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对策(6篇)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对策(6篇)

第一篇:大豆病虫害防治对策与措施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农作物的需求量十分大,而且农作物也是出口贸易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国内经济市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大豆不仅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还是食用油的原材料,因此大豆的产量直接关系着我国民生经济的良性发展,而影响大豆含量的主要因素便是病虫害问题。本为主要通过介绍目前为止已知的大豆病虫害,并且简单的介绍了现阶段对大豆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方法,以及在用药法方面出现的不恰当之处,并且针对药剂方面给出一点建议,以期提高大豆的产量。

关键字:大豆;病虫害防治;用药研究

前言:

我国是农业型的大国,经济贸易出口主要依赖于农作物的输出,而大豆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不论是在经济发展中还是在公民的生活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重用,其经济价值与实用性的位置不可取代。虽然近几年,我国对大豆生产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病虫害问题只多不减,这就致使我国的大豆产量不及预期,所以说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提高大豆的产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大豆病虫害的综述

大豆作为我国主要的油科类农作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然而现阶段,大豆病虫害的问题严重的降低了我国大豆的产量,而为了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大豆病虫害问题,就必须都目前为止已知的大豆病虫害有一定的了解,而常见的大豆病虫害有以下几种。在七八月左右开始肆虐的豆天蛾;种类较多且繁殖力惊人又对大豆的嫩叶十分偏爱的造桥虫;数量奇多,喜爱籽粒的东北大黑鳃金龟,其幼虫被称为蛭虫;由于真菌感染从而导致大豆产量下降的大豆霜霉以及由于细菌所引起的幼株豆苗伤害较大的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等。这些对于大豆的产量都有严重的影响,并且多是对幼株的影响较大

2大豆病虫害主要采用的防治措施

目前为止,针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农业防治,加强培栽管理,以及化学防治即农药防治。农业防治主要需要注意的是田间的轮换做茬问题,主要通过翻土等一些方式将沉积在土地中,且经过一个冬季仍旧存活的细菌以及害虫进行治理,减少土壤之间病虫以及细菌的含量,而另一方面则需要选取抗病虫害较强的幼苗。加强栽培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在种植豆苗时要注意豆苗的栽培时间,栽培深度,并且着重注意土壤的情况,确保种植的土壤情况满足豆苗的生长需求,这能确保大豆产量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而化学防治方法即农药防治对于病虫害的驱赶效果是最明显的,在提高大豆产量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是化学防治也是出现问题最多,并且对大豆的产量影响程度最高的。

3大豆病虫害防治用药的问题

正如上文所述,农药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具有显著的作用,理论上所示的农药能彻底的杀灭病虫,但是在实际中却不是这样的,这主要是由于在用药中出现了问题。现在的农民对于防治虫害的观念十分浅薄,而在虫害发生时,又不能及时的进行治理,而在使用农药时,大量的喷洒农药,并且主要是要的地方是叶面,而对于潜伏在叶背的虫害没有及时的发现,并且由于农民对于虫害的了解不够,不仅所选取的药物并不能治理虫害,而且由于所使用的药物极其单一,不仅致使当地的害虫对其有了一定的抗性,药物对起没有了作用,更会加大种植的成本。。而由于农民对新农药的接受度不高,这也同样致使了药物对新型虫害没有作用,降低了大豆的产量。

4正确的使用药剂防治大豆病虫害

因此,为了能有效地提高大豆的产量,就必须解决虫害的困扰,而为了降低虫害的加剧肆虐,就必须正确的使用农药,从而达到防治大豆病虫害的目的。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根据大豆所遭受虫害品种而选取适当的农药,一定要做到据虫选药的基本要求,及时的更换的药物,并且要控制喷洒的量,避免豆苗因过量喷洒农药从而导致早夭得现象发生,从而影响大豆的产量。而且在是农药时一定要注意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给大豆的正常成长添加必须的微量元素的同时,防治虫害的产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根据实际环境选取适合的农药品种,控制喷洒量,只有这样才能令农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同时令大豆的安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豆的产量。从另一方面来说,提高大豆的产量的同时,还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5大豆病虫害药物防治的必要性

