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课程改革公共艺术论文

教育课程改革公共艺术论文

一、目前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

首先,我们的顶层设计、制度设计尚不够科学、完善。面对公共艺术教育,为数不少的教育单位的领导同志对于艺术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视“艺术教育”为“娱乐”,这种潜在的思想观念是应试教学思想的遗存,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文明和先进程度,要促进公共艺术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首先打通思维观念的通道。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强调,“我们叫做“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恐怕不是单纯的喜悦与悲哀,而是与二者或其中一者在深刻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因此,作为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必须建立起来艺术教育的专业化的知识素养。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对艺术教育给予充分的认识。在人事、职称评聘、工资制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艺术教师的根本利益和工作积极性。鉴于大多数高校艺术教育设施缺乏、落后,应该大力加强对于艺术教育设施的投入,为学生乐于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957年,前苏联在人类史上第一次将人造卫星送上茫茫太空,给了美国当局以当头棒喝,这引起了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反思,他们普遍认为正是美国长期奉行的“实用主义”原则,导致了美国教育的功利性上升,精神生活的乏味,这主要体现在美国艺术教育的衰坏上。经过十年的探讨和规划,美国政府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了《零点项目》,由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尼尔森•古德曼(NelsonGoodman)主持。为什么要以“零”命名?在美国的教育者看来,用“零”表示对艺术教育认识的空白。他们决定从头开始,因此这个“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零,而是空白,或者叫做nothing。《零点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如何在学校中广泛开展艺术教育,建立起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并重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教育模式的革命。之后的20多年里,美国对该项目投入上亿美元,参与研究的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数百人。在《零点项目》的推动下,美国不仅在中小学普及了艺术教育,而且自上世纪70年代,在多所大学对本科生进行艺术与思维方式相关的教育实验。

目前,在全美,70%的高等学校设立了艺术学或音乐系。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美国的教育政策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美国国会1994年3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首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成为了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主干课程,这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这种时代大潮的裹挟下,《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得以推出,这是美国学校艺术教育有史以来第一套在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由全国性教育组织的艺术教育官方文件和具体的实施总则。这套文件的调研工作从1992年开始,于1994年定稿并出版。美国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美国的政策不仅提高了整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艺术的品位,对于国民思维方式的全面性和包容性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其次,高校中普遍存在艺术教育课程定位不明晰的问题,相当部分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是由本校进行专业艺术教学的院系来承担,教学特点的不一致性,凸显了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教师在这种体制下,也缺乏积极创新研究教法的动力,基本是以尽义务的心态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这就违背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初衷。从公共艺术教育办学比较成功的兄弟院校的经验来看,完成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学的剥离是必要的,并成立独立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客观地讲,能借助本校丰富的专业艺术教育资源来充实、公共艺术教学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举措,但是需要反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引导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因人制宜,来满足非专业艺术学生的知识诉求。而在教师的管理方面,则宜予采取艺术教育中心聘任、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进行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扩大;另外一方面,经过竞聘上岗的专业教师也更愿意投身到公共艺术教学活动中,并且可以从艺术教育中心的课时中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打通艺术教育教学的衔接环节。

再次,目前绝大数高校中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紧缺,尤其是熟悉公共艺术教育基本规律的人员更为匮乏,部分高校还存在着因人设岗、因人设课的奇怪现象。要打破这一局面,亟需厘清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从源头上下手,建立起稳定可靠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鼓励有兴趣、有余力的专业艺术教师作为师资补充,积累师资储备,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公共艺术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认知与课程体系建设

要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办学水平,课程设置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如何处理好学生的审美诉求与课程安排的问题,是公共艺术教育能否最终走入学生内心并且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本着以学生为主导的基本方略,公共艺术教育要以全面的艺术鉴赏课程为主,以理论讲述为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自觉融入到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来,感受艺术所带来的审美快感和情感宣泄,并辅以必要的、生动的理论探讨,启发学生的心智,并促进对于艺术现象和风格生成更加全面的理解。因而课程设置与安排是进行公共艺术教学办学模式探索的重要方面。

第一,公共艺术教育要注重体验式教学方法,而不是专业化的理论教学,这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必须清晰了解且加以把握的重要方面,因而如何使学生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互动,从而实现人文关怀是衡量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指标。奥地利音乐家阿诺德•勋伯格(ArnoldSchoenberg)在《风格与思想》中曾经指出:“‘音乐欣赏’通常给音乐学生提供的不过是一部作品的气氛。音乐所发散的麻醉性对感官起作用,而不包括理智。”在课程设置方面,《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的八门艺术教育公共课程:《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影视鉴赏》、《书法鉴赏》、《艺术导论》(有些院校称《艺术概论》),均是以艺术鉴赏和基本艺术知识普及为基本立足点,以作品和理论的融合为教学目标,以艺术审美精神为授课主旨,引领学生充分了解古今中外大量的艺术作品和风格。若采取“满堂灌”式的传统理论化的教学范式,势必使大量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感到无趣和厌倦,从而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课程讲述中,教师不应囿于自己的专业兴趣而对课程有所倾斜。如在《音乐鉴赏》中,不仅仅要引领学生了解、欣赏中西方传统艺术作品,对于当代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当代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也应采取宽容、兼容并蓄的视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层次。从公共艺术教学规律看,只有让学生以轻松自由的心态充分融入课堂,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抛弃以往“艺术学不学都一样”、“艺术是让那些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学习的”陈旧观念,使艺术真正走入大学生的内心,当是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目的的正确有效途径。

