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市场化

农村市场化范文精选

农村市场化

农村市场化范文第1篇

一、必须从农村市场化的理论内涵和现实矛盾中,不断深化对健全三大体系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是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推进农村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既是新阶段农业发展和改革面临的理论问题,也是必须解决好的现实问题。实践证明,农村市场化的推进程度,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和信息体系息息相关。

从理论层面看,健全三大体系是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生物、信息等高新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回良玉:《在全国农业标准化会议上的讲话》,*3年11月。,是以市场化、信息化为基础支撑点,以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理念的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农村市场化的过程。从制度含义分析,现代农业应具有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较为科学的政府干预农业的制度和运行良好的农业服务体系。从社会含义分析,现代农业就是农业社会化的过程,由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为面向全球市场的高度商品化、社会化的经济,并由此带动农村社会结构、农村文化结构、农民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正是因为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符合现代农业制度含义和社会含义的内在规定性,所以在我国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中体现着其内在发展方向,并日益成为巨大的有生力量。

从实践层面看,健全三大体系是解决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市场化进程正面临着两大新矛盾:一是增产不增收矛盾。据统计,*7—*2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8.6%,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不到4%,没有一年增幅在5%以上,比改革开放以来24年平均值低3.36个百分点。二是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矛盾。由于种粮经济效益较低,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粮食面积不断缩减,直接影响粮食供给安全。产生这两大矛盾的重要原因,一是农产品结构和质量安全水平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存在大路货多、名特优新产品少,通用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和劣质产品多、高档和优质产品少等“三多三少”现象。二是信息体系不健全。农民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致使市场失效,出现了需求得不到满足与供应过剩并存的现象。三是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市场基础设施滞后、农民市场主体地位脆弱、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不能充分发挥价格形成、商品集散和信息传播功能。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矛盾要求从速建设三大体系。

从国际化趋势看,健全三大体系已成为农村市场化进程中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基本手段。要有效缓解来自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压力,科学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增强参与国际农业竞争与合作能力,客观上要求尽快健全三大体系,推进农村市场化。首先,近年来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凭借体系健全、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的优势,以质量安全为由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农产品出口压力空前加大,国际贸易形势严峻。据统计,*2年我国90%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经济损失高达90亿美元。其次,由于我国尚未建成全国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农产品大市场,地区间产品物流不畅,流通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当于给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提供了空间。第三,从一定角度上说,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质也是信息化水平的竞争。由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农业信息化水平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不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则以控制全球农业信息技术和资源为主要手段,抢占先机,通过有目的地信息,导引市场供求走势,操纵产品价格,主宰国际农产品市场,攫取丰厚利润。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也使我国三大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二、必须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三大体系由基础发育期向完善发展期的历史性跨越

健全三大体系,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也必须坚持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其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相互关系。三大体系是农村市场化的重要内涵和基本标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步构建。回顾10年来三大体系理论与实践历程就会发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格局中,三大体系已基本完成了构造体系与运行机制框架的基础发育阶段,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步伐,开始步入健全完善的关键阶段。经过新阶段的整体攻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将发展成为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基本满足农村市场化的客观要求。

(一)三大体系已完成基础发育阶段

在这一阶段(*2—*3年),三大体系在统一基本认识、摸索建设重点、搭建体系框架和启动理论研究等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形成了共识,三大体系建设各界助力。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和信息工作高度重视,*8年以来每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文件中,认识不断深化,要求日益明确,措施一年比一年具体。有关部门对于三大体系建设给予了大力扶持,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均设立了专项资金。所有省级农业部门都设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建立了一支较强的工作队伍。社会各界对质量市场信息工作给予了极大关注。

二是找到了切入点,三大体系建设各有重心。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理清了建设重点,切入点明晰。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中心,全面推进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监督执法等基础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以批发市场建设为中心展开,逐步以强化农产品营销促销为重点,积极探索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农产品信息体系以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为统领,整合资源,放大窗口,重点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强化信息集散功能,适度延伸服务网络。

三是具备了雏型,三大体系建设自成网络。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已有12个部级质检中心和175部级质检中心获得了授权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各省也相继建立了省级农产品质检中心,部分县市建立了以速测为主的监测站,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也建立了以自控为主的速测点。目前已累计完成农业方面的国家标准1056项,农业行业标准1600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的农业地方标准6179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认可工作全面启动,初步形成了三位一体、协调运转的新格局。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4500多个,集贸市场28000多个,基本遍布全国城乡。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全国89%的地市、66%的县和29%的乡镇建立了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64%的地市和31%的县开通了互联网站,上网的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达到23%,并发展了近4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

四是取得了成果,三大体系建设理论出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中,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顽强探索,及时总结提炼实践经验,勇于开辟理论研究新境界。在建设三大体系的理论依据、发展模式、实现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健全三大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综观10年的建设与发展,三大体系成效显著,为农村市场化改革做出了贡献。但是,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内市场化改革要求比较,三大体系基础薄弱,整体支撑功能不强的问题突出,尤其是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二)三大体系正步入完善发展期

