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声乐课程论文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精选

声乐课程论文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学前教育人才的音乐能力是其专业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高职音乐教学中的重点教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拟从人才能力需求出发,就建设声乐教学模块化的课群、引入多元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强化即兴弹唱和即兴编创能力的培养、完善岗位实训机制等4个方面,来探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改革策略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改革,尤其是对学前教育课程也进行了课程的全面优化,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然而,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学校教学特色、师资基础、学生综合素养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声乐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演唱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为学前教育单位培养音乐师资能力的,故而对声乐教学的组织模式、方法、内容等方面都具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需要与传统的声乐教学开展区别开来,因而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另外,由于高职生源状况参差不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基础都较为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声乐教学的难度。加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兴办历史较短,只是在近十几年间发展迅速,所以也导致了教学经验比较缺乏,因而难免在声乐教学中产生一些制约性的问题。

第一,在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儿童歌曲内容在声乐教学的曲目中所占比例是较少的,与民族、美声等内容的教学所占比例不尽合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幼儿,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发挥他们对幼儿音乐作品的教学能力。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毕业生反映在音乐课堂上学习过多种唱法,也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但到幼儿园任教后却难以将声乐技巧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难以唱好幼儿歌曲,引起幼儿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入职以后需要较长的磨合期,才能真正地掌握儿歌教学的要领,从而引起用人单位的不满。

第二,高职院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展开的声乐教学组织模式相对单一、陈旧。现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多以“集体课”为其主要的教学组织模式,大多还是在套用师范类或者专业类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这也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特点不足,个性容易被抹煞,无法拓展音乐兴趣,学习热情不高,产生学习效率偏低的情况。

第三,高职院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实践中忽视对学生的即兴弹唱、即兴编创等即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即兴弹唱、即兴编创等能力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能力,在校期间需要进一步的扎实和积累这些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后期的职业实践中游刃有余的解决教学难题。然而,我们发现,现在高职院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的即兴弹唱和创编的教学内容是较为薄弱的,没有形成全面的系统开展,导致学生在就业后的岗位工作中应变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当前学前教育改革对于音乐教师的更高要求。

第四,高职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平台搭建不够全面,岗位实训机制也不够健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常态化的岗位实训机制,岗位实训往往仅限于带领学生去幼儿园等单位观摩学习,学生难以获得亲身实践的机会,难以将课堂学习的声乐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岗位实践技能,这也导致学生的声乐能力得不到实践拓展,未能在就业之前掌握全面的声乐教学能力。针对以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笔者从自身的声乐教学实践出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革和完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开展,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

第一,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特色,建设模块化的声乐课群。在课程的实践开展中,能够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声乐基础较差、起点低的现实情况,进行合理的课程编排和优化。具体到课堂环境,可以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儿童(幼儿歌曲)这3项教学内容整合成为有机联系的、模块化的完整性教学体系。首先,将美声唱法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模块,主要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来展开。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美声唱法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为今后的声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美声唱法容易对儿童歌曲的演唱造成某种程度的干扰,所以仅安排在第一学期开展,之后即转入民族唱法“模块”的教学。这个模块的声乐教学要持续较长的时间,目的是有效地巩固学生的中声区,让学生充分接触并掌握各类型的演唱技巧,从而夯实其基本功。基于此,民族唱法的教学应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主要选择那些音域跨度大的歌曲进行教学,以便培养学生多样的演唱技巧和扎实的声乐基本功;第二阶段则应向儿童歌曲靠拢,选择那些音域跨度较小的歌曲作为教学曲目,以便实现与“儿童歌曲”教学“模块”的良好对接。此后,即可转入“儿童歌曲模块”的教学。在这一部分,教师要注意讲解如何以前各“模块”教学与训练中所学习过的各种方法、技巧运用到儿童歌曲的演唱当中去,尤其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用嗓的习惯。通过这样系统性的“模块化”声乐教学,既能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到一定量的声乐演唱技巧,有效解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基础差的问题;又能增加儿童歌曲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从而有效地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成为岗位技能。

第二,在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开展中,要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这3种教学组织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声乐教材模式。目前,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还在逐年的扩大,由于师资等现实问题,声乐教学传统的“个别课”教学组织模式早已不适应教学的实际开展。因而根据教学实际,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更多地采取了集体课的教学组织模式。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资源的运用效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声乐教学开展中,可以尝试加大“小组课”在声乐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小组课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组织方式。由于“小组课”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少,所以可以及时纠正某个学生存在的个性化问题;由于“小组课”的学生又达到一定数量,故而教师也可深入讲解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另外,在小组课教学中,可以采用独唱、分声部合唱、对唱、重唱等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学生在互相合作的基础上,还能有效地借鉴其他同学的优秀经验,提高音色辨别能力,培养乐感,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对于集体课和小组课上未能良好解决的个别问题,则可以采用“一对一”的“个别课”补充教学来加以解决。

第三,在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开展中强化即兴弹唱、即兴编创的教学内容。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即兴弹唱、即兴编创歌曲已成为幼儿园等学前教育单位选拔、录取音乐幼教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这要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即兴弹唱、即兴编创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幼师人才的需要。这就需要在日常的声乐教学开展中,要将曲式、和弦、旋律发展手法等乐理性的知识渗透到声乐教学和训练当中去,让学生不仅感觉到歌声之美,还要明白歌声为何而美,在这种美当中体现了怎样的乐理知识,这样才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创造美,从而培养出一定的即兴弹唱、编创能力。当然,这要求在一定情况下将声乐教学同钢琴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另外,也要强化儿童文学等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唯其如此,学生编创出的歌词才会收到儿童的喜爱。第四,高职院校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切实完善岗位实训机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岗位实训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声乐教学实践的快速发展,这是由于当前幼教人才相对缺乏,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造成的。基于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要具备“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努力寻求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训机制,努力寻求建立与幼儿园等学前教育单位的联合办学机制。高职院校拓展渠道通过完善的岗位实训环节,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把声乐课堂教学训练所习得的演唱技能转化为岗位教学技能,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自身未来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建设模块化的声乐课群,并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这3种教学组织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即兴弹唱、即兴编创的教学,并切实完善岗位实训机制来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所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展开的声乐教学实践。同时,通过这4个方面的不断融合和优化,建立较为完善的高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思路、方法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人才,为社会输出更多具有专业职业能力的幼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瑶.浅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小组课教学[J].广播歌选,2009,(12).

