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范文精选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扶贫;政府;非政府组织;贫困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下,经济薄弱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无疑更加任重而道远。它不能仅囿于贫困户数量的减少和温饱问题的解决,更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去规划实施,“使广大农民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业生产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1]。这就要求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创新思路,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2]。笔者遵循这一思路,以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扶贫村为视角,谈谈新农村建设形势下的扶贫主体。

一、扶贫主体之一:政府的角色定位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扮演着全方位、多层次的角色。针对扶贫工作,笔者认为,政府起码要做到以下两点:

1.提供公共服务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表示,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任务。对农民而言,公共服务的主要产品就是农村公用基础设施。目前,我国贫困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不但严重地制约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和扶贫效率的提高,更为关键的是,它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无论是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都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性和农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为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性保障。

问题在于谁应该是贫困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承担者?笔者以为政府应当承担这一责任。

一方面农村公用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其投资主体具有特殊性,即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应主要依靠政府或集体投资。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理应承担起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责任。另一方面,农村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投入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仅靠农民和村集体投入往往承受不起,对贫困村而言,更是天方夜谭。国家财政应该在这方面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扶持,这是政府的职责使然。总理在2006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

2.做好行政指导

在基础设施上,政府要为农民提供好公共服务;而在农村事务、农业生产上,政府要予以行政指导。行政指导(administrativeguidance)具有助成性、诱导性和柔和性之特征,它相对于传统的“命令——服从”式的刚性政府行为,更能体现对贫困农民的引导和尊重,更符合新农村建设“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1]的基本目标。

另外,政府对农村事务予以行政指导,也是依“法”行政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引导和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0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在新农村建设的路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政府如何做好行政指导呢?一是引导农村科学做好整体发展规划。政府应当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遵循农村扶贫与农村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的理念,从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的角度,引导农民搞好整体规划,在规划中,“必须要统筹安排,兼顾左右,体现全面发展,而在实施过程中,又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优先扶持发展”。[3]二是政府应当利用其掌握市场信息的优势,为农民做好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指导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农业经营风险预测、农业气象水文灾害预报、农业种植技术等信息,提高农民把握市场供求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政府应当鼓励农民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引导农民树立农业新理念。发展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脱贫、农业增收的必由之路。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文件中明确“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农村基层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有的放矢、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发展计划,为农民生产经营指明方向。

二、扶贫主体之二:非政府组织的扶贫参与

经济学家茅于轼曾说,扶贫需要社会的合力。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民政部官员也表示,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扶贫,为扶贫带来不绝的动力,必将成为扶贫项目中的主体。

1.非政府组织的扶贫优势

我国政府主导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足之处很明显。实践中,许多地方政府在扶贫事业中喜欢搞亮点,面子工程,忽视当地民众的基本需要;扶贫发展项目的计划通常是由当地政府制定的,作为扶贫对象的农民却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这就使得扶贫开发缺少群众基础;另外,扶贫资金、物品由于各种原因难以直接送到贫困者手中,也使得群众对扶贫工作不满。

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活动可以弥补这些不足。首先,它的适应性较强,能够针对当地各种既定的经济、习俗条件,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促进扶贫工作的深化;其次,它“能够近距离平等地接触基层群众,将贫困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培养自立和互助的精神,促进农户参与消除贫困活动的全过程”;[4]再次,非政府组织对扶贫村的综合发展项目,一般规模较小,且更为本地化,更能专注于贫穷农户;最后,非政府组织在消除贫困的事业中,利用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能有效地唤起一般公众对农村贫困问题的关注,充分利用各种扶贫资源。

