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发展前景

新农村发展前景

新农村发展前景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06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金融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传统的原因和正规金融机构商业化的运行,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措施力度不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资金需求大量增加,多元化的资金需求增长与资金供给短缺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农村金融对“三农”的支持乏力。因此,对于农村金融的体制改革很有必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对解决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需不平衡、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出现的背景

1.1 政策背景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开始逐步放开农村金融市场。连续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农村资金互助社组建审批工作指引》、《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文件,允许设立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三类机构,并在机构性质、市场定位、业务范围、存贷利率、内部管理等方面对三类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作了具体的规定。

1.2 微观背景

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虽然几经改革,至现在处于农村金融体制的逐步开放阶段,但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条比较漫长的道路,并且在改革的路上,我们可以看见,农村金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2.1 农村金融机构少,银行网络覆盖面低

自1999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撤步,基本上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和放款权,至2010年共撤销了约31000多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乡镇农村金融基本被排除在网点之外。大量撤并农村金融机构,不仅削弱了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力量,而且不能为农民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

1.2.2 农村金融抑制严重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农村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其表现是政府过多的干预农村金融导致资源配置和市场运行效率低,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二元性。结果是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目的难以达到,导致农业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1.2.3 农村金融资金供需不平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村经济也有了飞跃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致使资金需求向集中、大额方向转变。据有关部门初步测定,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亿万亿元,农村地区存在巨大的信贷需求。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网点收缩,大量吸收存款而贷款规模不足,邮政储蓄银行贷款业务开办不久、规模较小,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直接导致新农村建设出现巨大资金供需不平衡的状况。

1.2.4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运行效率低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尤其是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撤销机构以后,农村金融市场几乎被信用社垄断,缺乏外在竞争和内部改革的动力,致使其不断出现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达到金融服务“三农”的目的。

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

2006年12月,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3月,首批3家村镇银行挂牌成立。自此,中国农村金融开始了新的发展。截至2010年末,全国已经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19家;从经营情况看,截至2010年2月,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5.1万户、65.5亿元,小企业贷款0.5万户、91.2亿元,分别占其贷款余额的36.2%和50.4%。

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民的金融需求,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了较好的成绩。以四川省为例,截至2010年5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17家,总资产共56.99亿元,总负债49.9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57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19.08亿元,农户贷款7.24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2.5亿元,对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填补县域农村空白、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起着重要的作用。

3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服务功能上还是不足的,它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其无法完全发挥金融服务功能。

3.1 内部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3.1.1 基础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较差

由于村镇银行的规模决定了其营业网点不能覆盖到更广的地区,并且业务处理还是靠简单的内部网络,结算系统不完善,资金清算渠道不通畅;小额贷款公司的营运需要现代信息系统,但是这些系统的安装、运行和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成本是小额贷款公司无法承担的,因此它不能有效地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系统,制约了其发展。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李英军、周宏斌,2009),大多数村镇银行的高管素质尚可,但客户经理能力素质有待提高(夏,2010)。

3.1.2 资金来源不足,使用效率不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收资金的渠道比较少,受到比较多的限制。其一,由于这些机构处于农村地区,农民的闲置资金比较少,限制了资金的来源;其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时间比较短,农民还没有对其有充分的信赖,造成吸储困难;其三,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虽然撤出了网点机构,但是也带走了大量的存款,导致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比较严重。这些机构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选择中高收入群体的“城市化”农民和大企业发放贷款,那些真正需要贷款资金的农村客户就很少得到他们的支持了,这样资金的使用效率就大打折扣,支农惠农的作用就减弱了。

3.1.3 服务功能不全,创新能力不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单一,贷款呈脱农化、短期化趋势,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开办的业务仅仅局限于储蓄存款业务、质押贷款业务、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和票据转贴现业务,几乎没有中间业务,其提供的金融服务面比较狭窄,功能还不全。

3.1.4 运营成本较高,赢利较小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都设立在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农村地区,客户基本上都是农民,经营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金融机构的利润率本身就比较低。另外,由于农村居住人口的分散性,金融要充分的覆盖农村地区需要设立很多网点,也要求金融机构有很高的流动性资产,这其中的成本是很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承担的。

