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西方戏剧文学中的非自然性

西方戏剧文学中的非自然性

【摘要】西方戏剧文学中的叙事方式多种多样,但只有非自然叙事给戏剧本身带来的新奇效果是最佳的。在后现代戏剧中,往往会从人物、时空和情感等方面来表现戏剧文学里的非自然性表征,运用非自然叙事的戏剧文学不但能够拥有更好的陌生化效果,还能更加深刻传达出人生道理,揭示人性特点。本文主要对西方戏剧文学中的非自然叙事手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西方戏剧;非自然叙事学;非自然性

非自然叙事学虽然已经存在了二千多年,但是人们对它的研究非常少。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也是近十几年才开始的。虽然非自然叙事的定义还不确定,理论还不充分,但这些都不能影响非自然叙事学成为继认知叙事学之后的一个最重要的新方法。非自然叙事学本身不但补充了现有的叙事理论,还更深一步指导读者理解“反模仿叙事”文学,为人们创造出了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叙事文学。

一、人物的非自然性

阿贝尔在《非自然叙事:小说和戏剧中的虚假世界》中提道:“非自然的人物就是指物理上、逻辑上或人力上不可能的故事世界参与者。”由此可知,戏剧文学中的非自然性人物是一种反模仿且反现实的。可戏剧文学中出现的非自然人物,与反模仿人物又有所不同。模仿叙事手法中描写的人物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造的戏剧人物,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而非自然的戏剧人物,其本质上是不存在的,是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的,这样的戏剧人物基本上都来自天马行空的想象。从众多的戏剧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非自然人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人物与动物的结合。戏剧文学为了满足情节冲突,强调人物的“动物性”,通常会将正常的人物与动物的特性进行混合,创造戏剧中的非自然人物,如会说话的兔子,或者半人半马的兽人。

(二)已经去世的人物。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虽生犹死,无论生死皆是存在。如英国戏剧家哈罗德·品特所创作的广播剧《家人的声音》,剧中发声的人物之一就是已经去世的父亲。

(三)类人的机器人和类机器人的人类。机器人作为常常出现在后现代戏剧文学中的重要元素,其存在为戏剧文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如凯萝的戏剧《蓝壶》中的人物,在一个片段中,戏剧人物之间的对话突然如同计算机中了恶意病毒似的,犹如机器人。

(四)变形人。由于剧情发展或是情节冲突,戏剧文学中的人物发生变异,转变为动物,或拥有了动物的某些特性。如我国传统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片段。纵观西方戏剧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充满创造力的非自然人物,不但给戏剧文学带来了更加宽阔的视野,丰富了戏剧人物的类型,还以虚构的人物形象真实揭露了人性的奥妙,也为戏剧文学的创造提供了更多新鲜的思路。

二、时空的非自然性

在传统的叙事手法中,时空是对现实世界的复刻。戏剧文学中的时间是以现实的时间线为基础而进行的线性推进,戏剧文学中的空间则是对现实世界中的环境进行复制。这就导致传统叙事手法下所创造的戏剧文学,难以挣脱现实世界的影响而发展。因此在一些虚构性的文学作品中,难免会出现时空违反逻辑的现象。而非自然叙事手法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非自然性的时空,是指逻辑上不可能的时间或时间进程。时间倒退或是时间循环等虚构性的文学设定都可以因此而被实现。如在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游戏》中,利用时间的不断循环,描述了一个好似永远没有尽头的三角恋爱故事。还有一种非自然的戏剧时间情境。戏剧家通过对戏剧中的特定人物进行时间流速的设定,使戏剧人物在同一个空间中经历不同的时间,产生了一种看似荒谬却又在意料之中的戏剧效果,如《星际穿越》。非自然性的空间通常指的是违反了自然规律或冲突逻辑的环境或物体。简单来讲就是当内心世界具象化为现实世界时,所产生的空间就是非自然空间。但是本文叙述的非自然空间,主要指的是以剧本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的戏剧空间,但是该内容并不包括以表演或者以剧场为出发点的戏剧空间,如《黑客帝国》中的“矩阵”和《西游记》中的紫金葫芦。还有一种非自然的戏剧空间现象,融合了现实世界的各种元素,却在现实世界无处可寻。这样复杂的空间,足够让戏剧家们绞尽脑汁,思考如何描述各式各样的人物、事件和世界的空间,以及如何才能传达那些难以叙述的价值观念。

