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精选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1篇

可纵性是指要以保证实践活动服务项目的顺利进行、提高参与者综合素质为直接目标,促进参与现实的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导致参与者受教育的方面也是多样的。因此,指标体系中每个测评的指标要本着可纵性原则,保证都有具体、细化的考评意义,尽量达到量化,更利于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作出准确的客观判断,使得测评结果的可信度提高,进而达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构建,可以客观、全面、公正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有效促进大学生自觉参与意识,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及时发现社会实践评价机制建设上的问题,深入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学生的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认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良性发展,从而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设计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的设计以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根据评价社会实践活动原则,通过科学的评价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中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因此,根据评价基准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的指标体系由实践活动的主题、实施方案、活动成果及实践保障措施四部分组成[3]。

1.实践活动的主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几个重要环节,在进行实践活动前,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它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实践活动的效果、活动的意义和影响力,它是整个实践活动的方向和核心。所以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工作要从实践主题开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应符合以下三个标准:(1)符合社会时代主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明确社会和时代的主题,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弘扬主旋律。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突出时代特点主题实践活动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才有意义,才能起到影响社会的效果,大学生们也会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时代担当感,提高面对困难的信心与勇气。(2)关注社会焦点、热点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洞察力,掌握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快捷,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对社会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及时、准确地做出信息反馈,所以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要有针对性,针对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活动实施目的明确,出发点吸引学生、吸引社会关注,活动效果容易引起广泛关注。(3)突出专业化特点大学生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群体,在选择主题时最好围绕大学生的专业背景选题,立足专业特点,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技术含量,使大学生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得到升华,进一步培养对专业的热爱,发挥大学生的智力资源优势,增强实践活动实效性和社会影响。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从自身出发、从专业出发,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社会需求接轨,实现高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的目标。

2.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实践活动的实施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一个好的实施方案充分体现出了组织者的决策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积累。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以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为重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应符合以下特点:(1)突出活动组织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都是在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要充分依托团组织和学生自愿者协会管理组织模式,活动过程的各环节由组织者负责协调完成,通过不断完善组织机构、组织纪律、活动章程,从而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2)注重活动教育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它在我国经济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无可替代的调节和补充作用,为学校提供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实施活动过程要以活动为载体、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实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个人成长相结合。(3)保证活动广泛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组织管理是重点,不仅要抓好学生骨干,抓好活动点,充分挖掘学生公民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做好活动的前期宣传动员,使学生自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活动的动力是学生来自学生本身,而不是外部,有利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互动的持久性和广泛性,使在校学生普遍地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3.实践活动成果

实践活动成果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表现形式,对于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在以往的评价活动中,侧重对研究成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侧重定性评价,而忽视了定量评价;侧重能力评价,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向学习、生活领域的延伸性评价,这样的评价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合理的评价要从态度、能力、知识、体悟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编制量化的综合评价表。要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发展情况、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发展情况出发,并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民主性。而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成果评价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组织者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践过程,制定适合自己的评价程序;督促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适时性评价;引导学生重视阶段性评价成果的积累;督促学生认真从事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终结性成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形成实践活动的物化成果;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行为评估。

4.实践保障措施

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是指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大众为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而采取的一系列有关措施。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保障机制,有利于推动和建立起更加具有组织性的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因此,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的评价,也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的重要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应具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其中包括:权益保障、法律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激励制度保障、大学生实践能力保障等。这些方面的保障应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措施评价的重要内容和指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措施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实施

(一)建立健全评价机构

要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效果,就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出正确的评价,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实践评价制度和专门的评价机构。评价机构是指取得相应的评价资质,按照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评价活动的服务组织。要想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机构,首先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建立组织和制度,组织由老师和相应的评价人员组成,并对评价结果负责;评价的规范和体系,需要按照组织的特点及评价的相关要求进行合理调配,总结出一套完善的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评价制度。评价机构要想发挥作用,需要被评价者对评价活动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并能付诸于实际行动来有效合理地进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有效途径落实具体制度和办法,使评价机构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二)明确评价的实施步骤

1.基层评价

社会实践结束后,首先在基层学院组成评价机构,按照评价内容,收集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材料(调查报告、实践计划、总结、实践记录、相关证明等),根据材料进行检查、考核,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数汇总,并把结果上报至校级评价机构。

2.校级评价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实践;法律素养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袭来,电子商务、创客空间、众筹模式等一批新型商业模式迅速崛起,加上国家在政策层面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也被点燃。据我们的调查问卷,在受访调查的大学生,大学生愿意尝试在校期间或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72%。大学生在校期间选择创业实践已经是大势所趋,与大学生被动在实习单位实习实践已经有了很大区别。因此,必须适应大学生实践发展的新趋势,对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作系统性区分和类型总结,重新探讨如何从大学生思想认识提高和大学课程设计的关系上保护大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的合法权益。