就我国来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水平的高低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大豆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了应用在饮食方面,还应用在经济发展方面,更加对一些产品的加工制造起到关键作用。可是虫害对于大豆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而对于虫害问题最有效地解决办法就是采取药物,合理的应用农药,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虫害对大豆的威胁性,提高大豆的产量,促进我国的出口贸易事业,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市场经济与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大豆病虫害还是十分严重的,而且虫害的种类多种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病虫害防治的难度,而目前为止,对防治病虫害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药物治疗,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依旧影响着大豆的产量问题,所以说,正确的使用药物对提高大豆产量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就需要农民能及时的发现虫害,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合适的药物,最大程度的降低虫害对大豆的影响并且保证大豆的安全性,这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段灿星,张吉清,丁俊杰,王晓鸣,朱振东大豆茎褐腐病病原菌鉴定[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02)

[2]肖彩霞,关雪松,王晓艳,文景芝东北三省大豆品种(系)对大豆根腐镰抱菌的抗性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02)

作者:白秀华 单位:林甸林县林甸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第二篇: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1、大豆花叶病毒病

病原菌为大豆花叶病毒。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初侵染源是带毒种子在田间形成的病苗,由介体蚜虫在田间传播可引起多次再侵染。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因品种、感病阶段及气温不同差异较大,一般分为轻花叶型和重花叶型。轻花叶型叶片生长基本正常,叶上出现轻微淡黄绿相间斑驳,后期发病和抗病品种多表现此类症状;重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斑驳,皱缩严重,叶脉变褐弯曲,叶肉呈泡状突起,叶脉坏死,植株矮化。品种抗性差异显著;种子带毒率越高发病越重;介体蚜虫发生越早、数量越大发病越重;高温、干旱、少雨天气有利于蚜虫的发生、繁殖,尤其有利于有翅蚜的迁飞,传毒率高,病毒病发生严重。防治措施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播种无毒种子,建立无病毒留种田,留种和播种时剔除褐斑粒。蚜虫的防治可用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施用防病毒药剂。在发病重的地块喷施防病毒剂,主要有40%克毒宝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31%病毒康可溶性粉剂800倍液;7.5%克毒灵水剂500倍液。

2、大豆根腐病

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出土前种子受害腐烂变软,不能萌发,表面上有白色霉层。在大豆开花结荚期为发病高峰期,田间出现大量黄叶,病株矮化、根系全部腐烂,导致病株死亡。轻者叶片变黄,提早脱落、结荚少、籽粒小、产量低。大豆根腐病在田间发生往往呈“锅底坑”状分布,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发病点。防治措施: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增施有机肥,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还可用多菌灵、福美双和杀虫剂等大豆种衣剂拌种,种衣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1.0%~1.5%,或用2.5%适乐时150mL乳油加20%陈普降40mL,或小叶敌400~500倍液,或2%万佳丰水剂300倍液,或2%菌克毒克750mL/hm2拌种子100kg。

3、大豆灰斑病

主要为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病粒出生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半圆或圆形褐色病斑。成株期叶片上的病斑最初为退绿圆斑,逐渐发展成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斑,故又名蛙眼病。后期也可形成不规则形病斑。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中央部分密生灰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布满叶面,病斑合并,叶片枯死脱落。茎斑纺锤形或椭圆形,荚斑圆形或椭圆形,因荚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层。籽粒上的病斑与叶斑相似,多为圆形蛙眼状。防治措施:苗期较湿润多雨的地区,用50%福美双或50%多菌灵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药0.3公斤;针对感病品种,生长茂密的豆田,于发病初期或荚和籽粒易感病期喷药,以控制籽粒上的病斑。常用药剂有40%多菌灵胶悬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00克,或50%甲基托布津100克,兑水80公斤~100公斤喷雾。视病情发展,间隔7天~10天,共喷2次~3次。

