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

一、网络环境对学情产生的影响

第一,学习观的改变。知识性学习的愿望明显减弱,创作性学习的趋势增强。美国前劳工部部长在5国家任务-一迎接二十一世纪6一书中写到:一个国家的财富首先依赖于一个国家的人民学习新技能的能力,特别是确定问题,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增添新价值的能力。基于这种财富的增长方式,一个国家家的教育体制也不能只建立在对有限的、主要信息的记忆之下。技能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对于学生自身,在环境的影响下,更希望通过学习达到最快,最有效的技能的掌握,或是方法的创造,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出现了不愿学、不勤学、不真学、不深学、不善学的倾向。同时,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上知识的集约化,对各种知识的掌握的机会增大、成本降低,为另一种学习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即学习不再是要花时间、下苦功才能得到收获的。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无论是学习的目的还是学习的过程最终都出现了实用主义倾向。第二,学习方法的改变。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是知识交流高效性,也将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模式,造就未来美好的学校愿景:各个地方的人在自己的家中就能学习最好的课程,学习任何科目,由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讲授。结果课堂教学功能被弱化。而面对交流直接的网络环境,学习的分析力发展空间被压榨;而面对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学习过程中想象力发展空间在减少。网络提供子决餐式学习知识的途径,不需要太长时间的努力、多深的思考分析和想象力的发挥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自己需要的答案。第三,学习内容的改变。知识以互联网的形式传播,使得信息碎片化严重,微博、状态、网文都是碎片式的,使得信息的获取缺少体系性,全面性。而对于知识的整体性的理性分析来说,这样的碎片式的信息更加个性化、感观化、趣味化,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获取更有诱惑力和感染力。系统化和碎片化的学习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在网络环境对学生影响日益加大的今天,碎片化学习日益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学生学习目的的实用主义倾向给思想政治理沦课的实效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互联网的技术的传播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和实效性的提高提供了机遇。

二、网络环境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挑战

“实效”是指有效果,即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体系框架,也是高校对大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高校思想政治理沦课理论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沦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通过灌输、渗透、引导,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正视历史和增强历史责任感,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正确分析形式与政策,使自己能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处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正确辨别是非,坚决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第一,网络环境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网络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干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网络的出现根本性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环境,环境的改变将引导人的活动和自我认识发生变化。网络的社交功能和个人的门户网站成为思想多样化的传播途径,拜金、炫富心理等不良的价值观、荣辱观被关注,甚至成为青年们的环境认知,影响他们对尚未进人的社会环境的判断,使得传统思想政治理论的引导性减弱。对网络信息的心理依赖也淡化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网络的大量信息可以满足学生的对事件“新”“奇”“特”的心理需求,在学生的认知中产生,在网络中的“碎片化”学习更具有趣味性,而课堂的系统理论化学习枯燥性凸显。第二,控制网络中思想导向的困难重重。网络是一种强调个性的传播媒介,它打破传统的传播媒介中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得传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群体语境对个人语境有极大的影响,群体的话语力量显然大过个人,而群体的话语方向和情感选择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是否能朝着产生更利于社会的发展的社会行为方向演化,更多的是依赖与当时的环境。同时,在网络中,技术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交融不断推动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所以,对于掌握网络核心技术的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的输出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虽然不同文化在网络中交流与融合,但国际上的强势文化也趁机构建新的文化霸权,传统媒体的国在文化传播中的不平等现象在网络传播中又进一步强化。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尚未掌握。如何控制网络阵地的思想导向,掌握网络环境下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仍然是个未解课题。在网络环境下,思想认知是无序、多向的,思想认知的客体更力口复杂,主体的认知选择出现更过的矛盾性。主体内的思想矛盾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不一致到一致、不平衡到平衡的矛盾运动结果,是自我的思想道德认知与社会认知进一步达到统一的过程。网络环境下,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多样化,信息产生大量的价值认知,得思想道德的选择变得复杂,矛盾冲突增多,频率加大,思想道德认知的稳定性弱化。只有掌握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规律,更好的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三、利用网络环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第一,借助网络信息的平台,实现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社会问题网络化、网络问题社会化已经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网络世界的主体既有虚拟性也有现实性,网络世界的客体既有虚拟性也有现实性,作为技术世界、社会世界和文化世界的网络世界也都既有虚拟性也有现实性。”思想政治理沦课中,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掌握最全面的信息,了解社会的最新知识是基本的素质。网络热点问题在学生和社会中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将网络热点引人课堂,运用课本的理论进行深度剖析,使得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更加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自觉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网上和网下、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第二,借助传受平等和交流直接的网络模式,坚持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结合。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不论是新闻宣传还是面对面的思想工作,受众总是居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更加排斥说教形式的思想工作或是被动的接受思想的传输,而在网络上,教育对象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创造者、加工者,更有利于主体思想的表达,能够更有效的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思想动向,有机会进行人耳、人脑、人心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作用,坚持以一元化引领多样化。“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第三,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坚持网络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互联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复杂的连续性和功能的互补性。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单向度反映,是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认知描述和情感反映,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环境。但具有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也由于对网络技术的认同产生更强的在选择上的认同,所以网络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在主体性上更愿意选择的便捷窗口,但真实社会实践的主体体验和引导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根本保证。所以,将学生兴趣的主体性和社会认知的引导性相结合,将网络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得虚拟与现实共生;将网络的开放性和综合性与社会实践的真实性和主体性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网络与社会实践的功能互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黄磊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