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打造企业健康文化

打造企业健康文化

打造企业健康文化

打造企业健康文化范文第1篇

一、拉长长板,谋划“康富祥泰之州”

新常态下,一个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在哪里?泰州的回答是:运用“长板理论”,最大限度释放最长板核心竞争力,将大健康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打造独具魅力的康泰之州、富泰之州、祥泰之州。

顺应大健康发展之势。泰州市委、市政府深知,城市产业定位关键在于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光明。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认为,继“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健康保健时代”已经到来,健康产业将成为全球“财富第五波”。抓住了大健康产业就是抓住了未来。大健康产业推动转型升级。睿智的决策者并未把目前泰州最具优势的船舶制造业作为重点,而是顺应健康中国、健康泰州的必然要求,适应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瞄准未来发展最具潜力、最有动力、最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大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大健康产业具有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5%,而在我国仅占4-5%,发展的空间极其广阔。泰州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人们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对健康消费的需求进一步增长,这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大健康产业具有融合特性。大健康产业是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是融“医、药、养、游”为一体的关联性、融合性、渗透性较强的产业,推动健康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高度融合、大健康产业各领域有机融合、大健康产业与健康城市深度融合。

抢抓大战略发展之机。新常态下,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大战略叠加区的泰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机遇:融入大战略,谋划大产业,实现大发展。打造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发展大健康产业,既能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传统制造业提档升级,又能加快生产业和生活业发展,还能挖掘长江流域丰富的农业生态和医药养生资源。把泰州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独特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呼应了国家大战略的要求,抢占了发展的制高点。在融入“一带一路”中扩大开放。把大健康产业发展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体现了泰州人独特的战略眼光。一方面,面向国内国际,集聚高端人才、落户高端成果、引进高端项目、兴办高端企业,推动大健康产业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为“一带一路”涉及的区域乃至全球市场,提供健康服务和健康产品。在建设“健康中国”中满足群众期盼。适应建设“健康中国”的新要求,泰州着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有效扩大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释放和引导消费需求,破解经济下行压力,倡导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探索“健康中国”建设的新路径,回应人民群众对健康幸福的美好期待。

释放大产业发展之优。成功源于对自身优势的深入挖掘和极致发挥。优越的产业基础。泰州医药产业基础较好,2014年全市医药产业销售突破700亿元,约占江苏的30%,连续14年“领跑”全省,扬子江药业连续4年跻身中国化学制药工业百强榜首位。拥有全国首家部级医药高新区――中国医药城,预计到2016年医药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到2019年医药企业超1000家、医药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良好的区位条件。泰州是长江经济带龙头区域的新兴城市,拥有96公里沿江岸线。泰州大桥、扬泰机场、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和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建成运营,“公、铁、水、空”立体交通格局形成,泰州已跃升为长江南北联动发展的枢纽城市,成为长江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T型咽喉。丰富的健康文化。经济是体,产业是壳,文化则是魂。泰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的健康文化基因。泰州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名医辈出、流派纷呈,民俗文化中有许多朴实有效的保健养生之道。泰州正将医药、健康、养生等文化元素融入大健康产业的规划之中,打造“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医药城。

二、产城一体,创建“中国医药第一城”

10年来,泰州围绕“产城一体、产城共荣”的发展思路,建起了一座中国医药城。如今,泰州把初具规模的医药产业和医药城建设纳入大健康产业的新布局,加快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产城在深度融合中提升,赋予了新常态下“中国医药第一城”建设的新内涵。

科学布局,高点突破。“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定位开发”是医药城建设最鲜明的特征。突出“融”。融合,是优势的叠加。围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产城共荣”的思路,在产城深度融合上下功夫。以城市功能的完善提升产业化水平,引领要素资源集聚;以国内外生物医药人才、成果及产业等要素资源的集聚,倒逼城市功能的完善与提升,打造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大健康产业现代化新都市,建设“产城一体的医药名城”。瞄准“高”。把握产业发展国际化、高端化的新趋势,瞄准国际医药产业前沿,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开放创新为“双轮驱动”,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探索集聚高端人才、落户高端成果、设立高端企业、发展高端产业、生产高端产品、提供高端服务的发展新模式,成为引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融入世界生物医药的“桥头堡”、承载国际医药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着眼“新”。产业源头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先进科技成果、高层次人才、研发机构。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政府主导的国有开发运营公司,把市场的力量与政府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综合开发、资源配置、投资回报的长效机制。资本体系创新,创建科技金融示范区,推进科研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相互融合,建立起创业初期政府资助、成长期科技信贷支持、成熟期股权直接融资、扩张期上市培育的现代资本体系。

