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文化营销

旅游文化营销范文精选

旅游文化营销

旅游文化营销范文第1篇

南川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幅员2602平方公里,人口66万。2009年,重庆市委书记视察南川,并为南川作出了“135”发展部署,即打造一个渝南黔北区域经济中心,实现重庆卫星城、都市后花园和特色旅游区三个定位,发展铝工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民营经济、特色农业五大产业。南川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城,已经向区域经济中心城、开明开放城、生态宜居城、旅游度假城全面迈进。

国际知名学者余秋雨曾说,一个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做好旅游和文化的结合文章,让人们去旅游、投资、创业、生活、居住。而重庆市南川区正在为实现这样的结合而努力。因为作为重庆市重点打造的城市名片、南川区“旅游立区”的重要抓手——中国·重庆金佛山国际旅游文化节,从第二届开始将于每年5月13日在南川举办。也就是从今年起,每年5月的南川都将成为重庆、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

4月15日,南川区相关领导在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厅,召开了中国·重庆金佛山国际旅游文化节的新闻会,将顶着红盖头的第二届中国·重庆金佛山国际旅游文化节带到了众人的面前,也吹响了“旅游目的地魅力金佛山”主题旅游文化节的号角。

天时地利旅游立区

金佛山又称金山,古称九递山。体量宏大、景点壮观的景区;结合完好的山势、山形、山林;种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极具特色的地质地貌;独特的天景资源;无可比拟的金佛山五绝:银杉、银杏、方竹、大叶茶、杜鹃花等等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成就了金佛山诸多殊荣:重庆市最早且唯一拥有部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科普教育基地、自然遗产和中国最具影响力旅游景区,曾先后两次以其生物多样性特点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特征被列入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预选名单。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牵动着南川区领导的心。

2009年,重庆市委书记视察南川,并为南川作出了“135”发展部署,即打造一个渝南黔北区域经济中心,实现重庆卫星城、都市后花园和特色旅游区三个定位,发展铝工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民营经济、特色农业五大产业,为南川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此时,南川区找到了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好路子:以打造都市后花园为契机,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旅游。“旅游立区”的战役随之打响。

细节着手提升品质

2010年8月8~18日,第一届中国·重庆金佛山国际旅游文化节在南川成功举办。短短十天里,金佛山迎来了5万人次的参会嘉宾和游客,签订经济合作项目19个,协议引资70多亿元。

既然首届节会的举办取得了这样好的成绩,许多人不免要问为何又将第二届旅游文化节的举办时间从去年的8月18日换成今年的5月13日?重庆市南川区委副书记曹清尧这样回答:“第一届旅游文化节是在8月18日,此时正是炎热之时,很多人都到南川去避暑,这就导致了节会和平时游客接待的冲突。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游客住宿接待,我们把第二届旅游文化节提前到了5月13日至19日,一来是为了避免冲突,满足节会期间游客的需求;二来5月份正是金佛山大型乔木杜鹃盛开的季节,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将会给旅游文化节增彩添色;同时,5月份气候宜人,也很适宜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因此从本届开始我们提出‘年年513相聚金佛山’的口号,将旅游文化节定在每年的5月13日。”

此外,南川已经采取措施,解决首届旅游文化节举办时出现的欣赏景区排队时间长、停车困难等问题。如为减少排队时间,南川区在金佛山建成了现在的西坡索道,每小时游客运送量达到1400人,若同北坡的索道同时使用,每小时可运送游客达2000人,极大减少游客的排队时间。

为了更好地将本届金佛山旅游文化节推向世人,南川区坚持“政府做形象、企业做营销、经费相配套”的原则,强化政府扶持和引导,培育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特色购物场所,建设一批旅游接待设施。在央视等媒体整体策划宣传“山即是佛、佛即是山——重庆金佛山”旅游形象,营销南川旅游产品。以金佛山国际旅游文化节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打造金佛山旅游品牌,进一步拓展客源市场,扩大南川旅游对外影响力;组建营销团队,加强与知名旅行社合作,制定营销激励政策,强势宣传营销南川旅游。认真实施“十个一”工程(一批广告、一系列歌曲、一个频道、一套宣传画册、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系列出版物、一台文艺演出、一批导游、一个旅游文化节),塑造南川旅游整体形象。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南川区在景区门票上也开动了脑筋。南川区副区长简支全说:“就现在我们已经对外开放的景区金佛山来说,现在的门票价格是每人75元,神龙峡的现行门票则是每人120元。而在第二届旅游文化节期间,所有景区的门票一律20元/人。不仅如此,现有的两条上山索道,在节会期也会打五折。”

借力用力加快发展

2008年7月20日,“五个重庆”即“森林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宜居重庆”作为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在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被浓墨重彩地提出,成为重庆市的战略决策。在“五个重庆”的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南川区制定了符合自己发展的“五个南川”战略。

