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硕士论文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精选

农业硕士论文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该文以“知识仓库”作为篇名关键词对SpringerLink、Elsevier、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3个著名的中外期刊数据库以及ProQuest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PQDD)、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3个中外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的所有历史数据进行了文献检索调研。

(1)国内外硕博论文关于知识仓库的研究现状。由可知,国内外硕博论文库中关于知识仓库的研究成果及文献是非常少的,国外ProQuest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PQDD)中没有相应的检索结果。检索国内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共得到3篇文献,分别是《咨询企业知识仓库的模式构架与建设策略研究》、《面向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仓库应用平台研究与实践》、《基于知识仓库的虚拟产品协同开发技术研究》;检索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得到7篇文献,其中3篇与CNKI的检索结果相同,另外4篇是《知识管理背景下的知识仓库研究》、《农业机械化工程知识仓库的设计研究》、《基于本体和案例的可重构知识仓库系统研究》、《可重构知识仓库及其案例检索与推理的研究》。由此可见,国内这些硕博士论文大多是关于知识仓库在某行业的应用设计研究,知识仓库的理论研究一般与知识管理结合起来进行,如《知识管理背景下的知识仓库研究》、《可重构知识仓库及其案例检索与推理的研究》等。

(2)国内外期刊论文关于知识仓库的研究现状。以上国内外期刊文献调研结果显示,国外对知识仓库的研究文献共83篇,其中只有1篇是完全相关的,即Hamid所写的《Knowl-edgewarehouse:anarchitecturalintegrationofknowledgeman-agemen,tdecisionsuppor,t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dataware-housing》,其余文献大多是关于数据仓库或者知识发现的;国内相关文献相对多一些,为158篇。国外的研究中Hamid从知识仓库的功能出发,认为知识仓库是这样一个系统:它是决策支持系统和数据仓库新的发展方向,其功能是为决策者提供一个智能分析平台,以此来加强知识管理流程的各个阶段。其对知识仓库的研究侧重于知识仓库能够挖掘隐性知识这一功能[1]。

调研显示,目前国内有关知识仓库研究的最早文献是陈爱燕于2000年发表的《全文信息上网与知识仓库建库管理系统》一文,介绍了一个知识仓库建库管理系统,它有利于单位知识的序化和组织,促进知识的创新[2]。随后的文献多是关于CNKI系列知识仓库的研究,其中《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的研究居多。之后,知识仓库在企业的应用研究逐渐丰富起来,这些研究多以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为出发点,理论和实践研究均有。如陶颖的《企业知识仓库的宏观构建》,李生琦《企业知识仓库的构建技术研究》,薛欣《基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仓库研究》等。与此同时,关于图书馆知识仓库的研究成果和文献也逐渐增加,如胡跃进的《知识仓库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一文指出了知识仓库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发展方向,建设知识仓库将为图书馆进行高效的知识服务提供保证[3];侯柏竹的《知识管理时代图书馆知识仓库的建设研究》针对知识管理时代图书馆知识仓库的建设展开了研究[4];又如陈刚在《图书馆知识仓库浅析》中构建了图书馆知识仓库的模型,分析了知识仓库中各模块的功能,并介绍了基于知识仓库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和知识服务[5]。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知识仓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个方面:一是研究知识管理背景下的知识仓库理论,内容包括知识仓库与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系统的关系,知识仓库的相关技术,知识仓库与数据仓库的联系等;二是探索知识仓库在某些领域的应用情况,介绍、分析某行业知识仓库的构建模式和方法。总之,关于知识仓库的研究,应该说还非常不成熟。这一点体现在:①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很少;②对于知识仓库本身的概念界定不清;③理论基础的研究很薄弱。尽管如此,人们普遍认为,知识仓库的提出是十分有意义的。知识仓库的研究正在进展之中,相关产品也还未成熟,然而其前景将是十分光明的。