2.非政府组织的扶贫领域

(1)非政府组织类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根据此文件精神,笔者认为要培育两类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的非政府组织。一类主要是以地域(自然村或者行政村或者它们之间的联合体)为单位的服务农民自身的非政府组织,简称村域组织(VillageOrganization);另一类是专业从事农村各种服务、协助农村发展的公益性、专业性非政府组织,简称农业非政府组织(Agriculture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5]。对于前者,要积极鼓励其发展,利用其植根于民间的优势,整合当地资源,参与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而对于后者,要予以培育,发挥其反映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帮助困难群体消除贫困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其在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上的优化配置功能,帮助和维护贫困农民利益、促进新农村建设。

(2)非政府组织功能。非政府组织要发挥智力的优势、发挥募集社会资金方面的优势,积极面向农村、农业、农民开展扶贫济困、救灾防害、安老抚幼、扶弱助孤、贫困助学等活动。在小额贷款方面已作出突出贡献的非政府组织,要继续完善以前的做法,并拓展向农民分发农业生产信贷,使农民有资金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或者向农民发放信贷使他们去开辟获得非农收入的机会。主要从事技术、学术扶贫的非政府组织,要积极动员、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贫困村开展调查研究,为农民脱贫致富建言献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另外,在卫生保健领域、教育领域等其他公共服务领域,非政府组织也应以填空补缺的身份及时出现。

总之,在中国,随着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入,非政府组织既可以在帮助农村脱贫方面发挥作用,也将在未开启的农村市场中大有作为。

三、扶贫主体之三:扶贫村的自身建设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贫困村的农民不但是扶贫的对象,也应当是扶贫的主体,成为解救自身的主人。如何做好扶贫村的自身建设工作呢?李源潮指出“在扶贫开发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选好带头人。第二要培训新农民,让农民有新的创业素质、新的劳动素质”。

1.要选好带头人

选好带头人,第一步要选好村干部(主要是村主任)。笔者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村干部的选任应以“海选”+“提名”式竞选为主。即“海选”产生一名、村里致富能人推选出一名、村委会推荐一名、基层政府推荐一名,然后通过竞争上岗。这既体现基层民主,也杜绝“海选”的随意性。另外,把大学生输往农村基层组织,即培养“大学生村官”,也应积极推行。第二要处理好村干部(主要指村支书与村主任)之间的关系。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现实中,村支书是上级党组织直接任命,而村主任由选举产生,除少数情况下村支书、村主任由一人兼任外,一般都是两人各负其责。两者关系好坏自然关乎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村干部之间应以和谐为重,村集体利益至上,同心协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要保障村干部的利益。扶贫开发工作,要求村干部把精力从收税、罚款等管理工作上转移到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尽心尽力为农民服务上来;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促使村干部要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工作重心。新的形势对村干部要求提高了,对村干部利益的保障机制也应健全。建议村干部的工资参照公务员工资支付形式,将其纳入县市区或乡镇财政统管统发系统,并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和工龄补偿制度,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要建立村干部激励机制和进退机制等[6]。

2.培育新型农民

扶贫开发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系到农民方方面面的利益,而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扶贫工作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要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否则,扶贫开发工作无法良性进展。只有得到贫困户的理解和支持,扶贫工作才能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为此,一要实现贫困农民从生活脱贫到心理脱贫的转变。让一个人生活富裕起来不难,而让他从精神上也富裕起来却不易。现实中部分农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不思进取,沉迷于吃喝嫖赌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因此,扶贫投入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和资金上,更要关注“扶志”,对其“输血”的同时更要注重“造血”。要通过教育、技术、信息等智力扶持,培养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要对贫困户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和观念上的引导。逐步实现生活富裕到观念富裕及生活脱贫到心理脱贫。二要实现由贫困户向新型农民的转化。与新农村建设提倡新型农民相比较,现在贫困村农民的文化知识比较匮乏、道德素质不高、固守传统农业的心态较重。落后地区的农民应当利用扶贫开发工作人、财、物注入的契机,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逐渐实现“脱贫——富裕——新型农民”的转化。为此,贫困村民应当利用科技下乡、短期培训等机会,向专家学者请教、学习,定期参加农村劳动力培训,掌握致富的新技能。在国家大力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大环境下,贫困户应当主动参与市场,在市场中开阔眼界、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历练本领,成就经营能手。贫困村民应该充分享受国家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的成果,尤其是要享受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改变读书无用的观念,担负起子女受教育的义务,保证下一代不失学不辍学,让他们从小就接受教育,远离无知,保证使下一代成长为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四、结束语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贫困地区建设和谐新农村”理论研讨会上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将围绕继续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和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两个目标,分区研究,整村推进,因户制宜,逐级建立责任制,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逐步增加他们的收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基本完成14.8万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政府的坚定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和贫困农民的自我觉醒,落后地区的农村一定能尽快脱贫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一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北京:新华网,[2006-02-21].

