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素质培养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素质培养

【摘要】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教师需要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上加以创新,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方面多下功夫。对于初中生们来说,想要发展成健康、阳光的全面人才,良好的思维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结合初中政治的学科特点,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政治;学生;思维素质

初中阶段的政治学课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于对学生的思维素质的培育,教师需要结合政治的学科特点,在发展学生思维素质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和改革,积极探索更优的教育手段,做好初中政治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引导学生思考,主动提问探索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们学习新的知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实现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探究到事物的本质。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很好的理解知识的同时,开拓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或是让学生进行提问,能够很好地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发他们深入的思考。尤其是当教师、学生提出一些有探索价值的问题的时候。因此,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关注与课本和教学素材,这样学生才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排除学习过程中的误区,从而增强他们的思维发散能力。例如,在学习初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心有他人天地宽》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包容他人、站在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理解他人。在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问题的提问:为什么要学会换位思考?在生活中如果没有学会换位思考,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作为初中生,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尊重自己?等等。在这样踊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进行思维探究活动的主动性。其次,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因为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教师长期的引导,才能够实现思维习惯的养成。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一味地退缩,而是要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教师也要预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们,让他们有主动思考的动作和时间。在此之后,教师再进行引导,这样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显著地提高。

二、深入挖掘教材,训练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教学过程,设置课堂上的讨论环节、利用教材上的案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四人小组的范围内进行讨论,因为学生如果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很容易被其他的事情吸引注意力。而小组讨论不仅能够集中注意力,还能够帮助他们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这是增强他们思维训练最有效的方式。例如,在学习初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之前就听说过的关于诚信的故事,并且在小组范围内就故事的主人公进行讨论。因为初中生们的思维比较发散,每一个人对待同一件事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开拓他们看待问题的眼光,还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其次,教师要利用好课本上的案例素材,为了更好地培养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需要将课后的思考题与教学素材结合在一起。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案例中传递的信息进行细致地解读和分析;然后让他们结合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课后的思考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之后,教师就可以将这一任务转移至课下。让学生独立尝试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课后练习题,帮助学生养成清晰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课后巩固,增强思维活力

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需要进行课后的练习。一方面,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打牢零散的知识点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后续遇到的综合型题目,能够逐步做好思维活动的铺垫。基于这一目的的练习题训练,必须要让其发挥显著的效果。例如,在以多选题作为课后作业类型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求学生选对选项,还要让他们理清楚,每一个选项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标注在选项旁边。只有这样,才算做达到了练习的目的。其次,练习还要注意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要根据每一个班级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学习的薄弱环节,先设计相对应的练习题;然后引导他们完善针对这一练习题的解题思路训练,从而达到思维培育的目的。一般来说,案例的分析题目,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选择题,能够很好地加强学生的对比能力,简答题能够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每一道题目,都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梳理、总结、归纳知识点,教师需要定期帮助学生回顾知识点,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会不断增强。总之,在初中阶段的政治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增强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各个方面的成长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柳小娟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卸甲镇卸甲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