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区域经济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精选

农村区域经济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第1篇

一、发展绿色食品经济的重要作用

绿色食品经济是指以绿色食品产业为中心,以其他产业为依托形成的经济类型,包括绿色食品的生产、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多个流程,主要强调融合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天然资源,实现减少能耗、改善产业结构的目的。例如在开阔地建沼气池,以动物粪便、植物秸秆、厨余垃圾等为原料,经发酵处理形成沼气和肥料,为农业生产、家庭用电提供丰富的资源,既减少了能源消耗,改善了过分依赖石油、煤炭能源的局面,又推进了农村地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借鉴国外的生产经验,引进先进的技术类型,结合我国国情,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实情和农业模式特点,不同地区已经形成了维持生态环境稳定运行的现代化农业体系。绿色食品经济利用先进的设备、优化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借助标准化农业生产和流通中的监控系统体系,提高了农产品的增值能力,延长了农业产业链,解决了劳动力问题和经济收入问题。从产业层面来讲,绿色食品经济实现了从初级产品向高级产品的转变,增加了农产品产销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水平。从国家经济层面来讲,绿色食品经济是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促进了农业发展向信息化、科技化、创新化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多方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目标做足了准备。

二、绿色食品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迅速发展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同时,我国的环境及资源也逐渐消耗,呈现了负荷过重的情况。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水污染等生态问题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使得农业发展在一定情况下受到了限制。绿色食品经济虽然在一些地区有所开展,但也只是刚刚开始,难免遇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基础不牢固等问题。梳理当前绿色食品经济的发展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覆盖面不足。当前绿色食品经济覆盖的主要是农产品、水产品、畜禽产品、饮品等,在畜禽产品饲料原料等方面仍略有欠缺,而畜禽产品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饲料原料供给方面。绿色食品畜禽产品仅使用通过绿色食品认定的饲料原料,这些原料来自于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或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自建基地,若饲料原料本身是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生产的也可纳入使用范围,但是由于这些要求对生产饲料的普通基地来说工序过于复杂,经济利益小,所以符合要求的饲料原料并不能满足绿色食品畜禽产业的需求,也影响到这一产业的茁壮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畜禽养殖行业仍然坚守着传统的分散饲养模式,规模化养殖开展较少,科技化、机械化和集成化水平仍然不高,工业生产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模式未能达到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与西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养殖业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另外,为了保障牲畜质量和经济收入,乱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无法满足绿色生产的要求。

2.区际发展不平衡。我国东北、华北、江浙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壤,灌溉水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自古农业发达,并成为了国家商品粮基地,为绿色食品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反观西北、中部地区,如甘肃、陕西、宁夏、青海等地区,由于作物生长的地理条件较为贫瘠,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运输水平与东部地区相差甚远,劳动力、人才的流失更是加重了农业发展的负担。但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贯彻落实,在经济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增加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走进这些地区,根据独特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使具有西部特色的食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因此,只要充分利用地区资源,发挥环境优势,绿色食品经济就有机会进一步发展。

3.监管不力。绿色食品以科技含量高、更为环保健康的优势而在市场上获得了较高的定价,不少不法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把普通食品贴上绿色食品的标签后以较低的价格售卖,消费者无法分辨真伪,也不愿以更高的价格去购买货真价实的商品,导致绿色食品在市场上不断受到打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如果政府相关监管机构不对这些假冒伪劣情况严加整治,那么绿色食品在群众中的口碑势必受到影响,消费者的积极性也会被打消,致使绿色食品经济遭遇发展瓶颈。

4.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绿色食品生产的成本很高,从种子及肥料的采购到栽种培育种植过程,再到绿色食品的运输贮存等都耗费着经济成本,而这些消耗是个体商户很难承担的。因此,要想真正实现绿色化生产,有效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区域发展,没有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然而不少地区的经济情况不容乐观,财政吃紧,没有余力给予资金支持,使得绿色食品产业因资金问题而发展缓慢。