[2]陈梁.对提高我国农村扶贫效率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7,(02):51.

[3]毛胜华“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提升扶贫开发内涵[EB/OL].[2006-11-16].

[4]郑功成.中国扶贫问题与NGO扶贫的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2,(7):11.

[5]曲天军.非政府组织对中国扶贫成果的贡献分析及其发展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2,(9):29.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2篇

实施意见

(讨论稿)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开局之年,我县农业农

村工作,将全面贯彻中发(2006)1号及省、州的有关文件精神,以促进农民增收

为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抓好农业

农村的各项工作,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2006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一)、总体要求。2006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

省委、州委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总书记关于进一步抓住机遇,用

好机遇,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国务院、省、州、县“十一五”规划要求,用“生

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

求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制定综合措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构建和诣社会。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

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2%以上,达83480吨左右。

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5%以上,达4.35亿元左右。

畜牧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2%以上,达1.7亿元左右。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4%以上,人均增收150元,达2178元。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

(三)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

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

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

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

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

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

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四)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

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着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促进粮食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

问题,让农民真正受益;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

,在实践中探索农村各方面的制度创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

保障;必须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统筹推进,不搞形式主义;必须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注重调动各方

面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五)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

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

上下功夫,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

向农村,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

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

展活力。

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六)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使用。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

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

机制。将农技推广和农技人员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稳定和提高农

业技术推广项目补助经费,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科技富民强县等工程。鼓励

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

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

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乡镇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七)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

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

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

。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

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

(八)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我

县要树立精准农业观念,充分发挥政策和科技作用,进一步挖掘耕地潜力,围绕

实现粮食生产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突出抓好优质水稻、杂交玉米、脱毒马铃

薯等大宗粮食品种种植。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和农机具

购置补贴等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今年我县各级财

政将投入50万元左右,围绕特色农业调优种植业,一是将杂交玉米育苗定向移栽

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扩大杂交玉米普及面,新增种植面积3万亩;二是以龙

山、羊场、湾寨等坝子乡镇为主,扩大超级稻的示范种植,全县种植面积要达到

6000亩以上,要确保示范区域粮食产量亩均增长100公斤以上,为来年的推广普及

打下坚实基础。各乡镇、各部门要早抓紧、早落实,加大对杂交玉米种植和超级

稻示范种植的投入和技术指导,确保粮食生产为农民增收103万元以上,农民人均

增收5.6元以上。

(九)要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是重点围绕实现畜牧业发展由分期粗放型向

现代集约型转变,继续抓好规范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推广健康养殖方式,

加强畜禽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畜禽疫病防治

工作,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

。力争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进一步认真贯彻

落实省、州畜牧业发展有关精神,充分利用我县的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

养殖业,全县将投入40万元左右建几个上规模、上档次的养殖小区,在2005年的

基础上新增牛出栏1000头;新增猪出栏5000头;新增羊出栏5000只;新增禽出栏

20万羽,使全县农民新增纯收入达502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畜牧业的新

增27.5元以上。畜牧养殖业要在品改、饲料、防疫三大工作上下功夫,通过规模

养殖户和养殖小区的载体作用,使我县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围绕推动农

业从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积极培育烤烟、蔬菜、养殖等协会和农民专业

技术合作组织。大力抓好蔬菜产业的发展,今年县将投入30万元左右扩大生产规

模,在2005年的基础上新增种植面积5000亩,新增纯收入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