创新平台,高端服务。把平台比政策更重要、环境比区位更重要、服务比设施更重要的理念,融入医药城建设的创新实践中,打造创新平台与高端服务紧密结合的独特优势。搭建平台增创优势。泰州把建设国内领先、接轨国际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作为解决医药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链不完善的突破口,按照“国际化目标、政府主导、企业化建设、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要求,打造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服务医药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公共平台。目前,大小分子药物研发、疫苗工程中心等16个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投入运营,成为集聚人才、吸纳成果、发展产业的重要支撑载体。优化服务提升支撑。实施科技服务业集聚计划,全面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吸引企业落户。引进法律、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加盟,形成完整的科技服务产业链。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创业融资、政策咨询、药品报批、资讯资源共享等完备的专业服务支撑体系。创新管理助推研发。开创“政府买相机、企业买胶卷”的平台运营管理新模式,即由政府负责平台硬件投资建设,企业可以“拎包入驻”,有效降低企业前期投入成本,实现政府资源效益最大化和公共服务最优化。为项目落户提供全程跟踪服务,按照“身份零以下、服务零距离、阶段性目标零起步”的“三零”服务理念,让人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科研开发和项目建设。

集聚资源,高位开发。如何集聚资源、纵深开发,泰州的实践是,以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集聚一流的资源、推动一流的开发。筑得好巢凤自来栖。良好温馨的环境,无微不至的服务,吸引了大批医药人才飞来。通过放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品牌效应,建设医药城“人才特区”,先后组建中国国际医药人才市场、研究院等载体;与哈佛、北大、清华等知名院校开展战略合作。目前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800多名,其中国家“”人才28名,省“双创人才”70名、“创新团队”6个。人才高地催生产业高地。以人才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以高端人才带动高端产业发展,是泰州的一大亮点。医药城集聚了国内外医药企业480多家和医药研发机构50多家,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等8家世界百强医药企业先后落户。拥有疫苗研发生产企业10家、产品40多个,成为国内最大的“疫苗高地”。形成了生物制药、中药现代化等六大新兴医药产业集群。高精产品加速落地。高端人才的集聚加快了一批高端产品落地,400多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药创新成果成功落地申报,其中,一类新药申报60个,6个国家一类新药获得临床批件,4个国家一类新药即将投产。亚盛医药率先研发出靶点抗肿瘤新药,有望成为国际上在该领域内首批上市药物之一。华亘泰来自主研发生产的胶囊内窥镜世界领先。

三、跨界融合,打造“健康产业集聚区”

泰州以全球化的大视野,跨界融合的新理念,谋划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区新定位,前延后伸、高位嫁接、深度融合,在医、药、养、游四个维度上发力,加快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防、治、养”一体化的新模式,探索“健康中国”建设的泰州之路。

以研育产,打造医药产业高地。泰州把药品研发与药品产业化结合起来,集聚国家重大新药创新成果,探索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路。凸显研发优势。把生物医药研发特别是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中成药研发创制等作为重点,构建长三角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核心区。以大分子药物平台、江苏省生物制剂检测中心为载体平台,以蛋白质制造及治疗、基因工程药物为重点,集聚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放大研发效应。提升基地层次。以申报中的部级疫苗临床评价中心为载体,以国家新型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集聚发展试点为政策支撑,建设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完整的疫苗产业基地。以扬子江、阿斯利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为示范,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打造化学药新型制剂产业基地。以现代中医药技术为支撑,以中药成份标准化为突破口,建设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融合科技金融。以资本与创新的融合为突破口,政府引导,吸引市场资本共同发起设立一支100亿元规模的国家一类新药研发投资基金,投向研发阶段向临床阶段转化、有较大市场前景的一类新药,推动一类新药“离岸孵化、本地转化、本地产业化”,培育一类新药“我先选、泰州造”的竞争优势。

以药促诊,打造特色医疗基地。以药品研制生产优势发展特色医疗,以特色医疗拓展医药研制生产新空间,形成聚合叠加效应。以前沿技术助力精准医疗。针对很多疑难杂症采取常用药品和治疗方法无法治愈的现状,面向特定人群,借助基因测序、分子诊断、细胞治疗等前沿医疗技术,打造“小综合、大专科”的特色医疗服务基地。发展高端个性化医疗服务和特色专科医院,打造老、少、特等专科医疗服务基地。以“互联网+”实现远程医疗。借助“互联网+”统筹医药城和卫生部门资源,聘请国内外名医加盟坐诊,建设“智慧医院”,打造“泰医网”、“泰健康”和“健康云”平台,发展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以自主创新拓展医学美容。针对快速增长的美容市场需求,借鉴韩国成功经验,发展以皮肤修复、创伤治疗、器官整形为特色的整形修复与医学美容服务,支持开发和应用医学美容新材料、新仪器、新技术。

以保辅医,打造养生养老福地。世卫组织研究认为,人类1/3的疾病可通过预防保健来避免。健康体检投资1元钱,可为个人及社会节省9元钱。因此,泰州利用优势产业和优良生态,推动医疗与保健相嫁接,发展中医养生、特色养老等产业。串起健康管理服务链。引进专业性健康体检机构,嫁接高端医药器械产业,创新服务模式和组织业态,发展针对不同群体的健康服务,实现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咨询等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探路日化保健品领域。引导现有医药企业利用品牌效应,开发生产保健食品和日化用品,加强对传统中医药方的开发利用,发挥中药“简、便、验、廉”和“治未病”的优势,开发推广一批膏方补品。济川药业研发的保健牙膏产品已经上市,台湾桑缇亚公司的面膜近期投产。塑造特色养老服务品牌。转变养老方式,引进社会资本,高起点规划建设溱湖健康养老产业园等养老机构。推动现有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共建,提升医疗、康复、护理、保健等功能,鼓励医疗单位创办疗养机构,探索发展“候鸟式”养老和“虚拟养老”模式,建设一批连锁化、品牌化的养老服务机构。

