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学课程

音乐教学课程范文精选

音乐教学课程

音乐教学课程范文第1篇

蔡元培在音乐教育的方法上主张灵活自然,不要机械刻板。他说:“儿童本喜自由嬉唱,现在的学校内,却多照日本式用1234567等,填了谱,不管有无意义,教儿童去唱。这样完全和儿童天真天籁相反。……实则我们中国,也有箫、笛等简单的乐器,何尝不可用?不要事事模仿人家,终不免带着机械性质,于美育上,就不可算是真美。”也就是要求搞音乐教育的人,要从儿童的天性出发,遵循音乐教育的规律,根据我国自己的国情,因地制宜地用民族乐器代替西洋乐器进行音乐教学。

2.力求音乐课程体现出是培养听觉的音乐艺术

黄自深信在适当的环境与训练中可以发挥人爱好音乐的天性,欣赏的目的在于保持这种天性并发展它,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生活的需要。而欣赏又分为: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理智的欣赏三种层次。丰子恺也提出“宜以声乐为基础,以器乐为本体”的观点,并主张在小学阶段以训练唱歌为主,到了初中阶段就可以在兼顾唱歌的基础上,适当地兼修一些器乐,以提高学生器乐的鉴赏能力。他说:“艺术必以感觉为主而思虑为宾,艺术的美主要在于感觉上,思虑仅为其辅助。……至于音乐则本质上与思虑关系更少,几乎全是感觉的事业了。”他们都主张用感觉去理解音乐,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在激起感情共鸣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音乐课程教学侧重不同

曾志曾说:“既用西谱矣,而不知乐典,不知教授法则,教授者无从下手。”因此从他参与学堂乐歌的活动开始,就在理论工作方面付出了相当多的精力,他认为:“乐典者,乐之法也。不知其法,岂可事其事?即或事之,失一己之名誉犹小,遗后学之误讹大也。”他编撰的《唱歌教授法》《风琴练习法》《乐典大意》《和声略意》等是我国最早问世的音乐教学法及音乐技术知识方面的论著。

陈鹤琴认为教授儿童的音乐应游戏化、生活化。因为只有在形象生动的音乐教学游戏中,才能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完成对音乐的理解,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促进智力发展。他教学实践的音乐内容都来自儿童的生活经验,并与国语、地理、劳美、体育等科目结合起来,同时注入家庭和大众生活的材料,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熔于一炉,使音乐生活化。

李抱忱觉得音乐是种美感教育,除了要符合时代的现实需要,也要注意实现人的身心正常发展的目标,这才是他指的“正常乐教”。他以抗战时期为例,教授的、欣赏的都是抗战性质的歌曲和乐曲,针对这种情况他说:“只有正常的乐教才能给予国民在精神上正常的调剂,情感上正常的发泄,心性上正常的培养和心理上正常的观念。”这里他谈的不仅是音乐和时代的关系,其实也已经涉及到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的问题。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他编写的儿童剧充满生活情趣,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出发,以儿童歌舞剧的形式,由儿童自己演,自己唱。他常常采用神话和寓言的题材,把动植物人格化,并注入科学、民主和爱国精神,使儿童的天性得以发挥,美感得到启发。尤为重要的是,具备丰富民族民间的音乐修养,使他创作的曲调亲切、优美,蕴含着十分浓郁的民族气息,使儿童从小就在音乐的熏陶中滋生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4.对教材的不同理解

萧友梅指出学生对音乐学科缺乏兴趣的原因在于“词句与乐句不能针对”,而且音乐多为小调音阶。所以萧友梅创作的学校歌曲,全部都采用五线谱或同时与简谱对照,并配有钢琴伴奏。他的教材出版意味着学校歌曲从选曲填词的学堂乐歌转变为国人创作的阶段,在音乐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质平指出:简谱与五线谱的翻译过程中常常不明调性,改变了乐曲本来的旋律,违背了乐曲作曲的方法。声音和人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乐曲的旋律须纯正高雅,要讲音乐的价值,不可专讲声音的好听。小学的音乐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应该有用本国曲调写的歌曲,但尽量不要用那些不健康的民间小调。而作曲的人也要规范自己的作曲,扎实地运用和声学、乐式学、作曲法等技术,不能胡乱写曲。