入来自蔬菜的新增38.3元以上,同时要加快建立蔬菜批发市场和脱水蔬菜加工企

业,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壮大。三是抓好烤烟的集约化经营,在面积减少的情况下

要确保和提高烤烟的质量,必须在主攻单产上下功夫,要借助2005年烤烟丰收,

烟农得实惠,种烟积极性已调动起来得有利时机,在优化区域、优化烟地、优化

烟农上下功夫,走烤烟集约经营的路子,使我县烤烟收购量完成州下达的2.71万

担的任务,担均价在460元以上。

(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县级龙头企业的认证试点工作,要着力培育一

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

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

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

户参加农业保险。发挥乡镇企业的促进作用,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

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

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定单农业”,开展农产品深加工等。

(十一)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

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积极发

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

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

面源污染。

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十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市场需求,积

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

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

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重

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

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

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

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十三)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

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

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

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

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

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

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支持外出务工

人员回乡创业。

(十四)坚持完善和大力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进一步把种植杂交水稻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推进产业

化经营、推广农业科技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完善

对农户的直接补贴办法、畜牧业发展资金投入方式和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办法,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加快建立

规范化、制度化的支农机制。积极采取对农民实行农业生产资料直补等办法,努

力解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真落实“三个高于”的要求

,2006年,保证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

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建立新农

村建设的激励机制,通过直接补助资金、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引

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

(十五)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是“三农”

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扶贫开发要一手抓

“扶贫”、一手抓“导富”、重点在于“导富”。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增强

紧迫感和责任感,锲而不舍地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

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坚持分类指导,综合采

取开发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长期救助等措施,在切实搞好整村推进、产业化

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的同时,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抑制低收入人口返贫问

题,稳定提高其生活水平,确保完成上级下达我县今年净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900

人和低收入人口的任务。要坚持突出重点,落实好对一类扶贫重点乡的各项扶贫

措施,增加对列入整村推进计划的7个一类扶贫重点村的投入。一定要用好扶贫资

金,对分配到县的财政扶贫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要确保落实到整村推进的重点

村。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到贫困乡村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加工运销业,参与扶

贫开发。并积极做好扶贫统计监测工作,使贫困乡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现有基础

上有较大的提高,逐步脱贫致富。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十六)加大投入,加快农村道路、人畜饮水、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等基础

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乡村道路的路面状况,保证车辆畅通。着力改善尚未解决人

畜饮水困难的村寨群众的饮水条件,逐步达到安全饮水的目标。着力改善农村通

讯、通广播电视难等情况,力争一定时期内实现村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促进

信息的传播;

(十七)加强农村村寨建设管理和生态、能源建设。开展村寨治理试点,引导和

帮助农民重点解决住房改造、圈舍改造、给排水和消防设施建设、垃圾处理、房

屋地面硬化、庭院净化美化、周边环境绿化等问题,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

套、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特色突出、风情浓郁的新村寨。把生态能源建设作为

构建农村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大沼气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建

设标准和质量,今年再建1500口以上,解决农村燃料问题,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

村改圈、改厕、改厨,改灶,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抓好生态村的示范

和推广,全县今年再建10个以上文明生态小康村,各乡(镇)要早选点、早确定

、早启动,使新农村建设有具体的载体,不断扩大这一项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面

。进一步抓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建设工作和荒山造林任务,稳定退耕还林政策

,确保退耕地不复耕、不反弹,落实好“五个结合”,统筹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

计问题,抓好退耕户的科技兴农和非农技能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发展经济的能力

(十八)深入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重点抓好基本农

田、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着力实施好烟水配套工程。继续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工程的投入,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