1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的类型

大学生实习,是指在校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和检验,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学习过程。①随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群体的不断增多,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也逐渐呈现自主性、自发性的新特点。因此,笔者将大学生实践活动分为被动型实践和主动型实践。

1.1被动型实践活动

笔者认为,所谓被动型实践活动是指在校学生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到学校指定的实习单位参加实习或者学生根据学校的实习要求,自主联系经学校认可的实习单位参与实习的实践活动。常见的被动型实践活动权益受损包括克扣、拖欠、拒付实习报酬或不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报酬;故意延长工作时间;指派学生从事推销等杂务而不给于足够的技能训练;不提供足够的工作安全和职业卫生条件;对实习生在上下班途中或工作中发生的意外受伤情形不予处理等。①

1.2主动型实践活动

所谓主动型实践活动是指在校大学生作为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通常是商事交易活动),自发地、主动地参与到某种社会关系当中,从而达到个人价值实现的一种实践形式。主动型实践活动相比于被动型实践活动的风险来源更加多元化,风险控制的难度也更高,学生不仅可以是权益受损的客体,也可以是权益损害的主体,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间接损害到自身的利益。目前,比较常见的主动型实践活动权益受损包括在商品买卖的过程中受到欺诈、勒索;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被要求赔偿;侵犯他人人身权或财产权被要求赔偿等。

2现行保护措施分析

目前,在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中法律规定的制度缺陷主要有四点:一是,教育部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但是上述制度文件内容主要还是政策性呼吁,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落地措施。二是,劳动部原《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曾规定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实习的大中专院校、技工院校、职业高中学生发生的伤亡事故,可以参照本办法的有关待遇标准,由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发给一次性待遇。但新制定的《工伤保险条例》废除了该条规定,同时未有配套措施出台。②三是,在被动型实践活动中,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并不明确,实习单位与学生之间往往不签订具体的实习协议,只能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甚至无法确定为某种确定的法律关系。四是,对新型主动实践活动是否在现有法律体系中规制还是单独制定法律没有具体规定。这些问题都是需要立法部门加以解决的。但是,仅仅依靠法律制度的完善并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权益遭受损害的情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法律制度完善过程性与权益保护紧迫性的矛盾。通常情况下,法律制度的修改从意见提出到评估论证到程序决策,最后到通过实施,需要履行一定的程序,耗时较长。另一方面,大学生参与实践实习的数量呈递增的趋势,面临的风险也更加多样化。第二,大学生群体的维权意识淡薄与法律规定操作性的矛盾。有调查显示,接近30%的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自身合法权益的相关的保障也难以得到实现,在调查者中只有13.9%的学生选择在受到侵害后选择各种途径进行维权,有86.1%的大学生选择忍气吞声。③因此,大学生实习实践维权难既有客观现实条件约束,更多的是大学生不愿意主张权利,或者在出现问题后选择逃避。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方式提高大学生更加关注权益保障,即使出台了相关法律,完善了法律制度,明确了大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的法律主体地位,大学生也不会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第三,高校实习管理制度与现实实习实践情况之间的矛盾。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实习实践中的主要职能还停留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单位,对实习单位如何安排实习生并没有主导权,总体而言,高校实习管理制度较为落后,与目前大学生实习实践的需求并不匹配。

3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是减少权益受损的现实选择

笔者认为,通过专门立法来解决大学生实习实践受损问题是中长期规划。各大专院校作为为学生传播知识和理念的教育场所,应当更多地从课程设计、实习生管理体制等方面着手,通过提高大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达到自我防御和主动防御的目的。

3.1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

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普遍偏低,一是法律常识的普及率较低,二是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三点:首先,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没有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没有利用法律武器与实习单位进行争辩的勇气,学生会等学生团体代表学生维权的功能无法得到发挥;其次,当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即使希望通过合法手段与实习单位争取合法权益时,往往不清楚具体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运用哪些法律知识;最后,实习生或者主动创业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清楚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哪些法律后果。

3.2通过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减少权益受损的可行性分析

造成大学生法律素养相对较低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的教育体制为应试教育体制,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主要学习课本知识;二是,受整个国家法治环境的影响,民众法律意识普遍偏低,间接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尽管如此,笔者认为通过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减少权益受损具有可行性:一是,目前的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意识在逐渐增强;二是,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客观上为大学生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

