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精选

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如何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果再不注意环境的保护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巨大的威胁。而目前人类环境的现状已经为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对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为此政府动用金融、财政以及货币等各方面的资源与力量,帮助企业摆脱原有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使其加快产业升级的速度,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使我国经济结构向着合理化的方面迈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像造纸行业、钢铁行业、化工行业以及建材行业,都可以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对原有的落后生产方式进行改造。使企业的生产在实现节能减排、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有所进步,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虽然有些绿色节能措施可能会减少企业的经济收入,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牺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绿色经济理念应用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不仅仅会降低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会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现今许多大型的国际企业在实施绿色经济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而且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这些使企业不仅破除了绿色经济对自身所造成的压力,而且还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提高企业对绿色技术实施与研发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促使绿色经济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基本特征

(一)大力扶植绿色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绿色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大力培养以绿色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点,如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型汽车的研制等,使我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竞争中保持领先的地位,加大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投资力度,以及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有利于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资,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实现节能减排计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充分的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在各方的支持下不断地成长与发展,成为社会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更多的企业挖掘出更多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二)实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的“绿色化”。

由于能源与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绿色经济可以避免资源与能源利用方面的浪费,使环境得到保护。绿色化经济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积极的开发新的绿色产业,而且要对传统的污染严重的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以此降低企业生产对环境所产生的破坏与污染。必要时还要淘汰一批产能落后到的企业,以维护当前的自然环境,同时使我国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三、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一)将保护环境纳入到经济综合决策中。

在制定每项经济决策之前,都要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在源头上杜绝一切对环境有破坏的经济行为发生。制定对国家或者是地区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前,要将决策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论证。若对环境的产生的影响超过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则不允许实施。除此以外还应将保护环境纳入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轨道上,将其作为调控经济的一项重要标准。将其与干部的任用与考核进行挂钩,将干部对保护环境所做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效,作为干部调用升迁的一项重要标准,以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二)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绿色经济的发展要以绿色产业的发展为铺垫,一些传统的产业也应进行绿色改造,通过改造将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气、废物等,通过清洁生产、废物交换等手段,最终做到零排放或者是低排放,从而避免了工业生产走入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怪圈。防手发展经济,利用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使资源向绿色产业方面倾斜,使绿色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要对绿色技术研究给予大力的资金支持,提高人们研究开发绿色技术的积极性。关于研发所需要的资金可以由政府予以解决,同时还要加强绿色技术的应用,当技术应用于实践取得成效后,又可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

四、结语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需求侧;绿色经济;发展政策

一、引言

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常态下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曾婧婧和童文思从能源政策角度[1]、武建新和胡建辉、冯严超和王晓红从环境规制政策角度[2][3]、王锋等从金融集聚角度[4]、任阳军和汪传旭从城镇化角度[5]、李斌和苏珈漩、孙瑾等从产业结构角度研究了相关政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力[6][7]。已有研究多是基于经济的供给侧,而关于需求侧的绿色经济政策研究较少。彭斯震和孙新章对中国绿色经济战略的研究中提出构建全社会绿色消费模式,实施绿色消费补贴等政策,但并未进行深入论述[8]。与文献研究中所体现的重供给,轻需求相一致,近几年各地的绿色经济发展政策实际上是以“供给侧”为主要发力点的,尽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各种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得到了限制,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对于在企业中真正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彻底激活绿色经济创新,依然任重道远。进一步深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仅依靠供给侧的税收、投资、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奖惩是不够的,还应当积极探索需求侧的政策创新,双管齐下,这在当前中产阶层日益壮大,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尤其重要。目前已有的需求侧政策非常单薄,主要是政府采购对于环保产品的优先选择,这对于庞大的经济规模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未来需求侧政策的创新应着眼于调动消费者群体的力量,从消费端实现“良币驱逐劣币”,即让绿色产品消费成为主流,从而倒逼企业进行“绿色转型”。以这一角度为出发点,本文从建立全面绿色产品分级认证制度、鼓励零售业绿色转型、发展绿色消费金融等五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探索建立全面的绿色类产品分级认证制度