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农业综合开发要重点支持

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坡改梯要逐步从以整治坡耕地为

主转向以配套小微型水利设施为主,逐步完善已建坡改梯工程的水利配套。基本

农田建设主要围绕整村推进在一类村实施。

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十九)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推进以县

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文体站、村文化室为重点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使乡乡

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经常性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

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优

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

神需要;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

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二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和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

的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尽快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建立与农民

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加大农村地方

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力度,继续实施地氟病防制工作,今年全县改炉

改灶15000户,保障群众身体健康。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坚

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

机制,全面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制度。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

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以农村和流动人口为重点,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

络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十一)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远程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

育。今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

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确保“两基”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提高。继续实施农

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的管理和应用,实现

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

造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学校的工作,进一步

加强农村师资建设;加强教育收费监管,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二十二)着力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围绕农

民素质的提升和观念的转变,抓好科技培训和推广,把加强培训作为提高农村劳

动者的素质的重大措施来抓,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畜牧业发展、特色农业发

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依托和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发展农

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各有关部门要

积极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中学要增加农业实用技术教学内容。进一步搞

好农民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鼓

励中介机构、用工单位对农民工进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要积极创新培训机制

,探索有效的培训方法,大力倡导整村培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确保培训

效果。通过集中技能培训、骨干培训、现场培训、千家万户的普训,使全县4万户

农户逐步实现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

农民,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全县今年要新增劳务输出1200人,力争县

内企业新吸纳劳动力21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民增收达1440万元以上。

(二十三)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

共财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

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

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积极扩大

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

七、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二十四)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

费改革成果,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

理和公共服务。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分流人员。加快农村义

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

、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

。深化县乡财政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推进“乡财县管

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积极稳妥地做好化解乡村债务工作,从体制机制上防

止农民负担反弹。统筹推进粮食流通、征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增强农村经

济发展活力。

(二十五)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

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

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保证资本金充足、

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

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

,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民发展

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

八、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二十六)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

基础。要把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保证,在深入开展“五个

好”村党支部、“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创建活动、深入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

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

执政基础。切实关心农村基层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扩

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

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

远程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增强他们贯彻执行党在农

村各项政策、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和增收致富的本领,提高他们实行民主管理、坚

持依法办事、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稳定的能力,使广大基层干部真正成为农民的

贴心人,组织农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积极发展农村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

富能手,把具备条件的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

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二十七)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

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

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

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

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

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坚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

”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九、切实加强领导,积极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十八)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

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各级党委、政府

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

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多为农民办实事,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

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各

部门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

好配合协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

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行领导干部、机关单位挂钩联系制度,组织干部深入乡

村指导新农村建设。

(二十九)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着眼当前、规划长远的要求,制定新

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步骤和工作措施,统筹

安排各项建设任务。以县为单位制定村寨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规划。制定村寨建

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对符合指导目录的建设项目予以资金和实物补

助。财政要安排规划专项经费。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尊

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突出民族特色、乡村特色和地方特色。各乡镇也相应搞好本乡镇的规划。

(三十)认真抓好试点示范工作。我县今年主要抓好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加强示

范点建设经验的总结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试点示范的要求是:

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整合力量、形成机制;群众自愿、

示范引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试点示范的目标是:示范村经济发展增长率、

生产技术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村容村貌整洁,适宜农

户全部使用洁净能源,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率高;民居适用,饮水安全,道路硬

化,街巷干净,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农村劳动力培训率高,有一批农村适用技

术专门人才;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村民

自治组织更加完善,基层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三十一)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

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

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

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宣传舆论部门要加强舆

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艰巨,意义重

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选择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中国的新农村应当是丰衣足食、精神健康向上、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具有良好发展机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村社会,因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个系统工程,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在“新”上作好文章。

1、新农业

在农村综合建设的过程中,现代化的农业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战略措施。加快建设新农村,必须按照不同的地域特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构筑特色农业产业带。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新农村