[2]李梦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再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

[3]杨宝琳.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质与量[J].华章,2011,(17).

[4]李秀洁.立足学生职业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5).

作者:刘剑 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类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10年来在CSSCI(2005-2015)期刊上发表的有关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类研究的论文。研究发现,10年来国内学者对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整体来看,存在横向上各类研究比例失衡,纵向上每类研究不够深入透彻,且与教学实践脱节等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是研究成果中存在重复研究、研究水平不高、内容缺乏新意和深度,反思性的研究不足等现象,希望在后续研究中得到弥补。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自2007年以来,高师音乐教育开始了新一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全国有45所试点高校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指导纲要》文件精神指导下,在教育思想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师的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课题。直至今日,改革深刻分析了高师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对于在音乐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教育进行改革的同时,也为高师声乐教育工作者对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时机。通过资料的搜集的确发现,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高师声乐教学研究以教学模式和方法类的研究为主体。为了探究此类研究10年里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本文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和方法类研究的论文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回顾。

一、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采用

从研究视角来看,对于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主要有宏观研究和微观两种。所谓的宏观研究指的是研究者考察的视角是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总体,如《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思索与研究》①一文,就从宏观上指出了当今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学存在的误区,现存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效果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通过对声乐课三种教学模式优点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综合性人才的高师声乐教学新模式。微观研究侧重于某一地域、学校或关于高师声乐教学的某个方面进行专门研究。如《河北省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现状分析》②一文,作者对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客观的描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从而使我们对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现状有比较具体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作者对现有教学模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并细致地进行了阐述。《伊犁师范学院新型声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③一文,对目前伊犁师范学院的生源素质、学生专业思想、现存教学方式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如何发挥声乐教师的积极作用,提高声乐教学效率;如何依据《音乐课程标准》将声乐课程设置多元化;如何开设艺术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声乐表演能力;如何实行多种评价方法;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共同提高等方面的问题,详尽地陈述了作者的观点。可贵之处,该文中提出在声乐教学中要始终体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从论文的检索结果看,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是选择宏观研究这一视角进行研究的。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这些论文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较多,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法的使用则是最为普遍的。如《中德高师声乐教学之比较》④一文,作者结合在德国的所见所闻,以及对德国音乐环境、声乐教师的情况、声乐课程的安排、声乐教学理念的调查研究,以威斯巴登音乐学院和绵阳师范学院声乐教学的比较为切入点,同时参考查阅相关资料,对中德两国的声乐教学环境、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等进行比较。《高师与音乐学院声乐教学之比较研究》⑤一文,笔者将高师与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在教学性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师资等方面的异同之处进行比较,分别阐述两种不同性质的院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二、研究者所关注的主要论题

在检索到的论文中,教学模式多样化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不少研究中指出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单一,如《关于高师音乐课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究》⑥一文,作者指出为适应科技与教育多元化的趋势,为解决教学质量问题,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高师声乐教学多元化非常必要。如《新形势下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⑦一文,对近20年来高校的合并、新设音乐等艺术类专业大幅扩招,所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教学压力增大、教学资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从新形势下高师声乐教学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入手,深入分析目前高师教学对象、教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大胆提出新形势下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设想。在有关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类文章中探讨教学手段时,研究者比较关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如《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高师声乐集体课课程的改革与探讨》⑧一文,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对音乐水平要求的提高,高师声乐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的出现,将会推进一个新的教学时代。在声乐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时下声乐教学的新潮流。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声乐,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觉和其它能力。本文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高师声乐集体课的课程改革做的探讨。如《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高师声乐教学探索》⑨一文,阐述多媒体教学技术是高校现代化教学的有效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信息多元性的优势。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到声乐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对于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有效提升高等师范声乐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不断调整,研究者们意识到了课程设置也应得到与之相适应的改变。因此,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如《高师声乐教学的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思考》⑩一文,指出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除借鉴国内外专业音乐学院的做法外,应该综合最优化的激励措施,用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加上最优化的课程设置,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物力等资源。借鉴一些专业音乐学院和国外声乐教学的做法,这样既凸显了高师声乐的师范性,也能使高师学生具备不凡的声乐演唱和教学的能力。此类研究实际意义比较大,针对性也比较强,应多提倡。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关于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成果较多,研究者的研究视角比较宽广,但综观这些成果,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重复研究比较严重,内容缺乏新意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复研究。例如,关于三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讨论,以及分级教学管理的探索一直是研究者感兴趣的话题;关于高师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思考,也是研究者探讨较多的。很多研究成果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只是对同一问题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这样的研究成果其内容是缺乏新意的,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没什么差别。有一些研究成果意识到了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急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综合鉴赏能力、创新能力、演唱与实践教学能力等综合素养,但对造成目前高师音乐毕业生(尤其是声乐专业的学生)各方面能力欠缺,以致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深层原因未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很多设想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

2.不少研究成果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度

教学研究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研究,但在所检索到的论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内容比较空泛。例如很多研究者在谈到关于高师声乐教学课教学现状和策略时,常常是先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等各方面的问题一一罗列,然后再提出策略,而这些策略也不一定全部是针对前面所罗列的现象的。因而,这样的文章实践性不强,可信度也就大打折扣。并且一些研究成果虽然在论文题目上用了“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研究”这样的字眼,但其内容只是把高师声乐教学中碰到的常见问题和对策照搬到论文中,造成生搬硬套、削足适履的现象。如在如何提高高师声乐教学效果的策略上,有些研究者没有考虑到高师声乐教学的现实状况,一味强调要改变音乐学院“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实行“三体合一”的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如此空泛的探讨,显然是不能真正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特点的,从而也就无法真正解决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阐述性的成果较多,反思性的研究很少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离不开这样的模式:首先对现有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现状等进行概括性的阐述,然后阐述解决问题的措施,这些都是属于阐述性的论文,而对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反思性的论文则是十分稀少。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这10余年时间里,高师声乐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一些问题。研究者应该多角度对现有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深层次地反思性研究,而非仅仅停留于表面形式上的分析。对目前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这样才能有利于未来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

