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用新型技术

实用新型技术范文精选

实用新型技术

实用新型技术范文第1篇

1.1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学生参加信息技术作品比赛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互相监督、互相指导、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

1.2传统道德教育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作为一个学生该如何去孝敬父母呢?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将发邮件一课放在母亲节那天去上,让每个学生给父母发一封电子贺卡,并谈谈各个学生心中的母亲形象。就这样,使学生既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又懂得了除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法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那就是刻苦学习,力求上进。

2信息技术课堂上对渗透德育的一点心得

可以增强德育渗透实效,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又能使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巩固生活化、情境化。最好的教师是和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教师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把握德育渗透的隐含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进行德育渗透,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关于家乡的有关信息,通过制作作品的方式将这些信息整理和归纳,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感受近年来家乡的变化,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自然而然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在分组的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明确分工,并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式德育。信息技术不仅以特有的教育功能深入课堂,应用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当中,同时其强大的信息化功能、交互式应用等在学校开展共青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德育活动中的应用,对学校德育的开放性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整合将进一步拓展新型的德育新途径,不是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是开放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例如,在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获取信息,要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广阔的大干世界,关心国家改革和人类发展;通过校园网提出活动建议,引导学生收集信息、信息,就价值取向、公民意识、道德品质、思维方式等方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抒发见解,生动、自然、开放地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实用新型技术范文第2篇

一、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会学

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强大的功能和全方位的处理能力对以前较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无不充满神奇色彩。面对计算机,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揭开层层神秘面纱,并最终拿到进入现代化殿堂的金钥匙,是信息技术教学关键的一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非常重视第一节课的教学安排。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借助多媒体演示,结合典型事例讲解,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会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也需要同学们密切的配合。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课能充分利用好45分钟开个好头。其次是注重上机课的教学形式安排。如采用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借助相关软件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虚拟网上冲浪等等。

二、结合教材,用好“任务驱动式”教学

《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指导》中提到,任务教学模式,就是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的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由教师巧妙设置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上机操作中去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讲解WINDOWS中的“回收站”时,给学生的任务是:

1、找两个没有用、可以删除的文件(可以教师指定),删除它,然后观察文件原来所在位置和“回收站”,看这两个文件被删除后哪儿去了。

2、对“回收站”前面刚删除的两个文件,将其中的一个文件再在“回收站”中进行删除操作,而另一个进行还原操作,然后再观察文件原来所在位置和“回收站”,看看这两个文件又有什么变化?

3、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

4、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操作总结发言,题目是:“回收站”的作用。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注重学科渗透,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机学习有实用价值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如键盘练习时,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打开苏亚星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让学生登录,通过互通邮件的形式用英语进行聊天,学生感觉新奇,积极性很高。进行当中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一种内在的压力促使他们不断克服困难,逐渐适应,结果学生感觉到,不但输入速度上来了,而且对英语的学习也大有裨益。又如在教学完“多媒体制作”课后,把各科教师任用多媒体教学时制作的课件调到网上,让学生先观赏,然后提出要求:假如你是某学科教师,现在有一堂多媒体教学比武课,请你准备好一个课件。结果学生花了不少功夫研读相关教材,并做了收集资料的工作,制作出了具有一定水准的教学课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掌握了计算机的教学内容,而且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了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实用新型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常态;信息技术;实用型发展模式;运思;构建

1引言

信息技术是指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总称,具有带动经济增长、实现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促进劳动力结构调整以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信息是经济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信息时代的来临开启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纪元.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学科,其核心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与输送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人才,以便于为充分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社会得不断发展提供保障.现阶段,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确保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主席提出了“新常态理论”,用以指导与规范我国的经济建设实现由“粗放型”向着“细致型”的有机转变.在此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为了确保信息技术教育的适应性与实效性,基于新常态理论的引导,对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实用价值的基本思路进行整理,对与之相关的实用型发展模式的构建途径进行探讨,就成为新形势下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2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信息意指音讯或消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已发展成为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重要资源,在促进社会交流、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信息技术则是一种实现对信息的开发、搜集、整理、归类以及转化的重要手段,在一定意义上讲,信息技术是将信息转化成为相关资源,实现对信息实用价值全面挖掘与运用的重要工具.为了确保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其自身社会价值的不断传承,信息技术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释义是指传授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与理论的教育,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一定信息素质能力的人才.所谓的信息素质是针对信息这一特定的目标所表现出的甄别、归类、整理、搜集、加工、利用、创新以及管理等多种素质能力的总和.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信息”不仅包括社会各领域发展的相关动态、成果,同时,还包括某一领域内的需求、前景和预判,成为一种巨大的潜力资源.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信息的重要作用与突出的社会实用价值愈加凸显,因而,为了提高信息的加工效率,确保其实用价值的有效提升,对于人们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基于此,相对于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为核心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而言,其重要的社会作用不言而喻,其培养取向已从传统的信息技术知识得传授转变成为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即已从单一的软硬件知识的学习转换成为对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的熟练掌握.由此可见,“适应与实用”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核心取向,其宗旨在于为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以便于为其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健康的发展以及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3新常态视域下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实用价值的发展思路

