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农村建设下生态农业发展探究

新农村建设下生态农业发展探究

摘要:为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出发,对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概述,印证了其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从基本认识、生态环境、政府扶持三个层面,指出当前制约巴彦淖尔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巴彦淖尔;生态农业;制约因素;发展策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建国之初,中央到地方层面就曾运用类似提法提出过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站在新的历史关口,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以工促农、以农带乡的发展规划中的新课题。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一、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巴彦淖尔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油基地,远离大中城市,工业“三废”污染程度较轻,大部分农业原料生产地周围无工业污染源,因此,绝大多数地区保持这良好的生态环境。巴彦淖尔1996年开始安全食品开发,到2005年年末,870万亩耕地和7500万亩草场已通过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检测。全市大部分地区的空气、水、土壤保持着良好的洁净水平,是天然的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巴彦淖尔日照充分,土壤肥沃,远离污染,对发展生态农业非常有利。巴彦淖尔是以农牧业经济为主的地区,农业和畜牧养殖业是其两大主导产业。2019年年末,无公害食品生产面积达到了106.4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4%;无公害食品实物产量约220万吨,在7个旗县区的62个乡镇(农产)共落实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244.47万亩,占到了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2.3%全部实行了订单种植,具有一批安全食品龙头企业群体和全国知名的品牌。巴彦淖尔市具有河套白酒、恒丰面粉、金川啤酒、五原金鹿油脂等一些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产品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名牌产品称号的有21个,包括“河套牌雪花粉”“河套王白酒”“星火牌葵花种子”3个获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日照牌香瓜籽”“康果牌枸杞”“苦参碱生物农药”等18个获自治区名牌产品。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食品工业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

二、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认识不到位。对于任何一个区域来说,其要想发展好具有特色优势的生态农业,不可能依托于某些单一企业的力量,而应当形成全产业联动的格局,这一格局实现的首要条件是本区域内各类生态农业的经营者要树立起正确的发展意识。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部分生态农业的参与者存在明显的意识偏差,过度关注短期利益的获得,而忽略了本企业乃至全地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将绿色无公害品牌进行转让,在转让之前也忽略了受让方的资质标准,仅仅关注转让所获得的直接利益,一方面使得品牌的增值放大作用受到了抑制,无法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地区品牌;另一方面,受让方接手品牌后,也增加了产品卫生质量下降的风险,不仅使得企业的后续发展无法得到市场的有效认可,也冲击了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的整体形象。同时,部分经营者过度关注本企业的现有主体业务,忽略了新技术以及新的管理理念的引进,使得大量的优质研究成果无法应用到生态农业产业界中来,原料生产、产品销售等重要过程陷入“瓶颈状态”。此外,从社会整体观念来看,由于地处西北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巴彦淖尔市大量参与农业生产的公众,以及部分负责本区域农业生产管理的干部,没有对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形成理性的认识,甚至是仅仅将农业视为经济的再生产,忽视了农业生产本身也是自然再生产的一面,这种观念的偏差直接使得很多农业参与者,特别是分散的个体生产者为了追求产量,而采用了过度施肥、增加农药的方式,农业生产存在极强的随意性,自然限制了生态农业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同国际市场对接的程度不断提升,生态质量壁垒更加严苛,这都为巴彦淖尔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是优越的自然环境,然而生态环境的退化却是巴彦淖尔发展过程中的直接阻碍。由于地处西北地区,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巴彦淖尔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本世纪初其森林覆盖率在6%左右浮动,远低于全国平均值,这也使得其生物多样性面临着现实威胁。近年来,巴彦淖尔持续推进退牧还牧等举措,但是随着城市工业化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三废”向农村地区的蔓延,使得其生态恢复速度无法及时跟进生态环境的退化速度,价值风沙、盐碱地等固有自然因素的限制,都制约了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发展规划的制定,还是发展过程的引导,亦或是发展成果的评估与反思,都需要依托于各细分领域以及各主管部分的协调合作,只有依托于健全的合作环境,才能最大程度实现生态农业各版块内容的资源整合,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其中,政府的扶持与引导扮演着关键的决策,政府作为统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需要通过有效的扶持手段激励各主体的广泛参与。例如,针对生态农业产品的质量标准构建以及市场监督工作,清理并调整已经不适用于新的市场环境的法律法规,就需要政府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参照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个体经营代表等多方面参与者的意见,从而保证工作的全面性与适用性。但是就巴彦淖尔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而言,其之所以一直发展速度缓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不健全的法规以及不严格的执法,这恰恰印证了政府扶持力度的不足。例如,政府在制定针对生态农业的一些法规时,存在着过度借鉴经济发达地区实践经验的倾向,忽略了巴彦淖尔本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资源基础;再例如,对于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处罚尚不完善,法律的缺位为各种假冒、侵权等不法行为的出现滋生了发展空间,极大地破坏了市场上特别是外地市场消费者对于巴彦淖尔农产品的态度。此外,受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的限制,巴彦淖尔生态农业缺乏经验丰富、技术水平突出的专业人才,在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难以获得有利的人才支撑,这也与政府在人才引进方面政策倾斜的缺陷存在极大的关联。

