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打造农林经济管理一流专业思考

打造农林经济管理一流专业思考

摘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任务,而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作者认为就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而言,建设一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仅是国家培养渔业经济管理领域专业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学院内涵建设的要求。文章从历史发展视角,阐释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持续聚焦渔业经济管理领域、凝练自身特色的必要性;探讨了农林经济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以综合改革为动力,推进一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一流专业;渔业经济管理;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而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1]。为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务院2015年11月5日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各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之后,教育部先后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等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双万计划”,建设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12月24日,教育部颁布了2019年度部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好该专业,是时代的呼唤,是国家的需要,更是学校学院的重任。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必须继续凸显渔业经济管理特色

上海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而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长期以来一直以渔业经济管理为特色。作为国内高校中最早从事渔业经济与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单位,上海海洋大学1956年成立渔业经济教研室,1961年至1965年麻天雄、胡笑波、曹少璞、谢敏珠等老一辈教师先后赴浙江舟山渔区、湖南洞庭湖、江苏常熟平望养殖场等三省五地进行调研,自编了系列奠基性教材,先后开设“企业管理”、“国营海洋捕捞企业管理”、“水产加工企业管理”、“养殖企业管理”、“渔业机械企业管理”等课程,是国内最早开设“渔业经济与管理”课程的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海洋大学1984年成立渔业经济与管理系,1985年开设渔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1998年,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等文件的通知》要求,改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渔业经济学》自1995年起分别被列为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2]。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科学研究为支撑,继续夯实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础。2001年获得农林经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授权,2003年获得渔业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005年获得上海市第二批重点学科项目(渔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获批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同年获批上海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及部级特色专业(农林经济管理)。近十年多来,出版了《渔业经济学》《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品国际贸易》《水产品市场营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手册》等系列特色教材,《渔业经济学》入选国家精品课程,《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优秀教材奖。截止目前,已建立起了以渔业经济管理为特色的从本科到博士(后)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科研支撑教学的格局逐步形成,为国家培养了上千名渔业经济管理领域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级人才。从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渔业经济管理是上海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从发展趋势看,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的内在需求。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历来都是一个容易产生国际纠纷而需要更多国际合作的领域,在全球化进程中该领域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凸显。中国水产品总量占全球约三分之一,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国,渔民与渔船拥有量均居世界之首。中国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不言自明。然而,必须注意到的是,水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从池塘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正在日益全球化。培养渔业经济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促进全球水生生物资源的有效且可持续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渔业经济,对于中国而言既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大国担当,同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详观国内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国内高校中渔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比较缺乏。在这种大背景下,继续秉承“渔权所致、海权所在”的创校使命,凝练和凸显渔业经济管理特色,培养渔业经济管理人才仍然是上海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根本任务。

二、上海海洋大学一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优化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略,落实国家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要培养优秀的人才,须有一流的培养方案。制定一流的培养方案,须以一流的育人理念为指导。一流的育人理念,须始终引领时代前沿。随着时空演化,环境条件变迁,育人理念须随之演进。因此,培养方案的优化是一个持续演进而又在一定时间段内相对稳定的动态过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审视和对待。作为因“渔”而生的专业,上海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需要始终坚持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地位与指导性,另一方面需要充分体现随时空演化的“渔经”特色和时代特征。就当下而言,以这种培养方案所培养的人才,须具有广泛的国际视野、一流的创新精神、经世济民的人文情怀,掌握农(渔)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国家经济政策、农(渔)业发展状况和农(渔)企业运营管理过程,具备优秀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须真正知农(渔)、爱农(渔)、为农(渔),愿意且能够在专业性的涉农(渔)以及一般的非农(渔)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单位从事管理与研究工作。

(二)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如前所述,上海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曾编写过以渔业经济管理为特色的系列教材。为培养一流渔业经济管理人才,今后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为指导,组建一支以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以国内教师为主、国外教师为辅的渔业经济管理教材编写队伍,鼓励和支持本专业教师牵头编写体现时代特征和国际前沿、中英双语版的渔业经济管理系列教材。初拟包括:《渔业经济学》《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养殖经济学》《水产品国际贸易》《水产品市场营销》《水产品电子商务》《渔业政策学》《渔政管理学》《渔业企业经营管理》等。力争创新教材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确保教材编写质量,探索并逐步实现渔业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从而进一步筑牢渔业经济管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转化的基础。

(三)加强重点课程建设。“课程是大学的真正产品”[3]。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奠基之石。为培养一流人才,建议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国际知名课程品牌。具体而言,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推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建设,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打造适应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国际化渔业经济管理智慧课堂,同时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培养国际渔业经济管理人才,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些课程具体包括“渔业经济学”“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养殖经济学”“水产品电子商务”等。