四、对今后高师声乐教学研究的展望

1.应在研究上尽量多创新,避免重复研究;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研究。

加强不太被研究者重视的声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结合的交叉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研究,尤其应该加强教学试验型研究。教学试验型研究是选择一定的研究对象,进行跟踪的研究。这种研究周期较长,费时费力,但往往更有针对性,实验数据更加系统、精确,得出的结论更具有科学性。因此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研究者在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中开展试验型研究。

2.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的双向联系。

上述统计表明,从事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者,主要是高师声乐教学一线的声乐教育工作者。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这样的研究人员结构特点,要求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必须加强理论与实际的双向联系。从事一线教学的高师声乐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理论素养,在高师院校多开展扎实的实地调查,善于发现新问题,利用所学新理论分析和解决新问题,只要这样,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需求的、适合高师声乐教学发展的新路子。

3.加强对以往教学得失的反思性研究。

反思性研究是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的薄弱之处,也是后续研究中空间较大的研究项目,最重要的是进行反思研究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标已实施十多年,音乐教育改革也持续了十余载,相信很多教育工作者一定对目前体制下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有自己的看法,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研究者能将对十多年来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看法形成深层次的反思性研究,将极大地推动高师声乐教学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汪梅娟.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模式与思索研究.[J].艺术研究,2011,108-109.

②许辉.河北省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现状分析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7)105-106.

③史春梅、金顺爱.伊犁师范学院新型声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8(4).

④肖萍.中德高师声乐教学之比较.[J]人民音乐,2008(12).

⑤闫昆.高师与音乐学院声乐教学之比较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08(5)

⑥赵娜.关于高师音乐课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究.[J]艺术研究,2011(3)100-101.

⑦笪方能.新形势下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⑧姜乐虹、谢统义、贾双飞.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高师声乐集体课课程的改革与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2).

⑨赵宇涛、郝磊.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高师声乐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15).

⑩杨玲、陈缨.高师声乐教学的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4).

作者:洪慧 朱咏北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三篇: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探讨

摘要:审美理念下的高校声乐教学历来为学术界所推崇,也备受理论界关注。尤其进入本世纪后,各大院校响应“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大纲要求,以声乐教学为途径,纷纷实施“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活动,可谓遍地开花,有声有色,但也暴露出实际工作中诸多不足。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声乐专业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方向以及声乐教学在高校教育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做出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的实施途径做出进一步的探讨,以达到改善高校教育、培养“审美型”人才的目的。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校教育;声乐教学;审美;教育

广义上讲,声乐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表演艺术,是声音的艺术。它以声音的形式表现生活、赞美生活,通过声音抒发心底的情感,是心灵上美的感召。声乐演唱是集声乐技巧、歌唱者心理及表演能力等诸多因素于一身的完整、全面的艺术表演方式,是作品模式中演唱者的二度创作,以上这些都与表演者对音乐的理解与创造紧密相联。因此,引入“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来充实完善高校声乐教学,不仅能够塑造学生美的欣赏力,而且能全面激发学生在演唱中表现美、传播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塑造美的能力。

一、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

1、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的内涵理念

声乐艺术是一种人类的智慧结晶,它的进步伴随人类发展而来,其声情并茂的传播形式作为演绎生活的一面镜子,诠释了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历程。进一步看,声乐既涵盖专业的艺术性,更涵盖广义上的社会性,它本身就是艺术门类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社会性的定义,是因为它从艺术的角度反映了人类社会与人类生活。声乐的真谛在于它综合反映了声音与情感是一门形象化的艺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休戚与共,一曲好歌一夜传唱,一首老歌可以传唱千遍万遍甚至几十年、上百年。对美的追求尤其适用于高校声乐专业在校大学生,因此,及时引导、扶助当代声乐专业大学生对其声乐素质的塑造与提高作用巨大、意义深远。同时,跟随素质教育的开发与发展,国内众多高校声乐教学不遗余力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深化改革高校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具体环节上适时调整声乐课程设置,并加大专业课程所占比重,重点以强化教育实习结合教学实践、教学观摩的方法模式,深化完善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适时推介声乐素质的培养取向,重塑歌词的审美欣赏、旋律和伴奏的审美体验、完整演唱声乐作品的审美欣赏与共鸣。在声乐教育的基础阶段,迈好第一步,教学重点放在词曲的理解与欣赏上,基于此综合声乐表演技巧与乐理技巧,加深学生对词曲内在美的认知,只有领会舞台上真情的宣泄才能引来台下观众情感的交流与共鸣,于学生系统掌握领会声乐艺术极为有利。

2、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

谈及艺术,必然想到“审美”一词,贝多芬曾一语道白真谛:“音乐是比一切哲学乃至一切智慧更高的启示”。在声乐教学中引入“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能够全面培养学生审美艺术的领会和鉴赏能力,及时疏理引导学生以审美目光来观察生活、欣赏美仑美奂的真情、鉴赏五光十色的世界,从中发掘艺术发现真谛的美,在此基础上通过灵感与真情的宣泄创造美,让我们真情的生活和美丽的世界增光添彩,处处充满真情的美、艺术的美。此外,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尤其能促进端正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价值观,重塑自身综合素质修养,提高完美的人格与品格,进而以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地直面生活,敢于直面生活的压力,达到自我更好的发展。

二、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不力的主要成因

走眼观世界,我们有过患得患失,也有过缺憾与失落。近年来,尽管我们紧跟高校教学大纲的要求,各地专业院校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一度风生水起,尽管相关教育部门重视程度上对声乐素质教育逐步倾斜,有关领导和众多的专家、学者倾心指导和热心扶持,力图把声乐教学带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一定时期内教学工作也有所起色。但与日益增长的社会精神生活需求相比,在系统化、科学化的声乐素质教育道路上我们还是落伍了。在认识上我们应当精准补,应当看到我们的声乐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诸多的不足,尚有大量亟待改进的地方,尤其所凸显的热点、难点问题,亟需相关部门和每位置身高校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给予高度的重视。如若再不求变,我们的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将要偏离轨道且积重难返,影响到我们声乐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因此讲,就我们当前现有现状而言理应翻然省悟。应当及时弥补工作中的缺憾、衔接教学方法上的断位,依托全面性、系统化的改革跟进,完成声乐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任务目标。