4、大豆胞囊线虫病

该病为土传病害,一旦线虫传入无病区,后患无穷,再治就难了。所以,应对所有农田进行线虫普查,查清有无与发病程度,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防治。防治方法:(1)药剂拌种:用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拌种,按种子量1%-1.5%的药剂量进行拌种;用40%甲基异硫磷或甲拌磷按种子量的0.3%拌种。种衣剂中含有10%的呋喃丹(克百威)成分,对线虫有驱避作用,但驱避作用只有10-15天。所以,种衣剂防治胞囊线虫病只能用于胞囊线虫中等偏轻的大豆田。(2)土壤施药:在胞囊线虫病中等偏轻的豆田,可以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公顷75千克与大豆种子、肥料混播,可有效抑制第一代胞囊线虫,并兼防根蛆、蛴螬等地下害虫。(3)生物防治:用种子量2%的生物制剂保根菌(淡紫拟青霉)拌种,保根菌可在大豆胞囊线虫体内寄生,一个月内的防治效果比呋喃丹差,一个月后防治效果超过呋喃丹。

5、农业防治措施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大豆病虫害的出现,首先,东北地区在进行大豆种植工作的初期选种阶段应该进行严格的调种检验工作,结合种子产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用,将品种的产量和品种的病虫害进行双重考虑,做到精选高产抗病虫品种,避免种子中会携带病原体。其次,种植大豆时,选地严禁迎茬、重茬,提高轮作换茬的科学性,避免大豆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大豆病虫害发生概率。再次,提高种植技术。开始进行播种初期应该根据田地的实际情况适期播种;在幼苗阶段及时清除带有病毒的植株;在施肥阶段,坚持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料;中耕方面,注意掌握中耕时间,提高土壤通透性,降低或消除病虫害对大豆的侵袭,整体提高大豆植株的抗病能力。最后,收割大豆后需要及时清除田间还存在带病株体,同时进行必要的耕翻土地工作,将病虫害翻到土表或者将病残体埋于地下,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大大的降低病原体的成活率,加速病虫害的消亡。

6.化学防治措施

在大豆的不同种植阶段,具体的化学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首先,在进行豆种植工作的初期选种工作后,应该使用药剂拌种对大豆种子进行包衣,可以在种子阶段和幼苗成长的初期阶段对种子、大豆主根和幼苗对其进行保护,有效地降低病虫害的侵袭,起到保护的作用。其次,大豆生长的不同阶段,产生的的病虫害也不同,针对东北地区常见的大豆病害和常见的大豆虫害,大豆灰斑病、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细菌斑点病、大豆霜霉病、大豆斜纹夜蛾、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大豆造桥虫等,应该在发现初期及时的取化学药剂防治方法。最后,加强大豆田地的田间管理,及时采用化学药剂清除田间杂草,不仅避免杂草中携带一些病虫源转移到大豆植株中,还能为大豆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有效的清除这些病虫源、减轻病害。

作者:吴显俊 单位:绥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长山区域站

第三篇: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摘要]近年来,大豆价格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因此我国北方农民有着越来越高的种植热情,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豆病虫害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豆的质量和产量。因此,寻找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大豆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

1大豆根腐病

在大豆生育的整个时期内,均可以感染该疾病。出土之前,种子受到伤害后腐烂变软,因此不能萌发,会有一层白色霉层出现在种子表面。该疾病的发病高峰期为大豆开花结荚期,会有大量黄叶出现在田间,病株出现矮化的现象,根部完全腐烂,最终造成病株死亡。在病情较轻的情况下,只是病株的叶片变黄,籽粒小、结荚少,具有较低的产量。大豆根腐病在田间发作时,往往会形成椭圆形或圆形的发病点。主要采取农业防治措施进行防治,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药剂防治。例如,与禾本科作物实施3a以上的轮作,适期晚播。其次,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增加有机肥的施加量,培育壮苗,增强病株的抗菌力。还可以采用杀虫剂、福美双、多菌灵等大豆种衣剂进行拌种,将种衣剂的用量控制在种子质量的1.0%~1.5%,或者可以采用750mL/hm2的2%菌克毒克拌100kg种子。