3.1.5 风险大

第一种是操作风险。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人员兼职情况普遍,内部的监控力度不够,增加了操作风险;第二种是信贷风险。由于农业具有周期短、自然风险大的特点,农村地区的保险和抵押担保业务等发展跟不上农村金融的发展,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一直比较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一般都是信用贷款,面临着比较大的道德风险。第三是政策风险。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成立的,对政策的依赖程度比较高,但是我国目前国家政策扶持不到位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较大的政策风险。

3.2 外部环境问题

3.2.1 准入门槛低

根据现有的政策法规,我国放宽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在县(市)设立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0万元;在乡(镇)新设立信用合作组织,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万元;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的圈子贷款公司,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降低准入门槛的初衷是为了增强农村金融供给能力、更好地支持三农建设,然而较低的准入门槛会吸引大量的投机者,使一些实力比较差的机构混入其中,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风险隐患;另外,由于农业生产风险高,农民贷款信用风险高,较低的注册资本不能很好地使得金融机构抵抗风险。

3.2.2 社会认知度不高,法律地位不明确

国内外的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缺少抵押品、特质性成本与风险和非生产性借贷为主的四大问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解决这四大问题首先就要让农民接受这一事物。然而,虽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是其社会认知度仍然不高。虽然国家颁布了很多政策法规,但是对于三类金融机构的地位仍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说法。这些机构在进行经营过程中由于身份地位问题会遇到很多的阻碍。

3.2.3 监管困难

我国放宽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因此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机构就比较多,使得监管机构的监管任务繁重,很多机构出现监管人员由其他职务的人兼任,可能造成监管不到位。另外,由于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监管机构不能很好地对这些金融机构进行现场监管,也提高了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

3.2.4 政策制度体系有限制

虽然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并且由于一些优惠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各部门相互牵制,难以真正落实,使得这些政策的价值难以充分发挥。

3.2.5 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完善

一是农村信用环境不完善,阻碍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的开展。二是农村保险体系不健全。由于农业的周期长、季节性强,面临着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两大风险,使得大多数保险机构不愿意为农民的经营承保,因此农村地区的保障程度比较低,没有足够的保障环境来支撑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上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环境保障。

4 关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前景的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1)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其绩效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农村地区发挥了一定的金融纽带作用,发展前景很明朗。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打破了传统的信用合作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单一主体格局,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挥了其在农村连接资金剩余者和需求者的纽带作用,促进了农村地区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

(4)作为金融纽带,它填补了有些地方金融机构网络覆盖空白,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地区的信贷需求,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2 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前景的建议

4.2.1 国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现在国家已经颁布了一些工作指引、意见及规定,但是这些政策体系并不完善。国家还应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他政策方面继续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国家应该继续推行对这些机构的支持政策,确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充分的支持后盾。另外,还应针对农村地区服务手段落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等问题,推进银保合作,促进农村保险业务的拓展,保障农业生产。

4.2.2 完善功能定位,加强内部制度建设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按照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求,建立一个新型金融平台,多途径引导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完善产权结构,改善组织结构,规范经营行为,准确定位市场功能。另外,要优化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尤其是村镇银行要因地制宜、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原则,精简部门,建立质量比较高的人力资源团队,提高村镇银行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4.2.3 严格市场准入条件,提高准入机构的整体质量

国家应该要严格市场准入条件,让真正能服务三农的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可以从审批流程及审批规则方面严格把关,这样有利于试点机构在农村地区建立比较好的信誉机制,得到农民的认同,更好地在成立初期开展工作。

4.2.4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设

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设首先要从提高农民相关的金融知识入手,增强他们的信用意识,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信用水平。还应逐步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机制,减小新型机构的信贷风险;其次保险行业应该重视农村这个市场,充分挖掘农村中的可保风险,第一,拓展业务。第二,提高农村市场的保障程度,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第三,在创新抵押担保物方面,可以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农民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土地使用权等纳入抵押物范围,减少土地流转限制,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可以改善抵押物品不足的问题。另外,还可以适当放松利率管制,中央银行可以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让这些金融机构在允许的范围内自主的制定利率,更好地发挥他们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

