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论民间艺术在旅游中的传承

论民间艺术在旅游中的传承

民间舞蹈是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态之一。它鲜明地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和审美要求。民间音乐是百姓集体创作、真实反映他们生活情景,生动表达其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具有创作的集体性、传播的口头性、曲调的变易性等特点。湖州地区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舞音乐丰富多彩,主要有长兴百叶龙、林城舞狮、孝子灯、花灯、马灯、犟驴子、渔翁捉蚌、旱船舞、荻港民间丝竹、窑里吹打乐、竹乐器、湖州山歌、长兴民歌、扫蚕花地等。其中歌舞类的“百叶龙”于2005年被纳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在新西兰、法国、美国大展风采,获过各类部级奖项,成了湖州对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而“扫蚕花地”已处日趋式微之中,荻港民间丝竹、窑里吹打乐等曾广有影响的音乐已基本绝迹。

民间戏剧曲艺戏剧是用语言、歌曲、表演来综合性地刻画人物的民间表演艺术;曲艺则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民间曲艺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是民间音乐、方言、民俗混合性产物。湖州民间戏剧曲艺主要有湖剧、湖州摊簧、皮影戏、花鼓戏、木偶戏、三跳、湖州琴书、大鼓书等。其中“湖剧”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手工技艺民间手工技艺是一种老百姓以手工生产为主的生活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制作工艺。湖州民间手工技艺主要有湖笔制作技艺、辑里湖丝制作技艺、白茶、紫笋茶制作技艺、传统蚕桑生产技艺、湖州羽毛扇制作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织里刺绣、蚕花剪纸、柳编技艺、竹编技艺、长兴紫砂制作技艺、丁莲芳千张包子制作技艺、诸老大粽子制作技艺、周生记馄饨制作技艺、震远同“茶食三珍”制作技艺等。湖笔制笔工艺已有2000多年历史,由于制笔工艺工作艰辛而报酬低下,从业人员不断递减,制笔企业小而散,导致湖笔制作工艺传承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尴尬。近年来,市里加大对湖笔承传技师和一线技工的扶持和培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连续几届湖笔文化节成功举办,善琏湖笔文化一条街建成,以及湖笔著名笔工认定与培育,都是非常富有示范意义的实践,必将对湖州其它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民间游艺、体育竞技民间体育是老百姓在几千年的生存和生活实践中发展而来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民族地方色彩浓郁,娱乐健身功能突出,竞技交往目的鲜明。湖州地区的民间体育运动丰富多彩,主要有打船拳、武松脱铐拳、少林拳四十八打等。由于湖州山水相间的特殊地理特征,湖地民间体育一般多为水上运动,兼及陆上拳击、武术、杂耍等等。由西而东,从安吉、长兴、德清山地向东部水乡延伸,水上竞技一般在山塘、河流、湖荡直至太湖之中进行,形式有“赛龙舟、摇快船、标竿船、打船拳”等,可谓花样众多、琳琅满目。

民间习俗民间习俗是老百姓创造并长期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习俗,客观地再现出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风貌、社会形态和文化发展。湖州的民间习俗主要有含山轧蚕花、白雀抬阁、新市蚕花庙会、防风祭典、毗山庙会、乾元龙灯会、畲族九月九等。“轧蚕花”是江南蚕乡崇拜蚕神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含山蚕花庙会从每年清明节(俗称“头清明”)开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称“三清明”)结束。自1994年以来,湖州市政府将每年一度清明“轧蚕花”定为“蚕花节”。含山“蚕花节”已举办多届,使蚕乡民俗文化得到较好的继承和发扬。

民间艺术在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专业化旅游过程中游客想通过民间艺术表演等方式了解当地的特色民俗风情,但游客想看的并不是高级艺术家的专业演出。有些旅游城市安排专业演员在剧场表演和展示地方曲艺、民间歌舞和民间技艺等,初衷是想作为一个旅游项目呈献给旅游者或者作为旅游者夜间自由活动时的一个选择。结果事实是,虽然城市的游客量很大,但观看演出的人却不多。旅游者兴趣缺少。原因很简单,旅游者想看的是一种由民间艺人创作的、带有民间草根性的、制作相对粗糙的、较易模仿的、原汁原味的表演形式,而不是被搬上了高档舞台的专业演出。游客要体味的是那种源于民间的乡土气息,是祖祖辈辈口手相传的技艺演变至今的神奇,如果能亲身体验就更好了。

(二)流于形式,粗制滥造,不恰当改编有些景区为了吸引游客和经济利益,将民间艺术形式不分时间和地点的展示。这种作法本身便造成了对有特定时间和地点背景的传统文化的背离。有些表演还会在内容上有所删减,甚至故意添加低级庸俗的成分。如有些景区会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婚嫁习俗表演,女演员会拉男性游客参与,然后问游客要“彩礼”,最初很多不知情的游客被迫交了钱,现在的情况是到了这个表演环节游客就纷纷逃跑了。这无疑是对民间艺术的丑化和扭曲,也是对旅游人文环境的破坏,更是对旅游者的精神残害,使旅游者错误地理解了民间艺术。当然,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对民间艺术进行必要的改良是允许的,但不能表面化、低俗化,要尊重艺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种低俗、粗制滥造的改编,只会丢掉民间艺术的根本,失掉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没有长久的吸引力,必将走向自身的消亡[1]。