1、声乐专业高校学生审美能力缺位的主要成因

其一,近年来各地专业院校遵循国家鼓励政策积极扩大招生,客观上刺激全国范围内音乐专业高考人数剧增,过多学生选择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而选择音乐,这些临时抱佛脚的学生音乐素质不容乐观,缺乏起码的音乐修养底子,为应对艺术高考临时突击过关最终得偿所“不愿”,导致声乐生源基本功良莠不齐,太多的学生对声乐基本的概念只是一知半解,这些无疑给声乐教学带来极大的难度。其二,目前高校对声乐理论和声乐技巧过多的依赖和倾斜,过度重视学生掌握曲目的熟练程度,以及歌曲数量和技巧程度上的运用,而忽略了学生认知美的领会过程、鉴赏美的培养过程和表达美的塑造过程,这种任务式的硬性灌输客观造成声乐专业学生只注重技术的把控,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

2、部分声乐从教人员素质上的断位造成在声乐

“审美”教育流于形式由于前些年声乐艺术教育的沉沦与没落,刺激之下相当数量的优秀声乐从教人员走下讲台、置身商海,声乐师资领域一度“真空”,后来依靠应届大学生或非高校专业人员补位维持日常教学工作,这种起点较低、水平不高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不力在所难免、理所当然。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必须妥善地加以解决。日常教学当中某些现象也不容乐观:其一,某些高校教师“歌唱”与“声乐”概念混淆,往往把“声乐课”搞成“歌唱课”;其二,即便教师基础理论再扎实,自身唱功再了得,声乐理论技巧讲得再天花烂坠,缺乏“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的认知,所上的“声乐课”只能是“个人演唱会”或机械式的空洞传教。其三,有的老教师方方面面的素质都很扎实,但传统守旧思想严重、安于传统说教模式、创新观念淡薄,同样不能达到审美“审美式”教育的目的。以上这些均为造成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不力的主要成因。

3、高校声乐课程设置从简、教材选用滞后、实践认知无力,造成“审美式”声乐课难以表达

首先,用于声乐教学系列课程、课时因陋就简,设置不合理,尤其令人费解的是用于公共性基础课占比过重,而用于专业课却占比过轻。此外,所使用的声乐专业教材匮乏、亟需改进调整,应根据学生未来从业方向的培养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选好教材、做足文章。例如:音乐教育类的学生要了解更多的中小学曲目,音乐表演的学生则要接触更多的演出曲目,应各有侧重、分类把握。另外,声乐唱法分类过于简单,形式上只是将美声、民族与通俗唱法简单划分,不同唱法教学时则通用传统式的课堂说教,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口传心授之下学生却无实践表现的机会,声乐课堂生硬乏味难有成就感,更难讲审美表达了。

三、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的实施途径

一是培养专业生审美的感知力。艺术涵盖下的声乐审美的感知力包融了品味声乐艺术的语言美及品味声乐艺术的旋律美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所谓品味声乐艺术的语言美,即让学生领会歌词的内涵实质,于旋律之中体会曲目要达到的意境,融会贯通声乐艺术形式的文学美。所谓品味声乐艺术的旋律美,即声乐作品所彰显的魅力主要来源于旋律美,众多著名的曲目,都源自于优美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风格得到观众的关注与喜爱。所谓品味声乐艺术的声腔美,即通过表演者台上的吐字与行腔,以二度创作的形式演绎声乐艺术的语言美与旋律美,丰富多彩地展现其艺术特色。所谓品味声乐艺术的器乐美,即声乐艺术的伴奏美。要于教学当中,引导学生领会伴奏的魅力,演唱者只有依靠伴奏实现再度创作,引发共鸣、锦上添花,否则再美的声音也会单调乏味。完整地体现音乐作品的内涵,只有二者紧密切合,才会到达完美的境界。所谓品味声乐艺术的形体美,即于教学当中,引导学生领会演出者的不同的体态、不同的风度仪表等所演绎的作品大不相同。因此,培养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审美的感知力,作为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的有力措施,对声乐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二是培养声乐专业学生审美的想象力。艺术涵盖下的审美想象力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应施重手常抓不懈。培养声乐专业学生审美的想象力,即促进其音乐上的感知力,启动学生的活动思维,生达成思想于情感上的共鸣,以此实现音乐上的审美价值。课堂上通过发声练习启发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结合曲目的节奏与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联想,于想象的境界中体会音乐表现的意境,体验练习曲目的美感,并以此活跃课堂的气氛。此外,引导学生建立标题音乐的音调联想,进一步体会标题音乐深邃的内涵美。三是培养声乐专业学生情感的共鸣力。一名优秀的、有所成就的演唱者均是在自身引发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再以特有的情感素质,重塑所演绎作品的内涵,而实现风格迥异的再创作。在学生情感力的培养上,主要依托多样化的声音和情感来提升学生的情感反应力和情感表现力。因为不同的曲目所反应的背景、周边环境及事件大有不同,执教者依靠不同的曲目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领会不同曲目的情感与风格,从而引发学生心底情感的共鸣。重塑专业生情感反应力,一首好歌曲之所以能够打动人,通常是缘于在歌曲欣赏时,人们产生了发自心底的情感共鸣,情感共鸣均是建立于相同或相近情感交流之上的,基于此执教者于教学当中,必须拓展教学内容,并以此拓展学生新领域的知识面,重塑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社会的能力,丰富学生饿知识与情感积累。欣赏一部作品的时能够准确反应心底的情感互动,全面提升学生情感上的表现力。同时,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表演,以此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演唱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审美的创造力。概括讲声乐教学是培养优秀表演艺术人才的摇篮,所以重塑学生审美的创造力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执教者可以采用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知识技能及拓展全新模式的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培养学生启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执教者要依据新课程大纲的要求,观念上要敢于创新,于教学当中要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领会与理解,促进培养学生新层次创新的意识。执教者要进一步转变角色,积极开展多层次教学活动,拓展教学新领域,在教学上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创造机遇引导雪生更多地表现自我,积极展示经过二度创作的优秀声乐作品。五是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技能。作为高校声乐教学,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对执教者的声乐技巧和声乐理论要求都相对较高,因此,执教者要全面端正思想观念,不断地提高专业素养,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所应有的教学水平。要持之以恒地不断丰富音乐理论知识的积累,坚持日常读谱及歌词背诵等基本功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声乐水平和灵活、正确的发声技巧。要提高对学生声音的识别能力,及时纠正学生的吐字发音,创造性地展开教学工作,以满足新形势下对音乐人才的迫切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声乐教育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其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高校“审美式”声乐教育实践得力与否直接影响音乐人才的培养,亟需我们对该项做出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切实达到声乐专业教学育人的目的。

作者:彭琦 单位:江汉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德芳.声乐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5(5):86-88.

