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德育论文

生活德育论文范文精选

生活德育论文

生活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传统很大程度为我们提供了道德生活的规范和方向,但我们不可能回归传统社会,因为从制度伦理的角度看,传统社会存在不合乎民主正义的要求。换句话说,传统社会存在的制度之恶,妨碍了德性的践行。为了保证传统美德的践行,我们必须除却制度的恶,确立和增进制度的善,实现制度的正义。正义的实现在于民主,民主意味给所有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条件和机会。指出,“中国梦”就是为了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每个人有追求和实现与祖国和时代一起进步的理想机会,并能与人共享,是社会美好的状态,也是正义的社会。但这种正义的实现需要民主作为保障,民主是产生正义的条件。罗尔斯认为,要为正义观念的产生创造条件,即他在《正义论》中所称的“原初状态”和《政治自由主义》中所关注在多元对话的环境。根据导向两个正义原则的程序设计的“原初状态”,可以概括出以下合乎正义的条件或平等协商的条件:

(1)有达成共识的意愿;

(2)处于相互对等的地位;

(3)理性而相互冷淡(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也考虑他人的利益);

(4)达到反思性平衡。这种“原初状态”就体现了民主所要求的平等、理性、尊重他人利益等价值,符合这这种状态就会产生正义观念。民主不仅给人们带来正义观念,也带来团结。罗尔斯希望借助正义观念达成社会永久合作的理想状态。他认为,自由平等的公民有了正义的观念并依此行为就能达成永久的合作,或者实现自由平等公民的联合或团结。中国共产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民主方法就达到了这一目标。将我们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总结为“团结—批评—团结”的民主方法,“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按照我们的经验,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正确的方法”。也就是“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他说:“我们把这种方法推广到党外。在各抗日根据地里,我们处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处理军民关系、官兵关系、几部分军队之间的关系、几部分干部之间的关系,都采用了这个方法,并且得到了伟大的成功。”民主之所以是实现正义和达成团结的条件,在于民主规范我们的行为,对我们发出了道德要求。如果我们希望与人联合或团结,我们就必须要接受他人意见,理解他人,与他人达成共识的意愿;如果我们要说服他人,我们必须有说服他人的理由,这就要求我们有理性;如果我们与人讨论,我们就必须尊重他人,将他人视为与我们人格平等的主体;如果我们能展开批评,一方面我们必须在制度上保证批评者的权利安全,避免被批评者的侵犯,另一方面被批评者也要有接受批评的胸怀与勇气;如果我们能做到自我批评,我们就必须有自我反省的道德意识。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实现正义和团结,就必须过民主的生活;我们希望过民主的生活,就必须接受民主所要求的道德。正是基于民主生活导致道德生活的信念,杜威将道德的训练等同于对民主生活的参与,开展经验、思想的交流与分享,通过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方式,让人获得道德发展。“民主是共同生活方式,在共同生活里,相互自由协商支配一切,合作而不是残忍的竞争是生活的规律;民主是一种社会秩序,有利于友谊、审美和知识的一切力量受到热爱,一个人能发展成怎样的人,就发展成为这样的人。这些东西至少给我们一个出发点,把灌输民主的思想和目的作为参照点”。在杜威看来,只有参与广泛的民主生活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将自己闭锁于狭隘的社群的人不能称其为有道德的人,“一切能发展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参与范围越广大,个人的道德发展就越充分。科尔伯格认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到最高水平,即公正阶段,只有通过民主参与,过公正的生活,“通过一个公正的生活共同体的活动过程,可以达到自我管理和自律的目的,同时也成功地提高了团体成员的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他指出,“提供道德和公民品质发展所需要的主要参与经验是学校”。与杜威一样,称尔伯格也要求将学校转变为民主的学校。

二、结语

生活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1.1高职学生生源素质的挑战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由于高中阶段的分科教学,出现高中阶段2~3年德育教育的空白,导致这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第一,不愿再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思想停滞不前,学生中的这部分人,德育水平停留在入高职前的教育阶段;第二,部分理科学生对高职的德育教育表现出极其明显的冷漠。另外的学生主要来自中职院校,由于中职院校教育以技能教育为主,加上中职学生的基础文化和行为养成的不足,导致德育教育的弱化,进入高职院校后对德育有明显的抵触情绪。

