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恋爱观;艺术类大学生;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227-03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的。”千百年来追寻这种甜蜜的痛苦却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同样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也希望爱神之箭能够射中自己。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大学校园里的恋爱已经揭下了以前那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面纱而变得开放起来,尤其是在以网恋为主题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大学校园里流传之后,网络对大学生的恋爱开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湖南工业大学2006年公布的大学生谈恋爱的比例中,艺术类学生谈恋爱的比例为70.0%,远远高于文科类学生和理科类学生。观念决定行为方式,恋爱也是如此,因而,以艺术类学生为例,对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观的方法论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艺术类学生特点及其恋爱观

由于艺术类专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的艺术类人才是真正潜心于搞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的人才,因此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置身于常人之外而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境界中,这样长期的艺术创作使艺术类学生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因此艺术类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点。

首先,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艺术类学生追求时尚,个性化、风格化表现尤为突出,这是艺术有别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显著特点。在社会中强调个体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背景下,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是从个体本位出发的,一切从个人的感悟出发,更加容易形成艺术类学生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崇尚自由的特点。艺术类学生倾向于通过周围环境中的客观现实以及细节来体验世界,依据自己的主观感觉作出决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独处,较为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常从对信息、思想的反思中获取能量。在日常生活中,艺术类学生往往是穿着比较时尚、前卫,求异心理比较突出,希望能够不流俗。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在行为表现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表现出随意、散漫。

其次,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艺术类学生专业情结浓厚,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许多艺术类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专业的学习,并且非常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甚至认为“没有艺术就没有生命”。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进入大学学习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要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相应地,绝大部分课余时间也就被专业技能的训练所占用,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另外,艺术类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需要支付其他专业学生所不需的高额培训费。攻读艺术类专业的学费高于其他专业,而且艺术类学生购买学习用具、出外写生、实习也需要一定的费用,因此艺术类学生的经济压力相对重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部分学生只能通过自己兼职或者其他方式来支付自己学习的费用。

最后,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特点。艺术类学生的政治立场是坚定的,但是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艺术类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教育更加排斥,对时事不关心,理想信念淡化,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比较淡漠[4]。

由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呈现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恋爱比例高与恋爱动机的多元化、功利性。由于艺术类学生追求时尚,会认为不谈恋爱是没有跟上潮流的表现,所以进入大学之后,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容易谈恋爱。近两年来,我们在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陆陆续续与近一百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男女同学进行谈话,在谈话中发现,65%的同学在大学里都有谈恋爱,35%的同学没有谈恋爱,而在35%的同学中新生占了大多数。

艺术类学生谈恋爱除了崇尚潮流之外,也是渗入了不少物质方面的因素。按理说,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但是随着社会对差异性和多元化的提倡,大学生的恋爱思维也出现了多元化,而且渗入了不少物质方面的因素,大学生谈恋爱不仅仅是由于互相爱慕,更多的看重了家庭背景、权势、社会关系和对方的发展前途。

第二,恋爱行为的开放性。我们在与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谈话中,谈到是否接受在公共场合拥抱接吻的行为时,有30%的同学认为在公共场合拥抱接吻是个人的自由,可以接受,也不会去干涉;有35%的同学认为勉强接受这种行为,但是仍觉得不好意思;有35%的同学则表示无法接受这种行为,自己也不会这样做。

至于与恋爱对象是否发生方面,有45%的同学表示曾经发生过,55%的同学则表示没有发生过。由于西方性开放潮流的影响以及艺术类学生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的特点,学生的恋爱由羞涩与含蓄转向了恋爱行为的公开化,许多学生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旁若无人地做出各种亲昵动作,从校园里走向了出租屋。学生同居的现象日趋普遍,许多大学生都表示对婚前采取了接受或宽容的态度。