5.过度竞争,缺乏龙头企业。我国绿色食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没有形成完全的集团效应,各个企业规模较小,分布分散,相互之间联系少,雷同现象严重,出现了过度竞争的局面。龙头企业的缺乏也使得各个小企业之间没有构建起联系,企业和合作农户之间的关系松散,这种整合力的缺失导致绿色食品生产品种单一且经济收益不大。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龙头企业的领导整合,通过集成化生产发展规模,探寻产销途径,应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企业生产回报率,帮助农村地区实现经济增长。

三、促进绿色食品经济发展的措施

绿色食品经济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方式。面对目前绿色食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农民、消费者等多方共同努力。

1.培养和形成绿色消费意识。当前,绿色食品的宣传力度相对较弱,没有得到日常化、灵活化、定期化、多元化的宣传。必须联合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消费者等多方主体,使之成为一个多角色的绿色宣传主体。在宣传媒介方面,不应只局限于传统媒体,还要与网络媒介、自媒体等联合举行线上线下双重活动,比如线下促销宣传、线上标语滚动、视频讲解等,使绿色消费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和大众消费者的潜意识共识,从而提升消费者的绿色食品消费观。

2.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形成。绿色食品的运输成本较高,产出效率却低于普通食品,在价格方面缺乏竞争力,这就需要从源头进行改变。应当配设专业的专职人员,打通高速产销渠道,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对客户的偏好和需求进行数据化和专业化分析,加强对消费者和绿色市场的开发,这也是绿色食品进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3.发挥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影响和左右着供给市场的竞争,应当充分发挥企业集团和绿色食品发展的同步性,使之产生纽带关系并愈发不可分离,使得规模及以上的绿色食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焕发生机与活力。所以,当地的龙头企业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加强对绿色食品发展的重视,发现其中蕴藏的巨大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双丰收的能力与潜力,这也正是带动当地农村经济收入、营造良好企业形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4.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管理滞后是阻碍绿色食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要培养专业的检查机构和人员,在生产等各个环节做好品控和检查,不仅要做好定期检查,还要做好不定期、抽样等检查,从而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另外,还要构建相应的惩罚机制,促使生产者对产品质量进行自查和自控。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第2篇

首先,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改革实践表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决策和物质利益问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政策改革也提供了同样的证据。例如,*-*年,由于农民税费负担过重,生产成本过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到*年,粮食总产量跌到8613亿斤。*年和*年实行的“两减免、三补贴”政策,使农民得到了直接的好处,两年间粮食增产1000多亿斤。近年来,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和村民自治等改革,也激发了农民从事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因此,经济上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是农村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始终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其次,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农民群众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包产到户和乡镇企业,这两个新事物都是农民的伟大创造,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农民所具有的首创精神还表现在借助于市场的劳动力流动,不仅打破了城乡的藩篱,而且为城市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继续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进展的决定性因素。

此外,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一直是贯穿中国农村改革的一条主线。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和财税等体制改革、国家宏观调控体制改革等,都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来进行设计和实施的。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基本上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最后,根据不同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建设事业。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表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这也是中国渐进式改革方式的突出特征。从农村改革突破到建立市场经济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国的改革在各个阶段上虽然重点不同,但都依次递进、一脉相承。从宏观层面看,也是如此。中国首先启动农村改革,以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推动城市改革,又以城市的改革和发展支持农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之路。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要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下,由于农业和农村发展已与城市经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就需要从全局的高度,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解决新的发展阶段下的“三农”问题。

随着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今后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将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趋势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看待和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来解决“三农”问题,将直接影响着今后中国农业和农村的长期发展,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方向。

