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浅谈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做好高校经济困难生

浅谈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做好高校经济困难生

摘要:为更深入细致地做好高校经济困难生工作,必须充分发挥经济困难生自身的积极性。学生社团具有参与学生认同度高、组织号召力强、影响力深、影响辐射范围大等特点,是同质学生承担社会角色,加强社会化进程,拓展与外界环境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困难学生的类型和问题,提出建立以经济困难生为主体成员的社团,加强对经济困难生社团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三自”功能,是做好经济困难生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经济困难生群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比例大致为10%至20%左右,他们的成才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十分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同时他们能否安心、正常地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已成为维护高校稳定工作的重要因素。

一、高校经济困难生的类型分析

对于高校经济困难生群体来说,其家庭大都经济困难,无力承担或无力完全承担学生在校期间正常学习生活费用,经济困难生通常经济拮据,生活学习的正常物质保障无法得以满足。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经济困难生家庭大都有不同的不幸遭遇,这使得来自不同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除了家庭经济经济困难这一共同特点以外还有不同的特点,做好经济困难生工作要求我们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三个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指导思想,尊重学生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势扶贫。不能用单一、一贯的工作方式对待所有经济困难生,这样不仅不能做好经济困难生工作,更容易引起经济困难生的逆反、排斥心理,拒绝帮助,加剧经济困难程度,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进而影响高校的稳定。因此认真做好经济困难生的分类工作,建立相关的信息档案,有利于做好经济困难生的帮扶工作。通过调研笔者发现:现在高校的经济困难生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地缘经济困难生:从高校经济困难生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经济困难生来自偏远地区,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地区人均生活水平低,较城市,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生活收入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在生活阅历,生活习惯等方面和来自城市的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难以融入同学之中,容易离群索居,沉默寡言。

(二)灾害经济困难生:这些学生家庭因为家庭遭遇变故,家庭经济状况急转直下,无力再承担子女在校期间的经济支出。这部分学生不仅面临经济方面的困难,同时也多多少少存在心理方面的缺失,往往表现为自闭、忧郁等。

(三)人口经济困难生:有些学生家在农村,由于父母双双务农,家中又有多个子女,在家庭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家庭要承担多个子女的学习生活费用,负担承重。这些学生有较强的自立、自强意识,希望通过求学立业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报答父母。

(四)多重经济困难生:另外还有因为多种因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这些学生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是交错的,多方面的,很难简单地依靠经济援助来解决其深层次的问题。

二、高校经济困难生在校学习期间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理想抱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没有满足物质需要的时候,无法去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高效经济困难生在学习生活上没有来自家庭稳定的保障,生活上无着落,精神上处于没有依靠的状态,有些时候是吃着上顿没下顿,学习很难专心一致,集中精力,因此在高校中出现了经济和学习双困生。学习成绩不过关,更谈不上什么理想抱负了,很多经济困难生就游离在高校学生群体的边缘地带,成为问题学生、边缘学生。

(二)对学校学院班级集体有疏离感,缺乏认同和信任:经济困难生由于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等原因,与其他学生在文化的融合上有距离感,和班级集体不自觉的疏离,对学校学院缺乏信任和认同,很少或者从不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活动,致使老师同学不能直接、全面、深入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

(三)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高校经济困难生由于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等原因,在以往的生活中缺乏和外界交流和沟通,缺少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在和同学老师接触的过程中会显得拘谨和退缩,很难和周围的人进行正常的交流。这就使得高校的经济困难生工作增加了难度,使得学校学院只能通过学生档案或者经济困难证明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状况,使得有些从事该项工作的老师经常碰到“有心无力”或者是“想帮帮不上,不知道怎么帮”的问题,无法及时、到位地给予这些学生适当的帮助。

三、以社团为依托,做好高校经济困难生工作探索与思考

高校经济困难生工作在注重研究和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援助包括“奖、助、减、贷、补”等体系外,也应加强经济困难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加强经济困难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促使经济困难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克服“等、靠、要”等不良思想,鼓励经济困难生确立学习目标,规划职业生涯。综合说来高校经济困难生工作是为了促使经济困难生能和普通学生一样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为经济困难生的成才成长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然而经济困难生工作由于其自身工作规律和工作特点,很难大张旗鼓地在面上对工作对象开展引导、教育及管理的工作,学校学院也往往将经济困难生工作划入学生工作的职责范围,一个学院的经济困难生工作仅仅依靠个别辅导员和几个学生干部,很难形成合力,整合资源,高效细致地做好该项工作。因此寻找抓手,搭建平台,借助力量做好经济困难生工作就显得的非常重要。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发起、自己组织、自我服务、自我拓展和丰富的基地和舞台,具有参与学生认同度高、组织号召力强、影响力深、影响辐射范围大等特点,是同质学生承担社会角色,加强社会化进程,拓展与外界环境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场所,是除专业、班级、团学组织之外对学生教育管理有效平台,是做好经济困难生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建立以经济困难生为主体成员的社团,加强经济困难生社团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三自”功能,借助社团的力量做好经济困难生工作是经济困难生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以社团为平台,加强经济困难生的思想教育:

树立榜样,撷取典型事例,加强对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邀请通过助学贷款等方式完成学业的并较好就业的校友为社团会员召开如“足迹”或“励志”为主题的小型讲座报告,激励困难学生的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自强不息的品质,不被经济困难压跨的精神;同时定期召开小型沙龙,相互交流,促进困难学生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寻找和发展自身优势,通过部分优秀的困难学生的典型示范,激发其余同学的学习动力和成才的自觉意识;

(二)以社团为平台,做好经济困难生的经济援助:

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具体情况的认定一直是困扰学校学院做好特困生工作的一个难题。通过社团活动,增进相互了解沟通,多渠道掌握困难学生的经济情况,更全面地排察和挖掘实际有经济方面困难的学生的比例范围和经济困难程度,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对经济困难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在校期间所需生活学习费用情况给予认证;同时,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就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度地给予经济困难生帮助和关怀。通过社团,学院能更全面地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情况、工作能力、品格品行等,做好信息收集汇总,为经济困难生的助学、助困、助研等工作打好基础。

(三)以社团为平台,加强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经济困难生工作在加强经济援助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学生心理辅助和压力缓解作用。部分具有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经济困难学生的乐观性格和情绪可以在相互接触中传递给部分自卑自闭的学生,通过具有极大影响力和教育功能的言行感染,减轻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疾患程度。同时,相同的背景和日常的一起的工作、活动和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信任感,可以在遇到各类问题时相互倾诉,排解心里的郁闷和困惑,使有心理问题的经济困难学生在适应与融合大学群体方面产生积极的成效。

(四)以社团为平台,加强经济困难生的素质拓展;

关注经济困难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后顾之忧,安心、稳定地在校学习生活,实质是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要通过社团搭建经济困难生走入社会的桥梁,比如,可以通过社团积极开展周末学生寝室收集废旧报纸,在校园内组织学生二手货市场,为同学代卖弃置物品,收取费用增加经济收入,以此为基础设立爱心基金,一方面利用这些资金帮助部分经济拮据,生活难以为继的学生的日常开销,度过短暂的经济危机,同时也锻炼提高了他们的能力,通过活动,促使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加快社会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社团与企业共建基地,拓展规范化和长期化的假期社会实践渠道,利用大学生的文化优势,将大学生的所学专业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将勤工助学由校内拓展到校外,既有效锻炼了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又增加了经济收入,通过实际工作的成就感增强困难学生自立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