以文涵游,打造健康旅游胜地。泰州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历史浓厚的优势,改变单一的观光游览方式,推动养生养老与特色文化相融合,开发以休憩娱乐、文体活动、养生保健等为方向的健康旅游。开发生态休闲游。依托温泉、湿地、农业等生态文化资源,加快体验性、参与性和休闲性项目建设,打造以溱湖湿地、华侨城、千垛菜花等为载体的温泉养生度假城和健康生态旅游区,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发康体保健游。依托现有的姜堰溱潼会船、泰兴南湖风景区农村体育旅游等活动,开发运动体验游、体育文化游等项目,满足群众体育健身、旅游休闲需求。启动医药城康健医疗区建设,以预防医学为基础,结合休闲、安养、心理咨询等服务,建设集娱乐、健身、文化于一体的健康旅游综合体。开发文化养生游。用文化元素滋润心扉,依托凤城河、三水湾等城市文化生态片区,弘扬以梅兰芳、柳敬亭、孔尚任为代表的丰富戏曲文化,构建以凤城河景区为核心的城市文化休闲区。依托中医、美食资源,开发一批康复理疗、养生保健、药膳食疗等产品项目,建设泰州养生美食林。古色古香的“九十九间半”泰和堂,既是文化景点,又是国医馆,实现了旅游景点和中医养生功能的完美叠加。

四、面向未来,培育“健康中国新亮点”

泰州的大健康产业初步集聚了优质资源、培育了创新土壤、形成了发展特色。但是,大健康产业发展永远在路上,既要抢抓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又要丰富完善产业发展路线图;既要增强内力,把拉长产业链和加粗产业链有机结合起来,又要巧借外力,让产业发展和时代脉搏高度契合起来,走一条综合集成、融合发展、优势叠加、福泽百姓的大健康发展之路。

必须完善大健康产业发展体系。泰州的实践表明,顶层设计事关成败,完善体系惠及长远。一要高定位。以国际化全球化的大视野、人类追求健康的大趋势,科学定位泰州健康产业的大发展,突出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具体路径,明确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分工,形成“一盘棋”的格局。在形成产业发展规划时,一并制定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的“计划表”和“路线图”。二要优制度。谋划创建大健康产业集聚区行政推进体制,争取列为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发展试点城市。进一步优化部省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引导企业创新、园区创新和国家创新高效联动与有机统一。三要强支撑。围绕政策支撑、人才支撑、金融支撑、平台支撑,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加快设立大健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对关键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人才集聚体系,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开展医药创新工作;完善融资及风险投资体系,以政府“金股”形式吸引专业机构来泰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完善平台支撑体系,全流程服务企业创新,构建“创新生态圈”。四要慧监管。创新大健康产业监管体系,理顺政府宏观管理与医疗服务机构微观运行的关系、政府监管与医疗服务提供的关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产权交易、价值发现、过程监督保障和专业技术服务特色功能。

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大健康产业质态。“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为大健康产业质态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智慧城市建设相衔接。围绕健康泰州建设,加快寻医问药、云端医院、互动交流、健康档案、心理健康、健康知识等智慧健康体系建设,加强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的互动,实现智慧医疗“一卡通、一账通、一号通、一程通”。瞄准未来,完成居民健康卡模块、芯片设计,将健康卡与市民卡、社保卡、金融卡对接,让市民享受更多便捷个性的信息化医疗服务,打造泰州“健康云”。与大数据应用相融合。超前规划建设泰州健康产业数据库,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藩篱,实现全泰州医院临床信息、电子病历信息、体检信息等健康数据的共享和互连互通。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开掘沉睡的大数据“金矿”。与物联网技术相对接。发展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可穿戴式医疗设备的卫生信息化相关服务系统,开发便捷、实用的医疗信息服务应用,实现健康服务的拓展和延伸。利用物联网技术,让身体的健康数据能随时被传感器采集,并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健康云平台进行分析预判,从而实现“治未病”。

必须把大健康融入未来发展的血脉。未来发展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关键在健康。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健康产业发展不仅针对人的生命周期的某一阶段,而且要使全体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能享受健康服务业的阳光雨露。凡关乎人类健康的,都要放入大健康产业的框架;凡关乎民生幸福的,都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开创新业态,以实现“生得优、过得好、活得长”的理想状态。全产业链覆盖。统筹发展与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在修复健康上,发挥制药与医疗服务、医疗设备等传统健康产业的优势;在维持健康上,发挥位于产业链前端的体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旅游等新兴健康产业的作用;在调养健康上,发挥食品生产、销售等前端健康产业的功能;在促进健康上,发挥养生、养老、美容等后端健康产业的功效,实现产业链的全覆盖。全方位发力。发展大健康产业要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共同发力。政府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搞好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市场要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围绕需求创新业态,释放大健康产业活力;社会要倡导健康生活理念,营造健康产业发展氛围,发挥社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扶持作用,形成全社会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大健康产业,大未来可期。健康社会、健康城市、健康乡村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泰州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民意所盼、希望所在。在“康富祥泰美之州”这片热土上,一座散发着青春气息、沐浴着阳光雨露、孕育着生机活力、洋溢着幸福快乐、充满着人类希望的健康名城正在长江经济带上奋力崛起。