[2]杨天宏.高效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大舞台.2012,5(5):203-204.

[3]张晓飞.长相知.共和谐——论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教学的协同作用[J].大舞台.2011,8(8):121-122.

[4]舒达.论高校声乐教学测评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民族音乐,2012(04)

[5]候俊彩.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0(07)

[6]贺洁琼.论高职歌唱教学的有效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7)

[7]薛佳伟,董静.论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J].音乐大观,2013(03)

[8]王茵东.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神州.2012,7(7):92-93.

第四篇:传统音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经过时间的选择、淘汰、积累和沉淀,大量优质的带有我国各个时期不同时代特色的音乐被传承下来。长期以来,我国的高师声乐教学忽视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现阶段,关于如何在高师音乐教学中更好的融入传统文化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的重点。通过研究分析我国传统音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以及传统音乐在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性,了解到在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应用的紧急性与重要性。之后,针对如何更好的将我国传统音乐应用于高师声乐教学中,进行一系列讨论分析,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传统音乐;高师;声乐教学;应用

目前在我国高师音乐教学课程中,基本上都是对于欧洲古典音乐文化的教育与学习,忽视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其实,我国的传统音乐带有强烈的本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在经过时间的选择、淘汰之后,能够流传下来的大多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品。对它们进行学习,不仅能够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音乐,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我国各个时期的传统文化。因此,受到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传统音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首先,高师声乐教学所用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规定,许多高师学校暂时应用的教材,较多是艺术歌曲或者流行歌曲,而我国的传统音乐却遭遇到了严重的忽视。其次,对于如何把传统音乐融入到高师声乐教学中,没有实际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师学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以小组课或者个别课的形式进行上课,这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符合高师教师的教学方式。此外,许多高师学校的声乐教学者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音乐素养并不是非常高。高师学生对于声乐的学习主要是通过高师教师讲解自己所了解的专业知识,直接或间接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递给学生。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师教师对于传统声乐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当然也无法教育学生去欣赏传统音乐。

二、传统音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艺术乃至宗教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的传统音乐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文化发展,体现了我国的历史、地域风情以及民族传统。将传统音乐应用于我国的高师声乐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得到发展。

(二)有利于丰富我国高师的声乐课程

我国高师声乐教程一般采用个别课与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以对学生进行欧洲古典音乐教学为主,忽视了对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视。其实,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化大国,文化底蕴十分浓厚,音乐发展史也很悠久,值得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如果我国高师学校可以将我国的传统音乐加入教学课程,这不仅可以丰富我国高师音乐教学的教学课程,为高师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师音乐教学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我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三)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培养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优胜劣汰”的发展准则,我国的传统音乐也不例外。我国的传统音乐在经过历史长期的选择、沉淀、淘汰,能流传到现代社会的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精品,代表了我国不同年代的时代特色。因此,高师学生可以通过对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行学习了解到我国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同时,通过对传统音乐的了解与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各个历史朝代传统音乐的认识,提升高师学生对于我国不同时期音乐的鉴赏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传统音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将感情融入于声乐教学中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纷纷形成了自己民族独有的语言形式、风俗习惯、生活态度等。同时,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这些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或多或少的沾染了每一个民族不同的特色,因此,我国高师学生在对我国传统音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想更好的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必须将自身感情融入到音乐的学习之中。例如在学习《五星红旗》这首歌时,教师应向学生充分讲解这首歌的写作时间与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更加容易的融入到时代背景中,从而更加轻松的对整个歌曲进行了解掌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声乐教学中要利用到媒体设备

在声乐教学中,音响的运用必不可少。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进步。目前,我国几乎所有高师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材设施。高师教师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学会准确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听觉效果。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享受纯正的传统音乐,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比如,在对传统音乐《山路十八弯》进行讲解时,不仅可以利用音响设备播放歌曲,还可以利用电脑创造画面感,在满足学生听觉效果的同时,也满足学生的视觉效果。

(三)声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学生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师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加强自己的音乐素养。把我国传统音乐应用于高师声乐教学之中,这要求我国高师教师对于我国整个传统音乐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我国大量传统音乐理论知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传统文化应用于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增强我国新一代青年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所以,在我国未来的高师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加强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将其融入到我国的高师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李晓贰.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当代音乐,2016(2):13-18.

[2]王彩卿.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音乐时空,2013(10).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教学改革;教师素质

1引言

声乐作为高师教育阶段,高师院校设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对学校培养目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高师院校声乐专业课程,并合理规划高师院校声乐专业授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对于设置声乐专业的高师院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提高高师声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师院校声乐专业起步较晚,加之我国教育体系的不完备,发展不充分。因此,我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高师声乐专业培养体系。

2声乐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2.1高师院校教育目标模糊

当今,很多设置声乐专业的高师院校在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对科研人才重视程度大于教学人才的重视,而在教学方面重视理论教学又重于学生的生声乐技巧和教学技能等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经过多年教学,最终导致设置声乐专业的高师院校在声乐教育上,重理论而轻技能、重学历而轻能力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该类院校学生声乐技能较其他知识、技能差,因此,限制了学生就业面。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要求,这主要是由于这类学校对教育目标设置模糊造成的,这已经严重阻碍了高师院校教育专业的发展。