“畅通南川”重在提档提速,完成渝湘高速公路水(江)武(隆)段,开工建设南川至万盛高速公路,改建出口通道、联网公路和旅游公路74.5公里,油化硬化通村公路300公里。发展农村客运,加强城区交通管理,进一步规范客运秩序,达到D类城市优秀管理水平。加大收费公路站点的整合撤并力度。

“森林南川”重在增绿增效,全面推进“五大工程”,着力创建市级森林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森林覆盖率提高1.4个百分点,达到45.8%。林业总产值达到4亿元。严禁乱砍滥伐,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

“健康南川”重在强身健体,建成规范化乡镇卫生院5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儿童和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90%,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到310/10万以下。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占比达到30%;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到82%。

“平安南川”重在和谐稳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重庆下达指标以内,严防发生重特大事故,严防发生影响大、危害大的各类案件,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信访总量和批次分别下降10%;巩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成果。

“宜居南川”重在完善功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增加2平方米,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改善城区空气质量。改造、建成一批巴渝民居,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

“五个南川”的每一项都将直接或间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2011年2月18日,首次南川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功召开,标志着南川区“实施旅游立区战略”、“建设金佛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幕的拉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4个文件的出台,各项含金举措的制定印证了南川不仅要发展旅游,还有发展好旅游的决心。

随着“旅游立区”思路的明确,南川区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依托金佛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重庆主城富集的高端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内涵适应旅游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整体策划,以点带面,增强旅游城市影响力,全力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南川区旅游局局长吴意迪介绍,南川旅游将全面提升和整治旅游环境、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将建设金佛山北坡宾馆、金佛山温泉主题酒店、黎香湖酒店、天星五星级酒店、山王坪酒店等十大五星级旅游饭店,以及一批经济型酒店,创建各具主题特色的星级农家乐300家,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南川还将加大旅游营销力度,不仅办好每年一度的金佛山国际旅游文化节,打造金佛山旅游文化亮点,还将策划创新冰雪节、高山避暑季、杜鹃花会、大有年猪文化节等品牌性节庆活动,举办各种大型会议、展览和乡村旅游文体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并设计十大旅游精品线路,培育西南地区、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以及海外等十大客源市场,提升南川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实现到2015年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把南川打造成为国际生态休闲、养生养心度假目的地的目标。

第二届中国·重庆金佛山国际旅游文化节(以下简称文化节)十大活动:

一、5月13日晚,文化节开幕式暨大型主题文艺晚会。国家有关部门及重庆市领导将出席开幕式,晚会内容丰富、演员阵容强大,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文艺家将登台演出。

二、5月14日,文化节论坛。台湾佛教高僧海涛法师等佛教、旅游文化等知名大师、学者将齐聚金佛山,就佛教与旅游、旅游产业中文化元素的探求等方面作专题演讲。

三、5月13日至14日,中日韩围棋高手邀请赛。重庆籍围棋国手古力、韩国围棋第一人李世石、日本围棋金童井山裕太将在金佛山景区“论剑”。为增强比赛互动,还将于比赛前举行大型棋迷见面会。

四、5月18日,金佛山啤酒狂欢夜暨摇滚音乐会。国内知名乐队将到场助兴,动感十足的摇滚音乐,时尚劲爆的舞蹈与啤酒竞饮、啤酒品牌系列产品秀结合,托起浓厚的群众文化氛围。

五、第二届中国·重庆金佛山国际美术摄影大赛。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征集以金佛山为主的南川各景区原创美术摄影作品评奖,多角度展现金佛山的壮丽美景和特色旅游文化。

六、第二届金佛山大学生国际登山邀请赛。京、津、沪、渝“211”大学学生会主席、港澳台名校学生社团负责人、在渝留学生代表将共攀金佛山。

七、招商引资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电子信息、汽车配套、生态农业、铝镁产业、轻工制造、旅游、中药材等相关企业将与南川区签约投资项目。

八、民俗花车巡游活动。以“五大园区”建设为主题装扮花车,并辅之以高跷、花船、腰鼓等巡游方队,充分展示南川建设成果和民间文化。

旅游文化营销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旅游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湖北省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与资源开发的匹配现状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与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与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著.顾建光,高云霞译.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旅游文化营销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旅游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湖北省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