2知识仓库的概念

目前来看,知识仓库还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知识仓库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国外学者对知识仓库的理解。MichaelY在介绍知识仓库时提出了KnowledgeComponents(KCs)的概念,认为知识仓库的存储单元是KCs,它可以使用户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认识,并讨论了划分KCs的标准,即知识粒度[6];Hamid从知识仓库的功能出发,认为知识仓库是这样一个系统:它是决策支持系统和数据仓库新的发展方向,其功能是为决策者提供一个智能分析平台,以此来加强知识管理流程的各个阶段;Sue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认为知识仓库就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功能是开发、存储、组织、处理并传播知识[7]。

(2)国内学者对知识仓库的理解。张必兰认为,知识仓库就是按照特定的知识结构将无序信息组合而成、并具有规定使用功能的数据库[8];邱均平等认为,知识仓库是一种包含海量知识(事实、规则等)并具有智能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可以提供及时、多样的知识服务的人工智能系统[9];姜永常认为,知识仓库是一种具有完备知识体系和规范知识管理功能,由海量知识资源构成的可提供及时、多样知识服务的人工智能与知识挖掘系统,一般由专业知识仓库组成[10];还有学者认为,知识仓库从狭义上来说,就如同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所理解并应用的一样,即针对不同的专业、行业的特殊需要开发出的专业知识仓库,广义上来说,自古至今,图书馆都是一种知识仓库。在知识仓库概念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图书馆知识仓库这一概念进行了总结。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仓库应该是按照某种知识结构体系,对大量的信息资源筛选、分类、编辑而成的数据库产品,这些数据库随着时间的变化动态更新,可以为特定用户对象提供有效的知识服务,并为用户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与普通意义上的知识仓库相比,图书馆知识仓库在功能上更强调对信息资源的知识化存储,而智能分析和逻辑推理等不是图书馆知识仓库的重点。

3知识仓库的优势及特点

知识仓库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持的高新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它的应用可以彻底改变人们淹没在信息中却找不到知识的困境。知识仓库拥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通过与最相关的数据仓库、知识库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了解知识仓库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优势。

3.1知识仓库与数据仓库知识仓库与数据仓库两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是两者之间简单的比较[11]。很多情况下,数据仓库是知识仓库的组成部分。数据仓库的两个重要应用是联机分析处理OLAP(OnlineAnalyticalProcessing)和数据挖掘DM(DataMining),知识仓库的应用主要包括知识检索、知识挖掘、知识的重组(构建个性化的知识表现)和知识传播等,数据仓库的这两个应用都可以对组织的知识生产和知识发现做出贡献。数据仓库中存储的是数据,而知识仓库中存储的是知识和信息。知识仓库以多种形式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存储,这些形式包括文本、图像、数值数据、声音数据等,而数据仓库中仅以数值的形式存储数据。知识仓库中的知识大多数是有时效性的,需要不断更新才能保持知识仓库的生命力,而数据仓库只是定期更新其内容。数据仓库的目标主要是决策支持与知识发现;知识仓库的目标则还包括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等。知识仓库注重对组织隐形知识的抓取和利用,能够将隐形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存储、检索和传递这些显性知识,从而为组织产生新的知识;而数据仓库虽然也能够对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抽取和利用,为决策活动提供支持,但其所提供的知识有限,大部分隐形知识尚存在于组织当中。因此,数据仓库不足以满足对知识管理的需求,知识仓库的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3.2知识仓库与知识库在数据库的这些概念中,知识库可以说是与知识仓库的概念最为类似,字面上很难对二者进行实质化区分。在人工智能领域里,知识库是知识工程的基础,有着确定的含义:一般而言,知识库中存储着领域知识的逻辑表达。在知识管理领域,一般认为,知识库是组织中各类显性知识的存储系统,包括组织的业务处理逻辑、文档、操作数据等[12]。知识仓库包含了知识库,它不仅有组织的显性知识和知识存储,还有这些知识产生、应用的相关背景和参考经验。因此,知识仓库具备了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即能够将知识与特定过程和未知情况进行动态匹配,这一特点使得知识仓库能够更好的对组织的知识进行创新利用,从而增加社会价值,所以说,知识仓库是知识库的超集。总之,知识仓库是比数据仓库、知识库更高级的概念,它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相比于其他概念,知识仓库更能体现出数据库的知识价值。

