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27 9:58:59 阅读:
摘要: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以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产教三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基于多元校企特色班的教学组织形态,实现了校企资源的双向嵌入共享,达到了“校企生”三方共赢的产教融合实践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产教三维融合;校企特色班
0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浙江万里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行业龙头企业和主要行业协会以共建特色班为载体,构建了产教三维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了产教融合,推进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侧改革,为服务合作企业、当地产业的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毕业后高质量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1产教融合维度界定
吕海舟、杨培强(2017)认为产教从“连接”到“融合”本质上是一条从“共谋”到“共赢”的发展路径。陈星(2017)也认为产教融合主体的利益获得不足和利益不相容,是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不足的根源。主体的目标融合、多方共赢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动力(张勇,2016)。曹丹(2015)认为产教融合是行业企业和院校为了各自的发展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的过程,产业与教育优势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共享和融合程度,将直接影响产教融合的成效。产业与教育优势资源的开发、共享、互补和融合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条件。产业与教育多方资源的有效集成最终将以创新教育组织形态的形式呈现,通过融合学校专业教学组织形式和企业员工培养组织形式,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柳友荣,2015),形成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效对接,以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李建奇,2016)。综上分析,本文认为产教融合可从目标、资源、组织三方面分成三个维度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即目标融合,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动力;资源融合,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条件;组织融合,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创新和路径。
2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浙江万里学院地处浙江宁波,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是学校的应用型示范专业,经过近十年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实践和摸索,形成了产教三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基于产教融合“校企生”三方主体需求驱动、利益共赢前提下,共建了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实现目标融合;通过开发、融合“校企生”三方资源,共建了资源双向嵌入机制,实现资源融合;组建了多方向行业/企业特色班,共建了特色班和专业班双线推进、交叉融合机制,实现组织融合。
2.1目标融合
浙江万里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即培养具有正确的三观和职业发展观,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养成专业思维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校专业一直以来探索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宁波区域集聚大量的中小航运物流企业及快递巨头的区域分公司,由于行业与企业的特点,物流企业面临人员流动性强,新员工的重复招聘和培训,资源浪费大的同时未能招到合适的员工困境。因此,企业逐渐意识到产教融合,是招聘认可行业、认同企业文化的毕业生,实现高质量招人、用人和留人的主要途径。在多层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教育现状,及区域物流企业的多元人才需求特征下,本科学生更希望能够通过产教融合来获得更多深入接触社会、了解行业、熟悉企业的机会,提升实践经验,以提高毕业就业层次,及实现良好的职业发展。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以“校企生”三方主体需求为驱动,以目标融合、利益共赢为出发点和契合点,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激发各方的参与动力,开展和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2.2资源融合
校企资源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基础,资源融合程度决定了产教融合的成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校企资源双向嵌入、融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以有效实现“校企生”各方需求和参与产教融合目标。企业把生产设施、各层员工、各种岗位、运营案例等实践教学资源嵌入学校教学,为学校教学提供了兼职教师、真实教学场景、教学案例,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实习导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及高校的教室、场地资源嵌入企业的员工培训、招聘,生产经营、企业管理。而资源的相互融合又共同开发了课堂教学课程、企业员工培训课程,共同编制了企业的案例资源。资源的互嵌与融合,一方面帮助企业实现有效招聘、解决兼职用人、提升业务管理、和撰写宣传、推广案例等需求;另一方面实现了专业学生提升实践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就业竞争实力,及教师的企业认知和实践教学能力。
2.3组织融合
组织融合是资源有效集成,并形成系统的产教融合教学体系的保障。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与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共建校企特色班的形式,共同设计特色班的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内容、方法、评价,与专业教学班双线推进、交叉融合,以培养适应合作协会和企业所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目前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已与宁波国际联运协会共建了“国际航运物流学院”,下设“国际航运跨专业特色班”,与宁波顺丰速运、宁波中邮速递、鄞州区物贸联合会共建了“顺丰班”“中邮班”“国际航运班”。
3产教融合教学组织形态创新
3.1专业班和特色班双线推进、交叉融合
专业班人才培养根据专业能力需求,设置教学方案,分年级安排理论课、实践课和素拓课等。特色班人才培养根据企业/行业人才需要,由“校企”或“校协”双方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分阶段安排理论培训和实践实习。两类培养方式各有体系,逐步推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互交叉,彼此融合,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的目的。以“国际航运班”为例。特色班人才培养根据行业人才需要,由“校协企”三方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利用优势教学资源,形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三阶段校企双向嵌入式育人模式。第一阶段:集中培训,由鄞州区物贸联合会组建的一支以下属企业高管组成的讲师团,给特色班学生在校内及企业现场进行系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的知识培训,及由校内专业教师给特色班学生进行企业用的业务软件;第二阶段:分散培训,通过协会下属企业与特色班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企业与学生对接,学生分散到对接的企业,由企业以学徒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企业业务、工作职责、业务操作的实践培训;第三阶段:顶岗实习,经过企业培训后,特色班学生正式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甚至毕业就业(企业顶岗实习,跟专业的《岗前实训》课程对接,学生在企业内的实习内容,替代《岗前实训》《毕业实习》教学,并由校企共同进行课程评价)。
3.2共建三明治式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共享企业的生产设施和管理人员资源,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大学分、校企联合授课改革,使课程教学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企业现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的三明治式课程教学模式。目前已推动主要核心课和模块课采取三明治式课程教学组织。
3.3共建实践课程体系
