险认识不足,对目前保险公司只保种地成本不保收入的保障方式并不满意,在遭受损失后,赔偿金额很难与保险公司达成一致。由于特色农产品地域性较强,一些地区出现农业灾害的几率较小,因此农民的保险需求并不迫切,对于一些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不是农业生产的家庭来说,根本无需投保。

三、对吉林省发展特色农业保险的建议

(一)探索新型特色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由于国家对农业保险的补贴主要集中在战略性农产品中,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又无法完全满足特色农业保险的需求,因此对于特色农业来说,解决资金不足的关键还是要探索新的特色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吉林省现有的农业保险模式是“政策补贴,以险养险”的安华模式,即农民实际平均承担39.5%的保费,地方各级财政补贴4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补贴16.5%。这种模式对地方财政的依赖性较强,农业企业及保险公司也要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同时农民承担的保费数额也不小,因此保险持续性存在隐患。参考国内外经验,吉林省特色农业保险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可拓展为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

1.政府支持型相互保险模式

与安华模式相比,这种模式下政府不直接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但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经营主体不是商业性保险公司,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互助保险公司,可由市、镇、村农业互助保险社组成,经营主体为被保险人自己。这种模式能够降低保险经营成本,较好地控制核保理赔中的道德风险,适合低收入农民的保障需求,并且可以大大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在日本以及国内的黑龙江省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行业协会主导相互保险模式

特色农产品门类复杂,生产规模相对较小,风险较为分散,会增加保险公司承保理赔成本,导致费率上升。在行业协会主导相互保险模式下,可依托省内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针对单一的特色农产品开展农业互助保险。这种模式可将省内的大量同质风险集聚起来,降低保险经营成本和风险,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完善特色农业保险的政策环境

1.加强立法

国家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保险条例》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农业保险基本法,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确认和强调农业保险的地位。吉林省也应针对本地特色农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弥补现有农业保险条例对特色农业规定的补丁,维护本省的特色农业保险体系和运行。

2.政策优惠

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风险较大,赔付率高而保费低廉,保险公司盈利较困难。为了防止亏损,省内的农业保险公司采用的是“以险养险”,即以商业险种的收益来弥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可能产生的亏损。但是保监会要求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的商业性保险业务不超过总业务量的40%,这一限制使得“以险养险”模式愈发举步维艰,保险公司从商业性保险业务中获取的收入很难完全弥补农险带来的损失。因此,应建议保监会适度放宽相关规定,更好地调动农业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在税收方面,也应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加大对保险公司的减税力度。

3.加强与其他涉农部门的合作

地方政府应明确农业、财政、税收、水利、金融、民政、科技等部门在农业保险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农业保险单一筹资渠道,科学调配各部门可用资金,使各部门的支农惠农政策真正作用于特色农业保险的运行。

(三)加快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1.完善农业再保险机制,拓展多元化的分保渠道

除中再集团外,应加强与国际再保险公司的合作,在国内建立由财险公司组成的农业再保险联合体,更好地转移巨灾风险,缓解并逐步消除超赔现象。

2.调动各级力量建立大灾风险基金

完善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保险公司共同分担的大灾风险准备金,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建立农业大灾风险基金,将农业防灾防损纳入到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中统一管理。

3.加强农业灾害防范,建立灾害预警系统

在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农业生产基础的同时,努力改善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此外,加大对风险控制的力度,做到对风险的提前预测、干预和控制。

(四)努力提高农民对特色农业保险的认可度

1.开发适应农民需求的特色农业保险产品

有针对性地根据特色农产品的地域特点、种植特点开发新险种,厘定合理费率,尽量适应农民经济能力。政府财政补贴的运用应加强监督,保证及时到位,满足农民保障需求。

2.创新农业保险技术

提高服务质量。在特色农业风险检测、保险精算、核保理赔以及银保合作领域积极创新,适应农民参保理赔的需要,降低保险经营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3.加强农业保险人才队伍建设

