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分析论文

我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发展、机遇与挑战、和平、合作

论文摘要:中国持续而稳定发展。国际地位凸显。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尽管机遇是主要的。但伴随发展而起的新挑战也是严峻的。只有及时抓好机遇。认真应对挑战,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为建立和谐世界、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上对中国的发展一直评论未断,有过各种各样的悲观或乐观预测。中国持续而稳定发展的成就,一次次证实了中国人民发展的能力,也否定了一些人散布的奇谈怪论。时至今日,中国将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已是国际社会的普遍结论,鲜有人对此再加怀疑。中国因素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壮大的反响,无论从广度还是烈度看,都是前所罕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不乏快速发展起来的先例。欧洲有德国,亚洲有日本,后来又有亚洲地区的“四小龙”。他们都曾成为世界上一个时期舆论的中心,却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像中国这样受到国际社会如此广泛的重视和深切的关注。以日本为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期问,日本收购了美国几座知名建筑,有人又写了本“日本可以说不”的书,加上在大米进口问题上的强硬态度,曾引起了美国相当强烈的反应。但那也只是美国一家,其他国家只是在旁边做些评论,而且随着日本经济陷入萧条,美国的激烈情绪像过眼云烟一样很快消失。

中国却不同,原因有三:第一,中国人口多,块头大,发展起来,将会改变整个国际政治格局,影响是世界性的。这显然是日、德等国无法比拟的。其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西方世界眼里是属于“异类”。出于意识形态上根深蒂固的偏见,他们多对中国的壮大怀有一种恐惧心理,且又片面地认为中国决策“不民_乇”,缺乏“透明度”,因而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和意图感到捉摸不定而更加疑虑重重。其三,日、德两国发展是在两极对抗的冷战时期,两国都属美国的盟国,又基本受美国控制,本身国际影响力也有限,美国不甚担心他们会对美国际战略地位构成严峻挑战。中国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大则是在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两超之一和长期与美国激烈竞争的苏联解体,成为界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即把中国视为可能挑战其独超地位的主要潜在对手,中国对美国的地位因而更突出,国际的注意力自然也更多投向中国。

中国因素的凸显,基础无疑是不断加强的综合国力。但实事求是地看,与美同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实力尚有较大差距。影响之所以如此深广,是因为中国因素不纯粹取决于经济力量,而是由四大支柱烘托起来的。具体就是: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模式。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是日益充实的“硬实力”与不断扩展的“软实力”的有机结合。

中国因素在世界的影响加大,为中国的进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活动空间更加广阔,有利f中国发挥维护和甲和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更增强维护本国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条件。各国更加重视中_国,同中国加强合作的愿望更趋强烈,为中国与各国发展互利合作创造了更大机会。但机遇与挑战是一对孪生兄弟,特别在国际形势处于错综复杂的变化时期,中国国际处境也有改变,新的国际环境必然带来诸多新的挑战。尽管机遇是主要的,但挑战也足严峻的。概括而言,伴随中国发展而起的新挑战主要有以下儿个方面:

第一,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发展的警戒心增大,防范和遏制的意识加强。近几年在美困,形形色色的所谓“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决不是偶然的。新中国建立后长达二十年时间里,美国一直是把中国视为“敌对”国家,后来出::对付苏联的战略需要,美国开始把中国看作“友好非盟国”,但企图演变中国的目标并未改变。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在寻找新国际“敌人”过程中,不少人把矛头指向了中国。由于当时中国力量不够强大,美国多数人觉得还不致严重冲击美国的霸权地位,经数次大辩论,最终把中国界定为“非敌非友”。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伊始,就把中国视作“战略竞争对手”,并推出了许多针对性的严厉措施。

“9·11”事件后,美国认定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足对美安全的主要威胁,调整国际战略,与中国合作的+面有所增强,中美关系得到相对稳定的发展。但美国反华势力和新保守主义势力却未根本改变对中国的敌意,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这些人对中国的戒心更是有增无减。美国在中国周围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清楚表明了其对华的心态。美吲虽然逐步意识到难以阻挡中国的发展,但总要千方百计干扰和延缓中国的发展壮大。美国对华既合作又防范的政策取向,将会贯穿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中美关系,而且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遏制和防范一面也将会进而加强。

日本近些年来对华敌意增强,主要原因固然是日本社会右倾所致,但中国的发展确实引起日本右翼势力的心理嫉妒和内心恐惧,认为中国冲击了日本“亚洲老人”的地位,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障碍。倚美抗华将是日本右翼今后的主要战略筹划。

欧洲与中国结成全面合作战略伙伴关系,从战略角度深化同中国的互利合作是主流意识,但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并不是毫无担忧。在欧洲,“中国威胁论”虽不如美国和日本那样强烈,却也有一定市场。欧洲不少舆论,如今年出版的《拥抱中国龙》一书,就流露出他们的忧虑。应当清醒地看到,欧洲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是相同的。欧美之间实际共同利益远大于中欧共同利益,欧美问有摩擦和矛盾,也存在长期形成的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不能漠视欧美矛盾,也不能夸大欧美矛盾。欧盟推进一体化进程,独立自主倾向发展,客观上对美国霸权主义会有牵制。中欧加强互利合作对双方都有利,都有必要。但应牢记一点,欧美是盟国关系,欧中只是“战略伙伴”。欧盟在取消对华军售禁令上的表现,就是一个鲜明事例。一旦中美发生重大冲突,很难期待欧洲会站到中国一边。切不可在这一方面存有不切实际的主观臆想。