如果说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有着从工业化早期的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过渡到工业化中后期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转变趋向的话,那么,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政府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干预行为,旨在协调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追求和实现平衡增长与发展。那么,中国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挑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观察中国的“三农”问题:第一个层次是“三农”问题本身,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我们将其局限在“农”字上来看农业、农村和农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面临什么挑战;第二个层次是“三农”问题与非农产业、非农地域,以及与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即要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来看“三农”问题;第三个层次是要考虑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系,中国农村与世界市场的关系,中国农民与世界上其它国家农民的关系,即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来谈“三农”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看,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恩格尔消费定律的作用下,农业份额下降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也是理解“三农”问题的核心。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的产值份额在不断下降,从27.9%下降到目前的11.8%。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业份额将会进一步下降。这是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过程的共同经历。例如,今天日本的农业产值只占GDP的1.3%(*),韩国只占3.2%(*),我国台湾地区只占2%(*)。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过程中,伴随着农业产出份额的下降、农业就业份额下降,非农就业比例上升,工业化发展还带来城市化水平上升,这些都是同步发生的。这种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同步变化,也被称之为结构转换规律。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制约,尽管农业份额随着经济增长比例不断下降,但是农业就业比例和城市化水平并没有出现同步变化。大量人口仍然滞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可能有较快的提高,城乡差距随之产生,这也是造成“三农”问题的根源所在。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出现所谓的“三农”问题。对它们而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是农业问题,也就是农产品供求问题。而且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的比较优势不断丧失,是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是一个可耕地和水资源都非常稀缺的国家,而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如粮食、棉花等都是土地密集型和消耗水资源较多的产品。相比之下,并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相反,蔬菜、园艺、花卉等经济作物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由于这些产品还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和需求弹性,因此,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在后WTO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农业发展需要通过发挥其比较优势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随着农业产值比重和农业就业比重的进一步下降,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式也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新的投入和生产装备、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销售方式,也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很显然,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深化农业生产和流通体制改革、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将是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要任务。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农村小学;体育现状;教学理念

1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因此,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农村教育过程中,教师为提升农村学生综合竞争力,主要偏重培养学生语、数等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体育教学,甚至部分农村小学直接用语、数等专业课程代替体育课程,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保山市处于我国云南省,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代表,研究其体育教学现状,对提升我国农村地区体育教学效率和质量、锻炼学生强壮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保山市四县一区45所中心小学。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查阅法

查阅保山市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选题,借助网络平台,查阅历年来保山市农村小学体育活动开展情况[1]。

2.2.2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小学教师发放问卷150份,共回收150份,有效率100%;采取实地考察法、访问法,采访小学校长、各科专业教师、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共50名等,询问其体育课程设置情况、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技能等相关问题。

2.2.3统计方法

Excel表格和相关统计软件。

3调查结果分析及探讨

通过整理150份调查问卷、50份采访资料,可以得出体育基础设施现状、师资队伍组成情况、教学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的结果,如下所示:

3.1体育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在被调查的45所中心小学中,其体育基础设施基本不完善。表1体育基础设施情况可知,45所中心小学中有30所只有1个篮球场地,其所占百分比高达66.67%,乒乓球场地只有1-4个的小学有28所,占62.22%,没有田径场的小学有31所,占总数68.89%,因此,农村小学体育基础设施现状堪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体育事业的发展[2]。

3.2农村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分析

在被调查的45所小学中,共有135名体育教师,综合教师专业、年龄层次、教师学历等三方面的内容。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年龄层次结构较为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为77.77%,但其他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达69.63%,说明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较少,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多层次需要[3]。从教师学历的角度分析,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专业教师较少,仅10名,虽然专科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但兼职教师较多。综合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仍有待加强[4]。

3.3体育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数据分析可知,当学生处于学习压力小、课程少、作业少的低年级段时,其体育课程开设的节数较多,一般为3节或4节,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但升到学习压力较大的高年级段时,不会再开设4节体育课,大部分都只开设2节。

4对策与建议

4.1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资力度,完善相关基础设施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教育开展过程中,学校发挥好其自身作用,积极获取政府投资,加大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建立健全体育基础设施,通过借助社会融资等渠道,完善学校田径场、篮球场建设,购进诸如标枪、铁饼、铅球等一类的体育器材[5]。此外,学校可以发动教师和学生,利用当地材料,设计合理的体育器材,为学生更好地锻炼创造条件。

4.2重视体育教学管理,更新体育教学观念

体育锻炼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不会在几堂课中得到显著提升,而需要通过日常锻炼和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学校和教师必须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借助科学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和兴趣。学校应合理设置体育课程,整合体育教学内容,健全合理的体育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可以丰富学生体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不断挖掘学生体育潜能[6]。