2.2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不科学

目前,很多设置声乐专业的院校,由于高师院校教育培养的目标模糊,设置不明确,因此所设置专业也不尽合理。目前,大部分院校课程设置都分为基础课和技能课两大类。但受学校诸多方面的限制,比如硬件条件限制。导致学校在全部声乐课程设置中,基础课所占比重高,而专业技能课所占比例低,特别是一些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无法展开。

2.3实践能力受忽视

由于学校专业设置脱离了实践需求,因此距离社会需求越来越远。特别是针对学生毕业去向,就业领域的把握。不能彻底了解社会对师资的需求,距离实际需求较远,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完全适应工作要求。这主要是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造成的,从而致使多年来,设置声乐专业的高师院校在声乐教学和普通艺术类院校教学没有太大区别。此外,高师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声乐技巧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实用的,因此不知道该如何去教授音乐歌唱,连毕业生自己也不完全清楚,导致社会认可度下降。

3高师院校声乐专业教学改革内容的探索

3.1明确声乐教育培养目标

设置声乐专业的高师院校必须要明确学校声乐专业教育培养的教学目标,将其定位在技能型复合人才上。只有教育培养的教学目标明确,才能有效地促进设置声乐专业的高师院校学生的发展,并获社会的认可。如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下,学校要培养高音乐技能,加强艺术综合素质,适应教学需求的师资。

3.2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为完成学校制定的教学培养目标,学校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为了建立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必须针对高师院校声乐专业的特点,针对社会的需求,针对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展开相应的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借此,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尤其重要的是高师院校声乐专业课程要多强调技能课程的设置,在教学中要做到实践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做到互通紧密,提高复合性能力的培育。而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相关歌曲的学习,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3提高教学的实践能力

声乐作为表演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学校要多为老师、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尽量让老师带队参加各种比赛、演出、实习,通过比赛、演出、实习等实践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表演才能,比如每个学期都可以举办几次汇报演出,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语

高师院校的声乐教育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重要部分,国家越来越重视高师教育的发展。在高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高师院校必须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这一变革。但高师院校原有的声乐教学模式,却由于难以满足高师院校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立即革新。论文在详细分析高师院校声乐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如教育目标模糊、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以及实践能力受忽视的问题,并在此的基础上。并提出通过明确高师院校声乐教育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的实践能力以改革声乐专业实践能力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此,高师院校声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婉治,谢雯霖.新课标背景下高师声乐教学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艺海,2014,12:148-150.

[2]王丽娜.高师声乐课程教学改革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音乐,2015,09:22-23+26.

[3]吕挺中.新课标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5:142-144.

[4]王红艳.论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J].北方音乐,2015,02:189.

[5]郭杨阳.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与师资培养研究[J].北方音乐,2015,04:183-184.

[6]陈郁.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特色培养的改革探索[J].艺术品鉴,2015,05:213.

[7]李秋卓.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多元化[J].通俗歌曲,2015,08:137.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笔者为搜集有关少儿声乐学习的资料,查找了大量资料。在资料中,有80%左右的论文是近几年创作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少儿声乐学习群体的增加已经慢慢开始引起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在所调查的资料中有小部分论文是将少儿声乐学习作为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这也反应了开始有越来越来多的学术人才关注这一学科了。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疑是对少儿声乐理论学习提供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的总体情况而言,有关少儿声乐教学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其研究依旧是停留在表层。

二、社会少儿声乐教育的优势

(一)弹性教育社会少儿声乐教育的授课方式灵活

授课周期灵活,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等几种授课方式都是社会声乐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在个别课的教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儿童的理解能力、嗓音特点以及感知能力来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也方便课程安排随孩子和教师的时间进行调整,这样可以为声乐教育找寻最佳的时机。同时授课的方式也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针对性强由于面对的孩子少

老师可以全面的去了解每一个儿童的情况,可以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随时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能达到想要的授课效果。同时除了个别课外,小组课和集体课也是较为常见的上课方式,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有助于孩子声音性练习的趣味活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的影响,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最大限度的培养孩子的兴趣。

(三)培养良好的乐感

良好的音准和乐感对提高孩子在声乐方面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经过声乐练习后,孩子可以建立很好的音准和乐感。例如,笔者的亲身经历,一个五音不全的孩子经过长时间的声乐训练后可以完整唱出很多首歌曲。所以不要害怕自己五音不全,只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这种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有所改换的。儿童也可以通过乐器的学习如二胡、小提琴等来练习声乐,器乐互相影响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社会少儿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的构建

中、小学音乐教师是目前社会少儿声乐教师队伍的主要师资力量,也有少量专业音乐院校教师和艺术团体的演员作为兼职。总体来看,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整体缺乏稳定及高水平的师资。笔者认为,广大声乐工作者可以去深入探讨少儿声乐教育这一领域,如果学生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接受高水平声乐知识的学习,那么学生以后的就业机会就会有所增加,使学生在工作中少走弯路,也能缓解社会少儿声乐人才缺乏的现状。

(二)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实际教学中还缺乏有力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对于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匮乏。由于目前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少儿的变声期有所提前,这对声乐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少儿进入变声期之后的训练和识别是尤为重要的。如何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声乐训练和练习,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有相关的专业理论作为指导。

(三)训练方法有待提高

作为教师非常有必要了解少年儿童在变声期之前的嗓音特点,针对这一时期少儿嗓音的特殊性,开展慎重的声音训练,把握训练的时间和强度。同时也要合理分配授课内容,在声乐训练之外,多给孩子一些音乐感觉和表现力的培养,应避免一整节课都在唱,这样既有些枯燥,也会造成声带疲劳。首先,在中低声区训练时应该先鼓励少儿多自然的歌唱,等到少儿可以在高声区训练时,再引导少儿用假声歌唱。有一部分的孩子唱歌的音量很大,属于喊唱,用很高的音,久而久之声带会产生病变

四、总结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演唱技法;情感表达;舞台表演

2019年在成都举办的第12届金钟奖比赛,深切感受对传统演唱技法的继承和发展,使得一些优秀的选手演唱格外突出,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使得人才辈出。总体而言,美声组的选手在演唱中国作品时,情真者众,但字不清、韵不足的情况常见,民族组的选手总体在字清上要优于美声组选手,但字不清、韵不足的现象也并不鲜见,这也进一步说明,声乐教育要切实重视传统演唱技法的教学。