2大豆食心虫病

大豆食心虫指的是对豆粒进行咬食的小幼虫。豆荚中进入幼虫后,该虫会咬食荚中的嫩豆粒,能够将半颗豆吃完,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大豆的品质和产量。这种病虫一年只发生一代,老幼虫会在豆地中直接结茧,然后越冬。到第2年7月下旬,虫茧会变成蛹,然后再变成蛾,在豆荚上完成产卵过程。通常7—8月的降雨量较多,土壤具有较大湿度,为虫病的发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该虫害的防治,选种时要选择耐虫或者抗虫的大豆品种,实行大面积轮作,增加虫源地中耕次数。通常成虫的产卵高峰期是8月,因此要将菊酯类农药喷洒在叶片上,采用胃毒作用和触杀来防治成虫。可以采用400mL/hm2的20%速灭杀丁乳油对其进行防治。在成虫产卵的高峰期,可以按照30万~45万头/hm2的放蜂量放一次赤眼蜂,通过这种方法能够降低虫食率43%左右。如果适当增加放蜂次数,则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防治效果。

3大豆根蛆病

大豆根蛆病也可以称之为大豆根潜蝇,主要是因为幼苗根部被幼虫咬食,进而形成了一条蛆道,病虫在该处进行粪便的排泄,因此会使得病株的根部腐烂,豆株矮小。如果豆苗受到了严重的侵害,最终便会枯死。该病虫害每年只发生一次,虫蛹会在土缝或者大豆发根皮肿瘤处越冬,第2年5月中下旬蛹会变成虫,并将产卵地点选在大豆的根部,将幼虫孵化出来,对豆苗根部造成严重危害。可以采用药剂拌种的方式对幼虫进行防治,根据种子质量,采用40%乐果乳油进行0.7%的拌种,兑水后进行喷雾,在喷雾的同时要进行拌种。在成虫鼎盛期,可以采用80%的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采用喷雾器进行喷雾,每667m2喷洒40kg药物。

4大豆造桥虫

该虫害的种类较多,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银纹夜蛾。豆叶会受到幼虫的危害,危害其嫩尖、幼荚和花器,病虫能够将叶片吃光,进而使得落荚落花,使得籽粒非常不饱满,从而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该病虫害每年可以发生多代,最为严重的时期在7月中旬—8月中旬。成虫昼伏夜出,具有极强的趋光性,产卵地喜欢选择在生长茂密的豆田,所产的卵主要分布在豆株上部叶背面。幼虫在幼龄时只会食叶肉,会有窗孔状留在叶片表面。可以采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者20%杀灭菊酯乳油40kg/667m2,采用喷雾器进行喷雾防治。

5结语

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的开展需要较长的时间,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在防治过程中,首先要进行严格检测,做到防患于未然;然后作出科学性的分析,注重布局的科学性,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确保能够对大豆病虫害进行科学合理的防治,减少病虫害对大豆的伤害,促使大豆产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干青,杨锋.大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实施与成效[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2(2)

作者:刘征 单位:嫩江县长江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第四篇: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应对措施

摘要:大棚蔬菜种植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在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应该加强种植技术的提高,并且采用物理、化学等手段防治病虫害,切实提高大棚蔬菜种植效果,促进大棚蔬菜种植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大棚;蔬菜;种植;病虫害

近些年来,温室大棚种植技术作为一种反季节种植技术,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大棚内高温、高湿的环境也增加了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严重影响了我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文章对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进行研究和探讨。

1大棚蔬菜的种植现状

1.1气体危害

大棚蔬菜和普通的蔬菜种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种植方式为封闭式,在整个种植过程中,需要控制蔬菜的生长条件,及时调整生长环境。但由于密闭空间存在空气不流通的情况,不仅容易导致根茎腐烂,还增加了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1.2天气因素

大棚天气对大棚蔬菜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极端天气,冰雹天气则容易对大棚的覆盖面造成损害。此外,高温天气加快大棚内水分的蒸发,出现灌溉困难,有害气体和细菌。

1.3棚内温度控制不当

在大棚种植蔬菜过程中,必须考虑温度因素的影响,由于多数大棚蔬菜的种植处于半封闭和半开放的状态下,因此对湿度很难进行控制。当前,大棚以半覆盖和全覆盖2种类型为主,环境差异比较大,如果控制措施不合理,必然会出现多种病虫害,严重影响蔬菜质量。

2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

2.1合理选择蔬菜品种

蔬菜种子的选择对总体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对其引起重视,了解相关影响因素的具体要求。首先,根据市场的要求,大棚蔬菜的种子选择多是与市场发展现状有一定的联系,需要适应果蔬市场发展的基本要求,选择需求量大的品种。其次,在品种选择时,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这样可以提升单位面积产量。最后,要根据区域性环境条件、气候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合的种子。

