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微信公众平台下大学生管理工作探讨

微信公众平台下大学生管理工作探讨

摘要: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新型人才。目前,一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在管理工作中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分析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微信公众平台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大学生;管理工作

微信公众平台是一种新的网络交流工具,具有很多功能,如信息群发、消息推送、自动回复等。大学生是使用微信的主要人群,如果能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科学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一、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创新

目前,微信已成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交流工具,在大学生当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大学生日常管理,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功能结合起来,如重要文件查询、问题自动回复、日常消息通知、网络活动互动、工作成果展示等。在微信公众平台下,大学生管理工作会逐步朝着新型、时尚、科学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随时互动、信息传播等多项功能,为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开辟新途径和新思路。

(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以往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只能服从管理人员的安排,其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大学生管理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自由查询与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及时了解学校公布的信息,并借此调整自己的生活、学习,找到明确的发展方向。另外,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大学生管理,还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组织学生定期参与互动活动。

(三)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

微信公众平台不仅有信息的功能,还具有聊天和沟通的功能。辅导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能够实现和学生一对一的交流,甚至还可以用一对多的形式和学生展开实时互动,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与内心的想法。此外,辅导员还可以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实施有效管理,做好保护学生隐私的工作,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信任,从而提高管理效果。

二、微信公众平台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方法

(一)规划工作板块,掌握操作方法

一方面,管理者在运用微信公众平台时,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重点整理好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涉及到的部分,并将其进行分类处理,以便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工作板块,为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还要掌握微信公众平台的具体操作方法。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探索,了解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功能、运用技巧等,如账号申请、公众号推广、信息传播、自动回复、数据统计等。借此设计出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案。

(二)强化微信公众平台团队

建设微信公众平台是一种虚拟化的产品,需要由管理者来控制。因此,面对各式各样的信息,管理者要学会筛选和整理,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微信管理团队。定期进行人员培训,全面提升微信公众平台团队的素质和技能,确保微信公众号正常运作,对微信公众平台的日常运作、安全防护、信息传播、内容审核等环节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管理者可以自主编辑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也可以组织征稿等活动。

(三)改进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方案,提高管理效率

微信公众平台属于一种新兴的网络工具,在最近几年才开始运用到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高校管理人员在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学生管理时,应当制定并完善有关公众平台的实际管理方案,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各种功能,促使管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例如,管理者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加入信息、资料查询、互动交流、工作展示、线上活动等多种内容,并对学生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以便不断改善应用方案,使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效率得到提升。

(四)推送丰富信息资源,坚持为学生服务

一般来说,高校中的微信公众平台所推送的信息包含了新闻及话题这两大内容。在挑选公众平台所的消息时,应当讲求新颖性和丰富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除了校园新闻之外,管理者也可在公众平台上推送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星座、娱乐、工作、养生等。此外,管理者还可以在公众平台中加入各项有用的服务,如课表查询、成绩查询、天气查询、工作信息查询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结语

微信公众平台目前已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虽然其还无法取代传统的管理手段,但也对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管理人员要灵活掌握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方法,规划工作板块,强化团队建设,改进应用方案,推送丰富资源,以便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晟.微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3(12):119.

[2]何云亮,张贵云,蔡德坤.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3):60-62.

[3]刘敏斯,陈少波.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韶关学院学报,2015(10):26-29.

作者:汤军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