5.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而教学

沈心工认为:“大约十一二岁以内之儿童,音度恒高。过此年龄则身体发育之期将至矣,一经发育,音度即低。”(在变声期内不可唱歌)因此要求教师要遵循学生的生理特征,不可忽视儿童音域的问题,让他们用最自然的状态学习唱歌,用最佳的方式领会歌曲中音乐的内涵,以达美感教授之目的。

萧友梅就学生的接受能力说:“斟酌先后,大约较长之歌词,及歌曲与伴奏不同者,均应最后教授,对于未能辨调之学生,自应先教授调号较少之曲,调号多者均应缓授,且于学生未认熟甲调之先,不宜即授乙调,防混乱也。”意味着教师须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斟酌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识谱、辨别调性等),循序渐进教授。

刘质平也就学生在小学和中学不同的生理特征,谈道:“小学音乐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发展儿童活泼的天性、涵养和爱的感情,所以教育的分量重,技能的分量轻”,“初中音乐科教学的目的,那教育和技能两方面,是并重的,一方面涵养美的情感和融合的精神,一方面养成识谱和唱歌的能力。”就是说在具体教授音乐课程时要依照学生在各阶段的生理特点,使其达到相应的程度,不可急于求成,只有遵循这种音乐教学规律,才能真正实现音乐的美育功能。

当然,在音乐教育界还有很多音乐教育家,在20世纪上半叶有过很多教学成果,阐述了很多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只是本文限于篇幅,只能择其较有代表性的教育家,把他们的言论归纳总结,以作参考。

参考文献:

[1]俞玉滋、张援《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俞玉滋、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音乐教学课程范文第2篇

1.1课程教育总体目标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向音乐教育专业化,我校2009年7月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从事小学教育的知识技能,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1]有的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中的“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套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轻视审美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时数、学生基础形成很大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最终令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全面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铁良、孙兰娟主编的《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内容分为四篇:乐理与视唱基础;声乐与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欣赏基础;少儿歌曲创编基础[2]。各章的音乐知识以“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的陈述方式编写,各章内容没有建立横向联系,融合贯通性不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不大;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上的经典曲目[3],反应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应学科最新信息,并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5]、学科综合及文化渗透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该教材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来说不适用。

1.4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

首先,由于任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闭门造车,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教学观念肯定会落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缺少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再次,由于《音乐基础》学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不能充分给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2解决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合理定位《音乐基础》课程教育总目标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况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很差,经过64学时的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况且,目前我国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一般是由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应该理解为: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且能兼带一门或几门其他学科(英语、科学、社会)的教学。如果要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学习《音乐基础》必修课以后,通过进一步的音乐专业学习(选修),才能胜任。所以,本课程主要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最后达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的终极目标。

2.2建立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严格组织与管理(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艺术学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主要负责音乐教育(本专科)专业的音乐各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而(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基本上顾及不上。我校(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都开设了《音乐基础》必修课;目前每学期面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规模。可见,建立一个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严格组织与管理该课程的教学,依据本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适当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反思,积极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最优化。

2.3精心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音乐教材

传统的音乐教材是“教程式”教材,即立足教师的教学需要,突出的是音乐学科内容和逻辑结构,其目标是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当代教育与课程领域,强调的基本价值是‘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生成的价值观是‘学习为本’。”在“学习为本”价值观指引下,音乐教材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音乐艺术特点与音乐学科教学特点;体现现代音乐课程的“多元化”、“精品化”和“时代化”的特点。“切忌把音乐教材当作是音乐知识的汇编,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和编写教科书。在音乐知识的陈述方式上,要超越‘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走向‘多维对话式语言表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音乐教学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改革;音乐课程;课程改革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课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针对学生进行的学前音乐教育、启蒙音乐教育和初步音乐理论知识教育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音乐课程的教学与其他义务课程教学的根本宗旨一致,符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全面促进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便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开拓视野、丰富内心世界,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教育部开展音乐教育这个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还可以促进学生感受内在的情感状态,调节情感变化,丰富情感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音乐教育作为学生智力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提高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关注,还需要对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改革,克服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各式各样的有利于音乐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有效方案,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音乐教学目标的改革创新和认知变化