4知识仓库在农业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4.1农业数字图书馆知识仓库的总体构建思路农业数字图书馆知识仓库主要面向农业科研人员,目的是为农业科研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关于科技进展、科研成果等方面的知识,其服务应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包括立题决策、申报课题、课题研究等,从而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信息基础和知识保障。笔者认为,农业数字图书馆知识仓库在宏观上应该坚持分类建库的原则,即按照资源类型分类建库,包括文献库(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会议论文)、网络信息库(网上最新科技信息、农业法规政策等)、数据中心(试验数据等)三大类。微观上,知识仓库中同一主题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通过知识元实现链接,构成知识网络。由于知识元的内容比较单一、独立,因此,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仓库便于用户直接通过同一的检索入口进行检索,用户可以直接查询知识元,组合知识元,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知识创新速度。另外,由于知识元链接构成了一个知识网络,用户检索的知识将是整个农业领域相关的信息,对于用户全面掌握领域动态大有裨益。

4.2农业数字图书馆知识仓库的构建原则农业数字图书馆知识仓库的建设是农业信息服务发展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结合,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水平的高低,因此,知识仓库的建设应遵循客观规律和原则。

(1)需求原则。知识仓库建设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为用户的知识需求提供最大帮助,因此,构建知识仓库必须从用户角度出发,以实现用户的最大便利为根本宗旨和基本要求。

(2)系统、规范原则。数字化资源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遵守统一的数据通信和加工标准,确保数字化产品的通用性和标准化,同时知识资源要系统连续地采集,力求保持信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方便使用原则。知识仓库的界面要友好,操作要简单,知识仓库的基本要求就是为用户利用知识提供最大便利,如果操作繁琐,用户将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浏览,这将违背构建知识仓库的初衷。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我在政治上、思想上一直积极要求进步。进入北大后,通过参加业余党校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树立了坚定的主义信念,并于年1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党。经过党组织1年预备期的考察,于年1月如期转为正式党员。我决心要做一名合格的、模范的党员,在学习、工作、思想上起带头作用,特别是在政治上起先锋模范作用。自入党以来,我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拥护党的纲领,执行党的决议,履行党员的义务,遵守党的纪律,在群众中树立了一个党员的良好形象。我被评为大学年度优秀党员,我觉得这是党组织对我工作的承认,同时也是对我的鞭策,促使我不断完善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参加了大学第二期研究生干部学校的培训,通过学习和讨论《邓小平文选》、听取各种讲座以及其它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不但提高了理论水平,而且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并应用所学到的知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研究生工作,为学校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年迎接和庆祝大学一百周年校庆的过程中,我积极参加庆祝活动,对北大传统和北大精神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年是很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好几件大事都在这一年发生:80周年,建国5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我积极参加了有关的纪念活动,并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激起了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同时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我和北大的其他同学一道,通过游行、贴海报等各种合法形式表达了我们青年学生对北约野蛮暴行的强烈愤慨,以及对牺牲烈士的悼念和崇敬之情。

作为学生我从不放松学习,在上研第一年,我修完了导师指定的各门研究生课程,总学分达到了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要求,成绩优秀。另外我还参加了教学实习,带本专业本科生的遗传毒理学实验课,以及协助本科班的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我从年初开始进入实验室工作,广泛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准备实验材料、摸索实验方法到完成实验设计都投入了大量的劳动。上研期间整理的一篇文章被《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接收,最后还认真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并顺利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我在政治上、思想上一直积极要求进步。进入北大后,通过参加业余党校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原创: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并于1996年1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党组织1年预备期的考察,于1997年1月如期转为正式党员。我决心要做一名合格的、模范的共产党员,在学习、工作、思想上起带头作用,特别是在政治上起先锋模范作用。自入党以来,我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拥护党的纲领,执行党的决议,履行党员的义务,遵守党的纪律,在群众中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我被评为北京大学1998年度优秀共产党员,我觉得这是党组织对我工作的承认,同时也是对我的鞭策,促使我不断完善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参加了北京大学第二期研究生干部学校的培训,通过学习和讨论《邓小平文逊、听取各种讲座以及其它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不但提高了理论水平,而且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并应用所学到的知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研究生工作,为学校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1998年迎接和庆祝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校庆的过程中,我积极参加庆祝活动,对北大传统和北大精神有了较深刻的认识。1999年是很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好几件大事都在这一年发生:80周年,建国5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我积极参加了有关的纪念活动,并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激起了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同时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我和北大的其他同学一道,通过游行、贴海报等各种合法形式表达了我们青年学生对北约野蛮暴行的强烈愤慨,以及对牺牲烈士的悼念和崇敬之情。