特色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农业论文摘要是一个语体,而语体或者和语言的使用者有关,或者和语域有关。[6](P44)因此,定义农业论文摘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从语域的角度进行。Halliday认为,语域指“根据语言的使用情况所发生的变异,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会使用特定的语言结构”[7](P52),主要包括语场、基调和方式三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对农业论文摘要的语域分别进行分析。

1.语场指谈论的事情和交流的目的。[6](P44)语场制约对概念意义的选择,尤其表现为对及物性结构和语态的选择。由于农业论文又属于科技论文,因此我们可以参考Ghadessy对科技论文摘要的定义,把农业论文摘要定义为“囊括了相应农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压缩简练的语言片段”[8]。

2.基调指交际中涉及的人以及交际双方的关系。[6](P44)基调制约对人际意义的选择,尤其表现在对语气结构和情态的选择上。农业论文摘要面向的专业群体是农业科技人员,论文作者要把自己在相关农业领域的发现真实、客观地反映给农业界同行。

3.方式指交际的形式,即口头交谈还是书面沟通。[9](P45)摘要的结构反映了正文的结构,通常分为通报性摘要和资料性摘要两类。前者只包括文章或报告的主题,具体细节少,通常只有材料、方法和结果,这类摘要一般较短,常常只有一个或几个句子;后者包括更多具体的内容,如目的、方法、材料、结果和结论,我们所见的绝大多数摘要都属于这类。资料性摘要又分为非结构式摘要、全结构式摘要和半结构式摘要三种。农业论文摘要是能够独立存在的小短文,也是正式的科技论文,语言精炼,小句中的名词词组富含信息。

二、数据和分析方法

(一)数据

为了保证本项研究的说服力和可靠性,我们根据期刊的影响力(影响因子)挑选了4种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农业期刊,分别是CropScience、BulletinofEntomologicalResearch、AgronomyJour-nal和EcologicalEntomology,分别从中选出2篇2008年发表的论文摘要和2篇2009年发表的摘要。论文作者既有来自英语国家的,也有非英语国家的;论文涉及的内容全面,包括作物学、动物科学、生物学、林学、生态学等。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选取的摘要均为非结构式摘要。

(二)分析方法

我们应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选取的这15篇农业论文摘要的词汇语法层的主要结构,即小句的及物性、语态、语气和主位结构进行分析。分析后将结论进行卡方检验,推论到其他相关农业论文。

三、结果和讨论

(一)及物性

所选的15篇农业论文摘要都是与农业领域的问题有关,这些问题选择什么“过程”(动词词组)来实现其概念意义至关重要。如:Analysisofvariancewasperformedoneachdataset(物质过程)Youcansensethatembryocells….(心理过程)TheresultingpvaluesdifferedfromthethreemethodofcalculatingMFWandMF(关系过程)Theresearcherclaimeditwastenable…(话语过程)Whatwearediscussingis….(行为过程)Thereisthepossibilitythatembryotrophecanbeaffected…(存在过程)对小句的及物性结构分析。过程总数平均为13.46。在6种过程类型中,比例最高的是关系过程(50.5%),其次是物质过程(37.6%),一般来说,关系过程不仅能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描述事物的属性。物质过程则常常涉及到客观世界发生的一切,而农业论文摘要的目的就是公布发现,宣布信息,既有描述型语篇特点,又有叙事型语篇特点。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的选择恰恰符合了农业论文摘要这种语场的需要。物质过程的出现率偶尔会比关系过程还高(如第4篇),但两个过程的平均总数占绝大多数(88.1%)。论文作者强调的主要是客观的发现而不是个人主观的感觉,因此心理过程用得不多(4.4%)。在这15篇摘要中有8篇根本就没有出现心理过程。正因如此,话语过程和行为过程也用得很少(各占1%和1.9%)。存在过程(4.5%)主要存在于“therebe”句型当中,并且只在5篇中出现。以上的分析说明农业论文摘要中及物性结构的选择符合语场的需要,而且农业论文摘要兼有描述型和叙事型语篇的特点,其特点主要由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来实现。