打造企业健康文化范文第2篇

“治疗与预防”的遥远故事,或多或少都掺杂了人们的完美想象,现实中很多人可能会说:如今去哪找扁鹊般药到病除,大哥、二哥防患于未然的神人?好在当下,仍然有“扁鹊和他兄弟”式的企业――天士力集团以及金士力佳友团队,耕耘人类健康领域,致力于大健康产业价值,研发全新系列产品。

何为大健康产业,天士力给出的解释是:在现代社会,大健康是围绕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过程的全面呵护,既追求个体生理、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环境、家庭、人群等各方面健康。实现大健康,需要树立大健康理念、进行大健康教育、创新大健康技术、发展大健康产业、完善大健康服务。其中,大健康产业是与健康相关的系列产业体系。发展大健康产业,就是转变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即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防-治-养”一体化防治模式。

打开百度搜索,发展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突破困境的法宝,这一方面足以说明大健康产业潜力惊人,同时也展示其激烈的竞争氛围。那么,王牌团队金士力佳友又有何独到之处?或许,我们可从天士力控股集团成立20周年的相关活动上,金士力佳友的过人表现中窥得一二。

二十载健康梦 金士力添砖加瓦

提起天士力,笔者第一印象是那支颇具“地气”的广告,而用过或者了解相关产品后,则立刻将初始判断划归为“too simple行列”。

从一项科研成果,成就了一支人才团队;从一个产品销售,建立了品牌营销模式;从一个产品经营,构筑了资本经营平台;从一个管理创新,引发了企业文化现象;以一个现代中药开发,打造了天士力大健康产业,这源自天士力的精益求精。

5月9日,二十周年之际,天士力集团举办了全球营销大会和系列活动。来自天士力控股集团所属金士力佳友公司国内经销商和天士力国际营销控股公司,以及印度、多哥、加蓬、贝宁、南非、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缅甸的10个海外经销公司的销售精英和员工欢聚在金士力新研究院前广场举行升旗仪式。

在这群庞大的队伍中,金士力佳友尤为亮眼。集团内部评价其像一颗参天大树的新枝蔓,充满了生命力,同时又是一支成熟的血液,继承和贯通了集团的优势。成立于2005年2月的金士力佳友公司,依托天士力控股集团品牌、产品研发和资金优势,承担集团“生命健康”板块的重任,以“平衡观”作为企业的哲学理念,以“缔造人类平衡生活”为使命,通过现代中药科技,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努力使人们的健康、事业、家庭、自然与社会回归到平衡状态,成为人类平衡生活的缔造者。

九年黄金发展力 金士力佳友再蓄力

2014 年度天士力明星大道“入榜、入印”及天士力第三届功勋授勋、第四届功勋评定表彰举行,金士力佳友荣登榜单。作为优秀经销商代表、金士力佳友金鹰奖获得者健康大使徐田祥、陈镜宇、邓建荣、袁振山入驻明星大道。

众多同仁纷纷晒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金士力佳友除了背靠大树好乘凉外,还有什么“硬功夫”?

据了解,金士力佳友以富有前瞻性的战略,紧扣直销转轨时期的市场需求,以产品销售为主导,对上下游产业进行整合,打造了一条从原材料到营销,包括研发、种植、选料、生产、物流等九大环节的全产业链,并通过对其中的核心环节进行掌控,保障产品品质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让消费者享受最优品质的健康产品。此外,传袭高贵血统的金士力佳友,其高端的品牌形象、高贵典雅的品牌气质对主流人群具有得天独厚的吸引力。

鉴往知来,大展鸿图。这样的成就来之不易,值得所有人倍加珍惜。面向未来,企业的梦想是努力实现持续、稳健的发展,创造民族直销业领先品牌,打造百年长青基业。同时,将大健康事业发扬光大,引领社会进步,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新书首发 打造新型大健康观念

“生不起,死不了,活着累”成为很多人的真实写照,无奈感油然而生。而大健康产业倡导“生得优、活得长、不得病、少得病、病得晚、提高生命质量、走得安”,怎么看都像“大同世界”。如何将概念式的大健康内涵与产品合理交融,别致的文化传播或许可事半功倍。

《筑梦大健康》的,震动业界。首发式上,《筑梦大健康》主编《今晚报》社长鲍国之先生及作者马庚申、刘元旭、冯国梧、杨世彰、刘刚、陈杰、蒋娟和为《筑梦大健康》一书作序的文化大师余秋雨先生,以及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闫希军主席、吴峰总裁登台共同签发《筑梦大健康》。

鲍国之社长代表《筑梦大健康》一书的作者们发表讲话。他表示希望大家有更加坚定的信念铸就健康幸福的生活。同时我国著名的文化史学者、文化大师余秋雨先生,把自己创作全部作品汇集成《秋雨合集》二十册,献给天士力二十华诞。

《筑梦大健康》是天士力大健康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该丛书以天士力大健康文化为主题,以介绍天士力文化为特点,通过文字传述和图片展示相结合的形式,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展示天士力发展历程和独特的文化内涵。《筑梦大健康》全书通过“筑梦”、“突围”、“跨越”、“扩军”、“阻击”、“破冰”、“腾飞”、“铸魂”八个篇章系统诠释了天士力大健康文化,共18.9万字。

该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天士力大健康文化的全面诠释,同时对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升大健康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建新价值 大健康展览馆及新研究院大楼竣工剪彩

据有关部门资料统计:现在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年,企业集团是7年。而天士力二十年却能长治久安,节节高升。金士力佳友则在短短九年间,即表现出强悍的生命力。怎样突破成长的瓶颈,永续经营,长盛不衰?

