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文化理论在儿童入学准备中的运用

社会文化理论在儿童入学准备中的运用

摘要:入学准备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接受正规学校教育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表明,应在学校、家庭、社会与儿童之间建立三位一体的双向交互作用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反对之前以生理成熟理论为基础的儿童入学做好准备的观点。这对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儿童入学准备;应用

入学准备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1]入学准备的项目一般包括身体健康和运动发展、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学习方式、言语发展、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实践表明,引导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对其后续乃至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儿童入学准备受到多种理论的影响,其中社会文化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价值。本文试图从儿童入学准备的理论发展角度出发,尝试探索社会文化理论在儿童入学准备中的应用。

一、儿童入学准备的理论发展

受发展心理学这一科学中个体发展理论的发展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理论经历了从传统的生理成熟理论到现在被普遍认同的生态发展学理论的转变。生理成熟理论代表观点认为,个体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强调生物因素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在生理不成熟的情况下,包括经验传授和教学在内的早期训练并不能达到推动或促进儿童发展的预期效果。儿童是否做好了入学准备取决于其个体内部的生物钟,外部教育刺激或后期补救性工作对儿童入学准备几乎没有作用。对于入学准备不足的儿童,父母或者教师应该做的是等待,等待那些准备不足的儿童自然成熟。在此基础上,生理成熟理论将入学准备看作是儿童成熟的准备,儿童自身应该为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这一观点片面强调了儿童个体对学校的适应,忽视其他因素在儿童入学准备中的作用。在实践中通常对准备状态不足儿童采取“延迟入学”的措施。这不免会带来基于种族、智力、背景对儿童的“二分法”、对儿童早期特殊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和造成低年级入学标准的恶性上升等多方面的消极影响。随着个体发展理论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大,生态学取向的儿童入学准备概念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布朗芬•布伦纳将生态学描述为“对贯穿一生的、主动的、成长的、高度复杂的生物心理有机体———具有复杂而又与众不同的,正在形成内在关联的,用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动态能力特征———和发展中的个体生活于其中的直接背景的变化中的性质进行累进的、相互包容的科学研究,而这一过程受到这些背景之间关系以及背景所嵌入的更大背景的影响。”[2]264也就是说个体发展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和外界环境不断发生互动的过程。就儿童入学准备而言,这不仅是儿童个体的事情,包括其生理成熟和个体学习经历的发展;更是儿童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多个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最终将共同影响儿童未来学业成绩及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为此,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提出了儿童入学准备的生态化模型,包含了儿童与学校、社区和家庭多方因素的互动:儿童个体对学校的准备(具备参与课堂和学习的能力);学校为接受儿童进入学校所做的准备(学校对儿童入学的反应);儿童入学准备的社区服务和家庭支持(促进支持儿童学习的家庭和社区环境)。[3]1-2从上述理论的发展变化中不难看出,关注儿童入学准备的理论研究从重视儿童作为"自然人"存在的单一自然属性,即要达成生理上的成熟,逐渐发展到关注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特点与品质。

二、社会文化理论概述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是基于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而发展出来的一个学术流派。该理论充分反映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思想,其中文化对个体心理机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创造特殊的行为方式,文化改变着心理机能的活动形式,文化在人的行为的发展系统上添加着新的层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人改变着自身行为的方式方法,改变自然的素质与机能,形成与创造新的行为方式及特有的文化形式。”[4]社会文化理论呈现了个体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源于交际和个体心智活动的联系,强调认知不仅是个体自身建构起来的,更受到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包括语言、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在内的情境的影响,并和这些情境发生交互作用,包括同家庭成员之间、同伴之间的人际交互,以及同学校、社区等情境的交互作用。在维果茨基看来,这种交互作用要借助“记号”这一辅助手段来进行的。“记号是人造的刺激-手段,并且仿佛是人在自己的心理活动中所使用的心理工具,照维果茨基看来,可以作为记号的例子有:语言、形形色色的号码和计数、各种记忆装置、艺术作品、信、图表、图纸、地图和各种各样的暗号等等。”[4]随着人类语言的出现和发展,语言在众多记号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借助记号的辅助作用,个体在交互作用中逐渐将外部动作行为内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这也是个体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社会文化理论在儿童入学准备中的应用

从社会文化理论观点不难看出,要想确保所有儿童在进入小学时作好入学准备,应建立社会文化环境和儿童入学准备的相互作用模型。学校、家庭、社会环境都会对儿童的入学准备产生重要影响,儿童通过与外部环境和教育发生积极的互动,才会促进自身发展,从而适应学校学习和生活。其中,学校要承担起重要责任,科学地引导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与儿童之间建立三位一体的双向交互作用。入学准备不是儿童一个人的事,不是儿童单方面的适应,应该从儿童对学校单方面的适应转变为双向的适应,即入学准备不仅包括儿童对学校的适应,也包括学校对入学儿童的适应,突出学校系统要为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不同以及表现不同的儿童做好更全面的准备。