(二)语态和主位结构

Halliday认为,有“施事性”的小句是“非中动”。[7](P52)非中动句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例如:(1)Agricultureexpertpreventedrecurrenceofcropdisease.(2)recurrenceofcropdiseasewaspreventedbyagricultureexpert.例(1)和例(2)都是非中动句,但例(1)是主动句,而例(2)是被动句。两句中的“expert”就是“施事者”,所以两句都有“施事性”。农业论文摘要中绝大多数小句是被动句,这证明了农业论文摘要的严谨性,因为被动句比主动句表达更为客观。在所有的小句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分别占了28.4%和71.6%。被动语态比主动语态多,这是因为农业论文摘要属科技文献,而科技文献更强调研究者客观的发现而非研究者主观的感觉。农业论文摘要是正式的科技论文,为了将其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有效组织起来,农业论文摘要一定会选择相应的语篇意义。这可以体现在小句的主位结构上。主位结构可以分为几种:(1)无标记主位,即主语与主位重复,如:Thisarticledealswiththegrowingsituationofnandin…(2)有标记主位,如:Firstabiotrophycanberesultedfromasvari-ablesourceaspossible.(3)状语主位,即状语位于句首,如:beforethearrivaloftheconclusion,weanalyzedthedatabywayof…(4)多重主位,即有多个主位,如:conclusivebutsuggestive.15篇论文摘要的主位特征见表2。表2表明,摘要中平均有72.6%的小句的主位和主语重叠,为无标记主位。即大多数小句的语序是正常的,这符合农业论文摘要提供信息的需要,因为其他成分做小句的主语可能会削弱科技论文严谨性和正式性的特点。其中第1篇和第3篇中所有的主位都是无标记主位。摘要中有18.5%的小句是有标记主位,并且大部分都是状语充当主位,突出了小句间的逻辑关系。由于农业论文摘要格式明晰,所以小句中较少出现多重主位,尤其是包含语篇意义成分的多重主位。表2表明摘要中的多重主位只占了3.7%,并且15篇中有11篇没有多重主位。主位结构的选择同时再一次证明了农业论文摘要的基调:直接罗列事实,坦白表达观点。

(三)语气

语气表达语言的言语功能包括陈述、问题、提供和命令。[5]农业论文摘要的基调是提供研究者的发现并陈述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摘要中所有的小句是陈述句是很自然的。在过去时、现在时、现在完成时和将来时这4种时态中,最常出现的是过去时(54.1%),然后依次是现在时(31%)、现在完成时(8.7%)和将来时(1.3%)。由于农业论文摘要中如设计、研究对象、处理和结果部分常常是在写文章之前就完成的,所以用过去时;而摘要中的目的和结论部分多用现在时;背景部分有时选用现在完成时;将来时则用在作者对研究的前景展望部分。15篇摘要中的过去时和现在时加在一起的比例为85.1%。其中第6篇和第7篇中没有出现过去时,而现在时的比例在这两篇摘要中分别占63.6%和85.7%,我们还可以注意到,15篇中每一篇都包括现在时,而且都占相当重的比例。因此,农业论文摘要主要描述了研究者正在做的(现在时),同时陈述了研究者以前的研究所得(过去时)。而作者对未来研究的预测不是必需的。情态主要由小句中的情态动词和其他情态成分来实现,它们不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表示两者之间的某个度,体现说话人对事物的判断和态度。15篇摘要中有11篇没有出现情态动词,其他的出现率也较低。情态动词的低比例也表明了农业论文摘要中事实或观点的陈述常常是确凿肯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或含糊不清的,从而再一次证明了科技文献的科学严谨性。