在这一阶段(*3年开始),三大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工作交融程度也明显增强。需要把握工作的阶段性,适度调整工作重心。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要转变重心,由抓基础体系建设向突出关键点、整体提升水平转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进入*3年以来,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超标率和畜产品瘦肉精检出率下降速度趋缓,处于停滞甚至徘徊反复阶段。究其原因:首先是依靠政府行政命令方式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初见成效,而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其次是广大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没完全到位,对于质量安全管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第三是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管理力度加大,禁用、滥用农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依靠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产品质量上水平的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市场营销等各个关键点的质量控制,实施农产品全程质量监管,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是农产品市场体系要转变功能定位,由数量扩张向内强素质,强化营销促销功能转变。由于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快速发展,90年代中期以前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买难”、“卖难”和积压、烂市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市场机制调节价格等功能开始显现。但规避市场风险、确保产品质量等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整体功能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产品流通需要。这表明,农产品市场数量扩张期已经基本结束,工作重心必须适时转移到强化市场营销服务功能上来。

三是农产品信息体系服务对象要转变,由主要对上向上下并重、重在对下发展。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初期,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家宏观决策。随着农村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围绕市场需求为农民提供微观信息服务逐步成为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方向。近年来农产品信息体系服务网络有所延伸,但向西部边远地区和农业生产者延伸难度加大,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主要是因为农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较好整合,直接服务于为农民决策的区域性、微观性信息少;信息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方式单一;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发育迟缓,多元化信息服务的格局尚未形成。这就要求信息体系建设重点必须适度调整,围绕对上和对下两个服务加快建设。

四是三大体系彼此间关系正由独立发展向互动式发展转变。在农村市场化进程中,三大体系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必然联系。随着工作的推进,正由分散的“三驾马车”逐步发展到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其内在联系已经明显表现为互动式发展,要求我们在工作布局上,既要坚持体现各项工作自身特点,又要坚持统筹协调的发展观。

三、必须明确方向与重点,尽快健全三大体系,

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今后一个时期,根据三大体系步入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度调整发展战略,围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着眼于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来筹划和布局,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

(一)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突破口

标准化是加快农产品产销对接、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的最基础性前提。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实践为基础,在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过程中,把农业标准化作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问题。

在农业标准化上取得突破,必须抓好农业质量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监督两个关键环节。在标准制订和修订方面,要坚持以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宗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国家、行业标准为主,引导特色、名牌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修订,强调产品优质、安全类指标的充实和修改,提高国际采标率。在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方面,一要扩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示范区。依托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产业带科学安排,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过程到加工、销售实现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当前首要的是开展标准化生产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意识和操作水平。二要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全程追溯制度。三要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加速国际互认步伐,为中国农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接轨奠定基础。四要加强农业名牌产品培育和传统农产品的挖掘保护。积极推进传统农产品原产地命名工作,提高产地的社会知名度,开拓市场空间。五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进程,推进依法行政。

值得重视的是,必须根据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阶段性特征,调整管理工作方式方法。一要做到堵疏结合。即通过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健全例行监测制度,加强市场监管,从农田到餐桌实施全程控制,严把市场准入关口。同时要加强梳理源头,通过抓基地带动、抓中介带动、抓宣传培训等,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二要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在抓好京、津、沪、深4城市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重点对质检超标严重的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二)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把打破地区间的市场封锁和分割,推进农产品流通方式变革,形成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全国农产品市场新格局作为根本目标

农产品市场是提高流通效率、实现农村市场化的基本依托。在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强化市场本身的建设。一要抓住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有利时机,推动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发展。这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大大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二要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创新交易方式。尽快建立现代电子报价、电子结算等功能,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三要改善农业的投资结构,促进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发展。当前农产品流通各个环节的关系是“两头叫,中间笑”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第300页。。为解决农产品从“生产者-产地市场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这一物流链条中因流通效率和质量造成的利益分配失衡问题,必须大胆改革现行农业投资结构,支持强化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提高农产品保鲜、加工和处理能力,促进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通,形成真正的全国统一市场。要利用举办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营销促销。适应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区协议和与泰国实行零关税的形势,要主攻东南亚等国的新兴目标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总体效益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四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使市场成为城镇居民的“桥头堡”,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五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地方保护主义,打破行业垄断,促进有序竞争。

(三)健全农产品信息体系要以实施“金农工程”为契机,以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为落脚点

信息是优化资源配置、搞活农产品流通的基本要素。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完善国家、省、地级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健全县级信息服务体系,在部-省-县之间建成农业专用卫星通道,形成从中央到地方适应农村市场化要求的现代信息传播系统。县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以基本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开发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和农情信息为关键点,完善信息收集和制度,千方百计把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传播给农民。“金农工程”建设要着重健全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系统,一方面强化面向市场的微观信息服务,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一方面强化面向管理与调控的宏观信息服务,维护国家农业安全。要注意扶植多元化信息服务组织的发展,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类型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业科研院所等不同市场主体开展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