(四)优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为强化与规范实践教学,上海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已经建立起了系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一是编写出版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手册》。以其为指导,目前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名师导航、专业调查、ERP实训、专业文献选读与训练以及水(农)产品市场调查等。二是配齐配强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队伍由学院资深教授牵头,具有一线实践经验的教师参加。三是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体系。目前共有8家实习基地,分布于渔业产业链各环节的相关单位。今后建议持续推进如下四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与水产行业部门及涉渔类网络经济企业的合作,再共建一批实践教育基地,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二是继续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加强与平台经济类企业合作,打造新型实习基地。三是建立科研育人机制。将结合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本科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同时推进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调查中心(上海海洋大学分中心)、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平台、早进团队,将最新渔业经济管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从而实现科研教学协同育人。四是加强与中西部贫困地区、重点农业地区、重点渔区的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完善学院、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实践教学,努力提升本专业在乡村振兴中的贡献度。

(五)打造一流教学团队。一流的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核心支撑力量。打造一流教学团队在一流专业建设中显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建议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在学校既有FD班的基础上,加强学院层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二是完善课程教学“组—系—院”三级基层教学组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制度,特别聚焦提高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三是加大全球化用工制度,重点引进渔业经济管理领域的国际人才,同时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育,结合职称评聘与教学激励制度改革,打造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师资团队。

(六)优化育人效果评价方式。一流专业的建设,最终目标主要是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一流学生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是在以课程学习为主的系统化、全方位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因此,对培养过程的阶段性评估、审视就显得非常关键。为此,一是要改革课程教学过程中轻过程、重期末的考核方式,加大对学生平时学习和阶段性教学目标达标程度的检测,通过合理“增负”,让学生真正“忙起来”,学到位;二是要优化过程管理制度并提升其落实成效,加强对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及实践项目育人效果的评价,及时指导学生提升学习成效;三是创造学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以渔业全球治理、农(渔)经济发展及其他经济管理相关的行业考试,增加以职场为导向的训练与考核。毕业的学生到底是否达到一流,不仅需要学校自我评价,更重要的是社会评价。为培养一流的学生,不仅将加大对社会需求的调查,还将加大对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及这些学生对学校评价的跟踪。根据跟踪评估结果,一方面及时修正对在校学生的培养方式,另一方面也为往届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咨询。

三、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保障一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

欲将上海海洋大学校农林经济管理管理专业建设成为能够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必须解决好目前专业建设中存在的理念滞后、投入不到位、师资团队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须以师资团队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推进综合改革,以释放各方人才培养活力。

(一)着力完善教师学习发展制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人才培养中的核心生产力,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擎天柱。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首先需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知识体系为支撑。先进的理念与知识来源于学习。显然,建立教师的持续学习培养制度,促进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已经成为建设一流专业的内在需求。为此建议:一是在目前学校既有的教师培养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学院层面的综合改革,优化师资配置与工作协调机制,逐步试点推进教师的学术假期制度;二是完善学院师资学习与培训制度。即以制度为保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送出培养与引进培训相结合,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与平台的合作,加强教师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提升其教学、科研等教育教学能力。

(二)着力改革教师评价标准。一流的专业需要一流教师为支撑,一流教师的培养与选拔须以公平有效的评价制度为保障。教师教学投入不到位,师资团队专业建设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的产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评价标准没有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成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逆淘汰”的现象。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逐步优化教师评价标准:一是在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同时,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加大课程思政效果考核;二是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及绩效考核更为重要的依据,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三是优化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校内督导评价、校外专家评价等多维评价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研究实绩评价制度。

(三)着力优化考核激励办法。一流专业的建设需要教师的全心投入。教师教育教学投入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建立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来解决,不仅让教师愿意参与到一流专业建设中来,而且愿意努力以最高的水平来投入教育教学。为此建议改革教师的聘期考核办法,优化长短结合的聘期考核、中期考核、年度考核的聘任考核制度。具体而言,一是院系协同,明确教师在一流专业建设方面的聘任考核任务,加大专业建设内容在工作任务中的权重;二是完善全员参与的一流专业建设制度,并将一流专业建设成果作为教师职称聘任的参考指标,在同等条件下,获得一流专业建设成果的教师优先聘任;三是建立非升即转的聘任制度;四是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加大卓越人才引进与内部人员培育力度,同时完善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同工同酬”的考核与激励办法。

作者:杨正勇 沈雪达 单位:上海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