三、情感的非自然性

情感是创造戏剧文学的重要基础,西方甚至出现了以帕特里克·霍根为首的“情感叙事学派”,但他们注重的还是传统叙事中的自然情感,而不是非自然情感中的那些物理上、逻辑上或人力上不可能的情感。在许多的戏剧创作中,我们会找到许多以人和非人之间的情感为创作基础的文学作品,这种非自然情感在后现代戏剧文学中更加常见。动物、静物、尸体、幽灵等非人物种,能够像人一样思考情感,与人产生交流,这都是不可能真实发生的非自然情感,完全突破了人们所了解的常理,却能体现更多戏剧家们难以描述的价值观念。这样的戏剧文学为人们带来的感受更加直观,更加震撼。西方戏剧文学中的非自然性在情感上的表达也尤为突出,其实最主要的非自然情感指的是戏剧中一些在物理上或者是在逻辑上、人力上可能无法达到的情感,可以将其称为西方戏剧文学中的情感非自然性。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剧本文学进行分析,有很多戏剧文本都体现了一些情感上的非自然性,其中包括了人与动物、人与物件,甚至是人与鬼魂、人与精灵之间的复杂且多样化的情感表达。这些情感表达在后现代的戏剧中相对较为频繁,比如说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就有着这样的情感表现。《哈姆雷特》中,王子与国王之间灵魂的表达就是一种非自然的情感表达。再比如,在克林普的戏剧作品《干掉他》中,安妮并不是一个自然人,没有情感,甚至是在后工业时代中,人们创造了非常发达的物质文明,但是安妮仍旧没有立足之地,她变成了非人、非物的存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变成了非自然的情感存在。而在尤涅斯库的戏剧作品《椅子》中,也有非自然的情感表达,人本身是有七情六欲的,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社会上其他人的情感表现,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酸、甜、苦、辣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的正常体验,也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但是每一个人,在面对同一个事情时产生的不同想法、不同情感构成了人类的不同观念价值,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甚至说人与精灵之间的情感,都是西方戏剧文学中所存在的非自然性的情感表达,其本身已经突破了在物理上或者是在逻辑上的情感表现,是不可能发生的,无法在短时间内让人们感受到的自然情感以及情绪上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是一些人与不可思议的动物,或者与静物之间产生的情感。西方的戏剧作品中会出现吸血鬼、精灵等,而人类与它们发生的情感也可以归结为非自然的情感,甚至人会与精灵发生关系,发生一系列不可预见的非自然情感,这些在戏剧文本或者是在后现代的戏剧文本中并不罕见。通过对当代文学的思考,我们发现,在当代的西方文学中,特别是戏剧文学,叙事仍旧是最受重视的一个内容。在西方文学中,戏剧叙事的理论表达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顶峰,无论是戏剧文学或者是小说文学,叙事理论都非常重要,但是叙事理论很少应用在诗歌或者是其他的文本中。原因是戏剧里的叙事理论相对于文学创作而言具有滞后性,当前需要不断扩充,进一步补充现有的文学理论,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跟上非自然叙述理论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而叙事理论的创始人理查森则说:“叙事理论并不是去推翻已经拥有的内容,而是不断去拓宽和扩充叙事中的内容,促使一部文学作品中能够包含更多、更全面的内容。”在戏剧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西方的戏剧文学,情感的非自然性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内容,其所表达的是人们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并且凸显了戏剧文学本身所具有的一个特点,即虚构性兴趣,戏剧文学很多都是基于现实生活而产生的。戏剧文学本身具有夸大其词的效果和新奇性,正所谓戏剧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很多戏剧文学拥有一些意识形态的功能,针对当下的社会发展、社会现状以及社会内涵进行简要分析,能够发现,在戏剧文学中,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认清现实,达到一个理论教诲的目的。比如我国的戏剧,聂珍钊教授曾经说过:“文学的本质就是伦理的艺术,而教诲则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在戏剧文学表达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从最初的繁荣走向衰败。现阶段的戏剧文学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是因为人们对于戏剧文学的兴趣在逐步下降,也可以说在现阶段,戏剧文学逐步被边缘化,而其中所蕴含的非自然情感、非自然的时间空间也需要逐一分析,才能够让西方戏剧文学中的非自然性影响到现阶段的文学表达,并且重振戏剧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辉煌,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阐释途径。

四、结语

毋庸置疑,非自然性的叙事手法,不但为戏剧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还凸显了戏剧文学虚构化的特点,也增强了戏剧的新奇性,强化了戏剧本身的陌生化效果。在戏剧文学越发边缘化的今天,或许只有将非自然叙事与传统叙事相结合,科学解读当前戏剧文学的发展趋势,才能让戏剧文学恢复到从前辉煌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李敏锐.略论西方戏剧文学中的非自然性[J].戏剧文学,2018,(03):46-49.

[2]申丹.修辞性叙事学[J].外国文学,2020,(01):80-95.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32(01):12-22.

作者:舒泊宁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