(一)课堂实践教学的认知目标

音乐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通过浅显易懂的表达方式,如旋律、音色、和声、节奏、力度、速度等,让学生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音乐学习态度,保持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基本的认知能力,明确音乐的本质(情感表达的媒介),具有基本的推理论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区分不同音乐片段的类似性与差异性的能力。此外,通过全面的音乐教学活动与丰富的音乐教学内容,为学生打好坚实的音乐理论基础,为其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课堂基石。

(二)课堂实践教学的能力目标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所以课堂教学内容不单锁定在音乐基础理论,更多的是与实践能力水平相结合。实践出真知,音乐教学活动可以包括演唱、演奏、音乐鉴赏、音乐律动、音乐戏剧作品表演等。与此同时,任何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情感状态,吸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避免产生枯燥乏味的反向情绪,要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例如,演唱教学。要先了解学生的音色与音质,选择适合学生演唱,符合学生的嗓音音域的歌曲,培养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完整演唱歌曲的能力,形成基本的发声概念,从而挖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培养音乐演唱能力。音乐教育不是灌输式教育,而是流动性的情感交流式教育,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主要在于通过师生交流,以及循序渐进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表演能力,基本的音乐鉴赏与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勇于表达和展现自身的音乐特长。

(三)课堂实践教学的情感目标

大部分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更多的注重学生可否明白所讲知识,可否运用于生活实际。相比之下,音乐课程却有不同之处,它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关于情感方面的教育,被赋予更多的人性化。但是,与此同时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情感培养也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制定课堂教学情感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需要明确音乐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2)保持对音乐教育热爱的初心,融入学生集体,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3)实现基础情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从特殊教育的角度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治疗学生自闭症和多动症等问题的重要作用。

二、音乐教育内容的整体性与充实性

(一)教学内容目标的具体化

针对学生设计的音乐教学内容,就必须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内进行,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同时,也要确保音乐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明确学期的授课时长和授课内容,贯穿于具体化的教学设计,确保每一个教学目标不偏离核心观念,从实际出发进行针对性教学课程安排,开展演唱、演奏、音乐作品鉴赏、音乐律动等音乐教学活动,充分体现音乐教育的专业性和艺术性。

(二)教学内容系统的整体化

音乐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到课程知识体系安排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要保证所讲内容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潜在连接性和层次分明的原则,用音乐的形式去传递正确的思想文化能量,提高音乐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音乐教学内容需要根据一些方面来进行设计。第一方面:音乐教育的全部教学内容按教学大纲一一进行,并且保证教学效果良好,学生通过课堂实践能建立基本的音乐能力,同时教师能侧面了解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第二方面:体现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层次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并将实践活动灵活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方面:扩大将现代化先进科技方式作为新的教学手段。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创新形式的教学是一种新奇的教学形式,也是教育行为方式的一个重大改革,极大的方便了教学过程的简化。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于音乐教育,也可以采取新旧方式的结合使用。别出心裁的教育手段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养成音乐方面的爱好,并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第四方面: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慢慢地教会学生怎样处理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了解集体的含义,并且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为此也可以成立班级或年级的音乐学习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可以在集体的氛围中实现互帮互助的高效学习。第五方面: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当今社会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为更进一步的进行音乐课程改革,深入推进音乐教育发展水平。音乐教师也需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准则,以新观念新思维传播知识,或者用新媒体的教学方式作为辅助,来提升教室里音乐课程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视频与音频来展现音乐,能够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甚至是肢体的强烈冲击,从而刺激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

三、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和环节

(一)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环节

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符合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开展音乐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第一步就是关于理论知识内容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学生顺畅地理解,明确理论知识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内容,并贯彻运用到音乐表演活动层面,为自身的音乐实践活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音乐理论知识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并了解相关的音乐理论,唯有以丰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资本,才能为日后的音乐课堂学习,甚至是职业发展道路铺下坚实的基石。同时,以理论知识为支撑,也减少了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无知性与迷茫感,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

(二)开发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面向儿童进行授课之前,在可行性范围内可以进行一次教学演示模拟,呈现音乐教学模式、教学特色和教学方法。鼓励群策群益,建议其他教师通过观摩听课,归纳总结出音乐课程教学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交流探讨解决办法,给予经验意见,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通过模拟课堂的开展,实现了教师团体合作与教学评议促进教学改革的目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找到解决学习难题的办法和音乐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享受音乐魅力,掌握音乐技能。这种活学活用的方式既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吸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三)音乐实践活动的教学环节