天士力和金士力佳友认为,一个企业能够给这个世界创造和奉献更多净价值,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才叫真正的创新。

5月9日,大健康展馆以及新研究院大楼落成,步入大健康展览馆,一种高端、富于美感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馆内风格迥异的展厅,或品调奢华,或气质清雅,或风格简约,既独树一帜却又条理清晰。

视觉的感受,直观而深刻。美感在心中充实而满足。在这里,感受到的是一种匠心的独运,恍世相隔的幽静中造就了整个集团的发展历程、科研、产品、文化、荣誉、人员的一个缩影,每一个细节之处尽显着天士力人精益求精的态度。

打造企业健康文化范文第3篇

1999年10月,郭东博士从美国曼哈顿学成归国,次年斥资成立巨邦健康完美合作机构,致力于服务中国女性的健康。经过11年的峥嵘岁月,如今的巨邦国际不仅在美容行业健康发展,还形成了巨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巨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巨邦电子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巨邦化妆品有限公司、巨邦静海轩商务公馆、巨邦双栖鸟俱乐部、巨邦国际VIP接待中心等多个产业组成的企业集团,品牌实力太大增强。

巨邦多年来一直凭借其雄厚的研发和运营实力向中国女性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健康动力”,并且秉承“专家就是赢家、一百年只做一件事――巨邦健康”的核心价值观服务于全国5000多家高端合作伙伴,为合作伙伴创造了更高的价值,并在业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强大的影响力,先后慕获全国工商联、中国美业领袖年会等多项业界权威荣誉,如“行业规范成就奖”、“最具诚信度企业奖”、“中国化妆品科技进步品牌奖”、“自主创新优质产品打造民族知名品牌奖”、“诚信经营单位奖”、“自主创新优秀企业奖”、“最受美容院欢迎的美容仪器品牌奖”、“最受美容院欢迎的品牌奖”等。

2003年,巨邦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推出健康美胸项目工程,并邀请国际巨星关之琳小姐作为形象传言人,被业界誉为中国“革命”的倡导者、中国美胸第一品牌。多年来,巨邦精益求精地不断开创着美胸技术理念的新领域,精英产品层出不穷,目前已经拥有康姿丽、法兰茜纳、芳汀等几代产品。特别是芳汀系列将巨邦健康美胸的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它采用五维立体疗法针对副乳、下垂、扁平、外扩、萎缩等问题,提出了全效解决方案,以改善女性变形、疾病、性生活障碍、全身经络亚健康等症状,具有调理女性激素、延缓衰老和更年期、疏通任督脉、调理冲带脉、净化淋巴、平衡内分泌等多重功效。

除了优秀的产品品质,业内流传的巨邦加盟“三不”原则,更是让所有人见证了巨邦的财气、霸气和豪气;巨邦不与无法成为当地第一品牌的美容院合作,坚持“只与成功人合作”的企业准则,将先进的项目运作系统嫁接到优秀的健康企业,强强联手打造巨人联盟,巨邦从不与没有强烈责任感的企业家合作,责任感是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企业领袖的个人魅力决定了整个企业的文化魅力,心中有责任感才有铺展企业发展宏伟蓝图的魄力,才能真正支撑起整个企业、员工发展的平台,才能让合作伙伴更坚信未来;巨邦不与缺乏竞争意识的团队合作,因为在社会各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缺乏竞争意识的团队注定是要被淘汰的,而懂得居安思危的企业才能赢得长久的发展、成功的辉煌。

打造企业健康文化范文第4篇

基础建设日趋完善

2013年初,美罗国际拿到了国家颁发的直销牌照,成为东北地区仅有的一家拥有直销牌照的企业。开年伊始,美罗国际明确提出了“打造百年基业,服务百万家庭”的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以及“坚持开拓进取,优化资源整合,提升品牌力量”的方针,全力为企业的规范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制度支撑、产品支撑和人才支撑,使企业无论在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基础设施、科研开发、市场建设、全球一体化发展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据了解,目前,美罗国际投资数亿元人民币以绿色生态科技为依托的辽源产业化基地已经投入使用,完成了生态产业链建设最重要的一环;南方基地的扩建和生态化改造升级工作已进入规划阶段,一个拥有国内最先进生态理念、最完善的原料生产、加工以及物流运输的现代化体系已经形成,为美罗国际生产国际超一流品质的保健品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企业永续、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强有力的保障,向公司两位创办人夏历、于智慧提出的“弘扬千年养生文化,创造人类健康源泉”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13年美罗国际先后被吉林省政府和辽源市政府授予“全省商贸流通优秀企业”、“ 健康产业突出贡献奖”、“AAA信用企业”、“优秀企业奖”等诸多荣誉。

