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论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中国古诗词

论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中国古诗词

内容摘要:文章指出,在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中,运用流行音乐演唱方法传承和演绎中国古典诗词作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作者结合舞台实践活动进一步阐述“古词新韵”的现实意义,提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声乐教学体系,以期拓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空间。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声乐教学社会实践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跨越时空的精神宝藏,是中华民族极致凝练的智慧结晶。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用具有现代音乐创作理念和音乐元素的方式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能够让学生在诗与乐的相互渗透中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滋养诗意人生的教学目的。

一、“古词新韵”的重要意义

古典诗词作为我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集中展现的载体之一,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凝练的语言形式以及隽永的艺术风格,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即便跨越千年,依然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不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所形成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体现出新的时代内涵,使经典文化迸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1]。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国5000年的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其现代传唱更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乐坛,上世纪80年代由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以深情优美的韵律,表达了人们在月圆之夜的思乡之情,该曲脍炙人口、久唱不衰。21世纪以来,歌手周杰伦谱曲和演唱了《东风破》《青花瓷》等具有中国音乐元素的歌曲,掀起了一阵中国风热潮。在影视界,张艺谋执导的《十面埋伏》中的插曲《佳人曲》、冯小刚执导的《夜宴》中的插曲《越人歌》、王扶林等人联合执导的古代经典剧集《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及张开宙执导的电视连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主题曲《知否知否》等,这些影视剧歌曲的创作极具中国古典情结,曲风或深厚雄浑、古朴凝重,或优美婉约、娓娓道来。这类艺术创作多以中国古诗词为歌词蓝本,音乐旋律采用中国五声调式,箫、笛、古筝、古琴等中国民族乐器成为音乐伴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创作者运用现代音乐理念和创作技法诠释中国古诗词。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创作题材的音乐作品为电影、电视连续剧增添了浓郁的古典韵味,提升了其文学性与艺术性。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蕴被人们所喜爱,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2018年,央视推出中国首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以明星与普通人为代表,用“和诗以歌”的模式,将具有现代流行音乐风格的音乐元素与中国经典古诗词相结合,旨在传递向上、向善的主流价值。一首首改编自中国古诗词的音乐作品,点燃了经典传唱人的演唱热情,同时也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与共鸣。节目邀请到知名作曲家谷建芬,13年来她笔耕不辍,精心为经典中国诗作谱曲,所作50首《新学堂歌》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深深地烙印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使其从小就得到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双重滋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该档节目的连续播出,激发了大众和音乐人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应。一时间,这类音乐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人们传唱较广的歌曲类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百年来,正是这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震撼、感动着一代代中国人。在新时代提倡“古词新韵”,是让人们在感受和分享中国古诗词之美、音乐之韵的同时,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在守正创新中,凝聚起中华儿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与美好憧憬,让国人心中对中华文化根脉深沉的感情和眷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是中华儿女迈向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亦是“古词新韵”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所在。

二、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声乐教学体系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高校声乐教师,肩负着传承、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如何在现今复杂多元的音乐大潮中,寻求中国音乐元素之本源,将现代声乐理论和技法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声乐教学体系,这是声乐教学中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教师是以音乐传承经典的先行者

声乐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目前,融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文化为一体的声乐作品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声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要率先树立文化自信,并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笔者认为,声乐教师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深层次挖掘中国古典诗词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二,在对中国古典诗词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征、思想内涵准确认知的基础上,探究古词新唱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教学模式;第三,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要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特点,科学合理地将中国古典诗词融入到教学计划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展现民族风貌,彰显中国古典诗词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价值。

(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并重

在声乐教学中,重新演绎古典诗词歌曲必须根植于其自身特性。声乐教师应准确把握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技巧、音乐风格和艺术特征,精选教学曲目,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对于课堂必唱曲目,要在歌唱技巧、音色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和专业训练,力求让作品的思想和文化内涵通过演唱得到升华。对于课后学唱曲目,教师和学生可通过网络互动方式进行交流。