音乐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内教学为主导,课外教学为补充和提升。课内教学大部分以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歌曲演唱、音乐器乐演奏、音乐律动表演等为主,从而使学生积累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表演活动经验。音乐课程的课外实践教学相比于课内教学要更加的轻松灵活。课外实践辅助补充课内教学,例如,由学校组织的合唱比赛或艺术文化节等,能很好的检验课内音乐教学成果。除此之外,通过举办小型音乐剧活动,呼吁学生们合作搜集符合各班级学生音乐审美水平的音乐素材,如歌曲作品、器乐作品等,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开展音乐鉴赏观摩活动,组织学生观看高度艺术性的歌剧、舞剧、音乐剧等,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新鲜感,并保持积极热情的学习心态和个人情怀。

(四)发展音乐游戏的教育模式

目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模式受到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喜爱。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音乐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丰富学生音乐知识的储备,促进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水平。音乐游戏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需要以现代优秀教学法为指导思想。日本的铃木教学法一直以学生为对象展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主张应让学生接触高度艺术性的音乐作品,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因此,我们既要鼓励学生走进剧院,了解基本的剧院文化,明确基本的戏剧欣赏礼仪,又要鼓励音乐教师选择国内外或世界著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片段设计为音乐游戏模式。铃木教学法认为,应该通过持续的外部刺激来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特别是在音乐节奏感的训练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教师不断给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能力发展水平,包括音乐听觉能力、音乐知觉能力、音乐创造力与想象力等。节奏打击乐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示范不同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让学生们观察和发现不同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和音色差异,可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亲手操作各类乐器,注意倾听音色变化,音域高低,节奏快慢等,在探索中积累演奏经验。

(五)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课时

教学目标是否达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合理安排设置课程课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在可行性范围内应协调文化艺术课程具有合适的课程量,规定每周至少满足2学时的音乐课,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音乐实践活动。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与持续坚持的音乐练习密不可分,因此,只有制定合理科学的音乐课程课时才能使学生增强自身的音乐实践技能,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表演水平。

(六)健全音乐教育的基础设施

只有在先进的硬件设备的支持下才能不断深化音乐教学改革的进程,创造高效的音乐课堂教学环境。因此,对于在音乐教学领域所需要的乐器和电子设备,都应最大程度地去实现和满足。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多媒体音乐教室、音乐资料阅览室及琴房,营造浓厚的音乐学习氛围,完善学生的音乐学习环境。同时,也应重视地方性区域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水平,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弘扬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中国的传统乐器、戏剧、地方曲调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

音乐教师是促进学生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这也就需要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通过本科教育专业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从而提升我国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需要重视研究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想和新举措,创新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音乐素养,并推动音乐教学水平的发展。

(一)掌握基础的音乐专业知识

教师是音乐课程主要的讲解者和实施者,必须保证教师自身具备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水平,可以帮助学生识谱视唱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识谱和读谱能力,拥有终生学习的信念。教师要重视自身音乐专业能力的提升,不断钻研提高自身综合的音乐素质,从而守护学生的持续健康成长。

(二)具有扎实的音乐实践能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通过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传授学生一定的表演技巧,锻炼学生勇于登台展现自身的音乐特长,观察学生在音乐表演方面的天赋,引导学生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热忱,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艺术水平。

(三)具有组织活动的管理能力

音乐教学模式需要活灵活现,以组织辅导音乐活动为目的,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活动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师组织音乐活动既要确保学生能有序参与,又要确保音乐活动能有序开展。特别是剧院的音乐欣赏活动,需要教师教导学生遵守必要的剧院礼仪,不大声喧哗,不交头接耳,不干扰他人等。

五、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重要的是保护和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能保持赤子之心,保持对艺术的热爱,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音乐教育能够锻炼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使儿童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培养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知觉等能力。通过学习和反复练习,如歌曲演唱、旋律模唱、乐器演奏等,不断加深学生的音乐记忆,培养学生逐渐形成专业的音乐思维方式。在音乐教学领域通过重视世界各大音乐教学法的使用,来达到优化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用身体去感受节奏感,锻炼学生的听觉能力、空间意识、肢体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身体、感情、头脑的一体化。

六、结束语

面对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在音乐教育领域,作为教师群体的一员,我们应当继续努力探寻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结合我国国情吸收西方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此外,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唯有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尽心竭力地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实际出发不断发掘学生的音乐潜力和学习热情,才能进一步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班冬丽.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艺术评鉴,2018(5).