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与资源开发的匹配现状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与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与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著.顾建光,高云霞译.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旅游文化营销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品牌建设;社会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十分迅猛,全国范围内各地纷纷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推进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是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对于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是顺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在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乡村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进而确定发展目标和定位,推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方面,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围绕市场这一核心要素进行品牌定位,突出自身乡村旅游特色,深挖自身文化内涵,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一)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乡村旅游的基础是乡村的田园风光和特色活动。通过市场化营销吸引城市居民来到乡村进行旅游,以满足其娱乐需求和回归自然需求。这种旅游方式不仅能够推动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还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当前网络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在此背景下,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强烈,旅游出行不仅要满足个体的观光需求,同时文化需求也不断上涨。当前落后的乡村旅游产业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传统的经营方式也不能适应当前市场化的旅游发展形势[1]。当前乡村旅游正处在转型发展阶段,应该将品牌建设融入到乡村旅游之中,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品牌创新理论。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出发,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品牌建设道路,促进农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一,品牌个性化、差异化原则。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同质化严重,地区之间差异不够明显。因此,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品牌差异化营销和发展,如“一村一品”战略。农村旅游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定位是农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挥特色区位优势,在乡村旅游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第二,系统设计原则。通过对乡村旅游品牌系统设计能够提升视觉形象和整体素质,有助于旅游者增强品牌的辨识度和认可度。在乡村品牌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服务质量和创新性,赋予品牌建设真正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内涵和特色服务。在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地方特色,从而更好的吸引消费者旅游观光。第三,可持续发展原则。品牌形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定位之初要综合研判地区区位优势,不能目光短浅,要从地区发展的可持续角度进行考量,因此,在品牌形象定位中,要将其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地区的资源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进行农村旅游品牌开发和建设,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实现农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三)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品牌建设则是乡村旅游能否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的重要途径之一。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者提前掌握自身现有的旅游资源,并结合市场需求,明确自身定位,做好品牌营销和管理,从多个层面入手推进本地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首先,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要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优势。地域优势和旅游品牌资源入手。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有效整合,坚持以人为本的旅游品牌建设理念,在经营模式上进行创新,实现乡村旅游产业转型。从乡村旅游品牌分类上看,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型,依托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农田景观,以及经济农作物所组成的农业资源,以此来塑造观光品牌[2]。还有民俗风情型,依托于本地的特色民俗风光,让旅游者有一种入乡随俗的感觉,从而打造新颖宜人的旅游品牌。还有一种是特色产业产品,依托于本地资源和特色产品品牌,为旅游者提供不同种类的旅游商品。其次,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从设计特点看,并不是单一性的设计,需要融入多重元素,因此在具体品牌设计中,对承接单位和团队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核心成员,既需要有一定旅游经验和旅游规划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能够从旅游地区的特色,从长远战略空间策划,品牌吸引力等方面入手,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品牌设计。在品牌设计过程中,要对有一定的乡村品牌设计经验的设计者优先给予支持。设计出符合本地旅游文化特色,能够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旅游品牌,最终不仅满足消费旅游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够带动乡村地区产业发展。

二、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助力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必然会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来影响,特别是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首先,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通过旅游产业带动能够为地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更多周围群众就业,实现农民增收前提下,还能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产业发展,实现农村服务和经营领域快速发展,最终增加地区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其次,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在带动餐饮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同时,还带动了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等行业,不仅让旅游者能够欣赏到优美自然风光,同时还能够品尝到当地特色小吃,购买乡村特产和手工艺品作为纪念品,带给自己得亲朋好友,旅游产业带动商贸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产业链建设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再次,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就是具备良好的交通基础。为优化旅游环境,政府必然会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一方面为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在垃圾处理、环境绿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政府一定要主动作为,积极投入。另一方面,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能够为农村旅游带来更多的游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随着农村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乡村特有的地方文化和民俗正在逐渐被人遗忘,而改造后的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为此,应该注重乡村旅游特色文化建设,对各个乡村特有的风貌和民俗风情加以保护,在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上,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游览,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对乡村的历史文化加以传承和保护。最后,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旅游依赖于本地的自然景观,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对自然景观进行科学的塑造,防止过度破坏。另一方面,随着旅游者的不断增加,也带来了相应环境问题。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乡村旅游进行有效融合。同时要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居民环保意识,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知名品牌数量少,品牌水平不高。从乡村旅游发展时间看,我国乡村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要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特别是在乡村旅游文化建设方面,更是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发展体系。当前,我会乡村旅游建设,还是仍然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自身品牌开发力度不够,乡村旅游与品牌建设之间缺少有效互动,品牌产品开发和推广都不到位,导致乡村旅游知名品牌数量较少。加之,乡村旅游自身产业链不够完善,能够让旅游者尽情游览的知名景点较少,很难带来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文化旅游方面,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投入不够,文化特色和品牌价值融合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品牌产品内容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普遍,乡村旅游开发缺少长远规划、特色不突出。很多旅游者在参加旅游过程中享受的内容和参与度都比较相似。都是以农家乐、农家庭院、农家采摘为主,特别是农家乐开发盲目性较大,政府对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较少,导致产品相对单一,与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相差甚远。缺乏品牌化营销手段,品牌意识欠缺。在乡村旅游品牌打造过程中,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仍然将经济利润作为品牌打造的第一目标,在市场盲目引导下,各地方政府没有从自身区域特色出发,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乡村旅游基本特色没有完全打造出来。加之,产品结构类似、区域环境类似、宣传手段类似、产业规模类似,让旅游者走过一个地方,就已经知道其他地方的旅游特点了,完全丧失了下次旅游欲望。在品牌营销上,依然采用传统营销手段,多在传统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对新媒体利用效率较差,自身缺乏品牌意识,进一步弱化了乡村区域特色,同时也限制了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专业人才缺乏,宣传促销不尽合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大多是由政府主导,旅游公司进行主体开发。特别是一些依托于自然山水的旅游资源开发,周围地区基本都是以农民为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进行开发过程中,需要让这些农民进行就业再培训,但培训效果往往不理想,导致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较差。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离不开产品营销,但当前乡村旅游在宣传促销方面不到位,在包装、营销策划等方面还缺少专业人才,难以将农产品变成商品,产生经济效益。