1.课堂教学

为了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人物角色中,将古人的家国情怀与自身生活相联系,在授课时要紧密结合时代特点,重点讲解古典诗词歌曲的字韵、声韵、情韵和意蕴。下面,笔者以经典演唱曲目《满江红》为例,从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知识点拓展。首先,字韵是歌唱语言中最为基础而又重要的元素。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四声调读准歌曲中的每一个字,做到字头清晰有力,字腹饱满圆润,字尾归韵到位。经过训练,使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通透、音色统一,为字正腔圆地演唱作品奠定基础。其次,声韵是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即韵律。韵律是古典诗词的核心要求和标志性象征,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主要特征。诗词韵律包括平仄、对偶和押韵三方面,特别是格律诗有严格的韵律要求,作品具有韵律美。诗词《满江红•写怀》平仄相间、错落有致,读起来铿锵悦耳、震撼人心。在该曲的教学中,教师在深入研究原作声韵特点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按照四声平仄和韵律反复诵读原作,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学生的朗读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抑扬顿挫的声韵中,感慨诗人驰驱何言苦、堪随云月共赏的博大胸襟,朗朗的诵读声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学生在诵读涵泳中,感受民族英雄岳飞的爱国壮怀,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性,领略古典诗词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的韵律之美,从而提高自身歌唱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再次,情感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和生命,歌唱中的字韵、声韵只有通过情感的推动才能使听者获得共鸣。以情抒怀是古典诗词的重要艺术特征,可以说,每首诗词的背后,都有一段人生,能够看到诗人饱满的生命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从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动,到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牵挂;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古典诗词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充满人文情怀,长久地承载着一种让人感动的美。《满江红•写怀》是民族英雄岳飞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之下所写的千古绝唱。词作情感激荡、气势磅礴,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千百年来始终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砥砺前行。学生被岳飞精忠报国的豪情所感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深厚的气息作支撑,以雄壮有力的声音满怀激情地歌唱。随着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诗人“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悲愤情绪、“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气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雄心壮志、“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丹心碧血,通过学生铿锵有力的歌声再现出来。学生一致认为: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经典文化带给人的启迪与感动从未改变。学生在歌唱、诵读、思索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美在风骨、美在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古今同情,古典诗词的现代化演绎也激发了学生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最后,意蕴是诗人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而形成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史、诗中有魂,令人回味无穷,涵养着我们的心灵。在古典诗词歌曲的声乐教学中,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帮助其理解诗词的思想内涵,再现一幕幕感人的历史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情感共鸣,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为了更好地演绎歌曲《满江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鼓励学生根据词意在现代音乐旋律中进行古今对接的意境构思:学生的眼前,浮现南宋时期古战场上鼓声四起、狼烟滚滚,骁勇善战的抗金名将岳飞身披盔甲、金戈铁马,率领十万岳家军驰骋疆场的壮观情景,再现“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壮阔意境。情与景的交融、复我河山之壮志,迸发出激人奋进的力量。学生演唱这首歌曲时,其情绪之激昂、心灵之震撼,声情并茂,对经典文化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诠释。这些具有家国情怀的经典音乐作品,坚定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激励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将古典诗词融入声乐教学中,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准确把握古典诗词的字韵、声韵、情韵和意蕴,让学生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声情并茂地演唱。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品鉴运用不同现代编曲技法和创作理念创作的古典诗词歌曲,感受语言美、品味韵律美、体会情感美、领略意境美[2]。课堂教学有效增强了学生学习和传唱古典诗词歌曲的兴趣,提高了对作品的演绎能力以及对古典诗词文化内涵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实践活动

除课堂教学外,还应注重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艺术实践中,通过各种展演活动传承经典诗词和音乐作品。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音乐会上,笔者所在学校艺术设计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以一曲《登鹳雀楼》唱响校园。1000多年前,王之涣凭借《登鹳雀楼》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绘下盛唐山河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激励着中华儿女昂扬向上。当音乐响起,情之至深的《登鹳雀楼》通过古诗词朗诵配以齐唱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学生用炙热之情勾勒出一幅“诗人登高远望万里河山”的画面。在接下来的演出过程中,有轮唱、三声部合唱、重唱、表演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舞台上的学生充满激情,而台下的师生则被这首千古佳作深深地感染。这首仅有20个字的经典古诗词,道出了诗人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的展望之情。演唱结束时,全场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们为歌声所动容,在赞叹中华古典诗词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这是古典诗词震古烁今的魅力所在。在教唱这类歌曲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注重演唱形式的多样性,还要结合当代作曲理念与技法,三者相互依托、缺一不可。2019年12月底,笔者所在学校艺术设计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舞台灯光)专业,携手举办了“魅颜秀-秘境东方教学展示活动”,集古典音乐设计、古典服装设计、古典场景设计为一体,向兄弟院校、媒体等社会各界展示了别具一格的古典美。展示活动以吟诵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开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在婉转悠扬的乐曲中,和着古琴、箫的优美韵律,吟唱着“红胜火,绿如蓝”的江南春景,观众陶醉于和谐的乐音之间,正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除此之外,该活动还展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节目形式:古典服饰展示“魅颜秀”尽显时代风采,把观众带入悠远的审美境界中;《越人歌》低沉凄婉的音乐旋律,让观众思接千载,叹别样人生。一次次社会实践活动,犹如一场场寓教于乐的人生大课堂;一首首经典诗词的引领,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洒在学生的心田。实践教学活动为“古词新韵”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路径,也让教师的教学思路有了多维度的延展,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现代声乐意识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声乐教学体系,有助于让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教师要将文化自信作为引发学生心灵回响的引擎,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艺术品格养成的过程中,以此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王玲,马竞鸿.中国古典诗词声乐歌曲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4(17).

[2]张妮.试析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特征与传承策略[J].黄河之声,2020(14).

作者:刘畅   单位: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