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的诗序艺术解析

的诗序艺术解析

同志为其诗词作序的篇什并不多,他生前亲自审定并公开发表的39首诗词中仅有4首前面有序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比较权威的版本《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第l版)收录的67首诗词作品中也只有5篇诗序(新增加了副编《五律·喜闻捷报》的1篇序)。这些小序言约意丰,本身就是诗词作品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诗词正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对于帮助我们一般读者深人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正确理解诗词内容和进行艺术鉴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这5篇诗序,按其主要艺术功效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交写作作缘由《洗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前小序云:“一九五O年国庆节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院溪沙,因步其韵奉和。”1950年10月3日,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盛大歌舞晚会,庆祝建国一周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文工团都表演了精彩的节目,表现了各民族之间兄弟般的团结,抒发了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深受感动,建议同在观剧的诗坛宿将柳亚子填词记下这空前盛况,柳亚子即席赋《倪溪沙》一首,随即“步其韵”写下了这首词。寥寥数语的小序,便把这首词写作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表明这首词是唱和之作,是“良宵盛会喜空前”(柳亚子《洗溪沙》原词)而引发的诗人兴高采烈的吟诵。该序为词正文张本,首先就使我们感受到领袖诗人“填词以志盛”的激动心情和“兴会更无前”的浪漫情怀,具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妙用,对于我们深人理解这首名作不无裨益。

再如写于1947年9月的《五律·喜闻捷报》也是通过短小精悍的序言来说明作诗的缘由的:“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这个小序既简明扼要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又充分说明了诗情喷发的触发点。短短一句话,便把写作背景、写诗缘由、创作心境交代得一清二楚。诗序中虽没有出现一个“喜”字,却是紧扣题目中的“喜”字来落笔,字里行间弥漫着喜气。读这个诗序,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作为全军统帅的诗人在花好月圆的中秋佳节,听到收复喜讯时的那种特别欣喜、激动的心绪。

这个序言奠定了全诗高唱“凯歌”的昂扬基调。暗示主要内容《七律·到韶山》前面有这样一个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首句交代行踪,点明“到韶山”的具体时间,次句点出离别家乡的确凿年限。这个小序朴实无华,初一看平淡无奇,仅仅是一般的交代叙述。“看似寻常最奇崛”(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平淡的叙述,包蕴着不平静的心绪。看似寻常的“韶山”、“离别”、“三十二周年”等字眼,把诗人蕴藏在心灵深处的“桑梓之情”含蓄地宣露出来了。三十二年,对于历史长河来说,是弹指一挥间;可是对于个体生命而言,不能说是短短的一瞬。人生能有几个三十二年?诗人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质气敛神藏的序语,充分暗示了《到韶山》“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是对三十二年来的斗争和胜利的艺术概括,是远离故土的游子对故乡魂牵梦绕的眷恋而引发的抚今追昔的无限感慨。

1927年1月,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曾回到故乡韶山小住。短短的三天,他忙得不亦乐乎—听汇报,作演讲,开大会,宣传革命的思想,放飞革命的理想,点燃希望的火种……可是三个月后,罪恶的“黑手”向革命人民举起了罪恶的屠刀—诗中提到的“霸主”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个月后,反动军阀许克祥在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旧时用韵目代日期,马日即21日),无数的革命英烈(包括韶山的优秀儿女)倒在血泊之中,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然而革命的火种并没有灭,革命的红旗也没有倒—英勇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二十二年的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三十二年,前后经历了两个时代,“换了人间”,劳动人民翻了身,做了主。两重世界两重天,这怎能不使得为人民谋福利的革命领袖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呢?忆如火如茶的峥嵘岁月,咒“黑手高悬”的黑暗年代,颂“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壮志,赞“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崭新时代,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在诗人的笔端了。诗序中的离别“三十二周年”之语,与首联中的“故园三十二年前”之句一气贯通,特别强调了时间跨度,它含而不露地表明这首七律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思乡恋曲,更是一首容量丰富的革命史诗。这个小序言近旨远,语浅情深,平中见奇,耐人寻味。

记述运思过程《七律二首·送瘟神》正文前面有一段序言道:“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序告诉我们诗人创作《送瘟神》的起因—“为灭血吸虫而作”。1958年6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的通讯,向世人庄重而自豪地宜告余江县率先根除了血吸虫病,树立了第一面红旗。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怎能不使得人民领袖欣喜若狂呢?深知“灭血吸虫是一场恶战”。他说:“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过去打过我们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帝国主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就毁人一点来说,都不及血吸虫。”

