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西方文化对西方现代教育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西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一、西方现代教育中的人本主义基因

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为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通常是指以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为主要特征的哲学观点。西方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是受到人们普遍首肯的价值观。在西方人的眼中社会的一切价值、权利和义务都是来自个人。个人的能动性、独立性、责任心和自尊心是独立人格最重要的要素。正是人本主义在西方价值观中的地位与影响,才使得西方人谈起自己奋斗经历时从来都带着自豪感和满足感。即使是奋斗后失败了,他们在正视现实中仍然能保持那种欣赏自我奋斗过程喜悦的平和心态。之所以如此,与他们从小到大所经历的独立性、能动性教育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这种基于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的教育才使他们无论面对任何压力都具有承受能力。西方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在教育中的反映和影响是无时不在的。不仅反映在学校教育中,更重要的是植根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在美国,一个儿童从很小就开始在小房间中单独睡觉;孩子跌倒了父母不会主动搀扶,一定让他自己爬起来;小孩子要随同大人一起进餐,没有特殊待遇。儿童几岁起就要做家务,如洗碗、扫地、洗衣服。这种基本的养成教育是人本教育最初始的萌芽。因为做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所以他们从小就知道维护自己合理的利益。同样,西方儿童在玩耍和生活中不必拘泥于诸如礼貌、礼节等成人要遵守的社会规则。他们在公共场合吵闹嬉笑,抑或与小朋友因为个人利益发生纠纷,很少受到大人的指责和批评。因为西方人认为孩子本身就应该是天真活泼无拘无束的,大人没有权利折断孩子天性的翅膀。至于礼貌,不是靠成人的约束和传授,而是在成长与感受中获得的。在儿童的学校教育中,西方人强调用个性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教师从不强调个人与团体的统一与一致,目的是为了使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立的自我。西方文化中人本主义在教育中的表现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和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人格结构理论和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观。西方教育中浓厚的人本主义气息主要源自于上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在西方心理学家的眼中,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只要区别对待每一个个体对象的特殊性,就可以在心理完善的过程中建立起健全的并有利于社会的完整人格。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西方现代教育无论是儿童阶段、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人本主义的理念。这种理念使西方教育在儿童教育中以激发儿童天性为主导;初中级教育中以培养学生的情趣为宗旨;高等教育则以发掘个性化人才为己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则是:儿童天真烂漫,不必为学业担忧;初高中学生可以在最感兴趣的学科上展现自己最具魅力的理想翅膀;大学生则学有所长,术有专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的人本主义文化作用于教育所显示的魅力。

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文化对西方现代教育的影响

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是社会普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和影响在西方社会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基础。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与理性主义相反,经验主义认为人的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由于理性主义具有预设性,它会削弱人的思维能力,让人变成单向度思维的个体,而经验主义对前人在具体实践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一般原理持否定态度,所以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在彼此互为补充的前提下被社会广泛接受。具有人本主义基因的西方教育为什么会同时深刻的受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呢?这是因为西方现代教育中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一直是教育所秉持的重要理念,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理性的思维是人类分析和研究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理性的思维就没有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征服,理性主义已经深深地植根于西方民族的精神血液中。同样,西方文化是人本主义的文化,注重社会实践中关注不同具体实践的特殊性,研究和发现每一具体实践的未知性,同样是社会上普遍认可的一种文化意识,这自然也就成了经验主义大行其道的原因。西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对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西方的儿童教育中,讲授道理和传授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按约定俗成的普世伦理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和善于发现崭新事物的能力才是家长最关心的。一个儿童主动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家长首先想到的是让孩子懂得分享才是快乐的道理。让孩子把弄坏的玩具自己动手修理,是为了让他增长自己动手的能力;家长带领孩子种植果蔬,是为了让孩子懂得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得到享受的道理;同样让孩子经常到自然博物馆去参观,是为了让他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在西方尤其是在英国的小学里,教师一般不会对儿童横向比较式的提出批评或表扬,理由是:批评了某个孩子会挫伤这个孩子的自信心;表扬了一个孩子就可能挫伤了其他众多的孩子。老师一般注重的是孩子自身的纵向发展,而坚决杜绝孩子之间横向的相互比较。正是在这种渗透着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文化的教育方式下,西方的孩子虽然也会受到家长的某种意志约束,但保证孩子的活泼天性不受抑制仍然是最基本的前提和底线。西方的初中等教育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身影是无处不在的。为了让学生在初中等教育阶段就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理性主义的理念在教育中一般只限于伦理观的领域,为的是能使学生具有崇尚理性的精神追求。西方的学校里,无论是苏格拉底的知识(理性)—美德—幸福的理论,还是柏拉图的理性—至善的理论一直被一大群怀揣梦想的孩子所追逐。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教学中,学校实行的是开放式教学,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初高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真正把感知、想象、判断、推理的全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在西方,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专业不是在上学前,而是在大学初期学完所有通识课程后才需要做出选择。这样的学生培养模式实际上把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权完全交给了经过课程实践以后逐渐变得理性了的学生自己。在西方大学的文科类教学中,老师几乎不拿教材。授课时老师主要讲课程的框架和导引,重点是从具体、纷繁、独立的事例因素中不断提取出属于自己或自己认可的理念,然后再用这种理念指导学生具体的课业实践或研讨活动。教学过程中的论证和推理只是蜻蜓点水或一笔带过,目的是要把动脑、动手、观察、归纳统统交给学生自己。学生则利用教辅活动中的座谈会、研讨会、课题研究、分组讨论、个案分析、媒体演示等活动来完成老师留给自己的课业。这既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时间把控、计划设置、压力承受、团队合作和独立负责等能力,又可以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通过独立的思考去分析问题。教师所关注的是学生的观点是否鲜明、分析是否透彻、逻辑是否缜密,所有这些都是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在大学教育中的彰显和体现。