四、加强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建设,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为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建设效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二者有效协同,进而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首先就应该对旅游品牌进行科学定位。

(一)明确乡村旅游品牌定位

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要想获得理想效果,首先就要明确品牌定位。而要想明确乡村旅游品牌定位,就需要对乡村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进行全面调研分析,通过量化结果提升定位的准确度和科学性。在明确乡村品牌定位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品牌建设,结合自身资源特点,打造自我品牌特色。此外还应该通过专门方法,对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影响力进行评估,为乡村品牌定位提供信息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对品牌的名称标识、图案、口号进行确定。通过品牌定位和品牌建设,在市场上加以宣传引导,从而获得消费者青睐,让乡村旅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深挖旅游品牌文化内涵

乡村旅游品牌的价值与自身资源和文化联系相对紧密。因此,在深挖旅游品牌文化内涵过程中,要打牢旅游资源软硬件建设,并在此基础上从文化资源的内涵挖掘入手,培养符合消费者心中的文化品牌。同时,对现有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旅游文化产业链,创新旅游文化产品,实现从传统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向现代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建设过渡。一方面,在旅游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以地区文化资源为基础,让旅游者体验到乡村文化旅游体验特色。另一方面要加大文化旅游营销力度,推出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既要让旅游者体验到乡村旅游文化特点,也要让旅游者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真正消费者和文化产品的购买者。最后,要不断培养和积累新文化。特别是要将民族地区的特定文化节日与本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对节日旅游进行深入挖掘,定期举办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节目活动,提升庆祝档次和品质,进而吸引更多旅游者前来旅游,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

(三)政府主导加大发展力度

政府一直以来都是旅游产业发展主导者,在乡村旅游还建设过程中,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和主导作用,将乡村旅游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进行规划和部署,地方政府要统一思想,强化对旅游产业服务意识,让乡村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并在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并明确区域产业定位与布局将乡村旅游发展融入进来,进行统一的战略部署,同时还要出台乡村旅游发展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持措施,来推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在传统媒体宣传基础,政府要引导和协调新媒体上积极推广本地区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旅游者前来旅游,带动地区产业发展和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特别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更要将乡村旅游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效融合,让乡村旅游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措施。要进一步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将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中小企业都纳入到产业链之中。并且为产业化发展创造新的平台,通过产业合作,将单一旅游经营个体发展成为旅游集团,从而减少乡村旅游个体经营者成本过高问题,解决好低端乡村旅游恶性竞争问题,实现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农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旅游品牌营销推广

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一环,而要想将乡村旅游品牌推广出去,就需要加大营销推广力度。乡村旅游本土品牌建设是地方形象和文化的具体代表和体现,同时也是吸引旅游者来到此地旅游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当前,消费者旅游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不仅注重旅游消费,同时还需要精神和文化熏陶,因此在营销推广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还需要强调乡村旅游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展现乡村旅游的价值。旅游品牌营销是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当前乡村旅游品牌营销推广日趋多元化,因此在营销手段和营销渠道选择上就要更为科学合理,要实现传统营销和新媒体营销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集中推广和指向性推广,提升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品牌建设最终能够转化成为经济效益,但这一转化过程需要较长时间。这就要求融乡村旅游品牌,具有坚实的品牌保障,能够支撑到品牌效应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这就需要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品牌危机管理,持续提升旅游品牌市场竞争力,始终让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处于不断创新前进之中,成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廖碧芯,张河清.全域旅游视角下博罗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17(01):48-53.

旅游文化营销范文第5篇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与资源开发的匹配现状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与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与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论文关键词:文化旅游旅游文化发展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旅游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湖北省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著.顾建光,高云霞译.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张文.旅游与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