第三,恋爱道德的淡薄。在与广工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谈话中,在是否将恋爱对象作为婚姻的对象这个问题上,有30%的同学表示看情况,无法确定以后会与现在的恋爱对象结婚;有30%的同学表示在大学里谈恋爱不在乎长久,而是在乎曾经拥有;而40%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蔓延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思潮所提出的质疑挑战权威的观念对学生的恋爱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强调的平等对大学生在恋爱和婚姻中追求平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导致了学生对传统的恋爱和婚姻道德进行了质疑和挑战,学生的观念和责任意识趋于淡薄,在恋爱中,个人的情感凌驾于理智和道德规范之上,更有甚者,为了自己在物质上或者是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惜破坏他人的婚姻和家庭。

二、大学生恋爱观引导的方法

(一)艺术类学生恋爱观存在的误区

从上文对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的概括中,可以看到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首先,恋爱动机的错误认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了解爱情的真谛,有些是出于生理需求而恋爱,有些是出于物质需求而恋爱,还有一些学生是出于攀比心理而恋爱。第二,在恋爱心理方面的错误认识。有恋爱从众心理、好奇心理、游戏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占有心理、焦虑心理等等。第三,恋爱行为的错误认识。将恋爱归结为个人问题,忽视了恋爱的社会属性,只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之所以成为人根本在于他的社会属性,导致了在公众场所中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等等亲昵行为。第四,恋爱道德的错误认识。由于忽视了恋爱的社会属性,因而在恋爱道德和责任意识上趋于淡薄,例如三角恋爱、傍大款、易等,不惜破坏他人的婚姻和家庭。尤其是在恋爱中的上,更多采取宽容、认同,导致同居现象增多,怀孕流产现象增多,给恋爱双方都带来身心的伤害。

(二)正视艺术类学生恋爱观

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撤销了原规定中的“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3]的条文,对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不禁止,也不反对。这是社会和谐进步,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和宽容的体现,但是对于大学生的恋爱,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一方面,我们要正视大学生的恋爱。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在接受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人的社会心理发展渐成说。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起主导作用,它引导心理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其中前六个阶段属于人的成长过程,而后两个阶段是成人期和老年期。在人的成长的第六阶段(从18~25岁),青年人注重自己的真实情感,努力设计自己的将来,发展任务是获得成功的情感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获得亲密感。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进入社会健康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这个时期,青年人的困难或烦恼都愿意与自己亲密的朋友诉说,而随着性意识的发展,对亲密朋友的概念和对象缩小化,变成对异性的意识的改变和增强,由此产生了恋爱的情感[2]。

从埃里克森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感是人生存和成长的必然需求,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亲密感,恋爱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显现的一个特征,如果人为的阻止或干预这种心理成长过程,将会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大学生正是处于成长的第六阶段,希望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渴望得到异性的认同和接纳,通过这种方式远离孤独,顺利渡过心理危机阶段。因此,大学生的恋爱,我们不能将其当做洪水猛兽反对和批判,而应当意识到这是大学阶段中必然的现象,大学生只有经历这个亲密对孤独的阶段,通过与异性的接触以及建立亲密的关系,而避免孤独感,顺利地迈向社会。

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我们应适当加以引导,不可放任自流。许多学校对学生的恋爱和同居只能通过行政或教育的手段来制止,但收效甚微,尤其是对于艺术类学生的恋爱,甚至有些学校或教师都认为是理所当然之事,避而不谈。

马克思在早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从人的社会性本质探讨两性关系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两性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行为,或者,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的本质,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为自然。这种关系还表明,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1]可以看出,马克思指出爱情的本质是社会性,强调爱情中的道德与理智,认为人类的爱情应当受到人的理性、意志与道德的制约。

人类的恋爱具有社会性的内容,不只是单纯的生理需要,而大学生的恋爱,更是融入了学习、信息的交流、对人生的看法、审美观、责任感等内容,因此我们要适当加以引导。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避免邪念的唯一办法就是免除神秘。”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正视恋爱和情感问题,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他们情感的正确的释放,使恋爱在他们的学习上和生活中起到充分的互补互利的作用,为他们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和情感基础。