4.2.5 加快金融服务创新

农村金融存在产品单一,传统业务占主导地位,要想有新的突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应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加快和农业银行、农发行、农商行、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机构的合作,利用它们的力量完善自己在农村地区的服务网络,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可以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满足农村地区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4.2.6 加强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

监管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加强对这些金融机构的监管,建立和完善非现场监管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属地监管、并表监管、联动监管等方式优化监管资源。另外,中央的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细则来对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指导,并帮助培训具有专业知识经验的监管人员,从而更好的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参考文献:

[1]赵小晶.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10.

[2]邵红岭,崔玉姝,高春景.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体系的构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

[3]陶月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金融观察,2009(9):9-11.

[4]马丽华,宋亚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J].特区,2010(4).

[5]郭金金.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现状及未来改革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52):155-156.

[6]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3):13-16.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一)盲目学习和模仿城市与西方景观思想,失去特有的区域特色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新建农村聚集点形成城镇化进而推动城市化,但这并非是要按照城市化的方式进行新农村建设,更不是按照城市化的标准甚至是具体形象进行新农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如果采用城市化的标准去衡量农村居住环境,最终建立起来的农村无疑是一个又一个的袖珍城市,既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人居环境,同时也打破了数百年来形成的和谐的人居关系。

(二)主观设计思想主导着客观的农村环境,使其失去形式上与思想中的乡土景观

众所周知,所有的乡村景观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时间性与空间性,人们居住在此种自然的、朴素的甚至是原生态的人居环境之中,早已习惯了此种环境氛围,与其具有一种天然的心理联系和情感亲和力。然而,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往往采用“一刀切“”标准化“”规范化”甚至是“整齐划一”的思想来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以主观的思想追求类似城市中居住方式的时尚与奇异,或者是在现代化、城市化思想主导下,通过主观臆断的方式来决定农村居民的审美标准、功能需求和价值追求等等,从而忽视了农村聚落空间中客观存在的人居意识。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利益、形象工程的推动下,在地域文化、生态影响、社会生活以及其他诸多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乡土生活不被重视,使广大的农村地区逐渐失去了形式上与思想中的乡土景观,尤其是失去了其浓厚的田园气息和各种乡土景观物象,使原有的乡土生态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和浪费。

(三)注重形象工程,造成景观建设过程中文化价值与功能价值的缺失

当前的新农村景观建设是在行政力量推动下的一种农村景观设计与发展规划,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以及整体面貌的改善具有一定的帮助意义。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相关工作人员往往把新农村景观建设作为一项政绩工程或者形象工程进行发展,只注重形式上的美观或者是农村景观数量、规模的发展,而忽视了特定景观对象应有的文化价值与功能价值。尤其是无法与当地民众的生活需求、审美观念等结合起来,最终既浪费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又破坏了农村聚落原有的生活氛围,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为了建设特定景观而造成对村民情感、观念、信仰方面的伤害,失去了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初衷。

(四)当前的新农村景观建设思想忽视对农村传统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保护

当前的新农村景观建设非常注重“以新代旧“”破旧立新”的发展思想。一方面是不断地拆除位置欠佳、经济效益低、视觉效果不好或者是破旧残缺的传统景观对象,而以新的、更加漂亮美观的尤其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景观对象加以取代。另一方面,是对固有的自然景观进行过度的开发,比如推山填湖、开路建房等大规模改造运动,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处处可见的一种现象。人们往往花很大的力气把原本自然生态的环境改造成规则机械、具有浓厚现代气息的样子。殊不知,农村聚落原始的特征,尤其是特有的地形地貌与动植物群落等是最珍贵的资源财富,是其最典型的景观对象,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而人为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新农村景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一)秉承传统美学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物象