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大力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产业的建设是一个有序推进、不断调整、持续完善的动态化过程,高效的生态农业也是一个覆盖范围较广、质量要求较高的系统性过程,总体而言,受传统粗放式思维及发展模式的影响,加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农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必须首先从认识层面破除消极意识的影响,形成统一的、科学的生态农业发展观念。首先,巴彦淖尔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从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市建设的全局性高度出发,将生态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其次,要扶持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畅通企业评比机制,将生态效益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鼓励各类中小企业积极加强技术研讨,实现生态转型。最后,本地区农业各领域的行业协会也应当响应生态农业的发展号召,结合各领域的实际生产特点,通过行业建议、技术解决方案的推出,为各类企业的生态转型提供有效的参考,同时积极推出严格的行业自律标准,打造具有巴彦淖尔特色的生态农业品牌。

(二)发展与保护并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生态农业的核心是“生态”,是基于本区域生态环境特点、遵循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农业发展模式,因此坚持发展与保护并举的策略,注重本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首要条件。巴彦淖尔市政府应当继续推进生态恢复举措,恢复土地生产能力,将生态环境退化的速度尽可能地压缩到合理的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要协调好本地区生态农业同工业、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对于部分生态污染严重、破坏农业生产环境的工业企业,必须责令整改,整改不达标的情况下,无论其生产效益如何,都必须强制关停或是迁移至其他区域,绝不能以牺牲生态农业的发展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对于旅游业来说,巴彦淖尔市政府应当探讨旅游业与生态农业互动发展的有机路径,认识到旅游业与生态农业的协调发展是一种互利行为:一方面,以优质的旅游资源为农业生态资源的开发提供持续的吸引力,也为其产业发展吸收了更多的外部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基于巴彦淖尔特色农业,为旅游业提供内容与场所,旅游业的发展又带动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两者的有机交融中拓宽生态农业的发展空间。最后,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在各类学校普及生态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认识,在农村地区做好环保措施的普及工作,使得广大农民深切地感受到环境保护同自身长远利益的密切关系,引导全社会自觉参与到巴彦淖尔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基础。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体制创新。在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巴彦淖尔地方政府要积极落实党中央与自治区政府的发展规划要求,扮演好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逐步提高政府扶持力度,以服务型政府的形象推进巴彦淖尔生态农业发展体制的创新。首先,要发挥政府在信息沟通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同生态农业优势地区政府、国内外优势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快本区域生态农业的技术改造,实现生产要素的进一步整合,引进和培育起一批皮娜啤效应突出的生态农业代表性企业,在赢得国内市场广泛认同的同时,积极拓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精深加工水平和出口创汇能力。其次,政府要牵头带动生态农业相关法规的完善,针对食品安全、知识产权等直接关系到参与者效益的重要领域,要以听证会、专家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获取全面、真实的行业意见,将其作为调整法规的参考。最后,政府要适当对生态效益良好的企业进行扶持,建设起一批高标准、高要求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带动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参考文献:

[1]宋洪远,金书秦,张灿强.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5):33-41.

[2]黄佳琦,刘舜佳.我国农业产业集聚度与农业经济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1998-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7,45(07):135-140.

[3]张德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经济[J].吉林农业,2019(01):33.

[4]于法稳.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1):76-82.

[5]张永红,靳雪艳,张春红.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新农村建设中的水污染问题生态治理措施[J].内蒙古水利,2019(10):56-57.

作者:冯富帅 单位:河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