分公司相继落成

按照中国区整体战略布局,美罗国际严格落实了直销行业的管理规范,在各地政府及管理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迅速推进分公司建设,继广东、山东之后,辽宁、广西、湖北、深圳、长春等地分公司组建工作相继完成,新成立的分公司在功能、设施、管理及服务方面都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平,展现出了美罗国际行业新领军者的风采,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经销商的高度赞誉。

目前,据美罗国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进一步推进市场规范化建设,提升市场服务水平,公司正在积极筹建第二批分公司。预计2014年遍布全国的市场管理和服务网络会趋于完善,形成最有效的市场支撑服务体系,使美罗国际的规范化服务逐步实现超一流水平。此外,作为更高层次的一种规范化发展,美罗国际还适时推出了全球一体化战略,全球制度一体化、体系建设一体化、营销一体化和系统文化一体化全面启动,2014年全球市场服务的统一标准将全面落地,最终形成美罗国际独特的直销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全新塑造

企业文化的塑造,是美罗国际打造百年基业,实现快速、稳健发展的根本保证。站在社会主流价值的基点上,美罗国际两位创办人一直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长期致力于担当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参与慈善事业、传播健康文化、提升企业员工及经销商的整体素质等方面,既为社会贡献物质价值,同时也为社会贡献精神价值。仅仅2013年一年,全公司就通过捐助老年事业、救助弱势群体、参与抗震救灾等方式,为社会贡献款物总价值超千万元。

在美罗国际两位创办人的带领下,企业文化建设硕果累累。智慧系统的建立,在行业内产生了巨大影响;智慧商学院的成立,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教育系统和方法,使经销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有了强大保障。企业创办的感恩节、文化节、健康节已经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并通过这样的平台,将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先进的健康理念、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向社会广泛传播,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美罗国际的智慧系统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道德准则,并将随着行业的发展,体现出不可估量的精神价值,成为规范直销人行为,建设中国特色直销文化的事业宝典。

科研产品不断创新

美罗国际发扬“三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在产品开发和产品科研方面牢牢占据优势地位。在实现了真菌多糖领域科研与技术方面划时代的突破之后,又相继在复配技术、提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并取得多项国家专利。美罗国际的真菌多糖保健品的深度开发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产品品质不断提高,不仅畅销国内,而且风靡众多海外市场,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的骄傲。

打造企业健康文化范文第5篇

9年前,伴着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05年的盛夏,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前身吉林通化经济开发区应运而生;2011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通化医药高新区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同年8月至9月,通化经济开发区与医药高新区整合为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3年12月,升级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一粒高新的“种子”在山城沃野中生根发芽,一只高新的“大鹏”在长白山上空振翅翱翔。

承载着“再造一个创新通化”的光荣使命,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吹奏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改革开放大潮曲,以如椽大笔书写着恢弘壮阔的时代画卷!

站在“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高度,鼎力把医药高新区建设成为东北东部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汇集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区和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实现通化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通化医药高新区的成功晋升,不仅为通化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必将为企业带来新政策、新实惠,促进企业在更高的平台上腾飞发展。”开发区内的康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俊清一席话,道出了高新区创业者圆了期盼多年“高新梦”的欣喜!

为了实现“高新梦”,通化市举全市之力做好部级高新区创建工作,最终使通化医药高新区成为吉林省第五个部级高新区,全国第二个以专业命名的医药高新区。

1995年,通化市实施的“医药城”战略,对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2009年,通化市成立了医药产业发展推进组,统筹谋划推进医药产业发展,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技经费投入以40%以上的幅度递增。2011年,成立了通化医药高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强化组织推动和规划引领。专门成立了高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及筹建办公室,聘请中科院专家制定了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按照“特色化、集群化”的发展原则,制定了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升促建”实施方案,协调推进高新区建设和发展。

—增强创新研发能力。设立了省内第一家旨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开发区院士工作站,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带领3个专家团队进站开展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研究、重大新药研发及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工作。目前,中科院院士张伯礼团队已与修正药业、玉圣药业、益盛药业等企业对接,就企业的颈腰康胶囊、二丁颗粒、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等项目开发展开工作。还与中关村和省内四校两所签订了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修正、东宝、万通部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开展科研攻关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与吉林大学合作建设的部级生物医药转化中试联合实验室即将投入使用。初步建立起了以院士工作站、各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集技术研发、检测、中试和孵化功能于一体的创新研发平台。

—加强创业孵化器建设。启动和实施了一批重点孵化器建设项目。投资8000万元建成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培育出康元生物、衡隆智能等一批高科技企业。总投资2亿元的万通医药科技孵化器,可以为全市医药企业提供中试服务。总投资6亿元的东宝生物科技园项目建成后,可进行基因工程产品、蛋白质药物、多肽合成等众多项目的研究、中试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生产。总投资20亿元的金田企业孵化器、总投资15亿元的金桂园孵化基地建设也正在积极推进。