(三)引导大学生恋爱观的方法论

1.多学科研究的方法

所谓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就是从各学科的观点、方法考察大学生的恋爱观引导,即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解释或解读大学生恋爱观引导中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可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把握引导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规律和心理规律,运用伦理学的理论和社会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美育目标包含了德育的功能,美育和德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美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完善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智能结构和伦理品质同步和谐发展,造就一代富有崇高理想、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和机敏才智的新人。对于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引导,应该充分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书画、摄影等活动的开展,不仅能焕发学生的高尚情操,使他们感到一种非常愉悦的形式美和内容美,而且能催促他们向高尚的道德理想趋近;可以利用艺术类学生专注于专业学习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有关爱情题材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辨别美丑的能力以及对爱情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2.处理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恋爱观就是一个人对恋爱和爱情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恋爱观是人生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正确的恋爱观有助于大学生良好的人格的形成,推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指导大学生的恋爱实践,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成才与爱情的关系。正确理解爱情是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的前提,大学生首先要正确地理解爱情的含义。马克思说过:“真正的爱情是表现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不是过早的亲昵。”[2]恩格斯将爱情归结为“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1]。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大学生要摆正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应该作为第一重要的任务,要使爱情成为一种推动力量,不断鞭策自己前进。

(2)培养爱的能力与道德责任感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这样一句话:“爱,不是一种单纯的能力,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气候,一种需要我们终生学习、发现和不断前进的活动。”爱是一种能力,是在心中有了爱之后,能及时准确地分析,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爱的能力,以及迎接爱和拒绝爱的能力。大学生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有健康的恋爱的价值观,要尊重别人的情感,也要学会拒绝爱,还要培养爱的道德责任感。在恋爱中双方必须尊重彼此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理解、信任、宽容对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对方的身心健康负责。

三、结 语

对于大学生的恋爱观,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加以引导,这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为人师肩负的职责。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对恋爱和婚姻的看法将主导了家庭的发展趋势,古语云“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作为一个基本单位组成社会,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也将决定未来社会的稳定,因此对年轻一代的恋爱观和婚姻观的引导有益于维护未来社会的稳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已不仅限于学业上,还包括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恋爱观。“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综上所述,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也是为人师的重要职责。教师作为年轻一代的引导者,对大学生恋爱不应回避,而是积极主动地介入与引导,使学生明确爱情的真谛,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协调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4-297.

[2]韩云萍.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看在校大学生恋爱问题[J].昆明冶金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04,(1):78-80.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075-04

作者:张颖,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硕士/周小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政治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湖南,长沙,41000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XJK06QDY005

大学生的恋爱问题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为理论界广为聚焦的问题。我们在实际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许多感性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整理,可以捕捉到当今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所思、所感。

一、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调查

本调查采用了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随机对湖南省第一师范、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等学校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恋爱观问题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答卷425份,答卷回收率85%。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年龄为18-24岁之间,其中男生184名,占43%;女生241名,占57%。文科学生225名,占53%;理科学生200名,占47%。在选取调查对象时,充分考虑了性别、年龄以及文理科专业的均衡性。本次调查主题主要为大学生的恋爱状况、动机、态度及高校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等

大学生恋爱状况统计表(表1)

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近85%的大学生曾经恋爱或是正在恋爱中,恋爱成为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同时,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到,大学生恋爱呈现一种低龄化,18-20岁的低年级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

表2显示:大学生对谈恋爱所持的态度有肯定、否定和说不清三种。持肯定态度的大学生占67%。其中,认为是大学生正常的身心需要的占42%,是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的占6%,认为大学恋情很纯洁,不存在功利,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的占19%。持否定的态度的,如会增加生活开支,增加经济负担,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的占总数的22%。而说不清的占5%。这就是说,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不仅无可厚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而持肯定态度。而只有少数同学认为大学生恋爱不好和不清楚利弊。大学生的婚恋态度(表3)