农村市场化范文第2篇

今天,我们在××县召开全市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现场会,这是继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长治现场会、长子现场会之后的第三个现场会。这个现场会主要是总结推广襄垣等县市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搞好全市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九届二次全会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坚持把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场硬仗来打,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襄垣县的物流配送走在了全市前面。我感到,有这么几个特点值得肯定:一是责任落实比较到位。去年的长子现场会上提出,在适当的时候要召开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现场会,要求各县市区、市直的农业、粮食、商业、供销等有关部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点带面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在看来,各级各部门切实把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摆上了重要位置,做到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推进;有的部门在选择试点企业、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和指导监督等方面,做到了尽职尽责、同心协力,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今天上午,看到市粮食局和一些县粮食局推出物流配送和粮食银行,这在全市是一个亮点,应该在全市加大推广力度。供销社和商务部门依托原来的工作基础,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大大方便了群众,这些典型经验应该充分肯定。二是管理运营比较规范。襄垣县通过采取期货交易、实物交易、赊销交易等灵活经营形式,制定定点集中采购、价格公开、商品调换和失信惩戒等制度,基本形成了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的形式和以县为龙头、乡为骨干、村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三是经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改造后的农家店或农家超市销售不断增长,品种不断增多,试点企业不断壮大;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享受到方便周到的优质服务;农家店和农家超市改变了农村商品传统的购销方式,改善了村容村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促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上的问题,还是“重生产、轻流通”,有的地方“有点没网、有市没场”,并没有像抓引资、抓项目、抓招商一样抓流通体系建设。连锁店发挥农村超市点的作用不少,但是没有真正能够形成一个配套网络;畜牧产品、禽、蛋、蔬菜、大路产品,销路是有的,但是真正的产地市场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与产业化相配套的专业化市场。有些地方搞企业不懂资本运营,搞生产不懂市场运营,还停留在低水平上。下面,我着重就农村市场体系、农村的服务社区化问题、农业园区的建设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结晶,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总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实现就离不开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的便利,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反过来又会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几个方面相互推进,相得益彰,形成新农村建设整体发展的良好格局,让农民得到多方面的好处。在传统的流通体制下,广大农民“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靠赶集、大件商品跑城里”,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农产品卖得便宜,工业品买得昂贵,这一来一去使得农民利益双向受损、国家惠农政策得不到保证。建立现代农村市场体系,推行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能够搭建起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能够较好地解决“买难”、“卖难”和商品流通成本过高的问题,能够形成一个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综合服务的网络平台,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新的动力。

第二,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当前,我们正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封闭自然经济转向开放经济,从小农经济转向商品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把生产决定型经济转向流通先导型经济是关键所在。山东寿光市之所以能成为享誉全国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场体系比较发达,它是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北京附近的蔬菜都要拉到寿光才能卖掉。近年来,我们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规模化龙头企业达到280多个,形成了支撑农业产业化的企业群;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覆盖全市65%的耕地和75%的农户;绿色认证农产品达到127个,“屯玉”和“沁州黄”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应该说,我市的农业产业化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论对于富县还是富民都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全市现在大部分县区种的都是玉米,经济作物种得很少。这一方面表明,强劲的市场需求拉动了玉米种植,另一方面说明,我们要想从土地获得更多的效益,还是要种经济作物。现在我市的优质农产品还是没有进入大市场,没有融入大流通,也就形不成大面积的种植。要想让我市的产业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把我市由农业大市变成农业强市,就必须解决好农产品的流通问题。要通过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创新流通方式,推广流通技术,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把农产品流通延伸到农业生产过程,延伸到商品销售领域,形成一个产业链,使农产品流通由单纯的农产品运输、销售,扩展为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配送以及信息服务,实现农产品流通的产业化,产业化龙头的规模化,把沁州黄、大红袍、长子青椒做大做强,进入到全国各地的超市,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推进我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

第三,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就是城乡发展逐步协调和谐的过程。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不是简单的“工业品下乡”,也不是简单的“超市下乡”,而是“现代城市流通方式下乡”,从根本上说,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之间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它取代了原始的集贸市场、落后的“夫妻店”、代销店和流动商贩,构建起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为主体的现代农村流通网络,促进了农村经销企业的规范化经营,杜绝了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大行其道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流通商品的质量问题,为广大农民营造了更为方便、安全、实惠的消费环境,让广大农民进一步分享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缩小了城乡消费发展的差距。同时,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增加农民购买力,扩大内需,拉动城乡经济增长;有利于农民接受现代消费观念的熏陶,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这几点是认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

关于下一阶段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工作,我认为,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认真搞好规划。一个县要搞几个物流配送中心,统筹规划,要把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纳入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防止形成恶性竞争。规划要依托产业,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量力而行,满足农村市场需求,体现农村市场特色和市场运作模式,体现区域经济特点和体系建设框架,保证流进农村的产品渠道畅通,流出农村的农产品路径便捷,双向流通,双方赢利。二是要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培育市场主体不能靠政府单打独斗,要把培育以农民和农民组织为主的市场主体作为市场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市已组建起近3000个农户公司,成立了近5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我们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这个优势,抓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大好时机,大力发展农户公司,积极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真正把农户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走进市场。三是要建好流通网络。紧紧抓住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的有利时机,按照部门联动、多元投资、盘活资产、整合资源的原则,鼓励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市场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运行质量。特别是农业部门、商务部门、供销部门和农资部门要各尽其职、合力打造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村市场体系,给老百姓以实惠,给老百姓以方便,形成农村大市场,激活农村大流通,促进农村大发展。

