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音乐艺术教育在儿童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音乐艺术教育在儿童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一、音乐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历史渊源

早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便在《美育书简》中阐述了艺术与道德的密切关系。另外,柏拉图也创立了乐教的思想,认为“整个教育应基于音乐”,音乐对人,尤其是儿童及青少年,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同样,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由此可见,西方的教育家认为音乐艺术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能够塑造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在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便将音乐艺术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他认为,礼可以安上治民,乐可以移风易俗,道德品质培养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来推动人的道德观念的发展,最终培养完美人格和道德修养。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非常重视音乐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他认为,艺术能够使人的道德品质更加高尚,能够使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二、音乐艺术教育在儿童德育中的独特优势

音乐艺术教育能够引起儿童情感的共鸣,从而促进其道德认知的内化。长期以来,儿童的德育工作主要以专门化的思想品德课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主要是让儿童能够对社会中的是非、善恶、美丑进行认识、判断和评价,形成道德辨识能力。然而,良好的道德认知并不一定能够促使道德行为的发生,只有当这些认知激发起儿童积极的情感,才能内化为其固有的品质。而音乐艺术教育不像专门的道德教育一样具有外在灌输性,音乐能够引导人们产生对美的感受、鉴赏,儿童在音乐艺术教育中能够自始至终的伴随着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其提高觉悟,形成崇高的道德品质。音乐艺术教育能够从儿童的兴趣、爱好出发,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其道德品质。兴趣是个体行为产生的原动力,能够激发儿童道德行为的产生。然而,以往的道德教育具有强制性、刻板性的特点,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比较单一封闭,停留在传统说教的层面。这种教育内容及形式显然和当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格格不入,以至于教育效果不明显,甚至可能会让儿童产生抵触和逆反的心理。而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引儿童对教育内容的兴趣。运用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特点,能够对儿童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与感染,使道德规范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其心灵的深处。音乐艺术教育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净化儿童的心灵。现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都难以摆脱“分数论”的观念,认为对儿童进行道德培养就是上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而进行道德培养的基本方式就是课堂灌输的方式,企图在短时间内通过提高其道德认知的方式促进其道德行为的发生。而音乐艺术教育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引发儿童感情的激荡,形成共鸣,能够用情感和道德的力量征服人心,深入到儿童的心灵深处,从而引导其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道德观念,塑造完美的人格,最终影响儿童整个人的精神面貌,这比理论说教更容易深入人心。

三、运用音乐艺术教育培养儿童道德品质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道德培养并非音乐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音乐艺术教育虽然具有德育的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道德水平的提高。然而,审美功能才是是音乐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德育功能只能通过审美这一环节才能实现。因此,我们不能过分的强调音乐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而忽视其本质的功能。在实践中,只能通过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儿童的心灵,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并非所有的音乐艺术作品均能够发挥德育的功能。虽然音乐艺术教育中的“美”与道德教育中的“善”具有紧密的联系,但二者并非完全等同。音乐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情感也不直接等同于道德情感,单纯的乐音能够唤起儿童的审美情感,但并不能直接激发个体的道德情感。另外,健康的音乐艺术素材才能够起到德育的功能,而如果音乐艺术素材的选取违背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则不可能发挥德育的功能,甚至会对儿童的思想道德品质产生消极影响。

作者:林庆楠 李晓静 张冉冉 党安收 单位:菏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