3.3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具体措施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因此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关键在于创新实习实践课程教育体系,将法律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符合国家最新的政策要求,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将法律常识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纳入学生的综合考核之中。第二,在课程的内容上增加常用法律和应用型法律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实习实践的类型对相关法律进行分类整理,比如对于参加用人单位实习的,应当掌握劳动法中关于安全生产、劳动强度、劳动保障等相关内容;对于主动型实践的,应当掌握合同法关于合同要素的一般内容,侵权责任法中对于侵犯知识产权问题的相关内容;对于与他人合伙创业的,应当掌握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的相关内容。第三,在教学模式上,减少知识点的直接传授,增加案例教学和互动讨论。可以结合学校学生的实习实践案例,以场景化的方式将实习实践中常见的问题与法律问题进行生动结合,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相关技能。第四,将法律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充分利用微信等移动社交工具,定期或不定期向学生发送关于实习实践法律常识的推荐。进一步发挥学生会等学生团体的作用,强化学生会的援助功能和维权主体功能。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大学生实习及其权益保障的法律与政策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1(9).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高校为平台与外界沟通进而组织大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具体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实践中可以提高大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开阔眼界,深化社会认识,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现状、认识国情、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实践活动的形式也逐渐稳定,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高校不重视,老师不上心,学生走过场,实践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等问题普遍存在。

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工作的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最终流于形式

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拥有多重身份,他们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同时也是最终的受益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的核心所在。经调研发现,大多数的高校学生愿意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他们觉得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宝贵的经历,是进入社会前的模拟演练,会使他们毕业后更快地适应融入社会,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为了获得一种资历,只是走走过场,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实践活动敷衍、不重视,更不想深入探究:有的甚至随便找个单位,要些图纸材料,盖上公章,返校后,摘抄别人的实践成果,甚至原封不动从网上下载一篇实践报告滥竽充数;还有一些同学参加实践是为了露脸出风头,想被媒体宣传,玩心大,不愿动手,更不能吃苦。使得活动内容大大缩水,最后流于形式,甚至成为地方单位的负担,给他人添乱惹麻烦。

2.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规范的管理及指导

当前各大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个别部门单独牵头联系布置,缺乏学校领导的统筹,缺乏协调性和整体性,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具体的指导,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管理机制。这就导致实践活动成了一般的号召,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对于部分思想认识不够深远、行动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这样的实践活动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实践也成了一种形式。

3.创新意识不强,实践组织形式和手法单一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不外乎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公益活动、教育实践等传统样式,不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实践缺乏形势和内容上的创新,不能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组织。对于新型的实践形式也不愿尝试探索,实践内容不够丰富,实践领域狭窄,缺乏深度。

4.实践经费短缺,社会投入严重不足,运行机制不健全

经调研发现,在实践中最突出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实践活动经费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推进,在调查中很多的高校老师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有限的经费只是投入到那些有着系统规划设计的社会实践项目,很多的学生仍然是自己去联系实践单位,学校基本上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去与不去一个样,这让很多大学生丧失了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高校对于单独行动的大学生没有提供应有的财力支持和管理力度。高校活动经费申请困难,精力和财力投入不足,再加上很多大学生不具备自己负担实践经费的能力,导致实践活动不能普遍化,同时,社会方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接待热情不高,有些单位怕惹麻烦,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也不愿花钱在接待学生社会实践上,给实践活动的推进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效的对策

能够深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入社会实践的过程是大学生开始真正了解社会的过程,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实践中不仅锻炼了自己,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想要提高社会实践的水平,达到理想的目标,使大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就务必要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应定期开展社会实践课程,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系统、详细的讲解,让大学生对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一方面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到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成长以及步入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在行动上积极起来,对自身的实践活动提前有一个规划,不至于手忙脚乱,为顺利又有效地完成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高校加强对实践学生的管理,加大精力、经费的投入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度,应主动地去帮助一些遇到困难的大学生,对没找到实践单位的应主动帮助学生联系实践单位,对于那些贫困生应帮助他们解决部分实践费用问题,上下协调,对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行整体规划,统一帮助。同时对实践成果的验收要严格把关,实践报告和实践材料要确保真实性和有效性,实行两手抓,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水平。

3.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提倡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如此,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实践内容要符合中国国情,通俗来说就是要接地气,如果不符合国情,那么实践就没有意义。现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想要社会实践达到理想的目标就要开放思路,跟上时代的脚步。高校也应支持大学生创新实践的想法。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平.《探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构建》,《德育研究》2008年第2期.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4篇

1.1低年级的课堂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科学研究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引导,使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代表前沿科学研究的图片、案例、视频等内容,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科学研究感兴趣;然后让学生参与进来,就教师所展示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问,教师也要尽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具有创新性。这样通过“案例教学”及“讨论式教学”,在课堂中引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维。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自行结成研究小组,进行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等。最后,每个研究小组进行总结答辩,阐述研究过程及观点。

