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活陶艺的概念和本质目的分析

生活陶艺的概念和本质目的分析

生活陶艺的设计自由度

(一)开拓新功能

功能是产品满足人实际需要的能力,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决定了需要的变化,功能亦随之改变。把造型结构的决定因素——功能作为生活陶艺造型突破的首要因素,设计的自由度将大大增加。正如李正安在《陶瓷设计》中说的:“使用功能上任何细致入微的考虑,是导向新功能形态出现的一条途径”。再从器物美的内容来看,实用类器物的美有两种:一是功能美,就是使用的便利带来的愉悦,它是通过物质功能的开拓获得的;二是形式美,就是观赏带来的愉悦,它是通过造型和装饰的审美设计获得的。生活陶艺想要获得好的形式同样有两个途径:一是功能的开拓,二是形式的创造。然而,“没有孤立的、真正良好的功能结构;良好的功能结构,会影响到与之统一的形态,使引发或促成良好的形态成为可能,进而左右人们对它的整体感觉和认识。”[1]因此,在生活陶艺的形式设计中,对于功能的开拓同样是促进结构和形式发展的核心要素。从功能的思考入手,生活陶艺造型设计的自由度将大大增加。图1中碗碟组合细致地考虑了现代人饮食习惯,把碟、碗和筷架组合在一起,实现了功能的突破。新的功能考虑带来了新的形式,其不仅具有功能美,同样还具有极强的形式美感。当然,具有实用功能的产品并不一定就具有审美价值,也就是说,并不是任何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就都是美的。美是自由的体现,正如席勒所说:“具有自由的完善的表现将立即转化为美。当事物的自然(本性)与它的技巧表现出一致,即看起来好像技巧是由事物本身中自发地流露出来时,它就是具有自由的表现。”[2]人对自然规律和社会目的性的把握摆脱了强制性的束缚,并取得对功能目的性表现的自由时,便获得了产品审美创造的能力。产品的艺术设计虽然主要是形式上的创造,但是这种形式创造必须紧紧围绕功能的开拓而展开,这样才能使产品的形式成为产品功能目的的表现。

(二)装饰肌理的自由度

不同的肌理有不同的质感,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审美感受,粗糙、不光滑的材质会给人艰涩、沉重、古朴的感觉,而细致、光洁、莹润的质料会使人感受到精致、甜美、温柔、文静、秩序。合规范的肌理光滑、平整、没有瑕疵,而反规范的肌理,尤其是生活陶艺为实现天然质朴的艺术效果经常使用粗糙、凹凸不平的形式。然而,手工制作产生的肌理一方面表现为无意留下的肌理,如拉坯的弦纹和利坯留下的刀痕等;另一方面表现为刻意留下的明显的肌理,如泥浆的堆贴、手推或打击的痕迹等。从现有的生活陶艺创作来看,反规范肌理的使用已成为一种趋势,有时甚至进入误区,似乎要表现古朴就只能粗糙,要表现松弛就只能放纵。手工痕迹的反规范程度各有不同,既不能简单地把反规范程度大的肌理当成是生活陶艺表现自然与随意的手段,也不能因厌倦传统陶瓷光洁的表面而直接走到其反面,以为越粗糙越能表现天然。生活陶艺的精神功能需要使用者在观赏过程中对器物的内在意蕴耐心细致地品味,而不仅仅是对肌理的品味。因此,生活陶艺装饰肌理的自由度也体现在刻意留下的反规范手工肌理之外的相对平滑的表面。在“致用”与“宜制”的规范条件下也可以产生出随意和放纵难以达到的美(如图2)。实际上,两者都是生活陶艺形式设计的重要手段。我国传统生活陶瓷就曾用光滑的釉面创造出了永恒的美,如宋代龙泉窑青瓷莹润光滑的釉面,会使人联想到著名词人苏东坡所说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给人以一种淡雅、柔和,如同美玉般的感受。而原始陶器表面凹凸不平的粗糙肌理,使人油然生出稚拙、纯真和沧桑的感觉。一个淡雅,一个纯真,这两种不同的美都是现代生活陶艺所追求的意境。因此,除了粗糙不平会影响洗涤或其它实用功能的肌理外,生活陶艺的装饰肌理仍然存在着极大的空间和自由度。

(三)直面传统

生活陶艺不排斥观念性陶艺,也不轻视传统陶艺,而是平衡折中二者。例如,将饮食文化和陶艺文化有机结合,就可以体现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民族特点。生活陶艺要立足于生活,其关键并不在于一力求新,不一定要求形式上的新颖。新颖的形式固然能使人眼前一亮,但是新鲜感终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去。想要在随后使用的过程中持续不断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也许需要经过时间洗礼而产生美的的意蕴,意蕴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传统的再现。

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在了我们的血液之中,传统的影响往往会不经意地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因此,在现代生活陶艺创作实践中,任何为了求得新的形式而想要完全摆脱传统束缚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对于传统根深蒂固的影响,我们也许可以选择正视和整合传统,从中继承合理的部分,如优秀的工艺思想和技术以及传统陶瓷造型与装饰,融合现代陶艺创作理念,会使生活陶艺更符合现代艺术的审美情趣。从这个角度看,生活陶艺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对传统陶瓷艺术和民族文化的一种延续和延伸另外,传统的东西总是能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使用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会带来心情的放松,这与生活陶艺的意义是相符的。当西方文化在当代日渐盛行之时,中国的艺术设计似乎迷失了自我,中国的民族文化从来没有受到过像今天这样强烈的冲击。从汉代开始,及至唐、宋、元、明、清,中国在世界交流的舞台上一直处于强势地位,中国将自己的工艺文化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国的陶瓷在文化的传播中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在当今国际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中国陶瓷设计的影响力在国际竞争中日益减弱。在文化和精神方面,人们也正面临着传统的割裂和精神的荒芜。在这种情势下,我们要求设计回归传统是生活陶艺的必然趋势。在内容上“,传统生活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为当今生活陶艺的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文化积淀与形式借鉴语言,如陶艺本土文化特征的体现,釉色定位的审美标准,造型的突破与改良空间的可能性都借鉴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艺术文化。”从这个角度说,传统给现代生活陶艺的形式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度。

然而,立足传统、借鉴传统的前提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要把传统生活陶瓷艺术的优越性与现代审美标准相融合,同时还需要避免抱残守缺,否则生活陶艺的形式设计将陷入对传统的简单重复,束缚现代生活陶艺的发展。

作者:徐艳丽单位: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