中国目前在绿色、环保方面的认证很多,比较常见的有绿色食品认证、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这些认证的推广和实施对于促进绿色消费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许多知名企业通过了认证,起到了很好的社会示范效应,但这些认证很多并未分级。未来随着越来越多企业通过绿色类认证,可以预见这类未分级的认证对于企业的区分效果就不再明显,从而对于进一步推动绿色消费、促进企业绿色升级后继乏力。比如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并未设定不同环保等级,因此对于企业在获得该项认证之后进一步提高环保水平并没有提供有效的激励。此外,进行分级认证,可以降低消费者的学习成本。比如绿色食品方面的认证有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普通消费者不能从字面直接比较不同认证食品的优劣好坏,但如果将这三种认证合并为一种,并改为分级认证,比如改为类似于能效等级认证的绿色食品一级、二级、三级,那么消费者就能很直观地了解不同食品绿色等级高低。同时,建议相关部门探索逐步推进、最终建立全面的分级认证制度,合并、减少认证的类别,并且对于某些重要绿色、环保认证实施强制认证制度。

三、推动消费升级,发展绿色零售业,促进绿色消费

信息不对称是阻碍绿色消费的一个重要问题。消费者虽然有绿色消费的愿望,但是在消费中一方面由于知识的缺乏,对绿色、环保产品的辨识力差,从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对绿色、环保等认证及相关知识的宣传,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另一方面,即使产品上有明确的绿色、环保认证标识,但是消费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及分析手段,依然对产品存在信任问题,害怕买到假货。如何缓解信任问题是促进绿色消费的另一个关键点。目前在农产业零售业中出现的大量专门化的有机农产品超市为解决消费者的信任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即零售企业以自己的信誉为所售商品的绿色属性进行背书。这一新型的绿色农产品零售模式对于促进绿色/环保产品销售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相关部门应主动采取政策,鼓励其他类型产品的批发、零售商向绿色、环保转型,比如建立更严格的绿色/环保产品准入制度,拒绝采购没有获得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节能认证等绿色/环保认证的产品,建立一批以绿色、健康、节能、环保为宗旨的高品质批发、零售市场品牌,从而与政府采购一起形成推动绿色消费,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合力。

四、鼓励发展绿色消费金融

得益于消费升级与收入提高,消费金融是近几年增长最为迅速的金融领域之一。通过发展绿色消费金融,引导购买力流入符合绿色、环保规范的企业,对于促进企业绿色升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绿色消费金融发展的前提首先是要求绿色/环保产品显性化、易识别,其次是要具备一个庞大的绿色消费者群体。目前这两个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因此绿色消费金融已经具有了实施的可行性。建议相关金融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加大对绿色消费金融的支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绿色消费金融产品创新,对消费者购买获得环保认证、节能认证等绿色、环保认证的产品提供更优惠的绿色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采取积极的金融政策,有效降低绿色消费金融的资金成本,促进绿色消费金融业务的开展。此外,还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探索金融与绿色生活行为的创新性结合。比如,借鉴支付宝“蚂蚁森林”、众安“步步保”产品的成功经验,在更多的领域内探索将绿色生活行为货币化,进而信用化,激励消费者绿色生活及消费行为。

五、实施更加积极的需求侧税收政策,稳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绿色产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对于绿色产品消费有着重要影响。绿色、环保产品由于受到技术等各方面限制,生产成本高于其他成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因此建议对于绿色、环保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给予税费上的优惠,有效降低其市场价格。推进需求升级,必须保证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高。近年来,中国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水平,对于刺激消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受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这一减税政策的效果部分被抵消,发展绿色消费这种高水平的消费,还需进一步实施更加积极的税收政策,显著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六、强化法律保障,提振消费者信心

促进绿色、环保消费的增长,依赖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心。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对于消费者信心的形成必不可少,有关部分应将加强对于绿色、环保认证机构的管理,加大对于违法违规的惩治力度,维护绿色、环保标准的权威性;修改相关法规,更加严厉打击各种制假贩假、以劣充好行为,净化市场环境;推进黑名单及市场禁入机制改革,提高产污排污的成本。

参考文献:

[1]曾婧婧,童文思.能源政策如何作用工业绿色经济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2):19-28.

[2]武建新,胡建辉.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探索,2018(3):7-17.

[3]冯严超,王晓红.环境规制对中国绿色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1):136-144.

[4]王锋,李紧想,张芳,吴艳杰.金融集聚能否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17,22(9):39-47.

[5]任阳军,汪传旭.中国城镇化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7,36(12):72-78+98.

[6]李斌,苏珈漩.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吗?——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6):32-37.

[7]孙瑾,刘,周钰迪.中国对外开放、产业结构与绿色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14(6):172-173.