音乐教学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脑音乐、辅助理论教学探讨

电脑音乐一一c0mputerMusic属于现代科技领域里的多重性及交叉性应用学科(边缘学科)。广义的概念是指在创作、演奏、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使用电脑技术或设备的音乐;狭义的概念是指通过电脑、合成器、音源、采样器等设备进行编程,控制MIDI乐器或数字设备进行创作、演奏和制作的音乐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领域依靠电脑技术的支持都为本领域实现了自己在新时期的腾飞。音乐也概莫能外,依靠电脑音乐技术制作出来的音乐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艺术高度。但是.当今电脑音乐所指向的的重点都在纯艺术或纯商业音乐的研究、制作上,在把电脑音乐技术引入音乐教育课堂,特别是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理论课堂这一领域.还鲜有涉猎。

1高师电脑音乐课程和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1.1电脑音乐专业教育滞后

教育观念滞后于电脑音乐的发展,在以往,电脑音乐被视为商业性的,无学术价值.而且经费投入甚大,使得电脑音乐一直徘徊在专业院校门外;观念落后使得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缓慢.大多数高师院校近几年才开设电脑音乐课程,而现今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专业院校,他们的电脑音乐技术滞后于电脑音乐教学的要求。加上高师音乐系的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教师,电脑音乐的专业性与目标的师范性相背.教学效果不佳.专业建设缓慢。

1.2师范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滞后

过去我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授.都是采用“集体课”的授课方式。不可否认,这一教学方式在几十年的音乐教育中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几乎所有的音乐工作者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但现在师范生的起点低、师生比例过大、理论课程的抽象性、音响效果的不定性,特别是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几门专业性强的理论教学上,大大加深了教学难度。传统的说教式音乐理论教育形式的教育效率特别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低。

2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

电脑音乐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师资的循环短缺无法一时解决。但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在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找到切入点.即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这样既缓解了师资压力.避免了电脑音乐教学的专业艰深性,符合了高师的培养目标.又有利于电脑音乐技术的推广运用和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在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电脑音乐技术可以起到一系列辅助作用。

2.1音乐软件Encore\Finale等专业绘谱软件;Kcakewalk音序器软件的利用

可以解决和声、复调、曲式等课程中大量的谱例提前准备.节省课堂老师抄写谱例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可以随时播放课前制作的任何音响范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讲解和实际音响效果.改变以往和声教学中.教师受到钢琴水平和多声部音域的限制.不能演奏的“哑巴和声”局面。T0NIc丕可以为旋律快速配置出四部及四部以上和声,用于课堂示范教学。

2.2CakewalkCubase、SqO1等程序的MIDI编辑制作功能的运用

在曲式分析、音乐欣赏上可以拆分、展示谱例中任何一处需要讲解的地方,音乐的进行可以从任意小节开始.在任意节拍停止;通过音轨M、S、R功能.学生可以听到乐队中任何一件乐器的独奏,从电脑记录中看到独奏的所有次数设置;在复调课教学上,利用其强大的编辑功能,制作出任何一种复调音响效果.可以是独奏与乐队之间的.可以是乐器组与乐队之间的.也可以是乐器组与乐器组之间的。学生通过这种多途径、多形式的活生生的谱例讲解.可以在短时问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谱例.并对谱例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从而能较全面地理解复调音乐的魅力。

2.3合成器软音源及硬音源音色库的运用

在配器常识课教学上.限于教学没备的缺乏和课程本身的技术性强的特点,光靠老师一张嘴、一套音响没备很难把一部配器手法新颖、音乐色彩斑斓的作品向学生作一个透彻的讲解。学生难以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作品作出理性的分析。通过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任何一部复杂的音乐作品.在输入电脑后,通过简单的一些方法就可以剥离出任何一个声部、任何一种乐器,来专门倾听、分析它所运用的作曲、配器手法;可以让乐曲以任意速度播放;可以在作品任意一个节拍上准确开始、停止,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特殊音乐片段作反复分析、倾听。对一部复杂的配器作品,可以从单旋律开始逐步叠加或相反从全部声部的出现逐步递减的方式.透彻地对音乐进行综合分析。