1.2高职学生诚信意识的挑战对高职学生的现状调查表明,高职生的诚信意识缺乏,存在双重评价标准。在回答与别人约会是否准时的问题上,选择“一定按时赴约”的学生只有38.5%,选择“有事去不了解释清楚”的学生有60.4%,有1.1%的学生选择“有事去得晚也无所谓”;在考试是否作弊问题上,10.3%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作弊”,“偶尔1次作弊”的学生有53.6%,“作弊2次以上”的学生有35.1%。

1.3高职学生市场意识的挑战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的教育。“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全新理念已把高职生推向了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对社会与个人前途的期望,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他们又是一个容易被外界影响的群体,对市场经济的种种负面作用“免疫力”不强,价值观念中的趋利性也较为明显;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期的高职学生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影响。

1.4高职院校对德育教育重视程度的挑战近年来,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逐渐受到重视,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德育教育实施方案,开设德育教育课程等。然而,随着高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往往把招生、就业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主要强调招生人数和就业率,忽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

1.5高职德育教育体系方法的挑战(1)德育体系缺乏针对性。目前高职德育教育普遍以课堂教育为主,缺少针对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养成的具体化、实践化的做法。(2)德育体系缺乏层次性。由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岗位学习任务,其德育教育也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但德育教育的安排传统而陈旧,不能适应不同年级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需求。(3)德育教育缺乏创新性。高职院校基本是按照国家对德育课程开设的要求实施德育教育;基本是以课本为纲,全部理论教学;基本是每学期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很少有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而系统的实践教育体系。

2生活体验是高职德育的理想模式

当代中国德育有8大新模式,包括:生活体验模式、情感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生命叙事模式、生态体验模式、三位一体模式、网络体验模式。生活体验模式是当前高职德育教育理想的模式。

2.1通过生活体验模式引导高职学生体会人生价值生活体验模式是一种强调以自然真实的生活为基本途径的德育实践样式,引领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品德规范去生活。从源头看,最早由陶行知基于杜威的生活经验理念而首倡,强调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生活之中的“生活教育”。鲁洁提出道德弥漫在学校生活的各个领域,德育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以生活的源头为资源,引导学生做会生活的人。生活世界需要道德,德育要把人引向自觉自愿的幸福生活。

2.2通过日常生活管理约束高职学生的行为道德高职学生德育课程教育已经非常完美,其根本问题是日常生活中没有道德约束,加上高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和在校寄宿生,许多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养尊处优、独往独来、无忧无虑、怕苦畏难,甚至出现自由散漫、抽烟喝酒、逃课旷课、打架斗殴等行为。如果在学校生活教育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导生活、规范生活,那么高职院校德育就会不留遗憾。

2.3生活可有效熏陶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面对高职德育教育的挑战,面对高职学生生源素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品德教育融化在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在校日积月累的生活体验和磨炼,通过每天日常生活的约束和感化,通过经常性的生活实践训练和熏陶,就能潜移默化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搭生活体验平台创高职德育新模式