传统美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所在。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诸多既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又具有一定理性思想的 美学观念,比如《水龙经》中提到“穴虽在山,福祸在水”;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提出“山以水为血脉”,这充分说明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把“水”视为福之所倚、财之所依。除此之外,我国传统农耕社会还非常重视“天人合一、容达之力”的村落发展思想。最后,我国还非常重视“复归于朴,和谐之势”的村落发展思想,要求有山、有水、有树、有人、有建筑、有牲畜,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一种综合体。因此,在当前新农村景观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贯穿这方面的思想,尤其是注重对当地本土景观的保护,从而提高农村景观建设水平。

(二)重视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般来说,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实质上是对地方优秀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保护具有一定历史和文化传承性的旧建筑、旧物象,让其成为当地历史发展的“活化石”。其次,要保护特定农村区域环境内的建筑式样、自然景观、区域规划等,如果有需要,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修补、净化和装饰,但一定要注重对原生态的保护与传承。最后,就是要适当地拆除与当地文化或者是当地环境氛围相悖的无用建筑,最终实现既有区域文化特色、又有现代设计手法的“门庭雅洁、室庐清靓”的现代农村景观环境。

(三)强化对传统生态景观的理解和重视农村景观本质上是具有明显田园特征

的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我们应强化对传统生态景观的理解和继承,包括用具有纯净精神的农村山水来对抗世俗社会中人性的异化,用具有宜人亲和特征的农村风光来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用恬淡朴素的哲学情怀来展现劳动之美,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生态景观的保护与有效利用之上的。因此,我们在新农村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自然生态,尤其是各个层面的山、水、树的保护,从而形成“绿色文化节点”“绿色历史长廊”的景观效果,既能够提升居民的视觉享受与文化认同感,也有利于提高其人居环境质量。

(四)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提升新农村景观的文化内涵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政策;景观设计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曾指出:“不解决农民问题,中国很难有效地发展市场经济”。中国是世界上有着古老文明的传统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地方政府一号文件的重点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措施,但新农村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相较于城市发展明显滞后。

一、新农村景观设计的问题与机遇

普遍的问题有:1. “千村一面”现象的日趋严重,许多农村景观盲目照抄城市景观设计模式,奉行“拿来”主义,造成了景观特色缺乏。2.设计存在局限性。景观设计过于强调设计美感,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没有长远考虑到农村景观文化传承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3.植物的引入大众化,缺乏本土生活气息,地方特色不明显。

历史机遇:1.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和推进;2.中国有九亿农村人口,研究探索具有地域性和农村文化特征的景观设计,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前途。3.有研究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能够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城乡二元结构进入到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新阶段和新机遇。

二、永州的农业农村政策与农村环境现状

从《永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及其它相关农村政策中可以看出,稳定粮食生产是永州市也是全国放在第一位的重要农村政策,有安天下、稳民心的部级战略意义,烤烟、蔬菜、柑桔、香柚、黑美人西瓜为主要发展方向。林业方面,现今主要向现代林业、经济林业、生态林业发展;、美丽乡村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大部分乡村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等专业村发展模式得到应用和推广。公共事业继续完善,建设农村书屋,发展乡村小作坊、农家院、庭院经济、野生采集、休闲农业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永州农村现状:1.永州地处山区,大部分的村庄都依山傍水而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暗合了传统的风水学知识,和我国美学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这里更是理学文化的发源地,有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种植历史和古代人类生存的遗迹,有蛾皇女英的动人传说。2.农村缺乏整体的、长远的建设规划。房屋原地翻建、占用耕地建房、住房层高、朝向、通风采光、排水排污等问题异常突出。景观表现上主要是:村庄道路、功能布局、建筑造型、景观节点基本都是无序发展状态,村庄发展各自为政。3.集体经济、规模经济、景观意识不强。永州农村经济大多是自给自足的模式,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为主,发展非常缓慢。其实,关于集体经济和规模经济、景观发展成功的案例有很多。例如:我国许多地方都种植有樱花,但大多是零星种植,缺乏品种的丰富性和规模性,只有武汉大学大量种植,品种丰富,形成规模效应,每年吸引几百万游客前来观光,不但美化了环境,更增加了学校知名度。安徽黄山的黟县种植有号称10万亩的竹林基地,有“竹海”之美誉,不但绿化好,还形成了的独有的特色;其实永州本地也有这样成功的案例:永州桐子坳村“天下第一银杏村”的口号提出来以后,慕名而来的旅客络译不绝。由此可见,农村规模经济的成功发展案例将为我们在这片广阔土地进行有效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三、永州新农村建设景观设计分析