长期以来,城市人鄙视农村人,更没人愿意去农村生活,归其原因,无外乎农村是穷、脏、乱、愚的代名词,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改变人们这种思想,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具体表现是必须以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的公共服务来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格,不断加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新农村应该是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农村,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农村。

3、新农民

新农村的建设主要靠农民自己,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又是保证新农村顺利建设的关键,因此必须要全方位、多形式培养新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应该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教育,推广农业技术,造就一支拥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把高等教育导入农村,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新农村管理人才;鼓励部分农民返乡创业和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形成一支善经营、懂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总之,必须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措施,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使适龄农民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评价指标体系

1、收入及物质生活状况

这是反映新农村建设成就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收入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因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我们的首选指标。“恩格尔系数”是在既定收入水平下居民消费质量、消费水平的总体反映。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住房条件是农民对生活进行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和农民主要的追求目标,因而选用“人均住房价值”指标,为增强可比性,住房价值应当是房屋当时的造价乘上折旧率。

2、精神生活

选择“人均教育年限”指标作为精神生活的基础指标,用“文化消费支出比重”来确切地体现精神消费的状况。由于传统习惯等原因,农民的文化消费主要是看电视,因而我们认为“电视机普及率”指标更为实际可行。

3、社会风气

我们用“万人刑事案件发生率”指标来反映社会治安和道德文明程度。

4、生态环境质量

我们认为“林地覆盖率”最能体现农村生态环境的状况。为了反映污染状况,我们选择了“三废污染面积比重”指标,主要考察工业和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此外,可用“自然灾害成灾率”指标反映农村生态系统的抗灾力和稳定性。

5、社会经济结构

农村要稳定持续和协调发展必须构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结构。我们用“种植业产值比重”和“小城镇人口比重”两个指标来反映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态势。虽然反映不很全面,但能看出基本态势。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大力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还农村以公平的发展环境,让农业有公平的产业地位,给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才能真正走向坦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能顺利推进。

1、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一是从法律上赋予农户物权性质的农用土地承包权。给农民50年以上的稳定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二是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权产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三是积极推进社区股份使用制,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2、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建立农产品市场交易制度的关键在于消除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流通的国家垄断。逐步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流通平台,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3、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改革农村信用社,解决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二是改革农业发展银行。三是国家应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

4、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改革原来主要涉及国有单位的福利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织一张社会安全网。

5、推进乡镇综合改革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新型乡镇政府。二是加快机构改革,提高乡镇行政效能。三是创新财政体制,保障乡镇政权运转。四是强化公共服务,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五是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

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即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在不改变农村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去谋求农村有限的发展与进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在战略选择上必须按照新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1、牢固树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

要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分割的发展观,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等方面树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观念,把城市和工业的振兴,把农村、农业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加以通盘考虑。要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难以有效流动的障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

2、实现我国农村三大战略转型

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到2000年,中国“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包括农民在内,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但这个“小康”对于农民来说,仍然是一个解决基本生存需要的物量标准。确定中国今后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能仅仅满足于这种表层的物质需求,而要着眼于解决更带根本性的深层次问题。战略目标应该实现以下三大战略转型:(1)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2)农村社会的战略转型(3)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

3、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

推行以消化农民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执行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化路线,相继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逐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迄今为止,中国的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仍需继续推进,但必须改变策略,把以城市利益为导向的工业化路线改为城乡联动、有大量农民参与的工业化路线。

4、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

在中国,推进城镇化战略,已得到决策层的充分肯定并加以实施,这一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1、关于现代化

现代化是包括农业现代化的全面现代化。如果以轻视甚至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方式推行工业现代化,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农民不满意、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发展落后,从而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就是要走一条让中国农民,让中国人民都受惠的道路,就是要在具有众多的农民、落后的农业、贫穷的农村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

2、关于市场化

生产力的社会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场化。农业市场化,就是通过市场经济把整个农村、农业、农民联系在一起,把城乡、工农联系在一起,使农村、农业和农民融入整个市场体系。农业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要求农民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劳动者变成从事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劳动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

3、关于城镇化

实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最终结果是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这样就会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往哪儿去?要靠城镇化来吸纳。一定要发展城镇化,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一定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采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促进人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陶志刚,高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6,(12).

