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网络环境下语文探究性学习

网络环境下语文探究性学习

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优势

1、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

学生可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些教材中没有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当前可查找语文资料的网站非常多,包括各种门户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资源库等。但因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选择、整理、利用有效信息。

2、网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与协作的平台

网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如电子邮件、远程登录、文件传输、讨论组、电子公告板及网络会议等一系列双向交流工具为学习中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方便。同时因网络中没有教师的权威,学生可在平等的氛围中充分地交流。

3、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网络环境下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学习目标,能通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同时加以归类、整理,进行自我建构,再通过网上交流,然后完善建构,这能培养学生运用网络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协作品质和创新学习意识。

4、运用网络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学生利用网络,在预习中查阅相关资料,在学习中再查找补充资料,这不仅能较快地把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学生还能通过拓展阅读内容,了解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主旨,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

在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不同环节中,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以下六个方面。

1、课前铺垫

指课前让学生预习或了解、试图理解或探讨学习内容,为课堂学习收集相关信息。如在学习杜甫的《兵车行》时,因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杜甫的诗歌,对于杜甫的经历和诗风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安史之乱也不陌生。若在课上再花时间去详细介绍就似乎有点浪费时间,故可安排学生在初步了解文本背景的基础上,在课前利用网络作进一步的了解。这不仅节省了时间,为课堂学习作了铺垫,而且培养了学生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课件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的情感,确定文本的主题。新课程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写景、有的抒情,有的则是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但仅凭教师讲解,学生或是兴趣不大或是一头雾水,其关键是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够。若能利用网络相关信息,展现形象生动的画面,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本意境,加深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达到更好地理解课文,感知课文的效果。例如孙犁的《荷花淀》中有这么一段描写:“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制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这段描写隐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写作意图。前半部分描写了白洋淀水乡的辽阔无垠以及盛产芦苇的富饶景象;后半部分则是通过大家对白洋淀席的赞誉,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理解到该程度是不够的,还要深究此处的描写同表现作品的主题及展开情节的关系。因为水乡是这样的美丽富饶,白洋淀人民又是这样的勤劳智慧,那么,当日本鬼子的铁蹄践踏这块美好的土地、威胁着这些勤劳勇敢的人民时,只要稍有一点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人,能不奋起斗争、保家卫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和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搏斗吗?以水生为代表的年轻人的参军,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年轻妇女们在斗争中的锻炼成长,都是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出现的。这里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突出作品主题、促进情节发展的作用。因此,笔者就这段描写先放一段录像,既能给学生一个生动形象的印象,又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作品主旨的理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自主探究

这是一个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根据学习提示,打开有课文内容的CAI课件或相关网页,利用计算机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超链接转入不同知识点的学习。如在学习了李白的《将进酒》后,教师可在专题网站上设立“拓展阅读”专栏,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内容包括《将进酒》与李白同时期的诗歌的比较阅读;与杜甫几首代表性诗歌的对比阅读;名家对这首诗歌的赏析;后人对李白这位诗仙的评价等等。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或根据需要进入该栏目进行阅读,如果发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自己上网搜索解疑,也可通过电子邀请请求其他同学乃至教师的帮助来解难。

4、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指各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交流,开展自评、自纠,互评、互帮的学习活动,综合自主学习信息、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如果组内解决还有困难,则可通过人机交流实现进一步的合作学习。如在学习《鸿门宴》时,笔者开通“师生论坛”、“生生论坛”,学生可在论坛中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有个组的学生在论坛中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有人认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是英雄,有人认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刘邦是英雄,对此我们应怎样看?很快就收到同学的回复,有的提供了专题网站中的讨论结果;有的利用网络找到了资料拷贝到了论坛中;还有一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就直接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5、成果交流

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整理后,可通过表格、演示文稿、专题网页等形式,利用教师机的“学习辅导”功能向每台电脑展示,让每位学生参与交流和评价。如在学习了《燕歌行》一诗后,学生开展了以“边塞诗”为主题的学习成果展示。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从“边塞诗的积累”、“边塞诗写作方法”、“边塞诗中的典型意象”等方面去探究,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全班同学汇报成果,同学们兴趣盎然地参与交流,共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6、拓展延伸

课后,还可组织学生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或利用网络满足他们继续学习的需要,完成他们进一步探究的任务,教师也可为学生的继续探究提供帮助。如继续使用师生论坛、电子邮箱等形式,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实时辅导,拓展延伸探究性学习的成果。总之,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组织、引导和合作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充满挑战性、趣味性的情景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形成自己创造性的探究结果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师生合作互动,共享探究成果,共同成长发展。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信息技术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虽然这棵幼苗还刚刚发芽、成长,但笔者相信它必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张碧琰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吴江平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