(三)与旅游景区不相协调旅游景区在开发民间艺术表演项目时,要考虑到其是否能与周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融合,否则,会使景区的主题不明确,破坏景区的整体协调性。例如,表演湖州歌舞“扫蚕花地”,最好在赶庙会时的寺庙附近;“打船拳”最好在山塘、河流、湖荡中;展示湖笔制作技艺最好在博物馆等。然而现在有些景区并不考虑自身所在的地域范围,也不考虑时间和地点,盲目地引进一些国内知名的民俗表演,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竹竿舞和一些少数民族的婚嫁习俗等。这些与景区的自然环境和主题并不能协调一致。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出不同的民俗文化,进而衍生出风格各异的民间艺术。将别的地方的民间艺术,拿到自己的地方用于旅游赢利是不合适的。远离故土的民间艺术会失去真实感,得不到游客认同。

民间艺术通过旅游传承发展的对策

(一)培育民间艺术表演人才要想在旅游活动中传承民间艺术,首先就要有民间艺术的表演人才。湖州大多数民间艺术传承人年事已高,有失传之虞,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对民间老艺人进行抢救性保护。要让在世老艺人多留下音像资料,多留下从艺心得与经验;要让老艺人多开门授徒,让优秀民间艺术在众多爱好者中间广泛传播。实施“师徒带教工程”,对列入名录的民间艺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设立各级政府津(补)贴,对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传承基地和单位进行补助。在保护老艺人的同时,还要积极培育新生代传人。如在中小学鼓励开设以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课程或是选修课程,由代表性传承人任辅导教练。为了激发学生的传承积极性,可以在考学时给予适当加分。近年来湖州南浔区练市小学和练市中学组织学生练习船拳,长兴职教中心开发学生“百叶龙”舞蹈表演项目,对继承与发展民间艺术起了较大促进作用,值得各地借鉴。

(二)恰当改编和创新传统民间艺术民众的喜好具有多样性。有人喜欢原版的,也有人喜欢改编版的,所以保持传统民间艺术原汁原味的同时,也要鼓励民间艺术再度创作和创新,进一步挖掘民间艺术资源,对原生态艺术作品进行加工提高,丰富其内涵和形式,出新品、精品,要从本土民间艺术资源中汲取元素进行文艺创作。如2006年底,湖州市群艺馆创作的湖剧现代戏《山那边有座亭子》,参加浙江省“群星奖”汇演,一举夺得金奖,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好评。但是在改编和创新传统民间艺术的同时要注意的是,可以添加新时代的元素和民众喜欢的表演方式等,而不能添加具有低级趣味或破坏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元素。

(三)完美融合民间艺术与旅游景区景区在开发民间艺术旅游项目时,要注意其与景区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融合。要把每一个表演项目都放在景区内最适合的位置,要根据景区的主题引进民间艺术表演项目。比如,在湖州南浔古镇可以安排传统蚕桑生产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蚕花剪纸等技艺的展示;在湖州市河夜游的船上,可以安排湖剧、湖州琴书、大鼓书的表演或者民间丝竹等乐器的演奏;在安吉竹子博览园展示竹编技艺等。旅游者希望通过民间艺术来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景区如果开发出体验型的民间艺术旅游产品,让旅游者参与其中,想必更能增加旅游者的游览兴趣。而体验型或者参与型的旅游产品,就需要在原生态的民艺作品基础上,借助人的智慧加以开发、变形和创新,使旅游消费者不仅在外观上被动接纳民间艺术,更能在行动上主动接触民间艺术,获得更接近原型的艺术体验[2]。

(四)开发民间艺术旅游商品目前,旅游商品也就是旅游购物,是很多地方乃至全国旅游业的一个弱项。商品雷同、缺少特色、做工粗糙等原因,导致了旅游者想购物却无物可购的现状。而民间艺术是本土的,最能代表地方特色,所以根据民间艺术开发的旅游商品定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仅仅有特色还是不够的。旅游商品还要有精致的做工,还要讲究销售的方式,要能勾起游客的购买欲望。比如,摆在柜台上的湖笔可能会无人问津,但如果找来工匠现场完成制笔的一道道工序,找来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想必就会有许多游客愿意当场购买了。

(五)加强民间艺术宣传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站等现代媒体推进民间艺术的宣传工作。举办民间艺术文化节、比赛、日常商业性演出,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并接受民间艺术,通过民间艺术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如上世纪60年代,湖州民俗“轧蚕花”因电影《蚕花姑娘》在新市开拍而名扬四方。许多民间艺术项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国内国际都有一定知名度。如湖州长兴的“百叶龙”、湖笔制作技艺、南浔辑里湖丝等。针对这些品位极高的民间艺术项目,应积极开发其商业使用价值,通过市场运作扩大民间艺术的品牌影响力。

作者:朱美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