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对待婚恋的态度上,同意“恋爱与婚姻、家庭密切相关,是终身大事,必须谨慎”的同学高达86%,不同意的仅有14%。前一选择多于后一选择。而在“大学生恋爱不应过多的与婚姻家庭关联在一起,所以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问题上,同意的为45%,不同意的为55%。前一选择多于后一选择。这就表明,一方面,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终身大事,必须谨慎;多数大学生也不赞成“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说明大学生能认真的对待恋爱,并不是只求过程不求结果的“杯水主义”恋爱观,而是真诚的渴望寻求和建立真爱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认同谨慎的恋爱观,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恋爱不应过多的与婚姻家庭关联,持这种观点的大学生会把恋爱看成是大学生活的插曲,他们恋爱只为了丰富较为单调的大学生活,暂时满足其身心的需求,或者简单就是为了追时髦,寻求新鲜和刺激的从众心理。大学生如此游戏爱情与第一项谨慎恋爱和追求美好爱情并不相配。这也表明,大学生对于恋爱问题的态度是模糊和矛盾的。

表4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并不完全是出于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调查的大学生中为爱情而恋爱的仅占35%,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恋爱是出于爱情以外的原因。包括寂寞、好奇、大家都谈所以我也谈的从众心理等等。而更少的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婚姻。

表4中还显示,为爱情和婚姻而恋爱的大学生中,女生占了28%,而男生这一相应的比例只有18%。而男生中,空虚、好奇的心理较女生普遍。而女生在从众心理方面明显高于男生。

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希望校方能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一味的不提倡也不反对的放任态度并不是大学生们希望的状态。由此也反映出,大学生渴望与学校行政及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

从以上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及高校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主流是好的,但但立足于爱情的实质和大学生应该树立的科学恋爱观,从道德层面而言,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现行恋爱观出现了明显的偏离。

首先,恋爱与责任的偏离。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我们明显的感觉到,当代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无论是从恋爱态度、恋爱动机还是恋爱方式上都呈现出随意和盲目的趋势,恋爱与责任分离的现象较为显著。具体表现在:其一,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任。恋爱双方追求的是暂时的快乐或狭隘的自我满足。比如说,有的大学生频繁恋爱就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魅力;迅速恋爱是为了满足从众的虚荣心,大家有的我也要有才行;甚至还有的大学生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生理上的欲望,而借恋爱之名向异性提出非份要求,玩弄感情等等。其二,对家庭不负责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学生家长的殷切期望。可有的大学生一味的沉溺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早把父母的辛劳和期望,以及自己对家庭应尽的义务抛到了九霄云外。甚至有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恋爱的各种花费,编造各种借口向父母要钱。其三,对社会不负责任。恋爱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恋爱双方都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要自觉的遵循社会道德规范。而有的大学生似乎就是为“爱情”而活,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一旦恋爱受挫或失败,就轻率的选择自杀或是精神颓废,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负责任。还有的学生财迷心窍,在恋爱的幌子下,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极大的污染了社会空气,损害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

其次,恋爱与道德的偏离。恋爱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爱情应该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是人类道德生活的产物。但在调查和我们平时的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恋爱行为中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文明、不道德的因素。具体表现在:其一,表达方式不文明。受现在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举止行为轻佻开放,婚前同居和现象屡见不鲜。其二,有的大学生在恋爱动机的选择上,看重的是金钱和权势,这些都与现代社会的文明和道德格格不入。其三,感情的交往方式不文明。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的大学生不顾对方的拒绝,一味的死缠烂打,纠缠不休。而有的同学在拒绝对方追求时,往往不顾及对方的自尊和隐私,将对方的求爱信或是一些热烈的话 语到处散布,甚至还挖苦、奚落对方等等。