二、关于加快农村社区建设

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农村,不仅要在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上狠下功夫,而且要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借鉴运用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在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多做文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农村社区建设侧重于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其目的就是要依托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强化农村社区功能,深化农村村民自治,实现农村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因此,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农村发展的重点发生变化以后,乡村两级党组织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领导的职能在弱化,服务功能在强化。要逐步把农村政府职能由收税、收费、管理,向为农村社区服务转变。首先,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开展社区建设,可以为完善、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为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管理、反应诉求开辟渠道,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基础条件。第二,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可以通过民主参与方式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把农民组织动员起来,还可以为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支持和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提供中介,通过社区把服务送给农民、把实惠带给农民。第三,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当前,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入,村委会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而社会自治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不少地方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难以为村民提供有效的服务,对农民群众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前一段,省委张宝顺书记在我市调研时,强调指出:乡、村两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强化职责,转变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可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升村级组织的管理水平,使社区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在密切党和政府同农民群众的关系上、在维护社会稳定上发挥重要作用,为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找到新的突破口。第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流动日益频繁,他们日益渴望像城里人那样,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改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可以通过发展社区服务,把城镇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使群众老有所养、闲有所乐、病有所医、贫有所帮,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势在必行。7月16日,市委在城区召开了全市乡镇转变工作职能、增强服务功能促进工作会议,提出乡镇基层党组织要向街道社区党组织学习,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逐步走出农村服务社区化、支部服务社会化的新路子。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主动顺应农民向居民、乡镇向城镇、村委会向居委会转变的新趋势,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为重点。加快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把握以下四个重点:

一要从加强农村自治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入手,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社区构成要素的要求,合理设置农村社区。可以“一村一社区”,也可以以自然村或村落为单位。要以社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村民自治。严格依照《村委会组织法》要求,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委会直接选举制度,规范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做到村务真公开,保证农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落实到位。

二要搞好农村各项社会管理,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要健全农村群众性治安保卫、民事调解组织,有条件的地方要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警务室,建立农村社会治安防范体系,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要依托社区,防范违法犯罪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从不应有的丑恶现象和不应发生的实发事件看,暴露了我们在农村社会管理上的薄弱,必须通过社区建设,让社区干部对每家每户、每个单位、企业的情况了如指掌,做到动态掌握,实现管理有序。要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群众维权机制,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要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需求。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建立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好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产品的均等化。要积极推进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农民群众的自助、互助服务,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尤其要帮助解决农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低收入家庭、外出务工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襄垣县成立的农村服务家政公司就很好,为农民外出务工解决了后顾之忧。要鼓励和引导驻农村的机关、部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实行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要积极繁荣农村社区文化,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要以农村社区为平台,加强农村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建设,把文化、体育、广播、信息等设施引进农村社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发挥社区作用,普及农村法律常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倡导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尚,形成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邻里关系。与此同时,要继续搞好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庄净化绿化工作,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社区成员共同爱护、共同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改善人居环境,树立农村社区新形象。

新农村建设的下一个会议,就是农村民主管理的现场会议。下一步,希望大家组织参观一下先进社区,看看社区是怎么为居民服务的,结合农村情况,因地制宜。总的指导思想是“要强化服务功能”。各县市区要把农村的民主管理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与落实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使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一个新的进展。

三、关于加快农业园区建设

农村市场化范文第3篇

这次全市农村水利工作会议是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开创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新局面重要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分析形势,拓展思路,进一步动员全市广大干群,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迅速掀起农村水利建设高潮,确保完成全年的任务。上午大家一起参观了东台市的河道疏浚现场,东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注意研究税费改革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大办农村水利的思路对我们各县(市、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为做好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闯出了新路。会上,各县(市、区)又分别作了书面交流和表态发言。省水利厅黄厅长、陶厅长等一行也专程到会指导,马上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如何做好今冬明春的农村水利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水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保障作用

刚刚闭幕的党的*大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不仅为我们吹响了前进的号角,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水利工作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服务这个中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们盐城,水利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快,对水利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治市必先治水”、“兴市必先兴水”、“大干水利就是大干经济”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水利正面临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必将迎来新的春天。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水利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认清水利加快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我市水利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1、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是维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始终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水利既是直接的生产力,又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保障。作为基础产业,它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是工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息息相关。水利不发展,城乡建设、生产生活、交通能源开发开放等各项事业就缺乏稳定的保障。回顾盐城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战天斗地的治水史,50年代靠人挑肩扛平地挖出了灌溉总渠,又陆续开挖了“四大港”等一大批流域性排涝工程,打通了泄洪通道,初步治好了水患;九十年代以后,我们投资了18亿元开挖了通榆河,引来了长江水,不仅使我市水源得到了保证,而且使水源结构得到了优化。与此同时,各地还勒紧裤带、艰苦奋斗投资兴办了一大批引水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洗盐淋碱,治水改土,使昔日的盐碱薄地变成了今日重要的“粮仓棉库”。沿海滩涂成为全省、全国最大的耕地后备资源。投资6亿元实施的海堤达标工程和投资30多亿元实施了入海水道工程,将大大地提高我市的防洪保安能力。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目前,我市已初步建成了抗洪、排涝、灌溉、降渍、御卤等五套较为完整的水利体系,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水环境。随着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水利的保障作用日益加强,对水利的依赖也日益明显,现代化的经济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水利来支撑。因此,抓水利就是抓生产力,就是抓发展。各级领导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水利建设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正确处理好农村水利建设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切实抓好农村水利建设。

2、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是维护广大群众利益的具体举措,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水利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直接,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加强水利建设,可以积极有效地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地保护好群众的利益。过去,盐城穷在水上,易旱易涝,要水水不来,恨水水不走,十年九灾,人民群众饱受水害之苦。现在,盐城水利工程建设的加快,水利体系的基本建成,使盐城人民又享受到了治水之利。近几年,虽然连续出现大旱,但我市的工农业生产、城乡人民生活用水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并且能在大旱之年夺取大丰收,也是得益于水利条件的改善。可以说,没有水利事业的保障,就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就没有城乡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就没有政通人和的大好政治局面。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大农村水利建设力度,进一步巩固、提高现有的灌溉、排水、洪水设施标准,用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武装水利,建立起现代化水利体系,切实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这正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好体现。