特色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1突出龙头建设

咱家集团5000万只肉鸡、维尔鸭业5000万只肉鸭、雏鹰集团400万头生猪、龙兴公司130万头生猪、洮北亚亨公司100万只肉羊和白城工业园区中绿粗杂粮等一批大型精深加工项目的续建进度。同时,下大力气研究解决镇赉飞鹤、白城龙丹、盛吉生物等企业的满负荷生产问题,使其早日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吸引域外客商来白城投资,重点在玉米、绿豆、花生、肉羊等产业上再启动一批大型精深加工项目,尽快把特色原料大基地建设成特色农产品加工大产业。积极挖掘现有企业潜力,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

2完善联结机制

促进紧密合作组织各地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典型辐射等措施,鼓励农民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推进原料生产基地向“一乡一品”和“数乡一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引导龙头企业把生产经营重心由加工、销售领域向原料供给领域前移,采取签订订单、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合作模式,加快培育建设一批与企业加工需求相适应的原料生产基地。

3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经济”意识,鼓励和扶持具有过硬产品质量和较强经济实力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认证和申报工作。借助域外招商引入的“飞鹤”、“龙丹”、“雨润”、“金龙鱼”等中国驰名商标,加快开发彰显白城特色农产品品质特征的乳产品、油产品、米产品、禽产品等知名品牌,精心培育展示白城地域优势的优质大米系列、高档白酒系列等知名品牌。

二.为加快发展白城市绿色农业

特色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国外农业保险制度的主要模式

1.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提供统一的制度框架,各级政府和各种允许的经营组织要在这个框架中经营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业务.同时政府对规定的农业保险产品给予财政支持。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为主,有完善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并依法由隶属于农业部的官方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农作物一切险及再保险;同时鼓励私营保险公司、联合股份保险公司及保险互助会等参与农作物保险计划,并依法对他们承保或的农作物一切险和再保险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和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农民仅支付投保险种的纯保费的一部分,其余部分由政府补贴。

2.日本等国的政府支持型相互保险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日本为代表,其特点是,政府不直接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但通过立法给予经济上、行政上的支持;经营的组织形式不是一般的商业性财产保险公司,而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保险相互社。这种模式的政策性很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通过立法对主要的关系国计民生和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大的农作物以及饲养动物实行法定保险。二是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作用。例如,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监督和指导;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提供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等。

3.西欧国家的民办公助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农业保险主要由私营保险公司、保险相互会社或保险合作社经营,但政府立法对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人与投保人予以经济、行政支持,包括经营费用补贴、保费补贴以及金融优惠政策等。投保以自愿为主,因而投保率普遍较低。近年来,为了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充分利用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一些西欧国家也转而建立类似美国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4.亚洲发展中国家政府选择性重点扶植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亚洲部:9-发展中国家为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特点大致如下:一是大多数国家的农业保险主要由政府专门农业保险机构或国家保险公司提供。二是保险险种少、保障程度低、保障范围小,主要承保农作物,而且农作物也只选择本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而很少承保畜禽等饲养动物,其目的就是确保粮、棉生产的稳定。三是参加农业保险都是强制性的,并且这种强制一般与农业生产的贷款相联系。

二、建立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约束因素

1.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

我国是拥有近八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额年均达1747亿元,占GDP的比重平均超过3,农业的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和受灾面积的比例分别超过20%和50;近年来自然灾害损失更是呈上升趋势,2005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42.1亿元。。在自然灾害损失中农业最为严重、最为广泛。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农业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农业平均发展成本高5个百分点,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和强度大造成的。与世界平均水平比,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18个百分点,自然保护成本高27个百分点,生态恢成本高36个百分点。我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使农业保险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商业性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因此,必须建立由政府主导或政府支持的农业保险制度。