新常态之“新”,意指创新;新常态之“常”,意指相对稳定,其实质就是通过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创新来实现稳定与均衡的发展局面.相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而言,全面提高其自身的社会实用价值,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新常态理论的引导,积极探讨实现信息技术教育适应性发展的思路,就成为新形势下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3.1确立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目标体系

目标是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行为的终点与归宿,对于行为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为了确保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实用价值的全面提高,确立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目标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具体的确立思路主要体现为:首先,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特征以及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应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其次,依据信息素质的基本结构可以将这一总体目标分解为理论目标与实践目标.其中理论目标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的理论素质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而实践目标是学生在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上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据.第三,在总体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需求层次理论的引导作用,遵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原则,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划分成为若干个相关的子目标体系,以便于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进而加以及时的调整与修正.第四,为了确保目标体系的适应性与实效性,要求目标的设置必须要具有时代性、科学性、递进性以及系统性的基本特征,以便于从不同视角、各个层面来切实满足社会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全新诉求.

3.2实现对新常态下信息技术教育的理性定位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新常态理论的引导下,为了确保经济建设健康、平稳、持久的发展,我国正致力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粗放型”经济将逐步被“细致型”经济所取代,而信息产业作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势必会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对于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对信息技术教育做出理性的定位,就成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适应性发展、促进其社会实用价值全面提高的重要保障.首先,在发展取向的定位上,要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2000年1月9日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的相关指示精神为参考,制定出展现普遍适应性特征的发展取向,用以规范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其次,社会职能的定位上,要注重对自身育人功能的凸显,以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核心,遵循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规律,通过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来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全面提升;第三,对自身价值的定位,应以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为背景,强调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以便于为社会培养与输送实用型的信息人才.

4新常态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实用型发展模式的构建途径

4.1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全新的发展取向

教学理念是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与规范作用.由于长时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唯成绩论”的教学理念在我国教育领域内呈现出泛滥的态势,这种只注重对相关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实用技能培养的狭隘思想,导致“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被长期沿用,学生因自身的素质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发展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而,教学活动成为一种“批量化”的生产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凸显“模印”式的特征.由此可见,教学理念的陈旧是造成教学实用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为了确保新常态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实用型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完善,要求在教学理念上必须实现彻底的转变,确立教学活动全新的发展取向.这就要求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以开展个性化、人本化教育为核心,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以便于为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实用价值提供保障.

4.2加强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赖以开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相互依附、相互影响的必然联系.相对于教学模式的构建而言,教学目标占据着核心位置,而教学内容则占据着基础地位.因此,在构建新常态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实用型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择取就成为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必须要树立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满足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的观念,本着适应、实效、创新的原则,深化课程教材的改革.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科技含量,依据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主流趋势,来选择时代性与适应性的教学内容,构建起能够有效满足广大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的新型教学内容体系,进而为促进信息技术教育实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4.3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构建信息技术教学实用型发展模式提供保障

教师是知识的传输者、技能的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与辅助者.因此,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会对教学的实际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新常态理论的引导下,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全新的发展诉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满足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已成为其发展的核心取向,因而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应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自我发展以及岗位培训等手段,来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以便于为其适应并胜任新形势下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提供保障.这对于新常态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实用型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为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潘云良.“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思路[J].中国报道,2014(10).

〔2〕于东.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J].辽宁教育研究,2000(07).

〔3〕施立玉,芦明池.构建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模式[J].中小学电教,2002(06).

〔4〕叶菁.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教研),2011(02).

〔5〕任学宾.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素质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0,05.

实用新型技术范文第4篇

在现阶段,我国农机新技术以及新型农机的推广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办公条件简陋、下基层了解基本情况的人员不足、推广经费不足等等,这些都限制了推广工作。客观地说,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较低,理解问题的深度有限,普遍有小农意识存在,最典型表现为对于新设备新技术不敢投入、怕不能收回成本,观望情绪浓重,甚至怀有抵触情绪。这些现象对于新机具以及新技术的推广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经济方面的问题也是农机具难于推广的基本问题之一。一些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较低,如果仅靠自身的经济收入,很难购置农机具,而缺少了农业机械化的帮助,会使其生活越发贫困,形成恶性循环。

2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的对策

2.1规范行为,遵守程序我国

现行《农业法》是开展新型农机具推广的根本法律依据。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要符合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的同时改善和增强农业的综合实力,并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在实际工作中,一定通过细致讲解,使农民真正了解农业机械新技术,将农民反映的耕种技术难题汇总,统一作答。同时对农民的需求进行调查,将农民的需求与新技术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将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些情况下,农民真正有使用新技术以及农机具的需求,但其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农机具不甚了解,无从下手。这就需要讲解人员与新技术普及人员对农民进行实地培训,必要时可以进行试点,首先进行小范围的耕作,待农民见到实惠后,进行稍大范围的示范性操作,使更多农民实实在在地感觉新技术带来的新变化。继而就是普及与发展,通过开订货会、巡回演示、印发宣传册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农机具知识的普及教育,继而进行推广和普及,最终使农业机械新技术普遍为农民所接受,提高农业生产力。对农机具的售后服务以及农机具的使用培训要到位,巩固推广的成果。

