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浅谈民办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民办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受到民办教育事业现实状况的制约,当前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介绍和分析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出一些改进措施,旨在提高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民办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改进路径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应用型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情况新变化,民办高校要因势而进,守正出新,在思政课建设方面探索新路径,提高育人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输送更多优秀的时代新人。然而,当前民办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民办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达不到标准要求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对思政课高度重视。从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2019年3月举行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从2018年4月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到2020年1月公布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这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文件为新时代高校如何开好思政课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思想和标准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政策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整体上规范化建设不断落实推进。但也必须看到,仍然有一些高校出于成本收益考虑,不愿花费更多资金用于思政课建设,没有完全按照思政课建设标准开展工作,而是钻空子、找漏洞,导致思政课建设流于形式,很多难题至今无法解决。例如思政课教学机构没有单独设置,而是挂靠在其他二级教学科研机构;专职教师师生比不足,辅导员讲思政课现象屡见不鲜;大班额授课十分常见,思政课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二)民办高校思政课认同感低,边缘化问题相对突出

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育人过程中,学校层面往往会偏重于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对学生人文知识和思想素养方面的教育,由此产生了对思政课的认同危机,导致思政课被边缘化。除了学校层面外,民办高校学生群体对思政课的兴趣也不强,甚至表现出轻视、排斥的态度。民办高校的多数学生并没有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就业需求,反而更倾向于在企业就业,如此一来,专业课通常就被认为是最有用的课程,他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由于学生对思政课没有形成价值认同,导致在民办高校的思政课堂上,学生翘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司空见惯,思政课教学效果堪忧。

(三)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和高度不够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不仅仅要传授理论知识,同时还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在一些民办高校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略显陈旧,部分教师理论功底薄弱,没有讲出思政课应该有的理论深度和高度。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学时有限,通常会将教材体系进行整合重组,开展专题式教学。但由于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不够深入,难以完整而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反而容易将各个理论彼此割裂开来,最终导致思政课教学出现知识结构碎片化的现象。除此之外,民办高校思政课常常为了提高抬头率而盲目地迎合学生,让教学变了味,学知识变成看热闹、看节目,思政课的综艺氛围愈发浓厚,但却失去了课程的政治高度。

二、民办高校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缺乏刚性约束

正如前文所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如何建设高校思政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出台了许多纲领性文件,对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生比例、班额大小等方方面面提出了明确的标准。但是,这些文件并不具备强制性,没有刚性约束,无法对民办高校形成压力。虽然当前根据文件规定,党组织已经进驻民办高校,但民办高校党委基础薄弱,缺乏权威,在具体实践中,党委“管大局、作决策”的职能未能落实,其引导、监督、决策等作用发挥不出来,于是部分民办高校继续保持自由主义作风,在思政课建设中得过且过,并没有完全按照建设标准开展工作,思政课建设陷入困境。

(二)民办高校被教育者综合素质相对偏低

民办高校学生的自身素质影响了他们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就相同的教学内容来讲,素质偏高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消化,教学效果也更为显著,反之,教学效果则会相对弱一些。民办高校的生源大多数是在高考中分数较低的那部分学生,这也就反映出了民办高校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有限且求知欲不强。基础理论知识薄弱使得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程度有限,致使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致;同时,由于思考深度的限制,学生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地认为思政课对就业无太多助益,厌学情绪剧增。在两种因素的作用下,学生与思政课渐行渐远。

(三)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研能力难以满足思政课建设的需要。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主要由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两部分组成,其中专任教师是主要力量。然而,为了节约成本,民办高校并不会按照1:350的师生比引进专任教师,教师数量匮乏难免会出现身兼数职、讲多门课的现象,于是分散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也就削弱了教学的专业性。此外,专任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是青年教师,他们的知识积淀和教学经验有所欠缺,直接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质量。还有,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频繁。青年教师多是毕业生,大都将第一份工作当跳板,积累经验后便跳槽离开;而少数的中年骨干教师业务能力强、职称高,纷纷借由近两年思政课教师缺口扩大的机会,顺利进入了公办学校。由此,民办高校思政课专任师资力量大幅下降。外聘教师是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多来自公办高校,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科研水平,但是终究不属于民办高校,对其思政课建设的影响微乎其微。他们往往只注重教书,从而获取报酬,并不愿花费心思去关心学生,久而久之,外聘教师和学生之间渐渐疏离,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致。

三、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改进路径

(一)加强约束,提高民办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

强化立德树人观念,引导民办高校自觉承担育人职责。教育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民办高校负责人开展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通过培训使高校负责人深入了解思政课在育人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进而在工作中提高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专项督查。当前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存在底子薄、条件差、队伍弱等困境,考虑到这些现实情况,教育部门有必要设立专门机构来分管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事宜,实行单独监管,在建设标准的细化和政策操作层面上,与公办高校思政课建设区别开来,因校施策,精准解决问题,推动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合理健康发展。加强民办高校党委对思政课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民办高校党委书记必须保证对思政课建设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在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方面,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对思政课建设工作务必做到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协调,确保民办高校按照党的要求办学立校、教书育人。

(二)优化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因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知行合一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要多引入生活案例,将原本理论化、抽象化的知识转化为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生活化场景。结合专业的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知识内容进行讲授,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着力培养符合学生职业岗位要求的素质和能力,做到因材施教,教其所需。长此以往,学生便会认识到,思政课是与他们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生获得感增多,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愈发浓厚。在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也是吸引学生关注思政课的重要途径。民办高校的生源大多都来自当地,学生对本地区文化颇为熟悉,在社会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挖掘地方有代表性的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出去,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找到共鸣,激发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真正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从而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多方发力,加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大困扰就是稳定性差,增强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成为重中之重。关键问题就在于要重视思政课的课程地位以及提高教师的合理待遇。民办高校要优先保障思政课建设,在课程安排、经费投入、发展规划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倾斜;在薪资待遇方面,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工资水平,并想方设法落实思政课教师专项补贴,保证其待遇不低于专业课教师;在职称评审、评比表彰等方面也要给予适当倾斜,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使其能够安于本职工作,从而稳定教师队伍。此外,还要加强培训和进修力度,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一方面,民办高校要研究制定思政课教师培养计划,特别要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激励他们继续学习深造,同时积极支持中年骨干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科学研讨等活动,让教师在交流中增长知识见识、丰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校际之间合作,开展公办——民办高校“手拉手”共建思政课活动。双方可以互相选派优秀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或者参加集体备课、听课观摩等教学活动,还可以围绕思政课建设开展课题研究、讲座报告等学术交流。在此过程中,民办高校可以充分依托公办高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优势,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春波.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41):50-51.

[2]陈豫岚,张辉.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63-264.

作者:赵祥宁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