[8]彭斯震,孙新章.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挑战和战略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1-4.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困境;策略

如何深化发展,是党的十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点,也是步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平稳发展的关键。在三十余年的改革发展中,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充分表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效,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肯定。但是,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正日益凸显,深化发展的思考题持续发酵,构建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推进绿色经济的战略性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存在诸多的发展困境,困境背后的症结所在,强调深化绿色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文立足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困境,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如何深化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困境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下,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依靠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型,显然无法实现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达沃斯的“环境可持续指数”报告中,中国在全球排位133位(全球144个国家(地区)),所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就是,资源开发、环境污染都处于超负荷状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日益突显。我国地域辽、资源丰富,但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基数、有着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的窘境。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PM2.5值爆表”,“北京被雾霾笼罩”……,这些环境问题成为热搜词。转移、停产、限行等措施相继出台,“人心惶惶”的环境问题被点燃。

因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症结,绿色经济发展的推进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增速的高,带来的不应是污染的高排放、也不能是能源的高消耗,而是高效、洁净的经济体系,这才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共识,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虽然我国在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之上,做了诸多的努力,但发展的困境依据存在。首先,我国资源丰富,但能源资源的空间布局呈现出“双重性”不平衡,绿色经济的发展成本过高。绿色经济发展还是过于依赖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供应格局,仍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绿色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尚未完全体现,转变能源供应格局,走清洁、新型能源之路的困境仍然存在;其次,绿色经济单靠政府一方参与,显然无法形成有效的发展。而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恰恰就是政府“一肩挑”,而企业、个人鲜有参与,企业的环保社会责任未能充分体现。于是乎出现,国家大力倡导并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而企业、个人无动于衷,基于利益的考虑,高烟囱、暗流排放等问题依据十分严重。这就说,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参与面狭窄、政府单打独斗的困境;再次,经济要发展是中国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但要实现传统粗放型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如何实现平稳状态下的过渡,依旧是绿色经济无法回避,也需要有待进一步克服的重要问题。

二、深化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策略

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在发达的美国、英国等国家,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所出现。但相比于国外,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困境构成,有着中国的国情因素,有着改革发展大背景下的因素影响。因此,实现绿色经济的稳步推进,是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必然举措。绿色经济的发展,应走友好节约型的经济发展道路;打造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建立绿色经济长效发展机制,形成发展合力,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

首先,立足基本国情,把握经济发展方向。绿色经济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战略发展选择。因此,发展的基础点在于牢牢立足基本国情,把绿色经济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实际出发,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为绿色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在条件。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其功劳,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充分立足基本国情,强化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通过减轻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在绿色产业上的投入力度空前。国家用于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建设的4万亿元投资,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打造了发展的道路,让绿色经济发展的方向更加明朗、灿烂。

其次,借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绿色经济转型。步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关键还是在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激活产业经济活力。为此,绿色经济的转型发展,应借力于此次的产业结构升级,在资源节约、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1)逐步解决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资源问题,提高清洁、高效能源在产业发展中的供给比重,进而转变当前以煤炭消耗为主体的能源供应格局;(2)注重节能环保技术的创新、新能源的发展,着力打造“绿色产业”,进而形成绿色经济产业带;(3)倡导绿色经济发展,在行政管理、政策导向上,部署更加全面发展的绿色经济。不仅是政府,还有企业、个人,社会各方都应积极参与,将绿色经济的“蛋糕”做大,让绿色经济发展的惠及每一个人,将绿色经济发展成为一种共识,更是一种责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是一个过程,现有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不可能让绿色发展一蹴而就。因此,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在所难免,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发展措施,深化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何新安.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07).

[2]陈汉金.中国绿色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经济发展的背后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即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和浪费、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生态系统的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以达到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的。同时,绿色经济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重要特征,以经济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为内涵,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在内的高技术产业,有利于转变我国经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集约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1]会上对还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市场竞争等九方面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绿色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是符合当今我国基本国情的。只有以“绿色经济”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中国“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经济”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的,他主张从社会和生态的角度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经济”,即不会因为盲目追求经济量的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不会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2]之后,联合国又将“绿色经济”定义为:改善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同时极大地降低环境危害和生态稀缺性的经济模式。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视域下,“绿色经济”具有更丰富更具体的内涵。