校企共同结合企业经营需求及专业的多层次实践能力培养需求设置的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共同设计,充分把实践课程嵌入到合作企业,并根据专业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训》《岗前实训》《毕业实习》的实践课程教学要求,共同建立起了从企业现场学习、到岗位实习、再到业务管理为特征的,对应的多层次、渐进式的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3.4真题真做真用的毕业论文组织方式
依托特色班学生长期的企业岗位实习实践,及业务管理经验,鼓励和指导学生以企业实际项目或问题出发,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并实行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目前,已有几十位学生基于特色班企业的实际,撰写了多篇毕业论文,被学校评为“真题真做”获奖论文。
4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条件保障
4.1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特色班人才培养涉及多个阶段、多个环节,需要一个较长的、连续的时间,尤其是进企业实习实践环节,才能真正让学生通过承担岗位任务,做到学习和能力的无缝对接,最终选择合适的就业企业。而企业也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方式,培养、了解、招聘合适的学生。“3+1”人才培养模式为,前3年以专业班为培养重心,主要在校内完成理论、实验、实训学习;后1年以特色班为培养重心,主要在企业完成理论实务培训、实习实践活动。因此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为特色班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和必要的时间,为产教三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开展提供时间保障。
4.2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参与和支持
特色班人才培养中企业的参与,主要通过师资队伍、实践场地、实习岗位等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资源支持,以设计系统的特色班培养方案,规划完整的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提供综合性的实践能力训练,满足一个30-70名学生规模特色班的实践教学。多元实践教学资源的支持对单一的中小企业而言很难保障。因此,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参与,才能为特色班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的实践教学资源,为产教三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开展提供资源保障。
4.3学校与学院的重视和支持
特色班人才培养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大量校外实践教学时间,打破传统单纯的校内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培养的经费投入。这不仅需要校院两级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及引起各种学务教务工作变动的理解,甚至要出台政策给予支持,还要承担因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引起的、增加的培养成本。因此,学校与学院的重视和支持,才能为特色班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政策和充足的教学经费。
5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5.1解决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问题,发挥了企业的主体作用
校企合作中高校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驱动性,和推动合作的积极性,但开放自身资源支持高校人才培养的企业很少。物流管理专业创新的产教三维融合模式,从校企双方需求出发,通过校企教学资源融合共享,及基于特色班的产教融合教学组织形态,为企业创建了一个针对性的学生资源池,为实现企业有效用人、育人、招人、留人创造了条件,解决了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问题,促使协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企业的主体作用,并通过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入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5.2解决个性化人才培养手段局限问题,创建多方向、多元化企业实践基地
专业的分类分层人才培养主要局限于理论性教学为主,基于学生对专业方向、就业企业、工作岗位的偏好的个性化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物流管理专业与宁波市国际航运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等不同物流领域的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共建特色班,能够依托不同协会、不同企业的各种岗位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及企业的需求进行岗位的选择,实现个性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5.3解决具有企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欠缺问题,建立一支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但也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而物流管理专业以校企共建特色班为载体,把人才培养变成了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企业会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规划,调派最合适、最优秀的员工作为培训导师,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而另一方面特色班建设加强了专业教师与协会、企业交流,通过专业教师进企业的方式,提升了校内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5.4解决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运作脱节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理论教学全程在课堂,全部在教室的现象一直是大学本科教育的特色,也是导致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的主要根源。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的基于特色班的校企教学资源融合共享模式,能够充分享用企业的生产设施和管理人员资源,把课堂理论教学衍生到企业现场教学,把企业管理人员的实际经验带入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5.5解决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低效问题,构建了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依赖校内实验和进企业短时间的现场学习。但教学实验设备和软件与企业实际应用的脱节及走马观花式的企业参观使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低效处于低效状态。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的基于特色班的校企教学资源融合共享模式,不仅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方式把企业实际应用的软件引进学校,让学生提前学习掌握工作工具,而且也建立起了从企业现场学习、到岗位实习、再到业务管理的多层次、长时间的实习体系,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6结语浙江万里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以“校企生”三方共赢为出发点,创建了目标融合、资源融合、组织融合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了多种产教融合教学组织形态,建立一条学校教学与企业就业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吕海舟,杨培强.应用型跨界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机制设计与模型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7(2).
[2]陈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5).
[3]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1).
[4]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5).
[5]张勇.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6(23).
作者:李肖钢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文秘指导服务编辑一对一跟踪服务,不成功不收费
管理创新论文 预算管理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政税收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 心理学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 班级管理论文
信息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税收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