作为学生我从不放松学习,在上研第一年,我修完了导师指定的各门研究生课程,总学分达到了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要求,成绩优秀。另外我还参加了教学实习,带本专业本科生的遗传毒理学实验课,原创:以及协助本科班的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我从1998年初开始进入实验室工作,广泛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准备实验材料、摸索实验方法到完成实验设计都投入了大量的劳动。上研期间整理的一篇文章被《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接收,最后还认真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并顺利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述评

农民工正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使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农民工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还正视不足,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还关注不够。比较分析发现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现有研究中在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进行总结的现实需要。鉴于此,笔者采用内容分析的文献研究方法,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滞后的隐患和原因

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表现出以下两个基本特征,这集中显现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紧迫性。

第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程度低,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发育滞后,农民工群体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有人研究发现,只有很小部分农民工有一至两项非均衡的、水平极低的社会保障,而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其中社会保险各险种的参保率都在10%以下,其余75.2%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1].还有人分析指出,农民工完全处在城市社会保障网络之外,尤其在失业救助、医疗看病等方面农民工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社会保障待遇和保障机制[2].另有人认为农民工虽然进城创造了财富,但大量农民工都没有社会保障[3].

第二,某些地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做了一定的规范,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政策执行和实施效果不佳。有人分析指出,部分地区虽然出台了与农民工有关的一些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4].另外有人调研后指出,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位及其对工伤、医疗保险的迫切需求,政府也尝试和制定了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参保办法,但问题是效果难如人意[5].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这种滞后现状,会导致一系列的隐患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是社会稳定的隐患。农民工绝大部分处于中低层职业,还面临着失业风险,所以在陷入生活困境时容易铤而走险,从而积蕴社会不安定因素[6].其次,不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目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已推进到逐步将城市户口各类劳动者涵盖于其中,是否能进一步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包括进来,关系到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能否最终形成;再次,不利于实际推进我国城乡社会结构的转型。进城农民工如不能为相应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所吸收,就将长期处于流动状态,由此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第四,不利于推进城乡居民实质平等地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7].第五,不符合市场分配的基本原理。农民工在市场初次分配中只能获得较小的份额,在再分配中应得到适当补偿,但城市再分配却基本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尤其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没有被考虑到[8].

有些学者对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比如有人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流动性、雇主的不自觉以及农民工自身权益保护意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9],还有人认为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有社会地位方面、认识方面、资金方面和操作方面的原因[10],另有人提出农民工社会保障迟迟没有大的进展主要是因为研究视角和工作方式还没有从制度和用人单位转移到需求和个体上[11].鉴于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原因与本文将要在第三部分中仔细予以介绍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障碍因素有着互相交融的特征,故在此对其只是点到为止。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理论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已有广泛共识,虽然有人存在异议,但认为有必要注重并加紧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研究和探索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具有其政治意义:(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城市居民同时要为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提供应有的保障[12].(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政府着眼长远的要求。如果因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劳动关系不稳定而不考虑其保险问题,那么今后再解决比现在就应对成本要大得多[13].(3)社会保障是国家赋予每个劳动者的一种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民工基本公民权的需要[14].