2.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低

这是建立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现实基础。我国农业保险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自1993以后,在整个保险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保险却呈渐趋萎缩的态势。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受到高度重视。2004年后,相继批准设立了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吉林安华农业保险公司、黑龙江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等国内不同经营模式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以及在农业保险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法国安盟保险公司成都分公司。但是,2006年全国总保费收入5641.4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09.4亿元,同比仅增长22.6%。而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8.5亿元,同比仅增长16.2,比整个财产险保费增长速度还低6个百分点;农业保费收入仅占总保费的收入的1‰多,不到财产险保费的1。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建立必须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相适应。

3.建立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其它约束因素

(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人均GDP仅1000多美元,处于工业反哺农业的初期,国家的财力非常有限,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拿出很多资金来支持农业保险,国家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必然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只能选择重点扶持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作物保险项目。

(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很大,农业的产业化、区域化、现代化发展很不平衡,既有发展水平较高的农业企业集团,又有农业商品化率仅在30左右的户均耕地面积只有几亩的数亿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保险制度模式不能搞“一刀切”,而应根据各地区自身的风险特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财政能力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

(3)农户的信用观念淡薄,违规成本低廉。我国农业保险中的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特别严重,据统计,我国农作物保险中道德风险给保险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占保险赔款的20%,在牲畜保险中的骗赔现象更为严重。

因此,我国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某一模式,而要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依据本国国情,建立与我国农业经济现状和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同时,农业保险制度的设计必须从长计议,充分考虑各种制度模式之间的衔接,以便于将来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制度变迁的成本。

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阶段,从国内外的农业保险实践来看,我国农业保险要健康发展,必须进行农业保险制度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目前情况下,我国应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政府支持下的相互制农业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模式。

1.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就是政府对农业保险经营提供统一的制度框架,各种允许的经营组织要在这个框架中经营农业保险及再保险业务,同时政府对规定的农业保险产品给予经济、行政支持。参照美国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特别是农村经济比较落后的现实,我国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应具有以下特点:

(1)设立农业保险管理专门机构,统筹全国农业保险的开展,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其主要职能是,负责设计和改进全国农业保险制度;设计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具体险种;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进行统一规划,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审查和监督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各经营主体,并根据各经营主体的农业保险的业务量对其提供经营管理费用补贴。

(2)设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由于国家财政实力有限,只能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作物和畜禽保险采用政策性经营,予以重点扶持;其他保险项目实行商业性经营。政府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提供经济支持,主要是给予适度的保费补贴和经营管理费补贴,同时给予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如免除其营业税和所得税,提供各种形式的优惠贷款等。

(3)实行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政府对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作物和畜禽实行强制保险,以保证承保面和参与率。其他保险项目实行自愿保险。但要处理好强制与自愿的关系,避免产生抵触情绪。

(4)建立政府支持的再保险机制。针对某些特殊的巨灾风险如洪灾、飓风等,建立由政府管理的巨灾基金,逐步完善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保证农业保险的持续稳定经营。

(5)政府给予行政支持与协助。我国农业生产以小规模个体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因此农业保险的展业、承保、核保、防灾、查勘、定损、理赔等成本高、难度大,需要各级政府给予支持和协助。

由于农业保险业务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商业性保险公司往往不愿涉足其间,因而这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农业保险供给不足的问题;由于有政府的保费补贴及其他优惠政策,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也能得到很大提高,从而可以有效拉动农业保险的需求。但这种模式也可能带来政府过度干预,其财政补贴也可能导致效率损失。

2.政府支持下的农业相互保险制度模式

相互制保险是合作制保险的高级形式,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高度一致,因而能更好地降低运行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维护投保人的根本利益。借鉴国外相互保险的经验,我国建立农业相互制保险的思路可以为:

(1)设立全国性的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由一定数量的农业龙头企业(初始会员)认购公司经营所必需的部分初始基金,同时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筹集另一部分资金。公司的最高权利机构是全体会员大会,由会员大会选举公司董事,组成董事会,处理日常事务。初始会员应赋予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更大的表决权和被选举权,以鼓励投资者设立相互保险公司。