3电脑音乐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探讨

3.1在作曲理论课上进行实践

在作曲理论课上,借助电脑音乐系统.可以把所有声部、所有的乐器一轨一轨地录入电脑.并且几乎所有乐器都可以用MID1键盘来演奏,既可以作曲叉可以是指挥还兼职演奏员,关键是学生能够马上听到自己作品的效果,进行MIDI编辑制作.效果处理和音频缩混.插入视频文件.输出并刻录CD。

3.2批改作业是一项重要且繁重的任务

对承担音乐理论课教学的老师来说.纯理论性地给学生批改作业.由于没有实际音响的比较向学生作解释.学生除了一些理论上的收获外.难以得到实际音响效果变化的信息。很难明白自己作业的症结所在。把电脑音乐技术运用到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过程中.让学生把作业输入软盘,教师针对实际音响效果优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以给学生更科学,更满意的批改。

音乐教学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

古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现有音乐学科综合。高师音乐教育在体系综合方面建设,也需要结合实际,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增强对应的综合性素养和创新能力。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基础厚、专业精、技能强、素质高”的基础上,保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素养,可以辅导学生实施文艺团体演出和表演。地方性的高师音乐学专业也需要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发展为基础,保持区域文化建设,落实社会发展服务,促进社会中坚力量的延续。最大限度满足地方性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地方性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模式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地深入,分析社会的需求,优化教学的质量,满足现实的建设需要。也就是说,舞蹈属于音乐专业高师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一个教师需要具备的技能,还需要教师可以能跳舞、能教舞、会创编舞蹈[2]。能歌善舞的音乐教师才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舞蹈教学来说,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教学的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如果单纯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就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也很难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地方性高师学校,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发展自身的特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基本的舞蹈理论,找到合适的训练方式,增强表演的创造能力,向着能唱、能跳、能演、能教的综合性人才发展方向实施建设。

(二)重新确立舞蹈在音乐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目前,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需要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基础,以培养地方性舞蹈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找到属于自己的办学经验,加大思想建设,落实地方服务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在课程内容指定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限制性,需要从课程内容开始合理地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属于自己的课程发展体系,加大舞蹈教学课程建设,最大限度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修订和完善的历程中,深入发展和调查,立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此外,还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明确地方性舞蹈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落实舞蹈教学的能力,加大与事业单位或者是企业合作,提升群众性和文化性的创作与辅导[3]。

(三)改革措施的实施

1.修订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音乐专业舞蹈课课程需要

根据地方性对人才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将自身的专业特色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学需要总结自身的办学经验,根据实际条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教材的使用上,需要定制培养教学目标,对教学教材和教学内容实施系统的整合,形成严谨的教学体系。确定合理的参考资料,对教学内容实施充实。舞蹈知识技能学习需要通过学习、欣赏等不同形式,优化接触类型,丰富素材,为以后的编创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需要联系中小学实践,还需要体现实用性价值,展现时代的发展需要。首先,需要服务基础艺术教育。地方性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继承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文化明信片。将当地的特色文艺和鲜明的特点,有机的和儿童舞蹈结合起来,加大创新的力度。此外,还需要根据“小荷风采奖”“新苗奖”等奖项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培养更多的师资队伍,提供更多的专业支撑。随着时代的进步,地方性的师范学校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契机,不断地与时俱进,改革教学内容,合理地将少儿舞蹈创编、舞蹈教学法等课程融入专业教学当中,为地方性基础艺术教学服务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明确学生的就业问题[4]。其次,需要结合地域的文化特色,将民族民间舞蹈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在选择教材的时候,需要弘扬地域民间舞蹈,弘扬传统文化,将地方性的舞蹈素材融入其中。例如:某地方性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就是根据地方特色,将“广西民间舞”等内容合理地编制到教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特发展方向,完成非遗传承,服务当地文化产业。一方面让学生结合地方风土人情丰富舞蹈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4]。通过课外活动多创造演出机会,让学生编排舞蹈节目,渗透中小学舞蹈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