2.2大棚基地的选择

大棚蔬菜的产量对大棚地址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选择完整的地块,中间不能夹杂生产地块。大棚蔬菜需要比较厚的土质,便于多次利用。为了避免出现因环境因素而导致的棚址迁移情况,需要将大棚建立在通风条件好、全面接触阳关的地方,以免蔬菜半面受光,生长不均匀,在棚址附近要树立蔬菜种植基地标识,防止有人在周围投放垃圾、排放废水等。

2.3蔬菜的日常管理

在蔬菜生长过程中必须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蔬菜的生长过程比较复杂,必须不断规范种植技术,按照具体步骤进行,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同时,需要做好硬件设施检查,包括通风、保温及清洁等工作。此外,工作人员需要了解蔬菜的种植需求和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避免应用化学药物,尽量保证蔬菜在自然、正常的环境下生长。

2.4做好施肥工作

由于蔬菜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落实具体施肥工作,强化日常管理工作。在施肥过程中,由于蔬菜本身处于本封闭的状态,因此肥料的自然分解作用不是十分明显,导致植物的吸收力度比较差。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关防治工作,选择细分子的肥料并控制施肥量和施肥频率。要了解不同蔬菜的施肥量,根据种植数量的要求,制定系统的施肥计划。此外,要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尽量选择容易吸收的肥料。

3大棚蔬菜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

3.1农业防治措施

多数大棚里都是种植一种或者多种蔬菜,为了提升产量,必须执行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保证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由于蔬菜的病虫害类型各不相同,因此需要蔬菜品种的差异性,确定不同的防治对策。农户需要从自家大棚的实际情况入手,采取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及时清理大棚里的杂物,做好温度控制工作。多数病虫害和温度有一定的影响,需要保证棚内保持适当的温度。此外,要严格的按照生产的要求和种植的制度的要求,采用轮作的方式进行治理,选择抗病性能更优的优良品种,采用机械式工作形式,提高田地的清洁力度。

3.2药物防治措施

大棚地块长期种植农作物,土壤的免疫力比较低,因此会增加病虫害的出现概率。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按照大棚种植蔬菜的要求,及时喷洒农药,防止出现病虫害恶化的情况。此外,工作人员要及时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例如,用适宜浓度的高锰酸钾进行杀菌、杀虫卵处理。处理方式种类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应用范围各不相同,因此结合实际防治措施的要求,将防治体系落实到实践中。

3.3物理防治措施

病虫害的类型比较多,基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及时采用物理防治措施,使其适应病虫害的后续防治要求。物理防治方式在病虫害的处理中有重要的作用,需要及时给大棚通风换气,避免受到高温的影响。此外,要安置杀虫灯,及时吸引病虫,避免病虫扩散。此外,采用物理除虫的方式能在虫子幼期将其杀死。

3.4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但是有机蔬菜种植不适合应用该方式。在大棚蔬菜的种植过程中,要积极借鉴生物防治措施,在大棚内养殖青蛙和蚯蚓等生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此外生物防治措施能提升土地应用效率,满足蔬菜种植的要求。

4结语

基于大棚蔬菜种植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病虫害的相关防治工作,保证防治措施的有效性。此外,由于种植技术的类型比较多,不同的技术形式对蔬菜种植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了解技术的特点,满足种植形式的整体性要求。要不断完善种植技术,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保证蔬菜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凤梅,王彩玲,刘丽,等.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1):99-100.

[2]武文津,范荣霞.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11,10(2):69-71.

[3]赵行文.大棚蔬菜种植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1,18(2):189-191.

