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方法探究

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方法探究

一、利用网络交流工具,让交流变得“亲密无间”

网络时代人们可以不受物理时空限制而自由交流,这一特性解决了德育内容滞后于时代的矛盾,而且网络开放和互动的特点使其成为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而因其“虚拟性”和“匿名性”,也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成为他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园地。如: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可发挥“网上论坛”的功能与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网上论坛”上互相讨论交流,就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充分的研讨,达到求同存异之效;对学校或班级工作进行讨论,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好的建议。促进师生敞开思想讲真话,同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其偏差。

二、设立网络德育基地,让资源踏入“高速公路”

网络这条“高速公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一个宣传的阵地。网络的多样性使得在网络上开展德育教育成为现实。传统的德育基地的建立,需要政府和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建成就不能随意增删,参观费时费钱,一定时期之后,会因学生厌倦而失去吸引力,更谈不上接受什么教育,况且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价格昂贵,从财力上讲也是很不经济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网络德育基地比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基地更具有现实性,将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教育更具个性化,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更强。因此,学校可根据自身特色、德育资源和优势,建立本校的网络德育基地,让学生在建设和“参观”过程中亲身体验并接受教育。如:在校园网上设立“学校校史馆”“优秀少先队员事迹专栏”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栏目,让学生自由浏览。也可以在学校网络德育基地中配合学校德育体系对优秀德育资源进行链接并开展相关活动,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让学生通过访问网站,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直接接触完整的德育理论,改变传统德育教育中内容较为空洞抽象的问题,形成科学、稳定、形象的知识体系。如:结合清明节开展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地道战》《小兵张嘎》《洪湖赤卫队》等抗战影片、电视片,带他们重温抗战历史,感受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以及坚强不息、前赴后继的抗战精神;通过开展“网上公祭”活动教育他们不忘国耻,热爱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新中国,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意识。

三、建立网上家长学校,让教育力量“协调一致”

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仅靠学校和教师来进行学生德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因而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是做好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网络家长学校,可以有效缩短家、校间的距离,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两者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网络合力,增强教育效果,同时也使学校德育工作充满新时代的气息,充溢着人文关怀。在学校校园网设立“网上家长学校专栏”,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学校发展情况等上传其中,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动态;也可把学生的表现、成绩、个性特长、获奖情况等通过电子邮件或短信告知家长,及时沟通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站反映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及建议,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家长的需求,反省学校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给学生家长提供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也可以将一些优秀家庭教育资源、方法、案例置入其中,让广大家长提高自身教育素质,更好地教育孩子,解决广大家长“学习难、难学习”的问题。

作者:郭芸单位:淄博市沂源县南鲁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