—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创新方式,整合资源,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促进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内首个部级石油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省内唯一的果酒及果蔬饮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通化,医药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人参和中药评价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展示交易中心等建成使用,科技中介服务企业发展到20多家。医药产业物联网信息管理中心和专利信息公共平台正在加快建设,这些服务平台建成后,将在科技创新、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提高科技金融保障水平。设立了5亿元的通化医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重点为处于起步发展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由市财政出资1000万元成立了通化双基证券咨询有限公司,推荐企业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2013年,已有5户企业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和香港挂牌交易。吉林省信用担保公司通化分公司开业运营,为有市场、有信用、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医药高新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8家,进一步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打造多业并举、多业支撑的发展格局。按照高新区发展定位,立足资源和产业基础,积极构建以医药产业为龙头,以冶金、食品、能源、新型建材、装备制造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多业并举、多业支撑的发展格局。目前,华润雪花通化啤酒、华润通化燃气、凤形耐磨、石油工具等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打造特色产业优势,构筑创新型产业发展平台,全力推动医药工业、医药商贸、医药科研、医药教育、中药材基地、医药康复、医药文化“七位一体”协调发展,建设全国医药强市和国际化医药名城

“药·济天下 酒·香万家”的城市宣传语,诠释了通化市在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定位与特色。“东宝”、“修正”、“万通”成了国人耳熟能详的中国驰名商标,李一奎、修涞贵、潘首德、王振国成了“中国医药城”的领军人物……

地处长白山绿色资源宝库的通化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是中国中药之乡、人参之乡……

实施“医药城”建设发展战略以来,通化医药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实现了跨越发展,主要指标连续27年位居全省首位,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部级现代中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孵化基地、长白山中药材基地、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中医药展览交易基地。近五年全市医药产业一直以年均30%增幅高速增长。2013年,医药产业产值规模达到700亿元,比上年净增140亿元。

—打造医药产业集群优势。全市医药企业近百户,其中企业集团9户、上市公司5户,资产总额达到241.5亿元;产值超亿元的制药企业达到22户,修正、万通、东宝等8户企业进入中国医药工业企业利润500强,修正药业进入全国制药行业十强。美国辉瑞和四环、步长、神威、威高等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百强医药企业落户通化。

—打造医药产业科技优势。近年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型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吉林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市,入选全国创新能力百强地级市,通化高技术产业基地纳入国家东北振兴战略布局。全市现有3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全国地级市中拥有部级医药企业技术中心最多的城市。38户医药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部级13户。

—打造医药产业产品优势。有药品批准文号4400个,占全省的32%。1087种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734种产品进入省医保目录。可生产21个剂型4206个品种,其中自主研发130种,中药保护品种103种,国家一、二类新药21种。自主研发的人胰岛素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生产人胰岛素的国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单品种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品有13个,斯达舒、万通筋骨片、碟脉灵等产品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医药类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0件。

—打造医药产业人才优势。与吉林大学联合创办了通化医药学院,开设了中药、生物制药工程等专业,培养医药专业人才4000多人。全市共引进医药专业留学归国人员和研究员、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0多人,涌现出李一奎、修涞贵、潘首德、王振国、甘舒霖、冷春生等一批知名企业家和优秀人才。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方向,打造“一体两翼”、“一主多辅”格局,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一只金凤凰衔着一株红人参果”,栩栩如生的雕塑,彰显出通化医药高新区大开放、大发展的情怀!

8年过去了,昔日浑江岸边的一片山地,已被高新“火炬”之光照耀得繁花似锦,熠熠生辉。

晋升“国家队”、披上国字号“战袍”, 通化医药高新区人在分享喜悦的同时,更要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是啊,8载沐风栉雨,8年艰苦创业。只有亲历,只有了解,只有感知,才能体会到梦想成真的激动和肩上承担的使命。

8年来,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本着“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高效率发展”的原则,以载体建设、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三大举措为抓手,初步形成“一体两翼”、“一主多辅”的发展战略格局。

空间布局包括由研发、孵化、行政、科技服务功能组成的核心区,由现代中药产业园、生物制药产业园、医药器械电子产业园、医药包材产业园、医药物流园、健康产业园组成的主园区及为未来发展预留的拓展区。通过有效聚集外部要素,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加快释放创新活力,迅速跻身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先后摘取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医药产业集群试点”、“企业技术中心”、“吉林省高新特色产业基地”等称号。

区域面积107.5平方公里、实际可利用面积57平方公里的通化医药高新区,犹如一只振翅翱翔的大鹏—“一体两翼”、“一主多辅”。

“一体两翼”,即以医药产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开发应用领域和高端服务业为两翼协调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主要是发展生物制药现代化领域。高端服务业主要是发展健康服务业,充分利用通化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结合长白山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发展健康旅游业,打造高端康复疗养中心;引进个性化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疗养、养生等企业和机构,形成完整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链条,打造健康服务的品牌载体。

“一主多辅”,即以医药产业为主,辅之配套发展医药物流商贸、医药教育培训、医药电子信息、医疗器械设备、中药材种植、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等生物技术产业,以及康复疗养、中医养生、商务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相关服务业,不断延伸医药产业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上下游配套的医药产业集群。

园区就是生命,项目就是灵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培育建设亿元产业集群,是通化医药高新区梦想变为现实的抓手。

几年来,先后引进华润集团、四环制药、步长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开发区。总投资30亿元的四长医药工业园的天实制药项目已经进入设备调试阶段;总投资20亿元的吉林通鑫玄武岩科技有限公司新型材料玄武岩纤维一期工程于2013年12月25日正式点火,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2014年1月1日正式开始拉丝,产出了合格产品;先后投资3.48亿元的通化雪花啤酒两期项目已经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千升……

一个个大项目的签约、一个个高新项目的落地投产,为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熊熊燃烧的“火炬”增添了无限的能源!