4.3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综合水平

师资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校应建立起良好薪酬体系,吸引广大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前来就业,并制定有效的评价机制,加强对教师管理力度,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指导教师日常教学程序,更好地开展各项农村体育教学活动。

4.4以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缩小城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以人为本,下决心真正解决严重失衡的城乡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配置问题[7]。从政策引导、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做起,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一步。

5结束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体育现状可以发现,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学校必须扮演好发展体育事业的主力军角色,通过寻求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建立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平台,为顺利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提供坚实基础。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引进具备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提升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和规范性,利用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改变学生和家长对体育的看法,逐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性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将体育延伸到学生日常学习,挖掘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潜能,拓宽农村学生就业途径,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守信.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冬季体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对尚志市、五常市、延寿县部分农村中小学的调查[J].冰雪运动,2015,37(3):46-49.

[2]姜明,秦永祥.回族地区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平凉市回族乡为个案[J].湖北体育科技,2015,(3):273-276.

[3]李海军.高师小学体育教育专业视域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2):89-90.

[4]高松山,金小飞.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以武陟县嘉应观乡为例[J].体育时空,2014,(11):54-54.

[5]孙登凤.江苏省新沂市城乡小学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的对比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1):114-114.

[6]管丽坤,彭凤佳.雅安市合江中心校不同学段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比较研究[J].体育时空,2014,(9):28-28.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第4篇

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初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更加和谐的生态家园,农村的发展任重道远。长期的二元结构模式,使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差了一大截,农村环境难尽人意。我区是老少边穷地区,虽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区的经济逐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区的农村涉及面广,一些边远小村依然非常落后。为了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我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作出初步研究和探讨。

一、当前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一)当前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

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了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使全区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水库加固、国土整治、矿山整顿、改水改厕、、改灶改路、能源建设等方面;重点区域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稳步发展。近几年来,政府花了大力气,加大和环境治理力度,综合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推行无公害的农业种养方式,尤其是在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方面,“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工程”、“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程”、“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等先后在全区铺开。

(二)当前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仍然存在的问题

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目前,我区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和农业面源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和面源污染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在:澧水流域永定段及其支流生态环境恶化呈加速趋势,辖区重要水库、湿地日趋萎缩,一些乡镇和区域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剧了干旱、洪涝灾害的危害和植被退化、山地石漠化;有林地、多林区的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尤其是沿河、沿坡的开发不当,导致崩塌、滑波、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全区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栖息地环境恶化,珍贵药用野生植物数量锐减,生物资源总量下降;河(库)污染严重,渔业资源衰遏,河岸侵蚀问题严重;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的大量不合理使用,导致土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生活污水、垃圾的随意倾倒、堆放,导致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制约我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当前我区农业及农村污染加剧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1、目前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我区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逐渐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逐渐集中。这使我区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不仅如此,近几年来,我区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我区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以前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我区在环境保护建设中,严重存在着城乡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的不协调问题。长期以来,我区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另外,目前我区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3、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我区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5.农村环保法制不健全,使我区环境保护缺乏有利保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农村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初步形成了一个以1989年12月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川,诸多环境法虽都涉及了农业环境保护,并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法律法规体系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未能将农业环境与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而且,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程序法方面的有关环境评价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农药使用造成环境污染法等。二、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仍是按辅助性原则为依据的统分结合的多部门、多层次的执法管理体制,这样形成了执法主体势力割据的局面,致使权责不明,权力过于分散,从而使一些省、市级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变成了本地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为了一味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甚至乡、镇领导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自然一切就都会搞好的,而对环保法置之不理,造成了地方保护主义极为严重。三、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我区大部分农村干部,政策性意识浓厚,法律性意识较淡薄,致使许多法律法规在农村实施过程中给以政策化,以政策的原则性`实践性、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造成农村市场经济法治建设障碍重重。再由于农村环保法在我区大多农村干部群众头脑中仍是一个未知数。从而出现了一些农村干部为了本乡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策略采发展经济。同时,一些农民缺乏接近环保法、了解环保法,认识不清环保法的内在经济动因,而为了自己一时的经济利益滥伐林木,大肆捕获珍稀动植物,过度放牧,加剧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主要内容与目标任务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1.调整农村能源结构,推广使用电、水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十一五”期间,使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达到20%以上。