面对新时期高职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和高职德育教育的缺陷、学生养成教育不足等问题,其主要任务是创建高职德育教育生活体验平台,从而培养高职学生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搭爱国生活体验平台培育民族复兴责任可以搭建多种爱国生活体验平台,例如爱国主义纪念节日平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台、国家标志和建筑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祖国壮丽山河平台、新中国建设成就平台等等。将这些爱国生活体验平台一一搭建起来,一一融入到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就能激发高职学生的爱国热情,催生高职学生的民族复兴责任,铸就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动力。例如,搭建爱国主义纪念节日平台。将每年爱国主义的重大纪念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国共产党生日、建军节、国庆节、学习雷锋日、中国青年节、烈士纪念日、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等,设计成高职学生的生活体验平台,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劳动和思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搭敬业生活体验平台培育勤奋敬业精神在高职学生学习阶段可以搭建的敬业生活体验平台。(1)日常生活敬业体验平台。包括学生遵守学校作息时间规定并提前到岗、遵守并执行舍务管理规定、遵守并执行食堂管理规定、遵守并执行劳动管理规定、遵守并执行个人文明卫生等。(2)学习活动敬业体验平台。包括制订学习目标、遵守学习纪律、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参加社团活动等。(3)社会实习敬业体验平台。包括遵守并执行实习管理规定、遵守并执行企业管理规定、遵守并执行尊敬师傅之规定、遵守并执行社会公德等等。例如遵守并执行舍务管理规定,要求学生每天按时起床,按要求理事床铺,个人用品归放整齐,宿舍保持清洁卫生,宿舍内不抽烟,按规定时间上网,准时熄灯等等。通过搭建的这些敬业生活体验平台的考核与磨炼,必然会培育高职学生的勤奋敬业精神。

3.3搭诚信生活体验平台培育坦荡胸怀高职院校可以为高职学生搭建的诚信生活体验平台主要有:(1)学习诚信体验平台。包括考试诚信体验,以考试不作弊为基本准则;技能诚信体验,以精通职业技能独立创新完成为职业操守;论文诚信体验,做到不抄袭不剽窃他人文章。(2)经济诚信体验平台。包括交纳学费住宿费诚信、勤工俭学诚信、班费管理诚信、同学之间借贷诚信、国家助学贷款归还诚信、食堂超市购物诚信、拾金不昧诚信和不偷窃等等。(3)交往诚信体验平台。包括对人对事承诺诚信,体验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求职诚信,体验简历不“注水”、问答不虚伪,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坦荡面对应聘,实现诚信做人厚德成才的远大抱负。相信通过诚信生活体验平台的熏陶,一定能培育高职学生的立身行己准则。

3.4搭友善生活体验平台培育和谐处世之道高职院校可以为高职学生搭建多种友善生活体验平台,例如微笑体验平台、帮扶体验平台、助困体验平台、尊师体验平台、敬老爱幼体验平台、分享体验平台、克制体验平台、包容体验平台等等。以微笑体验平台而言,要求学生对同学微笑、对老师微笑、对员工微笑、对家长微笑、对师傅微笑,不论心情如何,在人与人交往中都应学会微笑,以一个微笑彰显友善,以微笑再微笑体现和谐。就尊师体验平台而言,要求学生体验见到老师说:“老师好!”,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老师上课前全体学生起立说“老师好!”,上课时不玩手机不睡觉,有问题举手提问等等。相信通过一个个平台、一件件事情,一定能培育出高职学生的和谐处世之道。

4结语

生活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是指以课本画面、场景或其他内容为素材,经过教师的加工创造,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调动孩子的情绪体验,引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的形式。例如鲁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二单元《美丽的校园》,教材中的画面、场景是静止的,是没有情节的,情节要靠学生的想象延伸。教师可在课前用手机录制几组有情节的录像,如学校的草坪花丛、课间操、体育游戏活动、使用中的各功能室等,配上音乐、解说词,制成短视频在电子白板上播放,选材突出“美丽的校园”,使学生对校园充满向往热爱之情。当学生的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后,教学转向“我们怎样爱护美丽的校园呢?”教师组织孩子进行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教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教材中编入的一些儿歌古诗,教师网上搜集相关视频播放,变无声为有声,变文字为画面,增加趣味性愉悦性,增强教育效果。

2、情境链接

是指品德与生活教材之外,孩子已学习感知过的,同样有教育意义的且同品德与生活课有共同点的能够创设情境的内容。如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孩子学前教育中学过的儿歌古诗,大多已有现成的课件,教师把其使用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具有正迁移教育效果。如教学(鲁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就可以和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秋天》(鲁教版)等课的相关课件链接,通过情境化教学,引导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感受生活的美,“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感受“金色的秋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再深入到怎样留住“金色的秋天”的实践活动,指导组织学生课外观察、画画、和父母春游秋游用手机拍摄图片录像,留下“金色的秋天”的记忆。