第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表现在:(1)发展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增进社会的整合与稳定,是社会顺利转型的客观需要[15].(2)是城市化战略推进的需要。合理解决我国城市化的难题,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要给农民工相应的社会保障[16].(3)农民工得失悬殊、进退两难的处境使社会主义的公平机制没有得到应有体现,亟待为其建立相应社会保障机制,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17].(4)是新时期社会反贫困的重要举措。农民工作为农村“精英分子”的身份和责任使得他们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对其家庭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极有可能导致因伤、因病而致贫甚至于返贫[18].

第三,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意义。(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引导农民工放弃兼业型转移、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从而可以改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为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必须建立一个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形式、涵盖所有劳动者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要求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19].(3)可以引导农民工对劳动力流动的投资。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减少了他们流动的心理成本,增加了流动的间接收益和净收益现值,从而有利于农民工的流动投资[20].(4)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21].(5)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护雇佣农民工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以及企业的发展与长期利益最大化[22].

第四,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对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具有积极意义。(1)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时期弥补国有企业职工可能出现的保险金支付不足,有利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23].(2)农民工虽然持农村户口,但他们已与城镇职工一样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体现其公平性[24].(3)农民工作为社会边缘人,他们应有社会保障制度来维护自身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25].(4)从长远来看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既能减少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又不会扭曲社会保障一元化目标,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长期目标的必然要求[26].

第五,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对农民工自身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1)数量众多的农民工享受不到应有的基本社会保障与他们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完全不对称,这是绝对不合理的;(2)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苦、累、脏、险的工种,受工伤、疾病困扰可能性非常大,社会保障是农民工实现基本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关爱和保护农民工中妇女、儿童这种生理与社会双重弱势人群的需要,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更为迫切;(4)有利于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引导,使他们在满足目前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能兼顾其长远利益[27].

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可行性与障碍因素

有效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和制度建设,需要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状况和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这就要求在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作用与意义有充分认识的同时深刻剖析该制度安排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要探讨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阻碍因素,也需要对其有利条件进行必要把握,在辨证分析中探索有效的解决之道。

(一)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弊端

有人认为在我国真正建立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如果盲目推行城乡接轨,很可能会增加企业和农民工的负担,国家也将付出太大的监督成本[28].

另外有人表示反对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因为对农民工来说现在首要任务是增加即期收入而非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二是近年来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都没搞好,而且农民工流动性很大;三是让农民工加入社会保障体系会增加企业成本[29].还有人认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具有负效应表现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对我国城市化会产生负面影响,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有不利影响,也不利于农民工的就业[30].

(二)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有利条件

有学者指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二十年,国家财力和政府承受能力已逐步增强。而且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责任在于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过分强调国家财力不足和过高估计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代价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区,应分类分层对农民工进行保障[31].

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一是具备相应的政治条件,二是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三是经济条件也已基本具备[32].

还有学者认为,建立初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的时机已经逐渐成熟,政府应该着手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尤其是一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机制,更好地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道主义精神[33].

(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障碍因素

首先存在主观方面的因素:(1)农民工没有得到基本的身份认同,一部分人单纯站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忽视农民工自身的基本权益;(2)大部分的农民工雇主缺乏自觉保护农民工的意识,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农民工的保护;(3)农民工自身由于主客观原因不敢或还没有意识到需要维护自己应有的基本权益,维权意识缺乏[34].(4)城市居民对对于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较强的抵触心理,担心会引来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35].(5)一些地方搞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往往是按照上级政府规定的扩面指标层层向企业进行安排,也不管农民工是不是真正需要,这种行政强制的工作开展方式让农民工心生反感[36].

其次是体制方面的因素:(1)现有制度安排的障碍。主要是国家为保证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严格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37].(2)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相应的立法,使相应的的社会保障工作难以实现强制性原则;(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甚至是缺失。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远未形成,与城市社会保障存在严重脱节,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38].(4)农民工虽然人数众多却由于其弱势地位和较低的组织程度使得其争取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的能力不足,他们的诉求和意愿难以引起决策层的应有重视[39].