(一)“绿色经济”的宗旨是以人为本

纵观我国近两年的会议和报告,无论是宏伟目标还是战略部署,以人为本是最主要的宗旨。从人民的角度作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整个民族未来长远大计的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充分理解。所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能再单纯地以GDP的发展速度和增长总量为主要目的,而应该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到真正依靠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特别是以人力市场机制做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实现绿色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有效流动配置,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而使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自始至终建立在稳定有序的人力资源支撑能力的基础上。就如宇春祥所说,“经济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追求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是绿色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根本动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绿色经济的根本目标”。[3]

(二)“绿色经济”是以质量和效益为发展目标的经济

新常态视域下,经济发展的条件出现了新变化。生产要素上,开始了由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的转变;市场竞争上,开始了由主要以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为依托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竞争的特点;资源环境的利用上,开始了由过去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空间相对宽松的状况转向环境承载力减弱以致于将要达到上限的状况,人民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迫切。这些情况的新变化,都要求在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虽然发展是第一要义,但不是盲目的。我国经济不仅要保持稳速的增长,更要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即“绿色经济”发展要摒弃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以最少的要素投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付出产出最多的产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果不彻底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会缺少基本的保障,也不利于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要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发展目标的“绿色经济”。

(三)“绿色经济”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机制

“绿色经济是以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为必要内容,以经济、社会、自然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落脚点,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得为目标的一种发展模式”。[4]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粗放型发展和粗放型的消费对我们现在的环境和资源的损耗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为我们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如果只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而不管资源利用和环境破坏的程度,这是和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背离的,所以走建设资源利用集约型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的经济发展道路,即”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势在必行的。这也是我们放弃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模式,实现经济转型,破解环境污染、寻找蓝天白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选择,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机制。

三、推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路径

“绿色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不仅可以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可以到达保护环境的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绿色经济”发展有内在统一性,“绿色经济”要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平常心态,使经济发展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越,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为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绿色经济”在中国土地开花结果,我们需要作出以下措施。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政府要继续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税费等方式引导企业进行高技术、低污染产品的研发,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过剩产能,以补贴的方式推动节能产品的市场推广。其次,从企业层面上,生产经营者在获取利润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最后,在社会层面上,我们要坚决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能环保,为中国绿色经济做出贡献。

作者:李亚楠 郭元飞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参考文献:

[1]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报告[R].北京.2014.

[2]皮尔斯.绿色经济的蓝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9-115.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1沈阳市产业发展方面仍存在诸多制约,传统的产业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传统主导产业耗能较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紧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低;高新技术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沈阳市传统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并对环境安全产生持续压力,如辽河、浑河(沈阳段)的干流水质基本达到Ⅳ类水体标准,而其他11条重要支流河还只是消除了劣Ⅴ类水质。另外,沈阳市生态资源呈现植被生态功能低下、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城市生态环境呈现水生系统失衡等问题。

2沈阳市发展绿色经济的机遇应对金融危机引发对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视,绿色经济从学术研究层面走向国际和国家政策操作层面,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对策。发展绿色经济也是沈阳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沈阳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增长极,区位优势将带动沈阳绿色经济发展。2010年4月,沈阳经济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上升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就要实现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沈阳经济区提升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政策机遇。国家发展战略为沈阳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政策机遇。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给沈阳提供了实现产业升级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大决策,为沈阳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3沈阳市发展绿色经济的挑战目前,沈阳绿色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沈阳市经济发展表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特征,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弱化了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沈阳市以第二产业为主尤其是重工业比重居高位的产业结构将加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随着沈阳市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沈阳市核心城区及邻近地区对资源的需求将日益迫切,必将使资源承载力难堪重负。据预测,到2020年,水资源的缺口将达1亿立方米,对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也难以改变,沈阳市发展绿色经济面临很大的资源供给压力。

二、沈阳市发展绿色经济的路径

(一)构建具有沈阳优势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核心,加快推进化工、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创建绿色服务业体系,充分发挥沈阳市区域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构建包含绿色金融业、生态物流业等业态的绿色服务业体系。

(二)节能减排,开发利用“绿色能源”促进资源节约,做好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各项工作;以节能减排为倒逼,把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实施燃煤锅炉脱硝改造,促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快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原油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结构转变,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有序开发。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包括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如加强辽河、浑河、蒲河流域生态治理和棋盘山、卧龙湖生态保护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污染环境等。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继续推进“青山”、“碧水”、“蓝天”工程。

(四)强化政府职责,加强环保制度和法律执行力度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职责。要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大财政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快环保物联网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完善绿色经济发展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加强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执行力度。

(五)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沈阳实际,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