3、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是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按照党的*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盐城市经济和社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最近,市委、市政府提出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要保持年递增12%,到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递增20%,将达485亿元,全市将形成规模庞大的固定资产和大量的公益设施,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将得到极大改善。如果发生洪涝灾害,损失就更大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挫折。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淹不得,也淹不起。自然灾害是经常发生的,天灾不由人,我们回避不了。实践证明,与洪涝、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作斗争,关键要凭借抗灾实力,依托坚固的水利设施。对于治水,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高标准治与低标准治,其结果大不一样,但是我们如能高标准、高质量,适度超前、有重点、有计划加强水利建设,防患于未然,我们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洪涝旱灾,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突出重点,全面加快我市农村水利建设步伐

对于今冬明春的农村水利建设,各地都要主攻薄弱环节,突出治理重点,针对农村水利在抗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强化推进各项关键性措施,突出四项重点:

1、以沟河疏浚为重点,切实解决引排不畅的问题。我市的沟河淤积十分严重,虽经多年来的连续整治,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投入和必要的保障,治理效果不十分理想,这已经成为我市防洪抗旱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我们要把沟河全面清淤作为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从今冬开始,凡是淤积严重,引排不畅的大中沟,特别是跨乡跨村骨干沟河一定要彻底疏浚,恢复和提高河道的原设计标准。根据2003—2007年全市河道疏浚总体规划,今年计划疏浚中沟以上土方6261万方,任务十分繁重。当前,各地要按照“县包大沟、乡包中沟、村包小沟”的要求,落实规划,分解任务,及早动手,迅速组织劳力和机械投入施工。今年河道疏浚的重点是,县一级要抓好1—2项骨干河道的疏浚,乡一级抓好1-2条大沟疏浚,村一级抓好1-2条中沟疏浚,真正形成“县县有重点、乡乡有工程、村村搞水利”的格局,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力争用几年的时间把跨村、跨乡的农村水利骨干河道疏浚一遍。

2、以堤防达标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抗洪阵地的标准。要切实抓好河圩堤土方达标建设进度。我市地处里下河腹地,地势低洼,是典型的“洪水走廊”,作为抗洪阵地的圩堤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全市里下河地区从*1年特大洪涝灾害后,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圩堤达标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村口、渡口、窑口等结合部的圩堤还有薄弱环节,部分地段的圩堤还不够完整,险工险段的隐患还不少。今冬明春各地一定要组织劳力,坚持标准加修加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圩堤要全部做足标准,不留任何隐患。各地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加快无坝县(市)和无坝乡(镇)的建设,切实抓好敞口封闭工程。对已经实现无坝县(市)的地区,也要提高标准,不断增强圩区的防洪保安能力。要继续抓好沿海海堤达标的建设。全市一线当家海堤总长467公里,占全省海堤总长60.3%。“九五”以来,我市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江海堤防达标建设步伐的机遇,加大了海堤达标建设的力度,部分堤段已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但这仅仅是开始,更加繁重的任务还在后面。海堤达标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沿海五县(市)都要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要集中力量做好海堤达标的土方工程,未开工的要尽快组织劳力、机械开工建设。要迅速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要千方百计落实到位,不能因资金不到位而影响整个工程进度。同时要把好海堤达标建设的质量关,强化质量意识,努力把海堤建成精品工程。

3、以农村水利现代化为重点,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是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的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较快,受益面较大。当前,各地要对已经立项的灌区改造和续建配套以及国家和省节水增效示范的项目,要抓紧组织实施,严格按照基建程序运作,加强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节水项目的建设任务,使项目区尽快发挥效益。各地还要抓住国家加大对节水工程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让更多的节水示范项目进入盘子。同时,要按照农业产业结合调整和农业标准化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新要求,推广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有条件的地方,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标准化,适应发展喷灌和微灌。要组织农民平整土地,做好田间的农村水利工程的配套,改进地面灌水技术,全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4、以城镇防洪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综合抗灾能力。城镇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作用不可低估。长期以来,各地都十分重视农村水利建设,但对城镇防洪重视不够,城镇防洪一直是薄弱环节,部分城镇至今仍处于不设防的状况,一旦遇到大的洪涝灾害,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今后的农村水利建设工作中,各地都要把城镇防洪工程作为农村水利建设的一个重点。要抓紧做好城镇防洪规??,按照挡得住、排得出、降得下的要求,立即着手编制城镇防洪规划,在规划时要与圩堤达标建设结合起来,与闸站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还要与城镇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协调,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要加快城镇防洪建设步伐。从今冬起,各地要按照规划的要求,加大投资投劳力度,积极组织实施城镇防洪工程,当前先要在城镇防洪圩堤建设上下功夫,把抗洪的阵地建设好,有条件的地方,在重点地段可建设城镇防洪墙,以达到城镇保安美化的要求。

今后对流域性水利重点工程将采取集中治理的办法。今冬明春,市委、市政府准备对新洋港特庸段拓浚工程进行重点整治。要按照省政府批复方案,举全市之力,出工出劳完成这项工程;有条件的地方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可由乡村组织筹资,但决不能违反农民负担政策规定。对整个工程任务,市政府近期将分解下达各地。

三、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农村水利建设的新路子

在新时期,特别是农村费税改革后,农村水利建设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也提出了新要求,农村水利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不断创新,走以改革促发展之路,尽快建立加快农村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激发水利发展的新活力。