第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相对独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由点及面,这需要我们首先解决课程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客观地讲,美国目前所执行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是十分强调艺术各门类间以及艺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的,“各门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要求在各门类艺术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求合理的联系。”这种针对艺术教育的观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印证和确立,公共艺术教育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感知精神和创造能力,构建起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丰富人类的感性能力,而并非掌握一两门具体的艺术技能。公共艺术教学应打破艺术各个门类之间所谓的壁垒,以综合化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瑞士音乐理论家恩斯特•库尔特(ErnstKurth)在《浪漫主义和声及其心理基础》中认为,“综合艺术”的观念,早在瓦格纳以前就全神贯注于精神探索了。它不是基于感情表现的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塑在乐剧形式中的简单的汇聚,而是根植于对一切艺术本原的综合领会之中。在综合艺术里,它的展开不在于量的多少,也不在于形式上的联合,而是天然一致。归根结底,其艺术创作的内在的、深刻的根源,是一种表达意志的作用。这种表达意志,不是音乐、不是文学、不是绘画、也不是造型艺术,更不是某种概念,而是一种情绪似的感觉所拥有的深沉而广泛的统一;当它在进入每种艺术各自的表达语气时,才分散开来,从最深沉的源泉向着意识的光明发展。”当然,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应以一门课程为主,作为引领,辅之以艺术表现手段,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例如在介绍唐代乐舞精神的课程中,除了介绍音乐、舞蹈艺术之外,唐代的“颠张醉素”的狂草艺术作品是否可以作为公孙大娘剑器舞极佳的注脚呢,此外吴道子婉转飞动如“莼菜条”般的线描作品亦是否可加以一并介绍,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那个辉煌宏大,充满生命力的民族所迸发出来的时代声音。所以艺术教育的呈现应为多元化、多样化的,通过丰富的艺术语言表达和精神世界的构建,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感性的艺术世界。此外,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亦不能被忽视,艺术与科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已被广泛认同,李政道博士在“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中说:“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他们象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爱因斯坦一生酷爱小提琴,英国前首相希恩曾经是一位音乐指挥家,而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同志文采盖世,尤擅书法,创制了“毛体”;李岚清同志常年治学于音乐理论领域,这种儒雅平和的艺术气质,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文化作用。由此不难看出,找准艺术教育的定位,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塑造人性,完善人的本质属性,消解异化方面的作用,对于当下的高等教育科学化目标是何等的重要。

第三,对于艺术理论该不该教,如何教一直是广大公共艺术教育一线教师所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问题。毫无疑问,充分理解艺术理论的基本命题、范畴对于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内涵与本质,揭示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真理,促进学生思考艺术产生根源和发展的内在依据,从而启发心智,引导学生进入更加完满的欣赏境界是大有裨益的。而现实的情况则是教师认为艺术理论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毫无助益,没必要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问题;另外一方面学生也觉得艺术理论枯燥乏味,味同嚼蜡,在课堂上心猿意马。但据笔者看来,这一现象的产生根源自我们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缺乏对于艺术理论课程的正确认知,而任课教师也没有正确理解和掌握艺术理论课程的授课技巧。面对广大的非艺术专业的莘莘学子,教师应该结合专业、时代、学生心理对于艺术理论作出新的理解,从新的切入点引入艺术理论的基本问题,是艺术理论课程摆摊“枯燥、无聊”的现实处境。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一种新的“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开始滥觞、萌蘖,在全美的中小学、大学中逐渐流行开来,这种全新的艺术教育理念,不仅仅带来了艺术教育的新的阶段,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更加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艺术理论体系教学实验的新方法、新视野,我们不仅要广开言路,还要打开视野,充分汲取积极合理的教育经验。《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这本书指出,“这种模式通过综合利用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等四个学科的互动互补关系,试图将艺术教育的多重效应与美国国民的人文素质”,“显然,这种互补性的合作方式旨在把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等四门人文学科与艺术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艺术教育这门交叉性的人文学科。”在这种模式的带动下,美国的艺术教育得以广泛展开,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模式的成功主要在于将艺术理论细化并以整体关联的方式引入艺术教学过程中,如教师可在课堂播放或演奏一段乐曲,让学生体验品味作品中所蕴涵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分别将自己对这个作品进行解读,在陈述完毕后,教师应再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史内涵;以美学的视角分析这件作品的内容美与形式美,并总结音乐美学的一般规律,提升学生的艺术美学修养;以艺术批评的视界重估艺术作品的当代意义,以丰富的批评素养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人类学、社会学依据,对艺术作品做出更加深入的分析。正如《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中所说的“多学科艺术教育是以多门人文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实际上是以四门相互关联的人文学科为基础,来阐释视觉艺术的教学活动与综合方法。在这四门人文学科中,艺术创作即艺术作品制作,属于创造的艺术(artofcreation);艺术史重在理解历史语境中的艺术作品,属于传承的艺术(artofheritage);艺术评论关涉艺术作品的表述,属于沟通的艺术(artofcommunication);美学致力于揭示艺术表述并从哲学角度分析审美概念性的评论,属于批评的艺术(artofcriticism)。”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我们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是我们国家高等教育自我提高完善的重要渠道,是衡量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放眼世界无论是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些传统的欧美教育强国,还是我们的近邻日本,都相继颁布了自己国家的艺术教育文件,可见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道德功能、思维开发功能、精神和情感的陶冶功能已被世界各国所认知。我们国家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真实历史的宝贵经验和文化遗产,提升我们国家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积极性和质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而这些工作的前提,就要求我们做好社会调研和教学交流,探讨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更好的拓展我们国家公共艺术教育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成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作者:琚军红 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文化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