3、情境移植

生活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在《试析<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一文中曾经强调:“对《品德与生活》课堂教育的深入实践,通过安排实践性活动以突出目的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边玩边实践。”这一论述充分表明,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角色的转变中去学习知识的便捷性和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课本上的角色移植到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体会这种角色的变化和意义,在体验中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内容和意义,成了我们驾驭《品德与生活》课的重要手段。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我的角色与责任”,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我是谁”“我的角色”“我能做好”。这一单元相关的内容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接触的,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小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我就是我,我就是一个名小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直接地理清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我们就通过设置各种生活场景或者直接到生活场景中去体验。很多学生在体验中就会意识到: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在学校里,我是一名学生;在商场购物的过程中,我是一名顾客;在法律知识宣传的过程中,我是一名宣传志愿者……还有一些角色是学生所不能意识到的,如“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国歌响起的时候,我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通过制作PPT,设置个性场景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不同场景中的角色定义。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的快乐与烦恼”,这一单元主要告诉学生要积极乐观应对挫折和困难。而实际上,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少有能称得上是挫折的问题,他们所谓的“挫折”不过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烦恼,自己解决不了的一些小问题而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采用班级讨论会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教育。这一堂课主要围绕“我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这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讲故事,讲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谈论,寻找解决这些小问题的策略,化解心中郁结的手段等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告诉大家,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小烦恼,我们应该怎么积极勇敢地去面对等等。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谈论热烈,学到了该学的知识,树立了一种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态度,并且从此喜欢上了这种学习的形式。

二、将课本中的理论实践化小学《品德与生活》

更多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实例来明白一些小道理,学到一些小知识。但这并非课本的全部内容,还有一些内容相对来说理论化比较强,那么,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处理,我们采用了情景模拟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为自己所用。例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寻路与行路”,在学习这一单元的时候,我们通过场景设置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带到凤凰公园中去,首先跟他们讲明白这一堂课这样学习的目标和规则,然后借助公园里的迷宫,进行一个分组小游戏,学生通过走迷宫的过程,就逐渐掌握了寻找路线的要领和方法———会看路线平面图,识记东、西、南、北的方向,注意路线上的标志物,在行路的过程中注意做好标记,并且要注意避开路上的危险地等等。一堂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可,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和实践中收获了很多。另外,在讲授“做一个诚信的小公民”的时候,让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并且还通过现场情境模拟的方式:如一次课堂小测验结束了,有的孩子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有的孩子成绩不是太理想,老师要求将检测结果回家反馈给家长,有一些检测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碍于自尊心的表现,不想告诉家长真实的检测成绩,面对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选择结果统计出来之后,老师进行点评,学生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思想教育的升华。

三、将课本中的活动课外化让学生更好地内化品德课的内容

生活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1.德育过程重“智”轻“育”。在中国,“知识形态”的道德教育依然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知识成为道德教育主要的材料。而道德教育过程变成接受、理解道德概念、原理的过程,传授和学习德育课程的过程。这客观上导致学校德育目标只讲究“关于道德的知”,以便在考试时外显出来。因此,衡量学校德育质量评判只能是以升学率、优秀率作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考试分数、学业成绩等一系列的被量化的科学数字成为衡量学生道德素质的准绳。这种道德教育理念忽视了教育内容的多重性、多样性,重智育轻德育成为一种常态现象,其导向性的失误也导致学校道德教育方向出现偏差,最终出现学校道德教育,成了一种单调无趣而又机械乏味的理论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其作用和效果明显弱化。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受压抑,情感生命的成长被忽视,使得学生产生了逃离道德教育的心理倾向。虽说在道德教育中,向学生进行道德知识传授原本无可厚非,也非常有必要,但如果仅靠单纯的知识灌输,就自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最终只会让道德成为一件“摆设品”。