(2)建立多级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组织体系。在总公司之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公司,县市设立支公司,乡镇设立营业处。由总公司负责制定公司的经营方针政策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总公司主要负责各分公司的协调与管理,为各分公司提供再保险业务;各分公司根据本地区农业及农业保险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独立开展各项农业保险业务。超级秘书网

(3)扩大农业保险经营范围。公司除经营传统的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等险种外,同时也经营与农业生产资料、农用设备设施、农产品储藏与运输、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活动相关的其他财产保险,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雇主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扩展农业保险覆盖面,从而起到“以险养险”的功效,增强公司经营的稳定性。

(4)建立有效的多层次农业风险分散机制。一是在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内部建立分级再保险制度。即基层相互保险公司向上一级公司分保。二是在目前市场条件下,由作为国家再保险公司的中国再保险集团采用事故超赔或赔付率超赔的方式,向相互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安排。三是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为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保证相互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

(5)政府应在法律、经济、行政上对相互保险公司给予支持。一是明确相互保险公司的法律地位,鼓励相互保险制的实施。二是政府要在财政、金融、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和必要的支持,如减免税赋,提供贴息或低息贷款等。三是组织乡、村干部学习保险基本知识,再由乡、村干部向农户宣传,使农户自觉自愿参加保险等。

特色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临海农商银行对企业文化常抓不懈,不断深化提升,使其成为业务发展的推动力。自2004年12月一级法人改制以来,临海农商银行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互促互动和良性循环,取得了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其主要特色体现在精神文化、创新文化、服务文化和合规文化等四大方面。

(一)创建特色的企业精神文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文化传播和沟通起着催化、引导、凝聚的作用,临海农商银行积极寻找利用各种媒介,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打造学习型团队培育核心竞争力。一是组织创作了《同一个家园同一个梦想》行歌,组织全员学唱,并在大型会议、总部上下班及手机彩铃播放行歌。二是创作了员工誓词,将宣誓和唱行歌作为新员工入行第一件事,把临海农商银行的企业精神第一时间灌输到新员工思想中。三是组织开展“十佳员工”评选活动,形成了“全员参与推先进和学先进”的氛围。四是举办先进人物颁奖晚会、“我身边的农信人”讲故事大赛,弘扬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五是启动“导师制”,由富有经验的资深员工担任导师,对年轻员工和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员工进行一对一辅导。六是组织中层正职参加浙江大学EMBA金融高管研修班学习,择优挑选50名具有本科学历的年轻员工参加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班,努力推动人才高端化发展,加强员工后备队伍建设。七是坚持每年向员工推荐一本好书,到每人配一本电子书,专门建立台州农信系统首家的培训中心和女职工学校,每年举办为期一周的中层干部读书会,实行每周“学习夜”制度,开设大讲堂。八是坚持把“雷锋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中,积极同3所贫困山区小学开展结对帮扶。与贫困村小芝镇桥头村开展结对帮扶,每年组织员工“慈善一日捐”、义务献血,、“文明美德进家庭”。不定期开展公益服务,为福利院孤儿送爱心,已成为每一个临海农信人自觉坚持的活动。九是专门聘请了专业咨询服务公司帮助策划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打造,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和提升。