其三,恋爱与婚姻、家庭的偏离。如果说前两者只是因为大学生稚嫩导致行为方式上的不成熟的话,那么在大学生现行恋爱观中渗透出来的恋爱与婚姻、家庭的偏离则是一种观念意识上的错位,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爱情是一种男女双方以缔结婚姻,组建家庭为目的的一种情感活动。恋爱的归宿是婚姻,这是恋爱心理成熟的特征之一。而有的大学生却只把恋爱看成是积累经验的过程,没考虑到将来恋爱、婚姻和家庭的直接关联和递进。不愿为恋爱承担应有的责任,并将此作为自己恋爱随意性的挡箭牌。而有的同学,特别是一些低年纪的大学生却简单的将恋爱等同于婚姻,对恋爱时的海誓山盟信以为真,认为反正都要结婚的,所以先行同居也没什么,以此为他们盲目的寻找借口。

最后,恋爱与婚姻、家庭的偏离。爱情的自然基础是,但爱情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然而,在一些影视文化作品的熏陶下,在西方一些思想观念的冲击中,大学生的性观念已经不再是八、九十年代那样羞于启齿了,“羞答答”的玫瑰已然热烈的盛开在大学校园。有的大学生因为对性缺乏认识,认为爱情就是性,盲目的进行;有的大学生不能妥善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任凭自己一时的冲动;有的则是怕对方变卦,主动的与对方发生关系,更有甚者完全是受到“黄毒”的侵袭,出于好奇等等。不论其动机如何,结果怎样,轻率的都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需要,也无益于爱情的健康发展,而且更严重的是会给自身心理和生理带来无法愈合的创伤。

三、大学生恋爱观偏离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现行恋爱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它是宏观的社会因素和鲜明的大学生群体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首先是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恋爱观出现以上偏离的大学生在主观方面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进入大学后,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因而在思想意识上出现空虚的状态,整天无所事事。学习上不求上进,生活上没有计划。在这种状态下,恋爱这种既时尚,又浪漫的“游戏”第一时间成为他们的首选。他们以此来消磨时间,打发寂寞。

缺乏独立的价值体系,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因为这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动机和态度,一旦受到环境的影响或是舆论的压力,就容易出现从众和跟风的现象。既没有真诚的动机,又没有认真的态度,使得有的大学生的恋爱极为肤浅和矛盾,来得快,去得也快。

对爱情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理性的认识。在这些大学生看来,恋爱只是为了排除寂寞,寻求刺激,把神圣的爱情视为儿戏,简单的看作是生理上的需求和满足感觉的愉悦。

责任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的恋爱都是以自我排遣、自我满足和自我解脱为中心;或者只看重外表,不注重素质;只在乎感觉,不在乎实质;只讲究过程,不讲究结果等等。这样的主观因素支配下的恋爱过程既不能体现自尊、自爱、自律、自重。也无法体现他尊、他爱、他律、他重。更无法提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了。

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欠缺。恋爱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受到挫折,或是产生一些矛盾和分歧的时候,如果缺乏道德意识的支配,没有较强的意志品质的支持的话,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恋爱态度等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侵蚀。这时,他们往往无法理智的控制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心态,因而无法正确的分析和处理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大学生恋爱问题上,因失恋引发的自杀和出走的现象时有发生。

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因为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因此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轻易的采取一些冒失的行为,对其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可弥补的创伤。同时,也因为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在处理一些恋爱纠纷中,轻易的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或是造谣中伤,或是打架斗殴,这些武断的方式不仅使得大学生恋爱出现种种不道德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因此锒铛入狱,丧失了自己美好的前程。

其次是客观因素导致的。恋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因而大学生恋爱时刻受到来自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和确立的准社会化阶段,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文化的干预等,造成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在矛盾和盲从中选择和建立自己不完善的道德评价体系。这些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