2.道德教育“专人工作化”。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德育作为“专项工作”,开设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并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德育工作者,而且德育“专人工作化”便成了一种流行的趋势影响至今。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将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加以突显,同时也潜在地将德育工作加诸某些特定的人群,而忽视整个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德育作用。就道德教育本身而言,理应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但德育被“专人工作化”后,给人造成这样的错觉:德育似乎就成了德育工作者的专项工作,与其他教师毫不相干。而且,德育课教师或道德教育主任在“专职”角色意识影响下势必产生“专权”意识,这愈使得“非德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敬而远之,认为道德教育不再是“我”的责任,客观也造成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分离。通过“专人工作化”来加强道德教育的初衷非但没有实现,反而使道德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德育没人再“多管”,教学不再“传道”。

3.教师队伍存在失范行为。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在学校德育中承担当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但因受西方腐朽思想和市场经济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失范行为,如有的教师存在较为严重的功利心,甚至有的教师为满足自身生理、心理需求而走上犯罪歧途。作为本应教书育人、率先垂范的教师出现失范行为,更直接加剧了学校道德与生活的割裂、学校德育道德性的缺失和功能的萎缩,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的道德困惑,使得学生不听其道、不信其行,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

4.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是我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形式,它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过,当前学校德育仍采用课内教学这种单一形式,学生很难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即使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联系了生活,但因课时以及固定化、程序化的课堂内容所限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受到极大限制。因而,这种统一化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因材施教的进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道德学习过程中无法与自身的生活相关联,道德只是作为外在的、冰冷的知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无法内化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建构生活化的学校道德教育路径

1.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以人为本”作为现代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欲望,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过程中,要自觉主动以人为本,把人的道德生活、人的道德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人本精神,切实确立“人”在当代中国道德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包括:身心全面发展即知、情、意、行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把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将培养受教育者独立人格和个性作为优先追求的目标,即既要追求全面发展,又要突出个性发展。作为德育工作者,除了依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德育,将国家、社会提倡的合理主导性的道德规范、原则、准则系统地传授给适龄学生,还要在德育工作中创设道德冲突,自觉地在道德生活中运用它维护自身合理利益,进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需要和道德信念。

2.优化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道德环境是道德教育的助推剂,因此,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软文化环境与硬文化环境,形成朝气诗意的生活,使道德与生活“情景交融”,在潜移默化中使人高尚、纯洁、奋进。一是强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通过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净化,赋予校园的景观、设施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师生的心智。二是强化校园精神环境建设,大力营造和弘扬符合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学风、教风、校风,展现学校师生精神面貌,激励和熏陶广大师生,凝聚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共识。三是强化学校制度环境建设,逐步建立科学系统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制度,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总的来说,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就是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学校,引导学生在这个充满诗意、富有人文关怀的氛围中去交往、去实践、去生活,开创美好的人生,让学生一进校园就能感悟文明、接受熏陶、怡情励志,在“润物无声”中陶冶自身品德。

3.切实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的力量极为显著,为此必须着重教师道德建设。一要激发教师道德教育的主动意识和自觉性。每一个教师不管其在学校教育中身兼何职,都必须努力奉行在所有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因为“每一门学科、每一种教学方法,学校中的每一偶发事件都孕育着培养道德的可能性。”二要唤起教师道德教育的热情。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激情与责任感,切实关心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调动教师从事学生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讨提高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成长为具有较高道德影响力的教师。三要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师德建设。青年教师是祖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力量中坚,学校要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相关要求,积极开展符合青年教师成长特点的师德师风教育,不断加强对年轻教师培养和岗前培训力度,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同时,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让年轻教师既成为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又成为争做师德建设的“标兵”与“楷模”,成为学生德育的“标杆”和“榜样”。

4.组织生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思政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渠道,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工作是增强课堂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一是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寻学生道德需求与教师德育的共鸣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索问题,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多思考、科学辨别和认识社会问题,做课堂的主人,做自己道德践行的主人,逐步提高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要创设生活情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坐而论道”虽是我国道德教育的一大传统,但鲜活的实践活动比课堂教学更鲜明、更生动,更容易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也是学生道德形成的根本途径。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锤炼,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班团队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参观访问、义务劳动、法制宣传等,通过大胆鼓励学生将学校课堂习得的知识亲身投入到实践中去感受、去检验、去强化认识,并真正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