1.2高年级的创新训练

科研创新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中进行学生创新引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与创新创造力的主要环节。培养与训练对象主要是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引导环节下提出的科研创新目标的大前提下,又具体制定出科研创新课题的主要内容,由参与的学生研究具体可行的试验方案和内容,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把关指导后,推荐参加学校及省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平台评审。科技创新训练项目被审核通过准予立项后,学生们就开始进行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研究工作,一般研究周期为一年。在此期间,指导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创新试验训练中的思维方向,在关键环节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也要定期向指导教师进行阶段汇报。由于大学生首次参与科研项目,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软件使用方面势必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这时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对大学生思维及能力进行训练。这样的科研训练模式使学生克服盲从性和被动性,真正自主的完成科研任务,体会到创新思维带来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学术问题思考的客观性和多样性,促进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深刻性方向发展。

1.3毕业生的科研活动

在这个环节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引导,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大四的学生即将走出校门,此时的创新实践是决定着他们未来能否适应社会职业的新的要求与挑战,为社会做出他们最大的贡献。大四的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完善,并且具有自动知识的思维与能力,也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和提高创造能力的基础,这些为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在自主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可以锻炼毕业生的勇于探索能力、积极创新能力、抵抗压力能力,使他们在面临挑战时有更大的自信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做科学研究,在进行毕业生科研活动的时候,要进行双向选择,即,学生有创新意向要求与课题指导老师根据情况进行筛选,必须确定参加毕业科研活动的学生经过艰苦努力后能够完成创新研究活动。在选择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时,首先选择在上一个环节参加创新训练并完成较好的学生,重新选题或者将之前进行创新训练时的项目进行深化研究。例如,在2010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笔者指导的一组学生进行“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5名同学中有2名为大二学生,另3名为大三学生,经一年的研究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顺利结题。此时有3名学生进入大四,开始着手毕业设计,经讨论研究后,这3名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此项目是“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的深入研究。因为已经有参加科技创新训练的经验和过程,3名毕业生的科研项目也进行得比较顺利,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但都得到积极努力的解决。同学也学会了在正常教学中没有学到的3种软件,为加强自身知识体系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

2总结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范文第5篇

1.1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够深入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有必要,然而事实上,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上,社会、学校、学生认识不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把社会实践活动当作一项任务,总是敷衍了事。对于学校来说,很多校领导认为社会实践活动不如教学实践重要。基于多种因素,需要社会、学校、学生提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和重视。

1.2内容比较单调目前,很多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实际就是流于形式。一部分学校花费大量经费打着社会实践的旗子到处游山玩水;还有一些高校是为了完成相关部门的指示,被动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有些高校在确定社会实践主题时,时代感很强,然而实际上内容却风马不相及。1.3社会实践缺乏科学的指导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缺少科学专业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由于学生接触社会机会少,就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在学生确定实践内容或实践活动主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并与学生一起深入实践、解决问题。

2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提升的策略

2.1提高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思想认识能否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取决于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只有全面提高组织者与参与者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才能真正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1)提高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摒弃落后思想意识,彻底打破重规模、重宣传、轻过程、轻实效观念,要将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首要目标。统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思想意识,明确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要求,真正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放在重要地位,视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以达到高校育人目标,从课程安排、学分设置、经费比例上给予大力支持,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符合学生专业要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切实满足社会发展对全面人才的需要。

(2)从大学生本人层面提升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大学社会实践不能仅仅是大学生与社会的单边交流,学校也要相应的为学生提供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作用,以及当前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其自身也要存在一些危机感,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动手实践的能力,用阳光、向上的心态,主动投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在社会中使自己的品质得到磨练,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为适应日后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2.2不断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日渐提高,企业皆需要全面复合型的高科技人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紧随时代步伐,对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断充实,形式不断创新,构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机制,以确保社会实践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1)开拓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在过去,社会实践的开展形式多为社会调查、文艺演出等,形式较为单一,高校应立足于大学生的专业,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相结合,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向科技、文化、环保的方向发展,形成新的社会实践形式。与此同时,要不断摸索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方法,做到前期调研、中期开展、后期跟踪的全程服务,在服务时,应全力服务好某个环节,不能全部都抓,却又不能全部顾及。

(2)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应立足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社会活动应与地方企业所需相适应,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医学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于开展医疗知识普及相关的活动,实施义诊等活动。此外,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就业实践等活动,为日后进入社会提前热身。

2.3要强化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高校应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中,从制度层面对社会实践从目标、内容到考评等进行约束、管理,并加强执行的力度。社会实践过程中,各部门应互通有无,设立专人进行组织管理,并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监督学生社会实践实施的效果。与此同时,高校应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与地方经济相关联,在提升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同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

3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