1、要探索建立基层群众民主决策的新机制。农村水利建设是农村各项工作中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务必要尊重群众的意见。要建立完善农村水利建设实行群众“一事一议”的制度。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对水利规划、年度任务、实施办法等进行讨论确定,最后付诸实施。有条件的地方要通过村民选举,吸收各方面代表参加,建立专门的村民议事委员会,对本地的水利建设具体项目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商定实施方案,要真正做到村民议事、村务公开。总之,要让群众行使选择权和决定权,自己议自己的事。变领导的一厢情愿为群众自愿,变只有领导的行动为领导和群众上下联动。

2、要探索建立“经营水利”的新机制。水是资源、是商品,水利是一项产业,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注意发挥市场在水利中的基础性作用。传统的公益性水利,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发展思路和方法必须改变,要逐步推进水利市场化的改革,不仅要建设水利,更要学会经营水利。目前,基层普遍认为农村水利建设工作难搞。东台的成功做法告诉我们,出路在改革。东台在河道清淤中,坚持将河道施工与土地复垦相结合,与中心村建设相结合,与林地整理、林权改革相结合,与城镇防洪保安、改善水资源环境相结合,与水面发包、建材用土相结合,采取拍卖复垦土地、道口宅基地、出售淤土作建材原料等方式,开辟新的水利建设筹资渠道,全面推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常年治水,一土多用的做法是水利改革的一个成功尝试,对各地很有借鉴作用。各地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大力推行圩堤、河道、积土等水利资源使用权的招标拍卖。将河道积土、河道的水面、两侧的圩堤以及闸站涵等小型水利设施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的办法,聚合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据调查,全市仅河道圩堤就有50多万亩,如果退耕还林,推进林权改革,拍卖树塘就可收益4亿元以上。这是一笔巨大的水利建设资金来源。

3、要探索建立水利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新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各地要积极探索,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一要合理使用过渡期“两工”。按照批准使用额度,规范管理,把有限的“两工”用到水利建设上来,重点解决好跨村、跨乡的骨干工程和防洪保安问题。要严格执行控减农民负担政策,严格按照“税费改革”方案的要求,抓好落实,严禁任何形式的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发生。二要聚合各种渠道资金投入水利。对于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小型农水工程补助、灌区改造、节水示范等项目资金,要通盘安排,统筹使用,重点用于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今年省里对沟河疏浚工作非常重视,专门设立了县乡河道疏浚专项资金,引导各地开展县乡河道的疏浚,我们要加大工作力度,以我们的实际行动争取省里更多的支持。三要积极支持农村水利建设。各级财政仍要按可用财力的2%-4%增加水利的投入,要足额保证资金投入到农村水利建设上。同时要继续征足用好防洪保安资金和水利建设基金,确保专款专用,决不能随意减免和挪作他用。四要积极引导受益单位、企业和农民主动参与农村水利建设投资,特别是要把群众组织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主动投资投劳兴办水利。

四、强化领导,把农村水利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当前正是大搞农村水利建设的极好时机,各级、各有关部门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点,摆上重要位置来抓,精心组织,全面发动,全力打胜冬春农村水利建设的硬仗。

1、要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农村水利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因此,统一思想是前提,群众参与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宣传发动工作作为重要手段,通过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把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全面发动,全民动手,大搞冬春农村水利建设。在冬春水利建设期间,各地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造声势,形成全市上下大干水利的环境和氛围。

2、要强化领导,加强督查。各地要切实加强对冬春水利建设的领导,为了加强对冬春水利建设的领导,市里已成立了农村水利建设指挥部,协调、组织全市的农村水利工作。各级也要建立相应的班子,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建立正常的例会制度,统一指挥,组织协调。要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今冬明春的水利建设,也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亲自督查,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抓具体。要层层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增强各级抓好农村水利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3、要加强配合,协同作战。水利是全社会的大事,各级、各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水利建设服务,积极支持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水利部门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水利精神,勇挑重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当好各级政府的参谋,指导农村水利建设工作;计划、财政、金融等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能,主动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优质服务。新闻单位要及时搞好宣传报道,为农村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大造舆论。农林、开发、国土等部门要把植树造林、示范区建设、土地整理、产业结构调整等与农村水利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切实抓好。总之,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都要尽心尽力服务于水利建设,及时研究解决水利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使全社会真正形成关心水利、支持水利、投身水利的良好风气,共图水利发展的大计,合力推进水利事业的加快发展。

农村市场化范文第4篇

刚才工作都部署完了,现场都看了。那么,如果要我讲话,我想讲一句话,就是加快农村城市化是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句话的意思,一个是指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农村城市化是应有之义,是回避不了的,是必由之路;另外一点是大家不要把新一轮发展与农村隔裂开,更不要把农村城市化当作一个包袱,一定要把它当作看作我们本身所具有的一项重要任务。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是市里定下的任务,是"十一五"的核心任务、核心目标,这个跨越应该包括农村向城市跨越,它本身的任务就在这里。现在我们研究很多工作、讨论很多问题中有个二元习惯思维,经常把工业、城市发展和农村分离。实际上,工业、城市发展和农村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是绕不开、躲不过的一件事情,必须把它处理好。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看:

第一,从厦门工业化的角度来看。立峰书记来厦门主持工作以后,再次特别明确了市委、市政府以工业为主、大力开发工业一贯的思想,这个思路无疑是正确的,就当前来说是重要的选择。在岛内发展工业是不可能了,就向岛外发展;不是岛外什么地方都发展,像靠近海边、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要发展工业就必须有土地,必须有载体,要发展工业,没有空间是不可能的。岛外分担了岛内的压力,把工业向岛外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就有农民的问题。反过来,不能消极看这个问题,把它当成甩包袱的过程,那是不客观的、不现实的。为什么?举个例子,最近岛内有些工厂确实搬到岛外去了,我在调研工业区的时候,有几个企业跟我说他们要准备回来,原因是他们搬到岛外,没有配套,中午吃盒饭打电话从很远的地方送过来,还要涨价;岛内一些人搬到岛外去,中午回不了家,晚上坐车回来,去一小时回一小时,堵车时可能还要更长,外面工作孩子上学很多事情管不了,很多的人才就不愿呆。因此,如果岛外不搞城市化,岛外不配套,工业呆不住,人才留不住。如果岛外城市化发展起来了,工业才能发展,人才才能呆得住。

第二,从市里的定位来看。厦门要建设经济特区、区域性中心,要建设海峡西岸的龙头城市,提出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这个城市就要对外辐射、对外扩张、对外服务,在整个闽南甚至更大的范围凸显一个中心城市,这就是厦门的发展战略,就像“珠三角”有深圳、广州,长三角有上海等等。只有整个地方发展了,才能隆起一个中心城市;只有中心城市发展了,才能辐射周边城市。厦门的任务就是在整个闽南甚至更大的范围隆起一个中心城市,这就是厦门的城市定位。在这个定位过程中,光靠厦门岛内显然是不够的,现在全市架设的通道由十条到三十多条,通道建成后岛内、岛外连成一体,真正发挥辐射作用的,将来还在岛外。海沧不仅要搞工业区,还要注意向龙海加强辐射;现在正在推进同安与安溪的道路的建设,为同安打开一条通道,加强同安对那一带的辐射;翔安正在加强对水头南安的辐射。最近香港来的客商,搞房地产,我们积极推荐到岛外投资。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岛内要提档次,岛外要扩规模,只有岛外规模扩大了,才能真正实现城市规模的扩大,岛内岛外呼应起来更好地发展。特别是马銮湾、同安湾的建设,其建设水平要超过岛内,现在整体规划,道路、公共配套措施都超过岛内;只有这样才能把厦门做起一个大城市,真正在祖国的东南方隆起一个中心城市。岛外任务任重道远,建设水平要看得更远,要建设得更有水平。厦门城市化不那么简单,我们要做大文章、大格局。

第三,从人民富裕来看。目前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居民16400多元,农民只有6230元),相差大体上10000元。如果说“十一五”计划有难度的话,那就是农民增收;为什么“十五”计划不敢说全面完成,那就是因为当时说的农民收入翻两番没有实现,农民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要解决农民的富裕的问题,从总体上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农民数量,让更多的农民转为市民,从这个角度来讲,要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除了收入差别外,在生活质量、公共服务水平、对居民的社会保险,包括公共教育、文化消费等,细算起来,实际上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还要更大。所以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应该是厦门“十一五”的核心任务,是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我考虑到五件事情必须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要统一认识,抓好落实。

一、要把符合条件的地方直接建成新城区。哪些地方直接建成新城区?岛内全部,岛外城镇周边、工业区周边、公路主干道周边以及拆迁移民的地方。有三层意思,一是不要过渡,不要拆来拆去。比如海沧,有农民讲他们因为被征地而搬迁三次了,实际上是当时我们规划没有那么远、对农民的事情没有想得那么清楚,造成了多次搬迁,对农民造成了不稳定。另一方面我们也付出了很高的成本,搬迁一次比一次代价高。事情应该有个轻重缓急,那些老有山体滑坡的,直接规划到小区里,一劳永逸,加快城市化进程,千万不要原地恢复,也不要移几米再修理。二是一个自然村或几个自然村搞成小区。我的意见是应该把几个村,尽量多几个村集中在一起。要尽可能把小区规划、建设得更大一些,能够把更多的村庄集中在一起,将来道路、学校、店面、宽带等配套设施也可以相应集中,降低管理成本。把小区规划、建设得更大一些,哪怕小区一次建不成,就搞一期、二期、三期工程。三是要早规划,早控制,将来社区的规划把图画出来,让农民提前几年早知道,周围的环境怎样,将来农民搬迁起来心里才会踏实,才会更好配合我们的工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农民的物质要求解决清楚了,思想意识、思想观念就很容易转弯了。不要走弯路,不要搞二次搬迁,符合条件的地方直接建成新城区,我们看到的第一个试点洪山柄,就是一次搞定。大家要有一个早期规划、早期考虑,要直接建成社区,不要走弯路,如果一次搞不好的,可分期完成,但是也要一次规划完成。

二、要加大力度实现城市化配套。必须把服务新城区的配套,必须把服务城市化的配套作为城市建设重点。如塔埔那条道路不把它修好,污水、学校等不给它配套,农贸市场和外口公寓租给了别人,房子就租不了什么价钱。路一修好,汽车可以开进去,一平方一年就多得几百元,那几万平方的房子,农民就多得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我们不给农民配套,那么就提高不了价值。学校、路灯、文体活动场所、公共服务、就业培训、通信等等都要考虑配套,要考核人居环境指数、绿化率等多项指标,与市区同等待遇。希望各个部门特别是建设局和财政局要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农村城市化水平才会更高,农民才会更容易接受政策,更容易迅速转变成为市民,生活水平能逐渐与市区接近。岛外在城市化配套建设要考虑周边的配套,农民的利益才能更好地体现,直到让农民得到实惠。根本问题还是农民生活的市民化,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才能长治久安。以后我们每年考虑计划安排,发改委在考虑项目安排、财政局在制定资金计划的时候,都要统筹考虑农村城市化的配套。