作者:胡雪1常亮2刘晓平3 单位:1安达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安达市第一原种场,3安达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第五篇:玉米病虫害种类与解决方法

摘要:阐述我国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提出玉米丝黑穗病、玉米大小斑病以及玉米螟等常见的玉米病虫害种类,并通过相关科学方式解决,提升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保证玉米的产量与质量。

关键词:常见玉米病虫害;病虫种类;解决方式

1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分析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当前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种植,对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提升有重要影响。玉米种植的地区通常都在温度相对较低、湿度普遍比较干燥的区域。玉米产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是自然环境下所生长的玉米,若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与看护,则会易于发生一系列病虫感染问题,比如玉米黑穗病、玉米大小斑病等等,会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以及玉米种植的质量,加强对玉米种植中病虫害的研究,是促进国民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

2常见玉米病虫害的种类

常见的玉米病虫害主要包含玉米丝黑穗病、玉米大小斑病以及玉米螟,这些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较高,对玉米的整体质量与产量影响较大。

2.1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也可以称之为乌米、哑玉米,作为影响玉米产量降低的主要诱发因素,是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在玉米感染玉米丝黑穗病初期,普遍寄生在玉米植株的内部,这个时期的雌穗长度相对较短,故而在受到病虫害感染之后,会出现上半部分比下半部分小的情况,在这种问题影响下,整个玉米的植株内部都会出现松散的问题,玉米大部分呈现出黑褐色的状态。在雄穗受到病毒感染之后,会出现整个玉米植株坏死的问题,甚至会造成整片玉米种植颗粒无收,对农民的整体经济损失带来较大影响。病毒由植株胚芽鞘进入内部,在植株抽雄之后,便会出现病发的问题。在玉米发病的初期阶段,难以观察出病虫感染或者异常问题,但是在玉米苞叶张开之后,便能够显著看出感染病虫害的玉米果实已经转变为黑色。

2.2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一般也称其为玉米斑点病,主要病发原因为由一种称为半知菌亚门丝孢丝菌引起,是一种真菌性的疾病类型。玉米大小斑病的主要感染位置是玉米植株的叶子,有时候也会出现在玉米植株的叶鞘、苞叶感染。玉米小斑病通常会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成为大斑病,通常玉米小斑病的面积在1cm以内,多呈现出椭圆形的形状,但是随着玉米的生长,面积逐渐增加。大斑病通常是由若干个小斑病凝结而成。玉米植株在染病的初期阶段中,呈现出的症状仿佛被水泡过一般,植株感染之后会由灰色逐渐转变为褐色,最后在玉米植株会由于难以正常发生光合作用而枯萎致死。玉米大小斑病在潮湿区域的发病几率相对较高,玉米比较明显的特点为植株转变为霉黑色,玉米种植相对比较密集的区域中,玉米大小斑病的传染几率也会显著提升,直接影响玉米的整体种植效果。

2.3玉米螟

玉米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玉米病虫害,一些地区也称其为玉米钻心虫。玉米螟颜色多为暗色,长度在11mm到14mm之间,玉米螟的成虫通常会在玉米叶背面进行产卵,幼虫孵化的周期相对较短,通常在7d左右。幼虫孵化之后,便会在玉米秆内进行蚕食,被幼虫咬过的区域会出现显著的叶子残缺,对植株的生长影响较大,长期如此会造成玉米植株早衰的问题。同时,一旦幼虫咬食的是玉米植株的果实,则会造成植株养分难以充分供给的问题,直接影响植株的总体产量。

3玉米病虫害的解决方法

3.1玉米黑穗病的解决方

法玉米病虫害的发病类型较多,在实际的玉米病虫害解决过程中,需根据病虫害的实际种类进行深入分析,不同的病虫害感染特点、感染位置不同,其所需的解决方式也不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对策,是保证玉米整体质量与产量的重要方式,故而需充分做好各项玉米防治措施,保证玉米种植的效果。针对玉米黑穗病,可选择抗病植株进行疾病的有效预防,降低玉米黑穗病的发生几率。比如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可选用丹玉2号、中单3号等。这些类型的玉米植株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能,能发挥有效的抗病毒效果。同时,长时间的耕作和种植也会提升玉米病虫害的发病几率,造成玉米黑穗病等疾病的产生。长时间耕作下,土壤中的病毒大量滋生,土壤中的营养成分难以满足玉米植株的生长需求,所以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需适当改进玉米的播种以及种植的时间,科学种植玉米,降低不良问题的发生几率,有效避免风险问题的发生。玉米黑穗病一旦确定感染,则需要立刻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在玉米病毒感染的初期阶段中,便及时将玉米植株连根拔起,预防玉米黑穗病疾病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大量玉米疾病感染的问题。

