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社会发展策略思考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社会发展策略思考

摘要:多年来,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一直以学校教育为主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不应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其单一力量也很难实现民族精神培育的最优效果。构建多渠道的民族精神培育渠道、形成民族精神培育的立体框架体系,是民族精神培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培育民族精神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育民族精神要与网络发展相结合,培育民族精神要与社会合力相结合,培育民族精神要坚决抵御外来腐朽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培育民族精神要树立大数据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培育策略;社会合力

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其民族精神培育工作也应受到高度关注。目前,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工作主要停留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阶段,社会教育力量不足。然而,大学生作为高校、社会、国家的共同财富,其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应该是立体式的、多源的。除校园中的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外,社会力量也应发挥其作用,以便完善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体系、助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一、培育民族精神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命题。这一命题揭示了艺术与物质生产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1]296也就说,广大青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深入生活过程中,接受群众的再教育;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的民族精神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正确的指导意义。大学生在接受民族精神培育的同时,不应将民族精神停留在文字上,仅是机械的记忆,而应该积极地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丰富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验民族精神的真谛与内涵,在实践中践行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作为民族精神培育的各方力量都应竭尽所能,在积极完善民族精神理论、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比如,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为大学生提供一些服务岗位,招募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解说工作。大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机会中,既服务了社会,又得到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这样,大学生就可以真正地走进社会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民族精神。

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网络发展相结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普及面与覆盖面在不断地扩大。大学生作为接受新技术、新传媒方式最快、最大的群体,越来越受到网络的影响。“相比于传统媒体,网络新媒体的信息海量,内容丰富,更新迅速,既有利于大学生开阔思维和扩大视野,也为大学生思想信息获取工作提供大量的资源”[2]。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即时的信息传播平台,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愿意在这一平台上接受信息并发出自己的声音。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上的信息越来越具有个人色彩,曾经的官方信息垄断的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面对信息产生、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形势,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民族精神的培育应与之相适应。对网络媒体上出现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精神培育相悖的内容,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做好释疑工作,并积极进行民族精神培育信息的主动传播,即让“民族精神的培育应尽快地占领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阵地,让弘扬民族精神的声音出现在大学生的QQ群和手机微信的朋友圈里,让大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真心点赞”[3]。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以弘扬传统文化、经典民族文化典故为主题的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使参与的大学生在排练中体会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受到启发和教育。同时,在微电影大赛中产生的优秀作品可以在广大的媒体上进行传播,使更多的人受到“隐形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教育。

三、培育民族精神要与社会合力相结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一直以来都由高校承担主要任务。由于教育场所的局限性、教育时间的有限性等原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民族精神培育很难收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其民族精神的培育也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各个行业、特别是大学生更多接触到的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行业的工作者,应自觉将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力量、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作为工作目标之一,形成具有合力效果的民族精神培育体系。与此同时,净化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在纯净的网络环境中受到教育。另外,无论是公益性文化产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应该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对大学生、对社会有益的文化产业作为首要的任务。让弘扬主旋律的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真正成为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的主流文化思想。社会组织也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志愿服务岗位。例如,大学生在干休所进行义务劳动,既可以受到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又可以得到身体锻炼。还可以通过每年9月30日的国家英雄纪念日,组织系列活动,缅怀英雄、祭奠英雄、宣传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从而达到教育大学生的目的。

四、培育民族精神要坚决抵御外来腐朽

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改革开放以来,外来糟粕文化正在不断地入侵我国。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在其著作中谈到:“为达此目的(灭亡中国),它(日本帝国主义)需要‘扫荡’抗日游击根据地,需要进行经济开发和建立伪政权,需要消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4]615由此不难发现,军国主义对我国的打击除军事、经济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对人民进行“愚民”教育,试图消灭我们的文字、语言乃至民族精神,最终达到他们侵略的目的。战火虽已远离我们几十年,但资本主义、军国主义对我们的“文化侵略”一天也没有放松,一本小小的漫画、一部短短的电影都是他们在思想领域发起的“游击战”。它们企图打击我们的民族归属感、民族存在感、民族自信心,取而代之的是对他们民族的“顶礼膜拜”。在中国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抵制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袭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古人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从民族文化中发展而来的,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它深深地植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所以,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应以学习、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开端,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的根基,体会民族精神的博大,最终使民族精神成为大学生深入骨髓的优秀品质。大学生在学习、继承优秀文化的同时,更应担负起传承民族传统的历史使命,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环境,打造民族精神传承的优质环境。与此同时,民族精神的培养、发扬与传承,也将促进更多的优秀文化的诞生,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大学生要做到自觉学习、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国家、社会、学校以及教育部门也应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的学习、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例如,学校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参观历史纪念馆、历史展览馆,在参观的过程中回望历史、感受历史,从而体验民族精神的伟大。班级以及社团活动,可举行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大学生通过阅读民族经典著作,开展读书研讨、读后感征文等活动,将民族精神真正内化到思想意识之中,最终达到弘扬民族精神、抵御腐朽文化的教育效果。

五、培育民族精神要树立大数据意识

在文化信息、教育资源的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更多地通过多种渠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但是,“新”不代表就是先进的、有益的、正确的。面对海量思想观念的涌入,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工作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首先,网络作为思想大数据最重要的集散点,充斥着数以亿计的思想信息,其中包括大量的与民族精神培育关联密切的数据信息,但信息的质量不一、导向不一,特别是一些源于西方服务器或受控于西方势力的思想信息正在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培育产生着不良的影响。一些隐性的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中国共产党的言论,一些打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信息,正在以网络大数据的形式涌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正面临着意识形态资源过多的严峻环境。如何按照民族精神培育的要求、按照引导大学生思想正确发展的目标,收集、整理、筛选、整合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有益的思想信息资源,屏蔽有碍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不利思想信息来源,对大学进行民族精神培育有着重要意义。对海量信息的筛选与甄别,不是某个社会组织,各自为战的网站、平台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党和国家树立大数据意识,对其进行顶层设计,确定相关思想信息筛选、甄别的原则与方式,进行切实有效的思想信息大数据的选择工作,并将有碍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信息拦截在大学生的视野之外。其次,思想信息大数据的海量性也为社会力量进行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与途径。在对不利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信息进行拦截与屏蔽的同时,也应组织相关团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正能量思想信息大数据的制作与投放,实际上就是在大学生的思想信息接收源中注入更多的有利于民族精神培育的思想信息,尽可能实现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符合民族精神的正能量思想全覆盖。在宣传民族精神的同时,也要对出现在西方媒体上的不利于民族精神培育、不利于中国形象、歪曲中国历史的思想信息进行相关的释疑工作,使那些别有用心的声音发声无力,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提高抵御、辨识不良信息的能力。大学生作为高校、社会、国家的共同财富,其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应该是立体式的、多源的。除高校要积极参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外,社会力量也应发挥其作用。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与网络发展相结合,要与社会合力相结合,要坚决抵御外来腐朽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要树立大数据意识。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韩亚超,曾程.网络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信息的获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06.

[3]张春梅,陈佳.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现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54-56.

[4].选集: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陈佳 刘锦 张春梅 单位: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