三、关键要抓好资产股份化。农村城市化的“四化”中,关键的是农村资产股份化,这是难点,也是工作的核心。今天云峰区长介绍思明区的经验,学习其经验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研究资产股份化这件事情,它不是市、区教你怎么做,你就能做得好的。要结合实际,因为各个村千差万别,各个村的观念、资金,人们的接受程度差别也很大,股份化问题是很难的问题。但如果说有什么规律,有什么根本的话,那就是公开、公正、公平。如果不那么做,农民便不接受。提出的方案,算出来的账,农民眼睛要看得明白,心里要乐于接受,这点非常重要。以前村民上访较多,现在村民上访是少了,上访问题大多都是村或者小组分配不公。所以,资金分配上,要清清楚楚,这是躲不过的。资产股份化难与不难的转折点就在于要“三公”,农民觉得你没有私心,分得清清楚楚,让农民持股份、分红、买社保这些是公开的。分配要有一套机制,民主表决,农民不嫌少,就怕不公。资产股份化是农村城市化的难点,关键还是坚持“三公”。

四、重点是农民就业问题。农民就业了,他们的心里就安稳了,把心思转移到职业上去,就会为生活去奔波,为富裕去忙碌,这个时候就好引导。这几年坚持举办专场招聘会,企业拿出一部分岗位,对企业给予农民就业的给予优惠政策,对农民的免费培训、农民子女的进技校培训、再就业,不再产生新的农民。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给特别困难的农民,像护林员、市场管理员、交通协管员、卫生保洁员、垃圾转运员等等,用种种方式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将来劳动力岗位是有竞争力的,首先要把自己的农村劳动力解决好,如果就业不解决好,将来可能会变成包袱,对于城市社会也是财富的极大浪费,农村劳动力是新的生产力的生力军,过去是与土地结合,现在与商业结合。厦门目前的劳动力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外来人员比厦门本地多,所以要千方百计地解决本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市委、市政府的很多政策措施,如“金包银”,实际是引导农民从事第三产业,要按照原定的政策,组织更多的就业岗位,将来工业区的保洁、工业垃圾处理,最好让村民自发形成社区管理公司、垃圾保洁公司,村村联合起来成立几个公司,创造劳动机会。

农村市场化范文第5篇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人大农村工作座谈会,交流各区人大常委会农工委调研土地被征用后农民生活状况的情况,听后感受颇多。目前,“三农”问题已经是党中央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国家支农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热点问题已经由“负担纠纷”时代转移到了“土地纠纷”时代,因此我们的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大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反映的一些问题很有针对性,同时也提出了很好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市人大农村委将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带回去,并形成综合调研材料向市委、市政府反映,为研究和解决突出问题提出科学决策依据。在此,我代表市人大常委会感谢大家的辛勤劳动。下面,我就学习*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几年的人大农村工作实际,谈几点感想,希望能对我们新一年开展人大农村工作有所启发。

一、紧紧把握政策机遇。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作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把握好机遇期首先要求我们要认清当前的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解决农村问题上已经进行过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80年代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给农民,这次改革的核心是分权。*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是第二次,这次改革的核心是减负。作为第三次大的改革和调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方案,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措施。三次调整内容和意义不一样,过去两次是单向的,这次新农村建设则带有系统性、综合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通过20多年农村发展和改革的实践,我们逐步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三农”本身,而是要“跳出三农看三农”。要解决农业问题,就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要解决农村问题,就要促进城镇化进程;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就武汉市来说,虽然一部分农民转移出去了,城镇化进程加速了,非农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这部分农民仍然接近一半,面积则更大。农村是否能够成为繁荣的、农民能够享受和城市一样公共产品的、安定富饶的农村?在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大背景下,乡村治理结构应如何改革与完善,以保证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我们应如何加速农村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法制建设,使农民的权益更好地得到维护?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所以,跳出“三农”之后,还得回到“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载体最终还是农村。因此,*届五中全会将“三农”政策统一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三农”政策的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在农村找到的中心点和结合点。因此,这对于我们农村工作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政策机遇期。我们市、区人大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对此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把握好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积极推动我市人大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积极迎接新的挑战。目前,我市虽然与全国一样,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就整体而言,最薄弱的环节还是农村,最困难的群体还在农村,最多的隐患也来自农村。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长期以来,我市也同全国一样,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又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由于多数地方基层政府财力不足,本身难以支撑社会事业方面的开支,在农村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基本社会福利方面欠债很多。如果继续维持目前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依靠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使用者付费的办法来提高农民获取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水平,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中的贫困人口将很难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其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难以得到保障。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包括农村的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设施等,直接制约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形成城乡割裂的二元体系。二是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许多农村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农民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农民负担沉重,都表明社会事业发展严重不足是农村的一个突出矛盾。三是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增收难度明显偏大。农村的群众贫困问题最为突出。农业不稳、农民不富、农村不强,势必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直接带来城乡矛盾、工农矛盾的进一步加剧,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也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