(二)打造特色的创新文化

临海农商银行坚持用健康的文化引导人,积极引导全员投身创新转型,打响了金融创新的品牌,为临海市成为全省7个金融创新示范市之一增加了内涵、作出了贡献,先后获得“临海市改革创新奖”、“企业十佳创新团队”等荣誉,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一是专题召开转型与创新大会,对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期间102个创新申报项目里的35个获奖项目隆重表彰、奖励,激发全员的创新激情,引导全员投身创新转型。二是率先试点“丰收小额贷款卡”、“丰收创业卡”等创新产品,助力“三农”。三是创新服务,助力小微,探索客户经理团队建设,倡导主动贴身式服务营销,从组建客户经理小组开始,逐渐形成客户经理团队。在业务量大、竞争激烈的城区和省级中心镇杜桥分别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个私贷款中心”和“贷款服务中心”。其中一家荣获浙江小微企业值得信赖的20家“最佳服务专营机构”之一,全省农信系统和台州市银行业仅此一家。四是首创“助农保”贷款,以1.2‰的利息让利,让农户以村为单位批量担保,实现农户贷款担保方式的彻底革命;适时推出创新产品“惠商宝”,进一步支持专业市场经营户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五是薪酬改革,扁平考核,突出“效益优先、按绩计酬”的原则,以扁平化的形式直接考核到各网点和每个员工,实行按月兑现。建立《行长年薪考核办法》、《机构年度绩效考核办法》,形成了以员工月薪考核和主任年薪制为主,机构年度绩效考核为补充的立体式薪酬考核模式,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关注,在兄弟行社推广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六是创新党建,互促共赢。营业部党支部和中国民主促进会临海市科技经济支部开展“友好结对、服务社会、共建和谐、共创品牌”活动,成为推动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新典型。临海农商银行党委荣获台州市银行业党组织唯一一家“台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殊荣,受到中共台州市委的隆重表彰。

(三)构建特色的服务文化

作为金融机构,服务就是品牌,品牌就是效益。临海农商银行坚持打造“让客户满意”至“让客户感动”的服务文化,提升服务品质。一是创建规范,在全市农信系统率先编印《文明规范制度读本》、《文明规范服务手册》和《客户服务案例与技巧》,举办文明规范服务技能比武,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和频率。二是考核推动,坚持开展“星级网点”、“服务之星”按季检查评选活动,创新“文明规范服务”比赛内容和形式,注重日常服务水平的考评。三是全面创建,组织开展各个层次的“文明单位”创建工作,90%的支行分别获得至少一项荣誉称号,营业部先后荣获“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和“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示范单位”、银泰支行荣获“省级文明服务单位”,在当地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四是开展每季员工岗位技能达标和年轻员工技能测试活动,促进员工服务技能的大幅提升。五是全面推进网点标准化进度,对网点硬件进行统一标准装修,统一视觉形象。聘请专业培训公司进行网点标准化建设辅导,组织内训师进行网点标准化建设推广,并成立督导小组全面提升网点服务品质,通过标杆引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打造精品,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六是拓宽渠道,在增设农村服务网点、加大自助银行设备进农村、建立和完善农户联络员制度等举措加强金融服务的同时,2010年7月开展以“银村通”为代表的渠道建设,满足客户需求和服务增值。进驻村级便民服务中心1020家,对接面达到100%,深化内涵。七是创新载体,开展历时六个月的“让员工满意,让客户更满意”优质文明服务推进活动,经过动员发动、初步调查、员工满意度详细调查、走访座谈、意见落实回复等阶段,广泛征集员工意见,充分听取员工心声,增进员工满意度,激发员工归属感,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有效地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建设特色的合规文化

临海农商银行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力度,积极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为各项业务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创新机制,整合信贷检查和财会检辅的资源,形成了以合规检查为主线,以员工执行力积分管理、内控分析会、合规风险提示和合规指引为平台的合规管理“一线四平台”机制,在全省农信系统会议上作了重点介绍。二是建立机制,组织开发电脑程序,制定实施《员工执行力档案管理办法》和《中层干部履职档案管理办法》,全面提升执行力,探索解决“重制度轻执行”问题,受到了省农信联社的肯定并在全省专业会议上进行交流。三是建章立制,组织制定《内控分析会实施办法》,实行内控分析会制度,营造重合规、重内控的工作氛围;出台《案件防控与安全保卫自我评估办法》,努力实现案件防控工作的常态化;制定实施《新增不良贷款听证办法》和《新增不良贷款审计制度》,促动信贷人员的管贷责任心;制定实施《贷款风险评估分析办法》,对大额贷款、集中度高的行业贷款和大额贷款多的支行进行风险评估,加强内控。四是实行全员内控制度考试,深入开展风险经理制试点,严格落实贷款新规;制定专兼职合规员管理办法、组建合规员队伍、建立合规风险管理网络;开展信贷人员的警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组织全体信贷人员对自身前三年的资产负债情况、有无不良嗜好、有无民间借贷等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全面自查和检查,管控风险。五是创新内审,开展网点业务流程审计、制度执行情况审计、非现场审计等,加强非现场数据分析监控风险隐患,加大审计力度,促进内控建设,实现了年年安全经营无事故。