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造成大学生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当代大学生正生活在社会转型期,在国家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人们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和改善的同时,社会上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诸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的价值观念。这些极大的混淆了大学生的视听,模糊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尤其是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从大学生恋爱观偏离的各种现象中,也足以说明他们在接受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之后,所产生的个体道德素养的差异。

庸俗影视作品的泛滥,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原来一直被中华民族所倡导的传统道德文化,也就是严肃文化逐渐趋于淡化,甚至被人们遗忘。大众的审美情趣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倾斜,人文精神有所失落。这些无疑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这些又为大学生爱情观、恋爱观的偏离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学校管理手段的相对软化。现在全国高校除了军事院校明文禁止大学生谈恋爱外,其他的高校对大学生的恋爱缺乏有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方法和途径。虽然也有“不提倡,不禁止”的相关指导性政策,但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多半是采取默许的态度,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使得一些大学生更加有恃无恐,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起到了无言的助长作用。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恋爱观;90后大学生;分析;教育引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已发生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浙江90后大学生恋爱认知与生理的双重早熟

90后大学生恋爱普遍性和年轻化现象,一方面和90后大学生恋爱与生理的早熟有关,社会发展、经济生活提高以至于青少年生理成熟提早,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更加成熟,接近适婚年龄的他们对于恋情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和90后大学生恋爱认知早熟有关,由于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人际交流频率、交流手段丰富、交流空间距离缩短,加上影视媒体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在认知的手段、能力、水平方面得到空前提升,在恋爱认知方面也趋于早熟。

二、浙江90后大学生恋爱既有独立性又有从众性

大學生恋爱的独立性很强。他们把恋爱作为自己的私事,有82.5%的同学表示不会与父母坦诚相待。需要征求意见时,占1.9%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占17.9%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征求家庭亲友的意见,占40.5%认为可以征求闺蜜和伙伴,占39.7%认为没有必要征求任何人的意见。此外,90后大学生恋爱又极富从众性。容易受班级氛围、受寝室氛围的影响。此外,调查中显示,女大学生的从众性要强于男大学生,女生易受影视小鲜肉、流行标准、帅气年轻教师等的影响而从众。

三、90后大学生恋爱与学校氛围、学习紧张度等有关

恋爱中的大学生属于211、985大学的占27.3%,其他普通高校的占35.8%,高职院校的占37.9%;新生和邻近毕业的大学生恋爱较少,反之较多,大一大四的大学生占三分之一,大二大三的占三分之二。初步推断,90后大学生恋爱与所在学校氛围有一定的关系,有“校园恋爱传统”的,大学生恋爱比例较高。那些校园文化传统优良、学校学习紧张、大学生竞争热烈程度高和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的,大学生恋爱相对较少。

四、环境因素不良影响增强而学校家庭教育偏弱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影视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90后受网络外来文化、情色文化等不良影响逐渐增强。生活与学习的周边环境中和电视里的一些功利性案例与表现,使90后大学生的恋爱功利性也有较强体现,认为傍大款、找个有钱情人就富足快乐,相当一部分认为工作单位和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很重要,是恋爱的首要因素。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及时进行良好的引导,减少学生走人误区。

(一)完善学校多元化教育机制

首先,要建立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学网络必修课制度。开辟网络课堂,录制相关视频,将该网络课程纳入大学生必修课体系。通过此种方法普及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开辟相关网络论坛,组织相关教师轮流充当坛主,供师生交流互动,给予教师与个别大学生特殊问题的交流引导,以及供大学生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分享婚恋中的烦恼与挫折,喜悦与欢乐,在应该不应该的讨论与争论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习掌握处理两性关系的技巧,提高90后大学生在婚恋中的责任感。

其次,统一协调和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有关联的课程,如思政基础课、心理健康课、相关选修课等,明确各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做到教学内容不重复,有新意,形成合力,协调一致深化教育。

