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研究网络时代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

研究网络时代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探讨

通过问卷调查,采取卡特尔人格测验量表对宜宾市及周边泸州市,自贡市的六所本,专科院校的各个年级的贫困建档学生和未建档的非贫困生,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分别对600名两类学生进行统一测试,发出问卷调查表各600份贫困生问卷收回578份,非贫困生问卷收回590份,问卷有效性分别为96%和98%。通过采用WI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贫困生在有恒性,忧虑性,独立性和自律性四个方面分值明显高于非贫困生,而在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世故性、实验性六个方面分值贫困生又明显低于非贫困生。统计分析结果告诉我们,贫困大学生普遍较朴实,做事比较审慎、保守,在心里和行为上甚至有退缩倾向。利用统计的相关数据,比较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次级人格因素,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的性格的内倾性与外倾性与非贫困生差距明显,表现贫困大学生相对比较内向,在人际交往中、人际沟通中表现出不积极、不主动。同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也往往表现出不自信。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归因分析

根据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群体心理理论告诉我们,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或相似的生活环境中的人往往会养成相同或相似的个性心理特征。因为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根据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结合人格理论,笔者认为形成高校贫困大学生以上心理特征的成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远离网络导致信息不畅通、消息闭塞、生活状态与教育落后,使其认识缺陷和思维深度不够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生源地据统计分析有76%的来自农村,其中有41%来自于边远山区。根本没有网络,信息的不畅通,消息的闭塞,生活状态的落后以及基础教育的相对落后,导致了贫困大学生在身心发展求知最关键时期,见识、认知有限、在智力潜能的开发的欠缺又形成了贫困大学生聪慧性方面与非贫困生的明显差异。由此也导致了部分贫困大学生的过分自卑心理,以及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受挫。

2、亲子关系的缺失以及内心的不平衡状态,经济上的拮据导致其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缺乏

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根据统计分析有78%的来自多子女家庭,据调查其中有近48%的贫困生表示家庭缺乏关爱和温暖。家庭亲子关系的缺失致使他们从小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甚至对家庭及其父母未产生认同感。在人际交往中采取回避的方式封闭自己,由于缺少同伴和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性格内向,自轻、自贱、自畏等偏离的自我意识也极易产生,退缩的外显行为特征尤为明显。贫困大学生中有16%的同学习惯于用不平衡的心态来看待现实的差异和不公,言语上刻薄,在行为上叛逆,甚至导致人际危机。同时又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们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客观上又加速了自我封闭的性格的形成。

3、渴望成才,意志品质坚强,成就动机强烈

据调查数据分析,有77%贫困大学生从小由于家境的贫穷使之从小就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同时导致了心理的早熟,从小就为父母分忧,穷则思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的动力相当强烈。意志品质,克服困难的毅力相对坚定。因而在自立、自律、恒心和忍耐力反而往往要优于非贫困学生。高强度的成就动机推动着他们不断努力,同时也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利用网络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

1、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建立详细的电子档案

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牲,建立详细的电子档案。该档案应该包括个人信息、家庭信息、家庭经济状况、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特别要对他们的“心理贫困”予以高度关注。根据建档的不同档案,确立不同的教育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和贫困的信心,同时,该档案也有利于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的建立,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和经济帮扶功能充分发挥,形成教育的合力。通过学校资助中心、班级、生活部等机构和组织对他们进行自助、助人、服务社会教育,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和认识贫困,勇于面对客观事实,树立战胜贫穷和困难的信心。帮助他们正确的自我定位,设计好近期,中期和远景目标,积极向上,奋发进取。

2、开通校园微信公共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微信是新媒体,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完全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微信公共平台有1对1交流功能,可针对不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1对1的对话疏导。微信的消息推送功能以发送语音的形式,使教育者与贫困大学生交流信息的传递更具人性化,更贴近生活。开通校园微信公共平台,也可实现心理疏导一对多的交流,增加交流的互动性,更有利于帮助高校贫困大学生间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对他们突出的心理问题(如自卑感、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可进行分析、讨论,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且竖立信心。同时通过微信公共平台组织贫困大学生以自身为主角,开展一系列“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活动,使他们从内心融入社会群体,不仅仅学会了与他人积极相处,也消除了孤独感,同时自身的人格也得到升华。

3、拓宽交流渠,提高交际能力

针对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相对不高,乐群性相对较低,心里也比较自闭的特点,可利用校园微信公共平台实现大学生间文字、图片、语音等方面的互动沟通,拓宽贫困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渠道,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通过校园微信公共平台,可开展“肯定性团体训练”及各种社交技巧训练,实现认知重建,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能,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处理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

4、让贫困大学生参与校园微信公共平台管理

通过让贫困大学生参与校园微信公共平台管理,帮助高校贫困大学生增强自尊感和成就感。从微信平台管理的社会实践中找回自尊感,找到成就感,学习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使贫困大学生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和信心,懂得拥有知识和获得自信就是拥有财富。

5、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

高校要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正面引导师生以平等友善的心态来善待贫困大学生,不仅不能歧视他们,还要多理解、多帮助他们,尽量减轻他们的贫困感和自卑感。在班集体、伙伴群和小群体中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人际氛围。调适贫困大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开启其封闭心灵,增强其交往能力,从经济、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帮助他们。高校微信公共平台是校园师生获取校园新闻的主渠道,是营造高校特色校园文化传播的新平台。师生只要通过微信搜索到公共平台号或二维码,即可加入参与自信互动,获取新闻、休闲娱乐信息等,随着微信公共平台功能开发得越来越多,学校提供的新媒体服务就越多,为大学生营造出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有利于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刘刚单位:宜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