[2]顾益康.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6,(01).

[3]徐小青.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认识[J].科学决策,2006,(01).

[4]李国祥.解读“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中国报道,2006,(01).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4篇

一忌急于求成。同志强调,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这就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性系统工程。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走出新农村可以进行突击,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思想认识误区。

贫困地区农村目前生产生活条件还很落后,不同村屯条件不同、基础不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必然会有快有慢,有先有后。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并非朝夕之功。必须立足实际,着眼实效,量力而行。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抓起。依据自身能力,逐步推进,避免盲目蛮干,拔苗助长。尤其不能不顾客观实际,超出群众的承受能力,以搞突击运动的方式,一哄而上。

二忌等待观望。新农村是干出来的,不是等来的。贫困地区广大干部更要增强紧迫感,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主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去。切不可借口经济基础差,无力建设新农村而一味依赖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扶持。只要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就能不断解决困难和问题,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三忌简单肤浅。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避免简单化,片面化,庸俗化。中央提出的“20字”目标,既体现了“三个文明”的建设内容,又体现了和谐社会和党的建设的全面要求,渗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是紧密相联的一个系统的整体,必须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避免肤浅和片面化: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标志;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是现代文明和健康的要求;管理民主是尊重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表现。

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内涵,就要突出生产发展的中心地位。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新农村建设既要立足当前,采取“吹糠见米”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增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力。这是新农村能否真正建立起来的根本,如果抓不住这个根本,就很容易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为建设新村、美化村容村貌。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5篇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

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病户的医疗负担,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方面,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十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视,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绝对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是低水平的,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支农投入渠道不宽及投入结构不够合理、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中央和地方之间农业投入职责划分不清、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推进新农村建设,迫切要求继续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统筹安排支农资金使用;改进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逐步建立起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继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预算内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制定更加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在法律层面上保证政府支持与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突出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重点。财政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主要提供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重点选择对农村发展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项目;而对于那些市场能够解决的投资项目,政府不必大包大揽。根据财政支农目标和重点,逐步改变过去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适当归并设置支农资金,突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性。

大幅增加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近年来,财政支农投入高度依赖中央政府,而地方财政的农业支出比重却呈逐年下降趋势。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共同承担责任。应在完善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明晰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同时,在政策上明确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更大的比例用于新农村建设。

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包办代替。特别是在村庄一级,政府的投入只起到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在投入中的应有作用。调查表明,如果能让农民直接受益,大多数农民是愿意为集体小型公共工程出资出劳的。当然,组织动员农民参与公共工程建设应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绝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更不能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变相向农民要钱要物。发挥社区集体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需要加快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允许探索集体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应在符合国家土地利用规划、严格管制非农用地总量的基础上,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直接留给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开发。这是增加社区集体组织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直接提供大量的资金。

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除了政府增加投入,重要的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应在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发展等方面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国家应制定“以奖代补”等特定财政扶持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改革和创新金融体制,对农业企业予以信贷扶持,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中长期融资和政策性扶持的机制。

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在近几年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财政走到了前台,而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远远不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必须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强化信贷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工业和城市如何带动农村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把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应继续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有别于农民和市民的最大社会群体,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是社会公正的体现,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应在法律层面规范劳动关系,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强化各级工会的功能,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促进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形成。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的制度。

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壮大县域经济。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我国需要向城镇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他们不可能全部进入大中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在县及县以下城镇生活和就业。因此,在鼓励农民跨地区流动、进城就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各级政府中,县级政府对推进新农村建设负有最直接的责任,应探索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

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除了在资金投入上向农村倾斜,还应通过机制创新,把城市的人才、科技引入农村,以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农村发展。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应制定对农村的人力资源对口支援政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