再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消除其孤独感。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学往往是他们第一次远离家乡,难免会觉得孤独、寂寞,进而寻求精神慰藉谈起了恋爱。对此,学校应当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二)规范大众传媒,创建健康的成长环境

90后的大学生基本是在电视、电脑前长大的,他们对大众传媒有着严重的依赖性。要通过传播媒介。大众传媒的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加强媒体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真善美教育,科学的恋爱婚姻观教育,坚决杜绝一切不健康的尤其是色情、暴力、拜金主义的东西。

(三)建立与完善家校联动机制

学校要及时把学生的情况汇报给家长,帮助家长和孩子开展有效沟通,解决好关系冲突。对家长的不当教育方式也要积极引导,强调家长应对孩子采取关心爱护的教养方式,注重言传身教,对孩子传输正确的婚恋观,使他们正确对待恋爱和婚姻。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生;恋爱心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恋爱心理的变化程度和社会化发展的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问题。近年来,人们为了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他们可以正常的发展,消除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因此就有许多学者对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研究。下面我们就会对高职高专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特征

目前,人们在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时候,由于参照物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有着不同的认识。比如根据大学生恋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任务大学在恋爱过程中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主能力强、理想色彩十分浓厚;第二,无婚姻取向,无法承担过多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相对的不成熟,也不太稳定;第四,自控能力比较差,;第五,感情比较脆弱。由此可见,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特征十分的复杂,人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只能通过相应的方法,对其中可以存在的问题和特点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高职高专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和矛盾性,从而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的明显偏差

由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和时代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在不同的人群中,大学生恋爱心理也存在着不同的程度差异,因此使得人们在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的偏差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目前,有许多学者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的偏差主要是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恋爱道德以及恋爱行为这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恋爱动机失真、恋爱行为不当的结论。根据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来进行判断,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的行为,而且注重于观感上的满足,而且自控能力比较差,这就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

三、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困惑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困惑,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些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总感觉自身缺少被爱的条件,存在着一种自卑的问题;其二,高职高专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对人际关系认识不深刻;其三,对婚前的没有充分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恐慌心理;目前,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大多数大学生的恋爱动机都是不存在的,而且对恋爱没有明确的目标,这就使得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困惑,我们只有对这些心理困惑进行研究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适当的纠正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偏差,调节好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困惑,使得大学生可以在大学生活中健康的发展。

四、出现偏差与困惑的原因分析

在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偏差的原因分析上,有的学者认为,“校园内宽松的文化环境影响”和“传统伦理道德的婚恋观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是导致大学生恋爱虚荣心理的重要原因;“恋爱挫折归因不当”和“自我评价不当”是大学生产生恋爱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较简单,缺乏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科学认识”以及“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欠缺,单一化的学校教育使他们缺乏对社会的进一步认知”是恋爱关系脆弱化导致悲观心理的主要原因;“中国在学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大众媒体宣传的不当”和“恋爱观念开放化”是导致性心理困境的主要原因。

五、纠正心理偏差和调适困惑的对策分析

在纠正大学生恋爱心理偏差的对策分析上,我们认为,“恋爱预备期应指导学生确立正确恋爱观;恋爱中应该尊重对方的情感和人格,履行道德义务;恋爱过程中应有高尚的情趣、健康的交往方式;恋爱是一个相互考察的过程,要有可能失败的准备。”而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偏差的纠正策略主要的方法有:加强爱情真谛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加强性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性道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大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此外,人们针对大学生恋爱的心理表征,提出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教育对策如下:加强心理普查,及时了解学生恋爱心理;歼设相关课程,进行恋爱观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加强心理辅导与素质训练,积极干预心理问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辅导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新政策,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信息服务网络。”