再次有客观方面的因素:(1)农民工表现出的极大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不仅反映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也表现在职业及单位之间[40].(2)作为保障对象的农民工规模巨大且构成复杂。我国农民工数量非常庞大且还不断增长,而且层次不一、构成复杂,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别[41].(3)农民工经济收入上的障碍。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和收入很不稳定,这种状况使其难以取得进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资格[42].(4)社保资金的障碍。近年来社会保障资金短缺状况使得维持原社会保障体系尚力不从心,如果再把农民工纳入其中将会不堪重负[43].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框架体系与基本思路

前文中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等问题的论述,最终还需归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框架体系与基本思路上,这也是化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落脚点。

在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框架体系构成上,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析。从横向构成看,主要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应包括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三个基本组成部分[44],另一种观点是将农民工社会保障基本等价于当前的城镇社会保险,即包含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等五大部分[45],较第一种观点增加了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从纵向构成看,大多观点认为当前由于主客观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不宜也不可能求大求全、齐头并进,而应坚持分类分层分阶段逐步推进的策略和基本原则,依次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尤其是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积极而有效地逐步维护和实现农民工的基本社会保障权益[46].尤其绝大多数观点都指出工伤保险问题的解决尤显必要和迫切,应该首先建立针对农民工的以普遍性为原则的工伤保险制度,解决好关联农民工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及其全家幸福的工伤问题。

另外有人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还应包括其他保障项目。有人提出农民工的无保障状况是引发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在大城市建立“公共劳动”形式的社会救助体制[47].还有人认为应该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并通过职业福利和社区服务等方式建立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制度[48].

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上,当前理论界还存在着较大分歧和争论,没能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更没有能为大家基本接受的成熟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到现有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有人提出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应将农民工纳入其中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但鉴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多元化要求只能适时地分层分类将农民工纳入[49].还有人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可供选择的两条途径是通过户籍改革将其变成城镇居民进而纳入镇社会保障体系或者通过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扩面将农民工直接纳入[50].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对农民工实行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人认为仍将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既不现实也不可靠,但对农民工一开始即推出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缺乏财源及其他资源,因此现阶段应推出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一种作为过渡形态的“三元社会保障模式”[51].另有人指出农民工身份的过渡性要求必须建立有利于城乡衔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其勾勒了一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架构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并从该制度的保障对象、保障项目、基金筹集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52].

第三种观点认为可将农民工纳入到一种“低门槛、开放式与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新计划”中,搭建中国社会保障新平台。其认为近年部分城市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的做法可能剥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是一种短视甚至是歧视,但如果把农民工纳入到这种社会保障新计划实行全国统筹则不会发生这种问题,而且这种做法具有其合理性与可行性[53].

第四种观点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其认为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和参照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两种模式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具备可行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应把农民工纳入到应加快改革和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最终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过渡[54].

除了以上的四种观点,有的解决思路中没有明确提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归口问题。有人认为农民工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具有客观、正当而迫切的社会保障诉求,应采取分类分层保障的办法依次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55].还有人基于现实权衡考虑提出了“低起点、多层次、土地换保障”的农民工社会保障设想和解决办法[56].

五、结语

现有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除了本文论及的几个方面外,还有一些从其他视角进行了探讨,鉴于其研究比较稀薄以及本文构思和篇幅的考虑,在此不再赘述。

综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已有研究尤其是专业性的论文,可以看到该问题已逐步受到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去年以来论文数量有了较大增加,认识也日渐由感性走向理性、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这必将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化解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笔者觉得研究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有待今后注意或改进。

首先,研究在总体上还很不深入。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由来已久,但从对其研究的数量上看,笔者搜集到的该方面文章不过三十余篇,其中比较正规的专门性研究就更为稀少;从研究的拓展情况来看,现有研究大部分着眼点还很笼统,分化和展开不够;从研究的氛围来看,虽然有过一些论争,但总体还很薄弱,离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这样的重大社会政策确立还不相称。