基础设施建设是园区提升承载力的重要措施。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高新区仅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7亿多元,建设道路19.046公里,建设桥梁2座、556延长米;建设1000立方米高位水池1座、泵房1座,铺设供水管线14.1公里;建设输变电站1座,铺设供电线路15.74公里;安装路灯435盏;铺设通信管线7.5公里;建设换热站2座,锅炉房1座,2台35吨蒸汽锅炉、3台6吨热水锅炉,铺设供热管线15.6公里;栽植灌木44.8万株,乔木1.7万株,草坪13.84万平方米,花卉6.7万株,新建湾湾川右侧堤防4.67公里。目前,园区达到“七通一平”的水准,可以承接更多的高新项目落地。

“这里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是我们投资最欣慰的地方!”,通化天实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东如此夸赞通化医药高新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软环境是高新区开放的窗口。多年来,通化医药高新区全力打造“服务最优质、环境最优美、政策最优惠、投资最赚钱、时间最宝贵、团队最诚信”的“六最”高新区。实行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一条龙”服务,开设“绿色通道”。

通化医药高新区,作为通化这颗长白山明珠的开放前沿,正是在这样的城市中发展壮大,以8年正茂风华、神韵独具地吸引着众多来自世界的目光,已然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抚今追昔,通化医药高新区人犹记当年创业的艰辛,办公在租来的陋室,通化医药高新区人犹记这一方热土“金戈铁马、奋进前行”的一幕幕……而今,拂去历史的烟尘,今天的通化医药高新区发生了太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们共同书写了传奇篇章。

通化医药高新区在基础设施、功能提升、项目集聚、体制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研发服务、中药现代化、生物医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初具规模。2012年,高新区医药产业产值占全市的81%,实现销售收入418亿元,占全市的75.8%;实现利润30亿元,占全市的68.8%,成为拉动高新区乃至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穿上“国家队”战袍的通化医药高新区任重而道远,其战略定位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特色鲜明和国际知名的中国医药城,健康服务业和生态环境融合的长白山健康谷,成为引领东北东部未来发展的区域创新极

展望未来,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意气风发,雄心万丈。

—吸引整合创新资源。结合园区内产业发展需求,引导企业设立各类研发机构,与长春、沈阳等地的有关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引进中科院等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和创新组织到医药高新区创建分支机构,促进园区内外企业和机构之间的创新合作。鼓励企业引进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产业化项目落地和引进创新创业人才,结合主导产业需求,政产学研联合培养高层次研发人才和经营人才。

—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建设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发展民营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加大公共财政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和种子基金,健全和完善创业服务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并购和境外投资,提高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鼓励条件成熟的大企业展开全球运作;积极引导大企业承担国家863计划、攻关计划、火炬计划等国家科研项目;引导和支持建立以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联盟、国家或国际产业标准联盟,围绕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基地。

—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重点引导发展三大主导产业:一是中药现代化产业,大力发展当地药材的精深加工,积极发展现代中药,加快发展中药材流通和中药文化,延长并完善产业链条,全面提升中药产业整体水平,把通化建设成为国内高知名度的绿色中药城;二是生物制药产业,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生物制药企业落户,吸引国内专家、海外留学科技人员携带产品项目、技术投资创业,与国内外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三是健康服务业,引进高水平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和营养学及康复等研究机构,引导企业进行投资和创业,发展医疗保健、疾病检测、健康专业体检、健康教育、健康咨询、亚健康调理、休闲疗养、医疗预防、预警服务、社会健康与个性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健康服务、医药产业、生态环境、观光旅游、药材基地等相结合打造健康旅游品牌。

—建设长白山“健康谷”。以长白山康复疗养基地为核心建设长白山健康谷。在中药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医服务业,在制药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在健康产业基础上建设包括生活和消费在内的健康社区。突出“健康谷”兼具长白山地区的景观特色和现代城区活力的特点,形成融“医、护、养、学、研”为一体,涵盖医院、健康养生、医学研究院、健康管理服务、生态休闲、居住生活等设施的大型健康基地,提升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健康谷”的品牌影响力。

—创造医药产业发展的“通化模式”。在发展路径上,通过加强公共参与促进形成医药高新区整体创新合力。在股份制模式基础上通过切合实际的金融创新建立产业成长融资路线图,在模式创新基础上通过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全方位创新态势;在园区形态上,以长白山为依托,以医药产业为基础,以“健康谷”为魂,打造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健康社区,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打造自主创新战略平台、打造二次创业战略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