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医学护理对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影响

医学护理对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我科自1993年2月~2006年4月来收治的脊髓损伤症患者共89例,其中男48例,女41例,年龄20~68岁。根据是否接受过CMC分组,A组:接受过CMC,30例;B组:未接受过CMC,59例。

1.2方法

1.2.1CMC:包括长期参加我科开办的脊髓损伤家庭学习班(主要讲解此类疾病的特点、治疗重点、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患者的身心健康、家庭康复的意义等。每次根据学员的反馈,及时调整讲解重点,纠正不正确的康复操作及思维);定期来我科脊髓损伤专科门诊复查,必要时行尿流动力学等检查,调整治疗方案。

1.2.2入院患者:详细询问既往诊治过程,是否参加过我科开办的脊髓损伤家庭学习班及参加情况;详细检查肢体运动、感觉情况、软组织损伤情况(神经性溃疡及压疮);行尿流动力学、泌尿系造影、尿培养等检查。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对两组病例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检验。

2结果

2.1A组病例各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性溃疡者2例

(6.67%),分别于第1跖骨基底部面和第5跖骨基底部外侧;压力性压疮3例(10%),其中2例位于骶尾部,1例位于坐骨结节;运动介助5例(16.67%),其中2例小腿支具,2例持拐,1例轮椅;尿道感染5例(16.67%)(临床症状和中段尿培养均达诊断标准);上尿道扩张2例(6.67%)(诊断依靠上尿道造影)。

2.2B组病例各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性溃疡共11例

(18.64%),其中5例位于第5跖骨基底部外侧,3例位于第1跖骨基底部跖面,2例位于足跟部,1例位于第一趾背面;压力性压疮22例(37.29%),其中13例位于骶尾部,5例位于坐骨结节,3例位于大转子,1例位于胫骨结节;运动介助者11例(18.64%),包括4例小腿支具,2例持拐,2例轮椅;2例学步器,1例长期卧床;下尿道感染31例(52.54%);尿道扩张12例(20.34%),上尿道扩张12例(20.34%),下尿道感染和尿道扩张诊断标准同A组。

3讨论

脊髓损伤多由于脊柱骨折、脱位引起,按照其由轻到重的程度及临床表现,分为:脊髓震荡、不完全截瘫,完全性截瘫[2],下肢截瘫是其主要表现。由于肢体失神经支配或支配异常,肢体感觉减低、皮肤失神经营养,对持续或反复受压耐受降低等因素导致肢体末端或骨性突起处稍受冷热、外伤或压迫即可导致神经性溃疡或压力性褥疮。膀胱的排尿功能需要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密切调协,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受大脑与骶髓中枢的支配。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失去大脑控制,骶髓或其以下部位损伤,则排尿功能推动中枢神经控制,导致排尿功能乱或丧失,易出现下尿道感染或继发上尿道改变。故脊髓损伤患者软组织和泌尿系的并发症发生率高,本研究的结果亦说明了这点。我们通过综合性医学护理(CMC)A组软组织和泌尿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这说明综合性医学护理(CMC)能降低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

CMC过程中,首先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可能发生并发症的机制,并针对性地进行有效防治,如神经性溃疡及压力性褥疮主要发生原因,可协助患者勤翻身,每2小时变换体位1次,对受压处进行按摩,骨突处放气圈,使用防压疮气垫,同时肢体末端避免过冷及过热刺激,穿宽松鞋、避免长时间的活动和行走等。对预防下尿道感染及上尿道扩张,若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膀胱压力增加,则可定期行间歇性清洁导尿,必要时可短期留置尿管,此过程中注意定期更换尿管及加闭尿管,训练膀胱功能,多饮水[3]。尿路康复可采用间歇导尿法、手压逼尿法或阴茎套储尿,并教会家属方法,适当给患者增加饮水量以防尿路感染或结石。对尿失禁患者行功能性电刺激胫前肌或直肠或阴道,刺激盆底肌有助于使其建立自动膀胱[4]。同时定期复查尿常规及尿流动力学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处理,必要时行尿道切开膀胱成形等手术,以降低上尿道损伤的发生率。同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给予心理支持,让患者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在此研究中,A、B两组之间的运动介助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CMC并不能改变疾病本身的进程,为预防疾病的发展,还尽快需要手术等治疗。

综上所述,综合性医学护理(CMC)对脊髓损伤患者疾病本身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