其次,研究的实证性有待加强。已有的研究基本限于纯理论和经验研究范畴,实证成分稀缺。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以及相关情况的调研不足和缺乏第一手调研资料使得对现实状况的把握不够精确、肯定和深入,从而导致研究结论尤其是构建方案的可行性与说服力不强。

第三,研究中存在一些偏颇。首先表现在研究中的结构性偏差,即对作为农民工社会保障重要部分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很少涉及,尤其是对后者忽于关注。另外对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分析不够,重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阻碍因素探讨而轻有利条件分析。

第四,研究设定的解决方案还比较粗糙,系统性和实践性不足。究其缘由,固然有研究历时不长的客观原因,但上面提到的问题尤其是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基本问题的分析认识不够全面深入而产生的一种脱离制度安排的基础性工作即直奔具体方案设计的不合理取向难免使设定方案的有效性打了折扣。

第五,研究的国际视野与经验借鉴有待重视。我国的改革发展与赶超战略要求有充分合理借鉴他国经验教训的意识,在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上亦应如此。然而现有研究中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举措的引进与参考还明显不足,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种倾向也一定程度存在于当前农民工问题的总体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2]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5)。

[3]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4,(1)。

[4]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5]王文韬等。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半月谈,2004,(7)。

[6]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鹭江出版社,2000.

[7]李迎生。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教学与研究,2002,(8)。

[8]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10]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11]石岩。选择之惑。中国社会保障,2004,(3)。

[12]陆丽芳,杨鹏程。构建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13]郑功成等。农民工社保背后的七大问题。半月谈,2004,(7)。

[14]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15]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16]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17]杨辉。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天府新论,2003,(2)。

[18]王和,皮立波。谁来为农民工的明天“买单”。中国金融,2004,(4)。

[19]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20]彭宅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效应分析。人口与经济,2003,(5)。

[21]袁志刚。“流动人口”与社会保障。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3,(9)。

[22]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23]李迎生。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教学与研究,2002,(8)。

[24]王玉玫。建立健全城镇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2)。

[25]魏丽艳。边缘群体——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探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3)。

[26]杨辉。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天府新论,2003,(2)。

[27]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28]陈美球。农民工社保时机成熟了吗。中国改革,2003,(7)。

[29]陈平。建立中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自损国际竞争力的短视国策。参阅文稿,2002,(12)。

[30]彭宅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效应分析。人口与经济,2003,(5)。

[31]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32]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33]齐杏发,蒋维平。由“非典”事件谈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天中学刊,2003,(3)。

[34]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35]陆丽芳,杨鹏程。构建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36]郑功成等。农民工社保背后的七大问题。半月谈,2004,(7)。

[37]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38]杨辉。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天府新论,2003,(2)。

[39]陆丽芳,杨鹏程。构建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40]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41]陆丽芳,杨鹏程。构建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42]伍强胜。论农民工社会保障。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3-9

[43]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44]孙树菡,张思圆。都市边缘群体及其社会保障权益。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6)。

[45]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46]孙树菡,张思圆。都市边缘群体及其社会保障权益。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6)。

[47]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5)。

[48]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49]孙树菡,张思圆。都市边缘群体及其社会保障权益。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6)。

[50]张启春。谈谈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江汉论坛,2003,(4)。

[51]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二元社会保障系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2]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53]高书生。关于搭建中国社会保障新平台的设想。经济研究参考,2003,(4)。

[54]杨立雄。“进城”,还是“回乡”?——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色骨干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郑州轻工业

大学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立项郑州轻工业大学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特色骨干学科(群)。本学科始终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坚持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以国家和地方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肉品、速冻、果蔬加工等河南省优势食品产业和烟草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以解决行业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为牵引,汇聚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和团队,突破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产出标志性成果,培养学科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端实用人才,助力河南省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培养大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它始终应与学校及学科特色优势相结合,发挥学科优势资源,培养行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性且系统化的工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顺利运转需要大量反复的研究和改革。本文主要以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着重探讨近年来学科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措施和成果。