3.2玉米大小斑病的解决方法

针对于玉米大小斑病,由于其发病周期相对较长,传播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故而在玉米大小斑病预防的过程中,通常可以首先选择一些适当的抗病植株,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同时,也可以采用药剂处理的方式,例如在玉米抽雄之后,可以采用喷洒药剂的方式进行疾病防治,这些方式能够有效控制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几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农田有效整治的方式,清除土壤里的病毒感染源。比如降低土壤湿度、增加土壤肥力等,这些方式同样能够产生降低玉米大小斑病发生率的效果。

3.3玉米螟的解决方法

玉米螟是一种传播率较高的疾病类型,故而需要在发病初期实施全面的疾病消毒。玉米种植者需要密切观察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加强对杆茎的细致检查,在玉米螟幼虫时期就对其进行消灭,防止其成为成虫后对玉米进行啃食,导致其产量减产。结合玉米螟的特点进行科学灭虫,种植人员可以结合成虫的趋光性的特点,种植人员可以利用聚光灯引诱它,然后将其消灭。

4结语

常见的玉米病虫害主要包含玉米丝黑穗病、玉米大小斑病以及玉米螟等,对玉米的产量与生长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玉米病虫害的有效解决,需要基于实际的病虫害发展特点,通过针对性的解决方式予以改善,提升玉米的总体产量以及玉米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立俊.张掖市甘州区玉米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成效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

作者:李健 单位:贵州省晴隆县大厂镇农业服务中心

第六篇:大棚和地膜辣椒病虫害防治策略

摘要:陇西县由于连续多年种植辣椒,导致病虫害发生较多,成为制约辣椒生产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土壤处理、叶面喷施等措施预防辣椒主发病害,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了辣椒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辣椒;病虫害;农业防治;化学防治

辣椒栽培历史久,是北方人喜食的蔬菜之一,在陇西县有较大面积的栽培。但由于连续多年种植,使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成为制约辣椒生产的因素。陇西县辣椒栽培主要以塑料大棚和地膜双垄沟的方式为主,当发现病虫害时,利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土壤处理、叶面喷施等辅助措施,达到预防辣椒主发病害的目的。目前主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病良种,培育壮苗如航椒5号、陇椒2号、甘科5号、甘科6号等品种。

1.2种子消毒晒种:元月上旬播前晒种二三天,可杀死部分病菌。药剂浸种:将种子放在15~20℃清水中浸15~20min,除去秕籽,再浸4h捞出,凉干表面水分,用1%硫酸铜溶液浸泡15min,捞出后反复冲洗五六次,催芽播种。

1.3苗床消毒每平方苗床用25%的甲霜灵或40%的乙磷铝8g与适量细土拌匀做成药土,然后取总量1/3的药土施入苗床内,2/3的药土播种后覆盖。也可用敌克松进行苗床喷雾消毒,但喷雾后要用薄膜覆盖闷上二三天后播种。

1.4科学栽植,合理施肥种植辣椒的地块最好与十字花科蔬菜、豆科、葫芦科蔬菜实施三年轮作,以减少土壤病菌残留量,采取晒垡,冻垡,,采取深沟高垄栽培,雨后及时排水,松土,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定植前施磷酸二铵225~300kg/hm2或过磷酸钙375~750kg/hm2加尿素150~225kg/hm2、硫酸钾75~150kg/hm2、充分腐熟的土肥75000kg/hm2。挂果后增施磷、钾肥,并配施少量硼锌肥。

1.5大棚管理

大棚休闲期闭棚高温灭菌。

1.6田间管理

采取高垄地膜栽培,可增加土壤透气性,壮大根系,增强植株抗病性,高垄便于控制浇水量,不淹辣椒根部,降低根部感病机会。

1.7温度的管理

定植后,以保温为主,辣椒的生长适温为20~25℃,如棚内温度超过30℃时,要及时通风降温;夜间温度不能低于10℃,苗期揭膜通风换气时间在9时—10时,15时—16时后要关门盖膜。