根据相关政策规划及发展需要,结合永州新农村现有实际情况特点。农村景观规划的整体设计思想应以“唤起儿时回忆”、“加强村落凝聚力”、“增加家乡归属感”精神内核,以美化环境、保护生态,促进新农村建设大发展、快发展为目标。

1.设计元素:景观设计元素的提取,要从当地自然特征、生活习惯、地域人文、民俗风情当中提炼获取。

2.乡村景观设计原则: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的制定,需要在整体上对农村的环境景观资源有很好的把握,如:村居的布置形式、土地的利用现状、地形、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等等,遵循因地制宜、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特色挖掘和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六项原则。

3.主要景观内容及其设计思路:设计内容按其功能分区,应该分为生产、生活、自然三大块。

生产性景观。按照永州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及其它发展要求,水稻作为湖南省最具代表性身份名片,永州地区种植广泛,它不但是非常重要景观素材,更应成为设计思考的重要节点。永州水稻为二季生,近200天的种植时间,可以让观赏期保持很久。播种、插秧、生长、成熟等多种成长形态,不同时期呈现出来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其它如烤烟、道县的脐橙、江永的香柚、香芋、香姜等。对于这样的主景观内容,应该突出其规模效应、绿色环保、统一管理的视觉效果,向休闲农业、野生采集农业景观设计靠拢。

生活区景观。许多道路都是在原村庄主干道扩宽而来,基本按原村貌进行,但许多新建建筑都是往主路上靠拢了,还有部分占用了耕地建房。因此,对于住宅,应该进行规划,按照土地节约的政策进行合理布局。建筑造型应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统一风格。其它景观要围绕当地特色及层次丰富两个要求做文章。

自然区景观。永州最常见的便是临山滨河之景,必须突出生态理念,应该结合村庄发展态势、结合观光、休闲、餐饮等功能布局来展开设计。

结语:我国广阔的农村天空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特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关系到广大农村和农民福祉的伟大工程,如何在优化乡村居住环境的同时,将国家及地方发展政策应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去,释放农村发展的巨大潜能,发挥集团作战,规模产业的效应,是景观设计行业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刁俊琴,崔学勇.关于新农村景观设计体系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10).

[2]吴安湘.国外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经验浅探[J].世界农业,2013(01).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 劳动力 吸纳 转移

一、新时期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背景分析

(一)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当前,在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与转移存在着弱化,这种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表现是最近几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大城市为主。在2013年我国新增的转移劳动力中,靠进城务工实现转移的劳动力大概有640万人,这一数字占新增转移劳动力的80%。第二个表现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回乡务农等现象增多。新时期所存在的这种转变,一方面催生了我国每年春节波澜壮阔的农民工迁移问题,增加了我国的公路、铁路等运输系统的压力。在另一个层面上,给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生存带来了更多的转移成本。

(二)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对当前我们国家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状况分析看,在现有转移劳动力的教育程度为指标,仅仅有25%的农村劳动力受到高中以上教育。农村劳动力文盲比例占到0.5%,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有的比例最高,为62%。这表明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因为学历低、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突出等问题明显,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很多农村转移劳动力不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进而影响了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效,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个体发展。

(三)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与劳动力转移

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之后,主要有下面两个具体的表现:第一个表现是小城镇发展的之后,使得我国县域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数量等不足,当前大部分城镇仅仅依靠规模和产出较小的非农企业。在我国县域经济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相关的数据表明县级市吸纳劳动力较多,而我国80%的县吸纳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都不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我国农业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逐渐的下降,而城镇人口比重只上升了20%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这种局面导致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能很好的结合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而前进,也使得我们国家的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升级缓慢,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进步伐。