1以特色骨干学科为核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三全育人”方针,课程思政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以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骨干学科群为核心,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教学成果,建设了一批集本科与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于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和实践平台,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国际视野宽和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一流。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使得学科的人才培养迈入了一条康庄大道,2021年8月实现了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突破。未来通过博士层次的培养,本学科将会成为河南省食品领域拔尖创新的培养基地,为河南省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贯彻落实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综合学科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各自特点,制定了详细可行的“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了基于OBE导向的双闭环人才培养模式[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三次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并获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获河南省第二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拟近期提交工程认证申请。

3以一流课程建设为载体,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3.1专业课题思政改革

强化专业课程思政深度进课堂,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和服务作用。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实现学科专业全覆盖,形成了“价值引领、情感认同、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2-4]。近年来,6人获省级三好学生,100余人获优秀研究生、科研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以学生为主体的“食为天”志愿服务队参与志愿者6500余人次,开展活动近400次,受众达6万余人,被中国网、中国青年网等媒体广泛报道。

3.2地方特色课程改革

食品产业是河南省两个超万亿产业之一,学科以速冻、果蔬、肉品等河南食品主导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建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构建了以“速冻与肉品加工专题”“果蔬加工专题”“食品安全与检测专题”等为特色的课程体系[5]。

3.3学科交叉课程改革

强化人才培养中的学科交叉融合,加大交叉学科专业课程比例,增设“工程学导论”“高等有机化学”“大型仪器设备操作技能”等专业选修课程;认可研究生选修相关交叉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如“胶体与界面化学”“高等分离工程”等专业课程。

3.4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材建设以及课程实践环节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在精品资源共享课与规划教建设方面确保建设投入,特别是在资源共享方面,保证良好的网络软硬件环境,保证精品共享资源课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建设,根据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近年来,“食品加工工艺”获部级一流课程,“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食以安为先”获河南省一流课程,“高级微生物学”入选河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获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立项3部。

4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拓展人才培养途径

4.1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批高水平创新实践平台,遴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构建校企协同的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运行机制。培养内容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对学科前沿动态的把握;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资料收集和处理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科技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合作和沟通精神的培养[6]。组织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对一定比例的优秀硕士生进行专项资助;设立“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专项资助”计划,资助研究生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专利申报。通过《基于产业需求的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等河南省研究生教改项目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学科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与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食品龙头企业共建了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等高水平创新实践平台,食品工程获河南省特色品牌专业授权点。研究生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各级各类科研创新项目200余项;5篇毕业论文获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2篇毕业论文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426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3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5件;获高水平科技奖励10项。

4.2工程实践能力提升

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资源,激励学生参与国家、行业举办的各种实践技能培训,参加“挑战杯”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等。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应有的硬件条件和资金保障,并且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同时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企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企业工程实践或相关研究。近年来,学科共聘任企业兼职研究生导师30余人,兼职本科生指导教师60余人。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联赛、工艺食品创新制作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等国家和省级专业竞赛共有200多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举办“中秋月饼大赛”“冬至饺子大赛”等传统饮食文化竞赛9项,提升学生专业认同和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育人工程”项目获河南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5以对外学术交流为抓手,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充分利用学科“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鼓励和资助在校学生赴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海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参加境外国际学术会议,拓宽国际视野。在国外知名大学学习期间,所学学分实质等效互认,可授予双学位。将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作为学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全面提升学科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近年来,学科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和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等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4名,硕士生10余名;与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联合培养本科生30余人。

6结语

总之,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近年来密切围绕特色骨干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等进行重点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拓展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有效支撑了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紧跟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同向同行。未来,学科将继续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手段,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力争成为国家一流学科。

参考文献

[1]白艳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的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9(12):60-64.

[2]冀晓龙,侯春彦,杨留枝,等.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食品化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轻工科技,2020,36(6):161-162.

[3]李昌文,白艳红,刘骁,等.《食品添加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轻工科技,2021,37(2):132-133.

[4]葛珍珍,常志娟,纵伟,等.课程思政视角下“食品安全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农产品加工,2021(13):105-107.

[5]岳晓月,栗俊广,李波,等.基于食品产业需求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农产品加工,2021(10):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