二、特色农信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农信系统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一)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入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需要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并且短时间内不一定能看见明显成效。虽然这几年我们对企业文化建设有了更多的理解,但很少能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到农信经营管理、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来重视,不少同志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还简单等同于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将企业文化混同于员工娱乐文化。或者将企业文化混同与知识文化,认为企业的干部员工的专业技能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就是企业文化的代表,又或者是将企业文化混同与学历文化,认为企业高学历的队伍不断扩大就代表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品质与建设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并重视,企业文化的性质定位不明晰给企业文化推行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缺乏系统性的企业文化包装

对农信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各个层次,缺乏全面系统的提炼整合。无论是农业银行的“大行德广、伴您成长”,工商银行的“工以致诚、行以致远”,建设银行的“善建者行、善者建行”,还是慈溪农合行的“和美”银行等,都是经过系统专业包装后形成固定化的理念、宣传标语。多数时候,我们谈农信经营理念都依照上级部门的年度思路和主要工作内容变化而变,缺乏明确、统一、持续的企业经营理念、服务宗旨。在宣传服务“三农”、支农支小等市场定位和业务经营方向,品牌宣传用语五花八门,缺乏自身特色和创意。

三、建设特色农信企业文化的对策建议

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能事半功倍。实践证明,打造有特色的农信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农信系统参与有序竞争、有效开拓业务经营、实现长期稳健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只有领导垂范,突出特色,系统推进,不懈坚持,才能建设起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丰富管理内涵和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由企业领导者倡导,全体员工认同、积极实践、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特色理念、行为准则以及文化传统和习惯的总和。如临海农商银行将文化建设作为行内经营管理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专门召开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企业文化建设专题座谈会,及时提炼企业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析问题制定规划。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只有全体员工认同,才有价值。如临海农商银行从员工入行开始就注重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培训,不断强化全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队精神,并通过满意度调查、座谈会、恳谈会、内刊、网站等信息交流渠道,将本行的企业文化呈现于全体员工面前,接受他们的评判与质疑,并做好解释和完善工作,实现企业文化的认同与融合。

(二)追求个性,塑造品牌

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个性文化,从核心价值观到企业经营理念,从企业目标到道德标准,都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进行细分、深入挖掘。如临海农商银行在自身提炼培育基础上,聘请了专业品牌策划机构为本行导入“品牌金字塔工程”,举办品牌策略营和共识营活动,通过覆盖多个员工层面的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战略研讨,积极营造充满信任和亲情感的文化氛围,激励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精心提炼企业内涵,最终明确了“责任、品质、和谐、有为”的核心价值观和“成就财富之美”的品牌形象,提炼形成以“情系三农,树人兴业”为企业使命,以“思变求新,主动精准”为营销理念,以“至精至诚,尽善尽美”为服务理念,以“信为基、人为本,稳健致远”为管理思想和“明德笃行,务实勤勉”为企业精神,着力打造最具人文情怀的有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它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传承、归纳、总结与创新的过程和内容。如临海农商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建立了跟踪反馈机制,做到对不符合环境变化的内容予以调整,同时不断寻找有效媒介,营造学习氛围,打造竞争团队,培育核心竞争力。

(三)深入认识,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