二、城镇化背景下加快我国 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与转移的策略

(一)提升县域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更好的吸纳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着重要的价值,提升县域经济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够有效的改善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吸纳能力,一是要通过不断的加强县城中心城镇的建设,有效发挥县城中心镇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来开创农村劳动力工作的新途径。第二,需要通过有效的措施推进乡镇企业的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为乡镇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再次是要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以及县域二三产业,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二)创设大中城市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吸纳能力降低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离土离乡”成为最近几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势。所以在城镇化背景下,为了更好的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需要不断的提升我国各个城市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政策,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进城以后较难找到理想的岗位。因此,加大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进程就业环境的培育,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之一。

(三)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成为一种客观的现象,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生产效率的提升,需要以农业剩余产品的不断增加为前提。因此,城镇化背景下只有依靠提升农业发展的速度,不断的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促进我们国家农村剩余的劳动力的转移创造客观条件。

(四)统筹与扶持中西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滞后,其主要的因素是非农产业发展动力的不足,城镇化水平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城镇化背景下中西部农村非农产业为了更好的发展,需要在抓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契机的同时,不断的加大对我国中西部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的投入,以此来扭转区域经济差异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利局面。要抓好抓实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机会,争取能够给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

(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养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影响当前我国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升级速度的加快,给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抓住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政策,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劳动力自身的优势,来寻求切实可行的劳动力培训路径,全面提升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同时,教育作为发展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提升现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丰富劳动力专业技能培养的路径,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与转移研究,需要我们将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与转移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进行分析,在把握新型城镇化劳动力转移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着力提升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等措施,来为我国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与转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乐勋,章守明.后金融危机时代沿海地区“民工荒”成因剖析[J].经营与管理. 2012(02)

[2]张宏丽,郭英.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 2010(34)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何永(1977―),男,浙江乐清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8402

1引言

园林景观的形成是受制于一定的自然条件以及人文条件的综合作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压力的增大,使得都市人渴望身心的放松,娱乐消遣也就成为了首要选择,园林景观之地就成为了消遣之地。

对于新农村来说,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足,他们也同样渴望拥有精神空间。而园林景观设计由于驻足于城市空间,被称为城市园林景观,农民很难享受到这种景观,因此对于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思考恰恰迎合了新农村发展的思路。

2绿化的范围

就新农村建设而言,由于农村大都以农田灌溉为主,大面积的农田绿地占据着农村土壤,但是对于农村的道路以及河道、沟道等各个通道而言,没有进行植入绿化工作。因此,新农村的园林景观建设,必须从绿化植入农村的各个点、面、块入手,在道路两旁种植一系列的植物,并在主干道构建绿化带,由此绿化村庄,形成新农村道路绿树成荫、花明柳绿的意境。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要将大面积绿化铺开,形成绿意浓浓的园林气息,当然对于农村地带所具备的各种优势特色,比如瓜果蔬菜:西瓜、葡萄、梨、山杏等,这些特色产业要重点体现,因为这些特色产业促进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格局的形成。此外,还应该注意的是,必须将农村的农田作为重点来抓,不应该与农田争夺土地,应该在农田之外的闲散地块进行园林景观建设,使得农田、人居与园林景观建设相得益彰,形成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新局面。

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对于植物的配置方面来说,由于植物构成了园林景观建设的主题,其配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质量以及功能的发挥。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建设时,应该以科学为依据,同时融合多种符合新农村空间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新农村空间的优美园林景观艺术,保证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由于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不同,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合理布局,可以合理运用乔木、灌木、草皮、花卉以及各种地被植物等,由此充分发挥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优越性,凸显其观赏特性。对于植物的配置,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种植物之间进行互相配置,可以考虑各种植物的选择、组合、色彩搭配、园林意境等。二是植物与园林景观的其它小品进行合理配置。这两个方面在植物的选择以及数量上都应该强调主体,由此表现新农村园林景观的特色以及风格。

3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原则

3.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指的是一种理念,具体体现在符合一定功能性的同时又符合人的审美观念,基于新农村的不断发展,要充分运用各种综合性的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互动性,由此满足新农村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需求,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按照农村的风俗习惯、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等进行,打造既符合功能性、舒适性、便利性,又符合精神层面上的心理需求以及审美需求的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中融入人性化理念是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

