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研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研究

摘要:高校转型发展是国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错位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手段。本文着眼于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就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如何在观念引导、课程教学、实践强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更好地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提出建议。

关键词:转型发展;就业指导;课程创新

高校的转型发展是一个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其目的在于强调学生的职业观念和实践技能,使其能更好地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衔接。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要深刻理解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质,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确立合适的职业方向,通过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了解社会需求实际,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的现状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目标单一。

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标定位、内涵认识的不统一,导致了部分高校对于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念、明确个人特性化的职业定位重视不够。在课程的开设中,部分高校仅强调对高年级、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指导,而忽视了对低年级和大学新生的就业观念、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这种单一目标的课程设置理念和定位过于功利和狭隘,导致部分高校把提高就业率作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明确目标和根本出发点,而忽视了其职业素质培养的本来属性。

2.教学环节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快,但发展水平不平衡,在高等教育的扩张过程中,学生就业的差距也很大。对建校时间长、发展水平高的高校而言,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就业具有优越感,学校对于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的紧迫感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研究相对滞后。虽然目前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千篇一律,内容多是国家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纸上谈兵的内容,与学生的职业实践体验和认识未能很好的结合,导致课堂教学依然是“灌输式”的单向教学方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实践性指导甚少。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与大多数学生对于职业的实践认识,特别是对实践中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对人才的标准制定和要求等职业期望相差太大,导致学生课程学习中兴趣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3.教学组织难以系统化。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已经被多数高校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坚定职业理想、实现合理的职业匹配、培养职业能力素养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7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结合实际分年级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并合理规划和开设有关职业认知、职业发展趋势、企业用人理念、职业素养、创业教育等教学内容,并明确规定课时量要不低于38学时。但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过程中,课时安排较少,指导课程的开设也仅限于面向毕业班学生开设就业指导、就业政策宣讲等内容,或者偶尔邀请校友、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和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专家来校开展专家讲座、短期专题指导等来代替大学生就业指导。就课程内容而言,一些高校的就业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思路和科学规划,就业指导设置呈分散性、随意性特点,缺乏具有实效性、针对性的教材,少数高校甚至缺少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评价标准等教学基本要件。这些舍本逐末、杂乱无章的教学内容体系都严重影响和降低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4.教师队伍结构专业素质欠缺。

承担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由部分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就业工作的教师、德育课的专职教师,或者临时邀请来的校外人力资源专家、招聘主管人员、校友等。这种教师队伍结构存在诸多问题:由校内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就业工作的人员兼任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虽然他们熟悉学生工作特点,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就业期望,但是他们也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培训,理论研究功底相对较弱;从德育教师中选任的教师教学理论丰富,但他们缺少对学生相关情况的掌握和求职、面试和职业的实践体验,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误区;临时邀请的校友、人力资源专家熟悉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实际,具有实践经验,但他们讲授时间短、知识难以系统化,无法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主力依靠。可见,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制约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创新思路

1.明确定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大学生确立职业方向的引路者,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认真分析社会的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的需求标准,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要着眼于高校转型的发展方向和学生职业能力的终身发展相匹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特点,正确审视个人的职业倾向,进行合适的人生职业定位,从而有目的地主动拓展相关素质,学习并熟练掌握与未来职业相关的技能,最终实现择业与就业相一致,为个人的职业生涯构筑坚实基础。

2.拓展实践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要有态度和观念的转变,也要强调就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在理论讲授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积极通过学生自我分析实现职业认知,通过观摩、模拟招聘等了解应聘的流程和环节,将各个阶段的理论教学融入实践环节之中,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意识。同时,要结合学生的不同就业思路和不同需求开展个性辅导,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就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现学生学习

和就业的无缝衔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就业实践基地建设,注重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知职业,实现理论学习和技能提升的有机结合。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实践区别于专业的实习,专业教育的实践强调“深”,就业教育的实践要“广”,通过就业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每个职业的性质和特点,职业发展规律,从而坚定职业理想,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高校的就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依托现有的就业实习基地,也可以是高校自建的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此外,就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要纳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学生“走出去”和教育实践基地的相关人员“请进来”,达到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的交流融合。

4.注重就业指导专业化,强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对高校职业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职责任务和素质要求都提出明确要求,并提出高校要积极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专业学科建设,系统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相关研究工作。社会和高校都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纳入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序列统筹考虑,不断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的选任、培养、使用和考核机制。按照这种指导思想,高校一方面要整合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资源,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培养、使用和考核机制,稳定一部分理论扎实、爱岗敬业、具有良好培养前途的优秀教师,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化、专业化培训,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专家。同时,通过相关配套政策鼓励这部分教师积极走时校门,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挂职等,充分熟悉用人单位的专业要求、职业特点、人员招聘流程等。另一方面,要采取企业导师制,通过高校自身资源,邀请知名校友、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来校兼职指导,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校外就业导师,这些校外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职业规划和就业应聘具有深刻的实践体验,必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付勇,孔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创新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12,(7).

[2]李晓华.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新体系的构建[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

[3]项桂芬,等.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作者:高芳放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