三、西方现代教育的支点——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在西方文化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西方人崇拜自然主义久远而普遍。自然主义一般是指用自然原因或自然规律来解释一切现象的自然观点。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系统地阐述了教育中的自然主义理论,文中指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界的“秩序”,要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卢梭的“自然状态”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夸美纽斯这一思想。由此也确立了自然主义在教育中的地位。西方家庭的儿童教育中最为盛行的是朴实的自然主义教育。春天来临时,一对对夫妇会常常带着他们的孩子去山野或田间观察水渠中出现的小蝌蚪,欣赏初绽的野花,捕捉美丽的蝴蝶,观察田间禾苗与野草的区别。原因就是把书本中的自然变成生活中的自然。西方家庭的儿童活动室内儿童书籍是必备的,与之同样重要的还有芭比娃娃或变形金刚。在大人的眼中,只要是孩子喜欢的就一定是最需要的。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会鼓励孩子与客人交流,甚至允许与客人共同探讨,哪怕是他们根本不懂的事物。大人在外面干活时,儿童可以随时加入,尽管可能会给大人添乱,但不会阻止他们。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天性。西方人深信儿童自身的体验和观察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西方国家的初高中教育就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所掌握的系统知识而言远不如中国同等学生的水平,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升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后,仍然能在大多数领域具有超凡的才能。答案是:他们在接受初高中教育时就已经在某一特定领域播下了追求未来的种子,大学则是为催生这颗种子发芽提供了新的土壤罢了。西方国家的初中等教育独具特色。地理课常设在大自然中,物理化学课则常设在实验室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给予学生真理的同时更交给了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正是在体验、实验、理论研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克服学习疑点和难点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战胜自我。西方大学教育中,课堂教育之外的教辅活动丰富多彩。各种研讨课启发学生既要独立思考又要善于互相交流。学生的俱乐部活动丰富而特色鲜明,强烈的吸引着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活动中不仅能发展个人的志趣爱好,同时还可以丰富自己所学专业外的相关知识。在每一所大学里都有一批偏科的奇才和怪才,他们的某一基础课可能很差,但他们却可能是数学、化学或物理奇才,这样的学生在西方大学里不会因为学科成绩不均衡而被拒绝录入,学生也不必因为畏惧某些学科的课程而不敢上学。因为大学的许多课程是可以互换的,每一个学生完全可以在诸多的课程中找到自己喜欢并有能力修完的课程,只要修满学分,达到了所学课程教学对知识点的掌握标准,就可以毕业。所有这些无不透着大学教育中所遵从的自然主义理念。这种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按照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所进行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了自然的发展,同时也拓宽了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道路。

作者:王学睿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