1.8水分的管理

辣椒较耐旱不耐涝,要获得高产,必需加强水分管理,前中期以中耕保墒为主。发棵后期灌水不可过勤,要干湿交替,不见干不灌水。灌水量不要太大,只灌半沟,切忌大水漫灌,造成田间积水。避免中午高温时灌水。

1.9追肥轻施苗肥:

定植成活后,施生根剂7500g/hm2,多元复合肥75kg/hm2,并结合中耕灌水。稳施花蕾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施尿素225~300kg/hm2、普钙150kg/hm2加硫酸钾150kg/hm2。重施花果肥:氮、磷、钾肥配合,施普钙225~300kg/hm2、硫酸钾225kg/hm2、饼肥300~375kg/hm2或复合肥450kg/hm2。

2主要病虫害症状及其防治

2.1白粉病

主要为害叶片,初时在叶片的正面或背面长出圆形白粉状霉斑,逐渐扩大,不久连成一片;后期整个叶片布满白粉,最终变为灰白色。相对来讲,叶片背面发病更重些。辣椒白粉病背面产生的是白色粉状物,并且病斑密布,严重时全叶变黄脱落,且发展速度极快。白粉病在温度20~25℃,相对湿度45%~75%的环境中发病迅速,一般以生长中后期发病较多,露地多于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天气干旱时流行。在发病初期用0.2%苏打水冲洗,然后用嘧菌•乙醚酚或75%百菌清其中一种药剂配置成药液进行喷施。两种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d防止一次,连续防治3次。高温焖棚选择晴天中午,当棚内温度达到25℃以上时,关闭风口,高温焖半小时,连续3d。

2.2立枯病

辣椒立枯病是辣椒苗期的主要病害,成株期也可发病。主要危害秧苗的茎基部。发病初期,辣椒苗茎基部出现椭圆形的暗褐色病斑,有同心轮纹,幼苗白天萎蔫,早晚回复正常。如继续发展,病斑逐渐凹陷扩大,绕茎一周,有的木质部暴露在外,造成病部收缩、干枯,导致秧苗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可见蛛网状淡褐色霉层,无明显白霉。病菌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4℃,最高温度40~42℃,最低温度13~15℃,高温高湿利于病菌生长,忽高忽低的温湿度会加重病情。当幼苗生长过密、老化衰弱、温度偏高、通风透光条件差时,易引发此病。移栽前结合耕翻土地施用50%辛硫磷乳油3.75kg/hm2,施硫酸铜45kg/hm2杀灭病菌。苗期防治:苗期可选用甲霜灵锰锌400~600倍或甲霜铜600~700倍的水药液灌根。每隔5~7d灌一次,连续灌3次。发病初期,可用50%扑海因500倍液灌根,每5d灌一次,连续灌3次。

2.3疫病

疫病在辣椒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辣椒挂果后最易受害。温度25~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疫病发生较重。疫病在成株期发病,叶、枝、茎、果均可受害。叶片染病,病斑呈近圆形,中央暗褐色,边缘黄绿色。果实发病始于蒂部,呈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后变软腐,湿度大时产生白色霉层,干燥后呈僵果残留在植株上;枝部染病,呈环绕状褐色条斑;茎部受侵染,维管束呈褐色,植株迅速凋萎、直至死亡。在当地种植时,以露地栽培发病严重。根基部雍土。用农药64%杀毒矾、硫酸铜、70%的甲霜灵锰锌、75%百菌清等药剂配成毒土壅至辣椒根基部,药与细土比例为1:30~1:50毒土施药随配随用。药剂喷施。用64%杀毒矾、硫酸铜、70%敌克松可湿性粉、25%甲霜灵500倍、1:1: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75%百菌清等药剂配成药液进行喷施。应当注意,波尔多液不要喷洒在开放的花蕾和生长点。施药时间:发病初期,每7d一次,连喷三次。移栽后的防治措施:在定植缓苗后和盛花期等阶段,采用64%的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58%的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灌根一二次,每隔5~7天灌一次。

2.4虫害

主要有蚜虫,白粉虱。药剂用48%吡虫啉、阿维菌素等喷雾防治,7~10天一次,连防二三次。黄板诱杀:硬纸板上涂橙黄色油漆,干后涂上一层机油,设450块/hm2,置行间与植株高度相同。

作者:魏友梅 单位:甘肃省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