这个过去的重灾区,如今却率先消灭了“华佗无奈”的顽疾,这怎不使得人民领袖激动万分、喜悦无比呢?“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是诗人闻喜讯后“精鹜八极,心游万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真实写照、形象描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接下来的“微风拂煦,旭日临窗”句,寓情于景,作者通过构思时旭日东升、微风徐来的清晨胜景的描绘,把自己心旷神怡、兴高采烈的愉悦心态和盘托出。“遥望南天”,山河锦绣,激动、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的诗人,由余江县的“第一面红旗”联想到“十二省、市灭疫大有希望”,他逸兴遗飞,诗情勃发,迎着晨曦,挥动如椽大笔,写下了这构思奇特、想像丰富的优美华章。

这个序言简洁精练、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创作过程。它表明这两一首诗是读报后“浮想联翩”的产物,是“形象思维”的结果。这个序也是这两首诗的艺术引言,它是人民领袖要宜传“党抓起来了,群众大规模发动起来了”,“瘟神就只好走路了”的序曲,凸现了要用“连章体”的艺术形式来作广泛宣传的创作意图,加大了这“两首宜传诗”的宜传力度。序言与两首诗紧密关联,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为我们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抓手。它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骄散结合,声韵谐美,伶拎作响,铿锵悦耳,本身也如诗句一般动人,的确是“一段非常优美的序文”(著名诗人、学者公木语)。

揭示诗歌主题《卜算子·咏梅》正文前有个精短序言:“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寥寥12个字,便把诗歌的主题凸现,促人深思,发人深省。陆游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酷爱梅花,“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一生留下来的九千多首诗歌中咏梅诗词就有一百多首。他钟情于“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的梅花,借咏梅以明志,表明自己的品行如玉骨冰肌的梅花一样高洁。所说的陆游咏梅词是陆游咏梅诗词中的名篇—《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是他在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北伐抗金的主张失败,感到苍凉寂寞时的抒怀之作。词人以梅自况,托梅言志—“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明了他不愿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抒发了他壮志难伸的无比激愤;同时也流露出他那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清高傲岸。

的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一扫陆游词的哀怨消沉、孤傲清高;运用逆向思维,反向立论,自树高格,自铸伟词。写下了“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激越高昂的诗句;表现了革命家诗人自信、昂扬的乐观情怀和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赋予梅花崭新的风姿、战斗的风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梅花形象。他笔下的梅花傲霜斗雪,刚毅不屈,居功不傲,谦逊自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啊!咏梅是旧瓶装新酒。他以梅作喻,表现了共产党人“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赞扬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共产党人天下为公,不居功自傲,虚心谦逊的高尚情操。诗人的创作意图、主题思想通过“反其意而用之”的叙述,让人“思而得之”,令人回味无穷。这个一句话的序文成了读懂这首词的指南针,是我们正确解读的金钥匙。倘若没有这个序,作品的主题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既鲜明突出,又含蓄蕴藉。

清代文学家梁章拒说:序文逾繁,而诗遂减味。是行家里手,“才华信美多娇”(柳亚子《沁园春·次韵和毛润之初行陕北看大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自然深谙此道。他对诗词的用序极为慎重、严谨。认为可有可无的序,他就坚决不用,生怕破坏了诗歌的含蓄性,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必须用序时,他也十分注意“炼句”,“无情地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语),力求言少意丰,言简意赅。

在仅有的5篇序言中,最短的《卜算子·咏梅》的序言仅12个字,最长的《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序文也只有43个字。“新诗改罢自长吟”(唐·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七),他对诗序也如对诗句一般反复斟酌、修改,力求尽善尽美,因而也为我们留下了动人的修改佳话。《七律·登庐山》诗前原有小序云:“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都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看过此诗后,建议删掉这个小序,虚怀若谷,从善如流,采纳了他的建议。公开发表时,就没有这个序。<卜算子·咏梅》最初样稿上的序言是:“卜算子,咏梅,仿陆游,反其意而用之。”这个序言表意不够明确,语句不够连贯,读起来不够流畅,给人以洁屈葺牙之感。他在校改清样时大概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就改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一句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序的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