2.课堂教学改革,突出示范性

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全面提高他们的舞蹈素养和综合师范能力,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能力。师范类的学校需要以地方性为基础,展现实用性价值,保持一个闭环的发展体系建设。专业教师还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分析不同舞蹈的舞蹈动作与舞蹈风格,划分重点,化解疑点。引导学生合理的统筹规划,从思考点开始,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舞蹈创编课程等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少儿舞蹈的编创融入其中,落实学习技能,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感受与体验[5]。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还需要合理的统筹规划,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观察中,初步的掌握编创能力,落实自身的教学方式。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将中小学舞蹈教育结合起来,落实价值认知,牢固思想,奉献教育事业,增加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完成以后,还需要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实际的舞蹈课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将高师的特色突出来。3.结合音乐学专业特点,更新教学手段首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及时发现优秀学生,挖掘其独特的个性和巨大的潜能。学生需要不断地增强心理互动,落实情感教育内涵,加大主动的作用与价值。其次,需要因材施教,重视实践教学。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分析学生个性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找到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训练的时候,还需要使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掌握完整的学习知识,加大动作的分解。在清晰的内涵中,掌握新的文化知识,减少不必要的弯路。再次,需要加大学生在保持舞蹈神韵方面的探究。在实践的过程中,以情唤神、以神表情的艺术才是舞蹈艺术的最高境界,不管是姿态、表情和节奏,还是肢体、神韵和协调性都需要保持统一的境界[6]。最后,多媒体和互联网是对传统舞蹈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使用网络资源,丰富基础知识,完成自主学习的拓展。也就是说,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学习对应的舞蹈动作以前,需要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多鉴赏一些音乐,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感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舞蹈动作完成以后,教师即可对刚才的动作视频实施点评,学生通过录像还可以及时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合理的结合问题,找到问题的成因,针对性地建立科学的优化措施。此外,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增强音乐的分析能力与感性能力,具备良好的音乐情感,可以在独立或者是合作的情况下编制舞蹈动作,达到音乐和舞蹈的有机统一。教师还需要使用信息化的方式,给予学生独立的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为优秀的舞蹈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成立专业兴趣小组,加强教学实践

对于舞蹈教学来说,具备很强的实践性,使用观摩和演出的方式,即可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编导能力等。对于专业教师来说,需要结合地方性学校的实际需求,合理的整合基础,加大基础建设,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根据中国古典舞、芭蕾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舞蹈编导等内容,合理的分类,建立属于自己的兴趣小组。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完编导课程以后,即可举行一场活动,学生将所学到的舞蹈内容合理地融入实践当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落实实践内容,让理论部分得到有序的论证。例如:某地方性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期,落实不一样的实践课程,不仅需要参与完成3个舞蹈剧目的编排及汇演,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舞台表演能力,增加策划和组织能力。在多次的舞台中,积累经验,提高心理素养,增强临场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谐师生关系,加大学生之间的合作力度,明确不同环节的重点,掌握实践的规律。

5.改革舞蹈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完善教材与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不仅可以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还可以从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舞蹈的表现力、感受力、创造力、教学能力等视角,合理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性素养,解决尴尬的局面[7]。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并不是唯一的考察方式,需要落实教育教学功能[8]。舞蹈属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结合学科的特点,突破原本的限制性,转化单一的教学局面,建立新的教学体系,优化学习过程,展现学生的学习能力。舞蹈教学在考试时,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测试需要,加大考核的力度。根据现实的需要,合理地将训练、比赛、实习、论文等内容有机地串联到一起,提高学生评价的全面性。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向,向着主动学习类型进行发展。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整体舞蹈水平,也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以后的课程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9]。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合理地统筹规划,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神韵兼备的跳舞和编导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在音乐教学特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历程,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在多维的视角下,落实发展经验,加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想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性能力。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专业特长,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落实教学改革计划。舞蹈教师还需要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提高业务素养,找到舞蹈基础知识中的舞蹈技巧,扎实基础,明确地方性民间舞、儿童舞、古典舞、现代舞等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提升教师的实践性能力。最后,教师还需要在文学、社会学、生理学、美学、音乐、美术等内容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知识的交叉,有效地理解舞蹈作品,有效地把握舞蹈教学内容。以生动的形象,增加舞蹈的音乐表现能力,提高舞蹈的感染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文化知识,落实重点和难点。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