3.2生态环保原则

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在紧紧把握农村的生态性的同时,要将环保理念纳入其中,从绿色健康理念出发,建设绿色的符合新农村环境要求的园林景观空间,通过各个设计方案的不断筛选,优化和整合出一个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园林景观建设方案,将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关系规划,合理处理好经济与园林景观建设的要素,做好生态环保工作,力求园林景观建设向着自然、生态发展。

3.3艺术化原则

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在体现农村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时,应该将艺术化融合进去,体现新农村的新风貌,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展现农民的勤劳努力、展现新农村新风貌,可以将新农村的特色糅合进去,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园林景观建造,摈弃农村的各种落后观点,以“新”进行建造。让人感受到美好式新农村、创新式新农村、发展式新农村、艺术式新农村的姿态。

3.4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

由于农村环境的特点,其地形适合于种植,有着许多农村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地种植以及农村的各种庭院等元素都是新农村的宝贵资源。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尊重和体现出农村具备的原有的风貌特征,使得自然景观与建造的人工景观形成一体、和谐相生,对于农村的特色要重点予以突出,打造符合新农村建造的园林景观特色,让人一看便知某个村落的特色和韵味。这些原本的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为园林景观建造节约成本,一个好的、成功的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不在于外表的豪华美观,而在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现本土气息,传递出新农村建设的风格。此外,还应该以绿地为主,适当减少水景、小品景观的建造,考虑建造之后的使用以及维修成本,为农民创造园林景观气息的同时,从根本上降低他们的经济负担。

4园林景观建设的相关设施以及小品要求

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在大面积植入绿化的同时,应该为村民提供一个娱乐健身的场所,让他们在空闲之余可以散步、进行各种健身活动,这些健身设施都是根据人体工程学所设计,符合人的各项锻炼指标。对于相关的设施、小品等应该以符合新农村的特点为主,舍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设施。农村水景设计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水源情况,利用现有水源,适当确定水体面积,深度和形状,采取多种手法创造以水为中心的动态和静态景观,当然,必须充分考虑季节性枯水以及冬季水体变化等各种因素。此外,对于园林景观建设还必须充分注重整体性,将环境与人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并且可以收集一系列有关于当地农村的各种资料,同时进行各种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制定景观的整体性、有机协调性。

5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步骤

5.1收集资料、实地勘测

在进行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的时候,应该了解项目的整个概况,对于农村的当地民情以及风俗习惯有所了解,主要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等等,尤其应该熟知项目的整体概况和所实施的各项内容,收集各项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表现在对于农村的自然条件、周围环境状态等,应该按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地形图,对于所要规划的新农村区域有整体的了解,充分结合当地各项有利条件进行建设。

5.2方案构思以及修改

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及归纳,把当地农村的各种条件考虑在建设范围之内,应该将业主所提出的各种思路进行概括和总结,将设计任务书中的规划内容融入到规划图中,构思草图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轮廓,然后需要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补充和修改,对于总图中的村落、庭院、山川、道路、水渠、河堰、湖面、绿地以及建筑小品等各元素要进行明确定位。各个不同步骤的做法应该保证整个规划在功能应用上趋于合理化,在构图形式上比较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保证视觉上的美观与舒适、生活上的经济与实用。在建设过程经过了初期修改之后,还应该将规划构思的草图渠道进行多层次以及多次数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还应该与当地的农民进行沟通和交流,保证整个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5.3加强施工质量和后期管理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如何,施工队伍的选择是关键,要选择具备施工资质,技术力量强的队伍,并科学合理的组织施工,苗木种植处理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灵活处理的原则,优先使用优良的乡土树种,推广应用自然植物群落模式。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初具成效后应加强管理和维护。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出现前功尽弃、劳民伤财的后果。管理的环节,包括施肥、浇水、除草、修枝整形及病虫害防治等,要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的长效管理制度,要设专人常年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巩固园林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