一、强化传统声乐理论文献的学习

在时代背景下,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中国传统声乐演唱理论的研究,传统声乐理论经典著作《唱论》《曲律》《度曲须知》《乐府传声》等备受关注,涌现出了众多新的研究成果,如傅雪漪的《戏曲传统声乐艺术》、陈四海的《试论我国古典声乐中的气、字、声》、陈鹿的《<乐府传声>中的传统声乐理论研究》等。如果说,传统演唱技法的理论基石是中国传统声乐理论的经典论著,那么传统演唱技法的实践基础就是传统戏曲、传统民歌的演唱技巧。无论是老一辈的歌唱家,还是年轻一辈的歌唱家,都有着戏曲、曲艺的学习经历,如老一辈歌唱家郭兰英精修山西中路梆子;李谷一擅长湖南花鼓戏;吴雁泽广泛涉猎京剧、豫剧、京韵大鼓、河北梆子、山东琴书、单弦;学习过吕剧、京剧、豫剧、越剧、山西梆子、黄梅戏等地方戏曲;雷佳具有花鼓戏演唱经历等等,吴碧霞、龚琳娜等新时期青年歌唱家的成功,也离不开民族声乐教育家邹文琴重视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戏曲、曲艺、民歌唱法特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新时期对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的挖掘和整理,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曙色》《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知己红颜》《关雎》等,这些作品成为高校声乐教育的必唱作品,充分展示出声乐教育界对传统演唱技法的重视。“中国传统的声乐理论合理的应用于教学及演唱的过程中,从而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健康发展,应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1]要合理地将理论付诸实践,离不开对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把握,否则,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的想象。中国传统声乐理论文献,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形成了自己特色系统演唱和表演理论体系,在行腔润腔、咬字吐字、情感表达、舞台表演等方面,均有深入的阐释。从事高校声乐教育的教师,首先要系统学习传统声乐理论文献,博采众长,融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方能更为有效地施教;其次要重视按照学生实际指导学生传统声乐理论文献,着眼于学生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重视传统演唱技法训练

(一)咬字吐字技巧的训练

声、韵、调是汉语特有的特征,因此,要把握中国作品的风格特征,掌握好咬字吐字的技巧,尤为重要,魏良辅《曲律》言,唱有“三绝”:“字清、腔纯、板正”,而“字清”为首,充分说明咬字吐字的重要性和难度。因为字不清,则难以将歌者之情意准确传达给观众,即使歌者情真意切也难以发挥,声乐较器乐而言,有语言可以传情达意的特点。我国传统演唱技巧中的咬字吐字技巧训练的应用,首先要训练学生能分清字头、字腹、字尾,方能依据咬清字头、唱准字腹、收清字尾的要求,将字唱清。第二是要理解不同的字音,就有不同的口型变化,即如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声各有形》总结到:“声各有形。其形唯何?大、小、阔、狭、长、短、兴、钝、粗、细、圆、扁、斜、正之类是也。”徐大椿在《乐府传声•出声口诀》中进一步阐明:“欲辨真音,先学口法,口法真,则字无不真矣。”我国方言众多,不同地方歌曲的韵味就体现在方言的特点中,同一个字,其咬字的具体部位有着许多细微的变化,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掌握不同咬字的具体口型的变化。第三是要按照五音、四呼的发音阻气部位,训练五音、四呼的不同着力点和口型,即解决“唇、齿、牙、舌、喉”五音之喉部着力难点和“开、齐、撮、合”四呼之口型撮合难点。汉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汉语是平、上、去、入)的特有声调,与演唱时候的字正也密切相关,对此,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论及:“五音以四声为主,四声不得其宜,则五音废矣。平上去入,逐一考究,务得中正,如或苟且外误,声调自乖,虽具绕梁,终不足取。”[2]明代释真空《玉钥匙歌诀》论及:“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人声短促急收藏。”对于旋律未能达到的字正,在演唱实践中常用字音润腔的方式“完成‘正词’任务和表达语调”。[3]最后,在训练咬字吐字的同时,还要注重字声结合的训练,既不能仅仅关注字清而忽视了声音的腔圆,也不能只关注声音的悦耳而使字不清。

(二)润腔技巧的训练

传统演唱技巧中,润腔是实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韵味的重要途径,由于韵是体现歌者个性最重要之处,所以润腔的具体技巧可谓是千变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个体,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的润腔技巧。自于会泳提出“润腔”[4]概念以来,关于润腔的研究成果从润腔的概念、润腔的意义、到润腔的分类,进而到根据润腔的不同分类,阐释不同润腔技巧的演唱方法,均有较为详尽论述。这说明润腔在传统演唱技法中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歌者、学者、教者对润腔的重视。润腔技巧的理论研究日益成熟,润腔技巧的实践也广受重视。在高校声乐教育中,传统演唱技法的教学实践,首先教师不仅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润腔技巧的掌握如果不仅仅是就曲而教,而是有系统的开展教学,无论按照学者们研究的那一种分类方式,围绕润腔技巧开展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中国娱乐大典》对润腔分类“装饰音润腔法、音色变化润腔法、断音润腔法、声音造型润腔法、力度变化润腔法和节拍、节奏润腔法等等。”[5]和董维松对润腔的分类“音高式、阻音、节奏性润腔、力度性润腔、音色性润腔类型。”[6]尽管分类标准各异,但大致都是围绕歌唱中的音高、音值、音色、音量等性质来开展的润腔变化。教师的声乐教学,围绕各种润腔技巧类别,既有单独的润腔技巧训练,也有融入歌曲的综合实践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系统掌握润腔这一传统演唱技巧。