(一)学校应做好科学统筹工作,全面引领儿童入学准备

学校要为儿童做好入学准备,落实到实践中就是建立一个学校项目或者学校系统。这样的项目要求从以制度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模式。即儿童进入小学必须满足一些先决条件转变为允许所有的适龄儿童按时入学。要想建立这样的系统需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进一步调整。

1.学校项目延伸至学前班。

在学校系统和学前班之间建立一个全面的延伸项目。入学准备不仅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联系或衔接,学前班也应该被纳入其中,将入学准备年龄下延至3-4岁的幼儿。学校教师和其他成员要了解即将入学的幼儿的发展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为这些儿童服务;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也应了解学校的期望,从而可以为幼儿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2.实施小班化教学。

理念的转变导致儿童的入学要求降低,基于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因此适当控制班额、实施小班化教学对开展教师对儿童的个性化指导而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改变传统评估方式。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在之前的入学准备范式中,评估就像售票员,对儿童是否获得了进入小学的门票进行严格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入学准备测验成绩结果被认为是影响其是否能获得入学资格的重要内容。而在新评价模式的影响下,评估儿童是否做好了入学准备,更应该通过观察教师为儿童提供了怎样鲜活的课堂任务,儿童与他人表现出怎样的交流互动等内容,对儿童进行更为动态、全面和科学的评估。

4.加强教师在职培训。

从以高控的、制度为中心的课程转变为灵活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需要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在职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培训内容应尽可能广泛,除了正式的课程培训之外,教师还要具备儿童发展、课堂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考虑到儿童文化背景的多元性,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胜任力,有效应对不同文化情境下儿童的行为表现。

(二)家庭可以开展丰富的亲子活动,有效促进儿童入学准备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基本的社会环境。研究表明,包括家庭经济、营养状况、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家长的身心素质、生活方式等在内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入学准备具有重要影响。作为家长,要准确了解自己孩子的准备状况,把握对孩子的合理期望,时刻知道自己也是儿童入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实施全面的社区计划,将学校、幼儿园和家庭紧密联系起来,以此引导家长重视家园联系和家校合作,强调家长工作的重要性。要想建立这样的系统需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进一步调整。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需要,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儿童发展应是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和贯穿其一生的终生发展,这就说明衡量儿童的发展不应仅看他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几以内的加减法,而是看他们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这才是个体终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2.开展丰富的亲子活动。

丰富的亲子活动不仅有利于增进家长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促进儿童动作、语言、认知、自理等方面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有针对性的亲子阅读、益智玩具资源、多媒体教育资源等方面对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言语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家长带儿童户外散步或玩耍对儿童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即使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也可以结合自身特长陪伴孩子选择适宜的亲子活动。因此,家长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和陪伴者,在日常生活中陪儿童学习或玩耍的时间的保证、有耐心、“让孩子在玩中学”是非常重要的。

(三)社会应搭建平台,助力儿童入学准备

儿童入学准备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事,更需要社会强有力的保障。目前,我国的儿童入学准备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五领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儿童间入学准备发展的不平衡和背景支持的缺乏。[5]其中城乡儿童间入学准备发展的不平衡和背景支持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目前的教育服务机制建设尚不完善,政府、社区等和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并未充分发挥切实的作用。如何针对社会经济地位不利和家长缺乏科学教育理念的儿童进行入学准备的有效帮助,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1.政府方面。如美国的“起点计划”(HeadStartProgram)是一项国际著名的早期入学准备干预项目。该项目于1965年启动,致力于缩小处境不利儿童在入学之初与其他儿童的差距。从项目启动开始,美国国会及各州政府都对该项目给予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至2003年,该项目财政预算达67亿美元,获得该项目资助的学龄前儿童在入学后的适应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效果。[6]2.社区方面。社区聘请高校专家,以社区为中心,举办的家长育儿专业技能指导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行计划的实验项目———父母儿童中心(ParentandChildCenters)、先行亲子教育项目(AdvancedParent-ChildEducationProgram)、综合儿童发展项目CCDP(ComprehensionChildDevelopmentPro-gram)、平坦起点家庭读写项目(EvenStartFamilyLiteracyProgram)、亲子共读项目(Parent-ChildSharedBookReading)等。这些项目都是通过提高父母养育技巧来达到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GREDLERGR.Earlychildhoodeducation-assessmentandintervention:whatthefutureholds.PsychologyintheSchools,2000,1(37):73-79.

[2]默里•托马斯.儿童发展理论:第六版[M].郭本禹,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邰宇.儿童入学准备研究进展[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4]邹晓燕,陈巍.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及其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7(6):27-28.

[5]盖笑松,杨世君,孙蕾.中国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分析与促进途径[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6.

[6]盖笑松,张向葵.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J].心理科学进展,2005(5):614-622.朱雯珊:

作者:朱雯珊 单位:宁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