第二,发展中国家是中国的战略依托,在许多国际问题上中国一直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有力支持。但国际形势的变化确也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分化,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却已具有发达国家的某些属性,双方国际境遇不尽相同,利益与看法的差异,必然也影响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依然存在基本的共同利益诉求,合作仍是关系的主流,这种大局长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多极化曲折进展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业已发生分化,利益更趋多元化。中国的快速发展也难免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生局部碰撞或冲突。事实已显露,中国与它们的传统友好政治基础已不如以前那样牢固,在不少国际问题上立场也出现差异,经济摩擦增多。利益是所有国家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志同道合虽仍属绝大多数,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志同道难合”或者是“志异道不合”的现象也屡有发生。

当前,西方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重视程度加大,一方面,不断挑拨离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正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作力度,扩大影响力,企图抵消中国的影响和作用。美国还以自己对一些国家的态度做标准,无理指责中国与“对美不友好”国家发展合作。

另外,中国为实力所限,难以完全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期待,也会引起一些国家的不满,以至造成关系的松弛。

第三,全球化强化了国际互动,使得各国利益更加相互牵连,一国得益,往往会影响他国的利益。中国十分强调合作中互利共赢,但在具体落实中情况要复杂得多,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矛盾甚至冲突。

世界的资源、能源、资金、市场是有限度的,各国在发展中的需求日益增大,对这些方面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地位,并竭尽全力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这都给中国推行“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政策增添困难。法国最近发生的骚乱,表明在全球化发展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也在经历着调整的痛苦,受害阶层难以忍受就会采取暴力行动。经济的调整带来更多失业,失业人员不仅把矛头指向自己的政府,也会把怨气发泄到中国等有关国家头上。一些国家发生烧毁中国产品和捣毁中国商店的现象,今后恐怕也难完全避免。

从一定意义说,中国是国际上的“后来者”。从国际力量对比来说,中国还没有能力改变现存的国际秩序,而只能努力去适应。中国对“国际游戏”规则尚乏全面深刻了解和把握,一是容易被判“越规”而遭到发达国家惩罚和制裁,二是还不能熟练运用国际规则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三是发达国家苛刻要求中国遵守“国际游戏规则”,却经常采取双重标准,为了本国利益或者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或者借技术标准设置贸易堡垒。这都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随着中国加大“走出去”的力度,这类挑战也会越来越严峻。真正实现通常所说的“与国际接轨”,仍需要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第四,中国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但整体的国际意识与所处的国际地位仍存在较大差距。所谓国际意识,就是做事情、想问题都要自觉地与国际大环境联系起来。中国越来越被国际社会看作是世界大国,一举一动都受到世界广泛的关注。中国利益国际化,要求中国不仅要看到国际对自己的影响,也要看到自己发展对世界产生的影响,认真看待和妥善处理国际对中国的反应。目前值得特别重视的方面主要有三:其一,采取重大行动和决策时,缺乏充分考虑国际因素的自觉意识,有时带有一些主观意愿的色彩,而对可能产生的国际反应预测性以及应对国际反应的方案准备不足,被动应付多,主动预防少。

其二,欠缺理性地分析对待国际反应的思维习惯。毫无疑问,许多国际反应是出于某些国家的政治意图或对中国的歧视和偏见,但也有些反应基本上是合理的,或含有合理的成分,或是正常的,需要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而不能一听到负面反应就本能地完全归咎于政治原因,用一个固定套式去对付和处置。

其三,如何处理好自己利益与别国利益的关系问题。邓小平同志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彤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中国有过长期被世界强国蔑视和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经历,迄今仍有些国家对中国仍然不很平等。中国现在发展起来,能否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在要求别国平等待我的同时,也能始终平等待人,特别是对那些发展程度较自己落后的国家,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新考验。

第五,中国公民的普遍道德素质、言行规范和文明修养与中国卜升的国际地位不尽相符。国外观察巾围,不仅只看国家的发展程度等外观“硬件”,还要通过每个中国人的言行来判断其内涵“软件”。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发展水平,也包括全体公民的文明程度。中国与世界的各种交往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把自己袒呈在世界人民眼前。应当承认,其中不少人缺乏基本的文明素质,甚至把一些陋俗劣行带到国外,严重损害了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这些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当前,外国特别是一些四方大国口口声声要中国做所谓对世界“负责任”的大国,其中自然别有含意,无非要中国按照他们的意愿去表现。但从另一角度讲,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一个具有悠久文明的泱泱大国,树立国际责任感也是责无旁贷的。

“发展是硬道理”。抓好机遇,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应对发展起来的新挑战,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为建和谐世界、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