六、对现有研究的评价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的文献分析,可见现有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自陈式问卷调查结果的简单描述和实证分析之上,而缺乏对恋爱心理这一概念及恋爱心理问题的深层探析。在恋爱心理的理论构建上,有待于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科学界定和结构剖析,探讨大学生恋爱心理在大学生心理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和活动规律,为展开对有关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研究大多采用自编式调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在变量设计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大多数研究者把社会学和教育学作为研究视角,没有严格对量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尚未形成心理测量学意义卜.较为权威的量表,调查问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必要的实证依据,影响了调查数据的说服力和代表性。因此,适用于中国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测评领域里尚需深入研究。

从研究思路来看,目前的研究基本实现了从对恋爱心理的事实描述向针对问题而积极探索调适对策的转变,但在研究的逻辑层面上大多拘泥于微观领域的考察,而缺乏宏观审视和系统研究。因此,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中,我们可以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跟踪考察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变化情况,进而找出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发生机制和变化规律。

七、结束语

由此可见,对高职高专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分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研究项目。它不仅要结合大学生当前的心理和生理现象进行分析,还要将目前的社会的发展趋势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大学生的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后备军,在校期间,由于生理发育的成熟以及各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使得他们容易走入恋爱的行列。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应该如何正视原因,直面问题,正确教育大学生,使其正确面对恋爱问题,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影响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个人因素,又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的社会因素。

1.影响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个人主观因素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生理上已经基本发育成熟,尤其是性器官和第二特征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性心理不断觉醒,导致他们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好感,从而产生接近异性的强烈愿望和冲动。这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一个阶段,也是大学生恋爱心理产生最直接的原因。其次,大学生迈入大学的校门后,脱离了家长和学校对自己过多的约束,被压抑的性意识开始萌发起来。特别是初入大学的新生,由于远离父母的照顾,生活中有许多的不适应,便会产生寂寞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一异性对其多加关心和帮助,则会一见倾心,内心的寂寞感加上生理的发育日趋成熟,导致大学生的性萌动。

2.影响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客观因素

首先,从大环境看,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不完全成型,还处在成长和不稳定状态,所以,极容易受外来思想的影响。而且由于青少年又具有很强的个性,追求新潮,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恋爱思想。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与人之间联系和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多。特别是近些年,网络越来越得到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因此,大学生的交往媒介不仅仅局限在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而越来越多的是通过网络,通过虚拟的空间进行交流。这种虚拟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破了传统的现实局限,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再次,人们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同之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影响了还处在发展徘徊期的大学生,使得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容易发生扭曲,恋爱的动机不纯。最后,大学校园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学校园是青年人相对高度集中的地方,年龄相仿,朝夕相处,专业一致,兴趣相投,有比较多的共同语言,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而萌发爱情的种子。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由于心智尚处在发展时期,还不定型,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恋爱,从众心理严重。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性心理也日趋成熟,而且由高中的闭塞环境到迈入大学里的自由和轻松环境,导致了大学生容易迷失自我。由于高年级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恋爱,因此,他们也受高年级的影响,或者一个班级或宿舍里一旦有一个同学迈入爱情,当代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显现出来,再加上课程的相对轻松和心理的空虚,更是加大了这一趋势。其次,恋爱目的不纯。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随着社会发展的而越来越多元,社会上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也对大学生的恋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的恋爱目的是为了排除寂寞,把恋爱当作“消愁的甜茶”等。再次,追求理想和浪漫主义的爱情。当代大学生虽然在意识上已经比先前的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种进步并不能阻拦大学生对美满爱情的追求,而且当代大学生又是充满个性的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这就使得他们在追求浪漫的过程中,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缺乏真正的了解和认知,因此就很容易在恋爱过程中,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容易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心理措施

对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问题,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恋爱心理很大程度上都是随波逐流的,随意性比较强,因此,学校应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文体活动、教育影片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知爱、懂爱、惜爱、赏爱的高素质新青年,营造积极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主要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主要目的,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恋爱观属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范畴,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首先必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再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系列讲座。最后,教育学生要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和行为,升华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