(三)情感表达的训练

以情带声,依声传情,声情并茂是传统声乐理论对情感表达和声音的辩证关系的精辟论述,由歌唱之缘起为“言之不足,长言之,长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咏歌之”,可和以情带声为歌唱之发起相互印证,即歌唱的目的是为了传情达意,首先有真情实感,从而才激起歌唱,而歌唱的声音又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最终两者相融相依,即为声情并茂。因此,在高校声音教育中对传统演唱技巧的实践,首要的是需要让学生明确这声、情两者的辩证关系,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感表达的训练。教师需要求学生细致深入分析歌曲内在的情感,深切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将自我融入到歌曲情感中,才能体会到情带声。当然,情感表达千变万化,要做到“摹仿其人之性情气象,宛若其人之述其语,然后其形容逼真,使听者心会神怡,如亲对其人,而忘其为度曲失”(《乐记》),还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综合素养作为准确体会情感的基础,情感表达的训练,不仅仅在表情训练本身,还要求学生功夫在诗外,高校声乐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有必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所开设的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曲式分析、哲学、音乐美学等等人文理论课程对声乐演唱的意义,声乐作为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技巧的掌握是为了对歌曲的情感表达需要,声乐的学习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而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和领会的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诠释声乐作品。

(四)舞台表演的训练

近年来,舞台表演课程作为声乐表演专业一门综合实践课程,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开设。以“声乐舞台实践”为主题搜索“知网”,检索到相关文献60篇,发表年度从2003-2019年,总体呈逐年渐增,体现了高校声乐教育对舞台实践的重视,这些文献主要以论述声乐舞台实践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功能和意义为主,论述到的舞台实践方法主要是开设相应的舞台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模拟或真实舞台,而对具体的表演基本功训练则鲜有涉及,深入实践的总结成果尚未呈现,刊物多为一般公开期刊。即使是2019年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如此,2019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均发表在一般期刊上,从不同角度论述舞台实践课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分析目前学生存在舞台实践机会不多、舞台表演能力不足,提出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校内外舞台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策略等。纵观我国传统戏曲表演对于舞台表演的基础训练,对“手、眼、身、法、步”都有着严格的程式和训练总结,如前所述,我国许多著名歌唱家都有着戏曲、曲艺学习经历,他们有着扎实的传统表演功底,这告诉我们,戏曲表演的基础训练可以很好地作为声乐表演的训练借鉴。如《戏曲身段表演训练法》第四章身段形体基本功训练,从眼法、脚姿与脚位、手膀的训练,步法、腰功、腿功、跳转训练等方面安排了训练内容,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些训练中,与歌唱最为共通需要的是眼法的训练。《戏曲身段表演训练法》一书中,对于眼法的基本训练设计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对眼部运动能力的训练,包括眼睛的第二步是以旦角为例,围绕眼法十二字决“喜、怒、悲、怕、羞、恨、愁、呆、思、盼、蔑、恨”,设计了不同眼法的训练。仅就“喜”的眼法,教程中以文字描述:“双目微睁,眉梢稍向上跳,眉要随眼而动;口微张、嘴角向上翘,切记神提,气不憋,气息往下沉。”[7]配以示例图,生动详细地总结展示了“喜”的表情训练要求。从整部教程可以看到,传统戏曲对表演的训练是系统、全面、循序渐进的。相比较而言,现代声乐教育在表演训练中,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表演训练,结合前文所述的老一辈的歌唱家和年轻一辈的歌唱家,都有着戏曲、曲艺的学习经历,他们的歌唱表演得体动人、自然大方。高校声乐教育在进行传统演唱技巧的训练时,应充分借鉴传统戏曲、曲艺对于表演的训练,将其中和声乐表演密切相关的内容融入到声乐表演训练中,教师既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训练,厘清身段形体训练的目的和方法,同时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表演基本功,使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的提高从靠感觉、靠经验,到有据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提高学生表演的能力。声乐演唱技巧的准确把握,不仅要求理性的指导,还离不开感性经验的积累,我国戏曲的传承方式,更好地保留了传统演唱技巧的精髓,因此,向地方戏曲、地方民歌学习传统的演唱技巧,需要切实地向一线的艺术家学习。目前一些高校以社团、讲座、课程开设等方式,将戏曲演员、地方民歌的非遗传承人引进校园,对学生开展相应的培养和教育。作为高校声乐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要认真学习相关课程外,自身还需要多向戏曲演员、民间歌手学习,从最纯粹的地方汲取传统演唱技法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才能促进高校声乐教育中传统演唱技巧的更好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文卓.明晰特色发掘传统重在实践———对中国民族声乐理论教学之所思.企业家天地.2009.3:95.

[2]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49.

[4]徐海荣,徐吉军,徐海胜,沈建国.中国娱乐大典[N].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623-624.

[5]董维松.论润腔[J].中国音乐,2004(04):64.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于声乐教师的“教”的评价,我们改掉过去仅仅以学生的专业成绩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的传统评价方法,要对声乐教师进行教育思想、业务素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既要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对声乐教师“教”的评价不能仅仅简单地把声乐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讲解清楚流利、所教学生的专业技能分数较高等指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完美无缺的唯一标准,而更要注重评价声乐教师是否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声乐教学内容选择了最佳的教学方法,是否注重对学生声乐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挖掘了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和知识点,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民主具有启发性,信息沟通是否体现多向性,随着教学情境的不断变化,教师是否能灵活机动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是否能寓声乐教育思想于教学中,教学过程中是否留有悬念等等方面,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声乐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既要肯定声乐教师教学的优势又要指出教学存在的不足,使声乐教学评价起到促进声乐教师专业整体发展的作用。

二、实现“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评价理念

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学”的评价大多停留在仅仅对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的评价上,仅以一次期末考试的一、两首声乐作品的演唱定为最后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会导致学生在声乐领域的知识结构单一和狭隘,与相关学科的交流和渗透能力也无从谈起,不利于声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扩展相关声乐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学生也只是热衷于演唱技能的学习,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也不感兴趣,牺牲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机会,更是牺牲了基础差、条件一般的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使得“唱、表、讲、研、导、德”综合声乐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首先从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和需要入手,关注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行为表现、情感情绪体验、学习过程与参与、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采用在声乐训练和演唱的教学中有机穿插重要的声乐理论、相关文化知识,扩大声乐训练和演唱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的评价内容和方法,根据他们基础水平的不同层次,看他们是否学得积极主动、动脑、动手的实践机会是否多而恰当,如平时作业、口头表达,技能展现、小论文写作、课堂参与、活动表现等,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能力等的综合评价,真正实现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教是为了促进学,让“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的目的。

三、“管”是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