2.2争取政府支持

进入新世纪,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这足见中央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视程度。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人员要尽量从政府部门得到支持,力图使政府宣传部门与农机推广部门形成合力。针对当地生产条件,进行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农机具以及新技术的演示,并请当地党委及政府领导出席,让领导做农民的参谋与当家人,增加农机新技术的信服力。在推广中遇到困难,可以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申请帮助,比如演示场地不足、农民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等,都可以通过地方政府出面想办法解决。此外,可以建议地方政府使用财政拨款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经济补贴与政策倾斜,提高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减小农民的经济负担,使农民没有后顾之忧。总之,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部门要与地方政府以诚相待,使政府了解农机具推广方面的实际困难,并从经济以及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保证推广工作有序进行。

2.3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技术推广人员要善于分析和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是实现新技术推广的关键所在。农机具的推广是一个特殊的推广过程,而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由于这个群体的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对新生事物的看法有局限性,因此在工作中,推广要更讲求方法、讲求经验。笔者通过近年来参与农机新技术推广的经验,总结出以下三点推广方法:第一,要善于运用媒体进行宣传。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形式进行相关的广告播出,给农民以直观、生动的印象,有效地使农民对农机新技术进行全面认识,激发农民兴趣。第二,对已使用农机新技术的土地实行开放式管理,在该耕地附近安排专门人员进行解说,使农民“眼见为实”,并通过解说告知农民在实际中使用农机具的技术要领。第三,发动科研院所参与农机具的推广活动,并强调推广农机具是公益性活动,目的是对农民进行科普教育,并建议农业协会以及农机大户作为农机新技术的示范点,对农民开放。此外,扶持农机组织、利用政府的农机补贴资金进行宣传、不断更新农机新技术以适应农业发展,都是可以采用的推广方式。

2.4在内部完善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在推广部门内部进行规章制度的完善,制定推广人员的季度或年度考核目标,明确奖惩办法,并严格执行。这样有利于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人员形成危机意识,激发其工作积极性,通过制度的设定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完成。对技术推广人员要组织定期的学习,内容包括农民的最新需求、国内外农机市场的最新变化以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使用规范等。此外,技术推广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以便于在深入农民群体时,能够具体、准确地把握农民心声。在技术研发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针对各地的土地状况以及自然气候,对农机具进行微调,实行差异化营销。总之,农机技术推广部门要创新思路、改善方法,为立足农业、发展农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结语

实用新型技术范文第5篇

1.1把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机械中的探究不深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把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机械中去是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的,首先是需要充足的资金和设施的投入,还有就是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且对于其中的专业要求也更为严格,这些因素就对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机械中的运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1.2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因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缓慢,没有实践性的作用,技术生产也比较落后,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不断调整政策来改变现在的形式,加强对农业的扶植力度,对于农业设备加强资金的投入,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付出和回报不相等,所以就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投入,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还缺乏专业性的人才,没有坚实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和没有专业性的人才进行帮助,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的运用不太理想。

2我国农业技术中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分析

2.1加强农业机械中的通信技术

拖拉机是我国农业中最常见的使用工具,这也就要求其他的机器也要实现智能化的发展,当然还是需要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设计。就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机械的设备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安装智能终端,利用光纤来连接其他的设备,所有的机器零件和电子零件都要和总线有准确的接口,这样才能保持数据的畅通和交换,能够第一时间拿到指令进行工作,完成数据和零件间的交换和传播,使得农业机械和电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于彼此间的通信和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2.2农业机械中电子设施的技术支持

现在的农业设备渐渐的向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拖拉机设备一般都装有电子产品,也就是有一个可以单独处理信息的电脑智能终端,通过不同的农业环境进行计算和设计,都有相应的标准接口。在国外的农业中在一些大型农业机械的操作和监控中都有电子装备技术的运用,每个零件都有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控制单元,通过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指令的传输和农业作业的运行,还可以与外部保持联系,对于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判断和更新内容。

2.3加强机械和人之间的技术交流

现在的农业器械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是需要人从一旁进行监控操作,原来的驾驶室里是用的仪表盘,现在换成了电子监控技术,而且原来是数字来表示的,现在是智能化的显示终端,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使得人和农业机械间的交流更加的深入,智能终端的主要界面是采用液晶显示屏,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调控,也就是虚拟操作的方法,实施者可以根据需求的不同,进行不一样的选择,根据这些设备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图案和声音进行工作的调整和操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很高的效率。

2.4对于机械进行调整和管理

现在有的农业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和农业作业之间的机械,采用无线的信息化技术为传播媒介,进行数据的转换和传播,这种方式使得农场工作和管理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中心的那台计算机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每台机器的操作情况和数据情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在农场的计算机管理中还拥有大量的专业知识,建立相应的管理决策系统来对农场实行最佳的管理,通过计算机得出的数据资料,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农场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无线通信也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更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所反映出来的数据,可以强化农场的管理,提高农场的生产效率,增加产量,实现农场的全面发展。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