2.结合生态区创建,大力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十一五”期间,使全区农村空气、水、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饮用水合格率达到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3.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对严重缺水、无路、少田地等居住条件恶劣地区及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的农村居民实施搬迁,向集镇或农村居民点集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二)防治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禁止向农业生产基地超标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倾倒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和城镇生活垃圾,控制工业、生活“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2.开展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全区推广农林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开展农业有机废物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的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力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使全区农药使用强度控制在6.0公斤/公顷以下,化肥施用强度控制在260公斤/公顷以下,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达到15%以上。

(三)保护、合理利用与增殖自然资源

1.切实加强水、土地、森林、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环境管理,严格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对资源开发重点建设项目,要求编报水土保持方案。

2.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河(库)源头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及生物多样性丰富典型地区,抓紧新建、扩建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三、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1.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要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积极协调和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区直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应做好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计划、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应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与管理,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二)财政倾斜,市场化运作,为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投入保障

1.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建立政府引导资金,通过政府投入、股权收益适当让利、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水权转让、矿业权招标、水域有偿开发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2.积极争取上级环保部门的资金支持。一是争取本级排污费资金的征缴返回,保证每年拿出50万元用于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要在污染源专项治理、区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改水改厕、能源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

(三)完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加强我区农村环保法的保障作用。(1)、扭转人治化,加强法治化,推动我区农村环保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强法治化是我区农村由以人治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法治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客观需要,是我区农村法治建设的关键,由此,转变农村环保法制建设中出现的以-人治”为核心,忽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而片面发展经济效益的思想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2)、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使之统一化、规范化和高效化。(3)、规范我区农村环保管理体制,促使此体系高效实施。为了在我区农村有效实施环保法,必须提供一套强有力的管理体制作保障:基于目前的管理体制,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外,还应建立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制度,农业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兽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等。(4)、健全执法机构,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要不断提高我区基层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使其能抵制各种腐败现象的侵蚀,严格依法办事,作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五、在全区范围内,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

2.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布局、工程立项,土地征用流转、生态移民、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

(四)加强舆论引导,重视科技创新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第5篇

这次全区农村工作会议,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区委、政府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央、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区委十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分析我区“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安排部署2006年的工作。刚才,政府副区长胡万斌同志传达了全市农村牧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区委副书记贾粉兰同志代表区委、政府全面总结了2005年的农村工作,安排部署了2006年任务,希望各部门和乡镇的同志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非常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社会各方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做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决策,几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威力。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到了重要战略位置,确立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发展方针,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区委、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工作,把郊区一乡一镇的发展纳入了集宁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并作为城市规模扩张的延伸,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几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自然和市场规律,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强服务,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些年来,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相比,滞后于城市的发展,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还非常落后。这已经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一。

为此,我们必须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正视并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全区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这个高度出发,更加自觉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抓出成效。我们必须拿出只争朝夕,苦干实干的拼劲,奋力赶超,加快发展,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把农村工作贯穿于全区总体工作的始终,真正融入到各个方面,以城市的发展来促进和带动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建设新农村。只有我们把农村工作做好了,农业增效了,农民增收了,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了,这才能算作落实了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和谐发展,才能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把握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大历史任务,也是长期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实字当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尊重规律,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决不能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

春节前,根据上级的部署,我区按照以强带弱的原则,对郊区的乡镇布局进行了调整,撤销了基础条件较差的黄家村乡,一分为二划入基础条件较好的马莲渠乡和白海子镇,这对于加快郊区建设新农村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新的条件。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区委十届九次全委会议精神,切实强化农村工作,认真抓好落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认真落实中央20字要求,坚持三个原则,抓住四个关键环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