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探究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探究

1干旱

1.1干旱的概念干旱,指作物发育期内,由于久旱不雨或少雨,土壤中有效水分消耗殆尽,使作物发生凋萎或枯死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作物受干旱危害的程度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土壤有效水分储存量、作物需水量及耕作措施,此外还与作物品种、水利化程度等有关。需要指出的是,干旱气候不等于干旱灾害。前者指最大可能蒸发量比降水量大得多的一种气候,我国的干旱气候区集中在西北内陆[2]。干旱灾害则是指某一具体时段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少而产生的危害,其发生遍及全国,特别是在北方地区。

1.2干旱的分类根据发生原因可分为大气干旱、土壤干旱和生理干旱。

1.2.1大气干旱由于大气的蒸发力很强,使植物蒸腾耗水过多,根系吸收水分不足以补偿蒸腾支出,致使植物体内的水分状况恶化。

1.2.2土壤干旱由于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颗粒吸水力增大,根系难以吸收到足够水分以补偿蒸腾消耗,使植物体内水分收支失去平衡,从而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

1.2.3生理干旱土壤环境条件不良使根系生理活动遇到障碍,导致植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而发生的危害。如土温过高,通气不良,土壤溶液浓度过高等。3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长时间的大气干旱会导致土壤干旱,土壤干旱也会加剧近地气层的大气干旱。2种干旱同时发生时的危害最大。生理干旱的危害程度也与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有关。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土壤干旱。

1.2.4黑灾草原冬季持续少雪使牲畜饥渴致死,是牧区干旱的一种形式。

1.3形成原因干旱天气主要在高压长期控制下形成,发生范围较大。北方春旱主要由于移动性冷高压控制,升温快,空气干燥,风速大,蒸发强。南方伏旱主要是梅雨结束后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热蒸发强所引起。

1.4干旱的防御对策建设稳产高产农田,中心是平整土地,保持水土;改良和培肥土壤,增加土壤蓄水能力;适时耕作,注意耕、耙、蒲、压、锄巧妙配合,充分利用降水,控制蒸发;少耕免耕,对坡地和风沙地区可减少侵蚀,但黏重且排水不良土壤效果不佳;地面覆盖,如薄膜、秸秆、稻草、绿肥等覆盖;节水灌溉,如细流沟灌、低压管灌、喷灌、滴灌、地下灌溉等,需因地制宜;农田防护林,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还可调节农田水分,减少蒸发;化学控制措施,如覆盖剂、保水剂、抗蒸腾剂等;利用雨季在水库上游增雨作业以增加蓄水。

2洪涝和湿害

2.1洪涝灾害危害面积仅次于干旱,经济损失往往超过其他灾害。1950年以来全国年均洪涝受灾733万hm2,成灾407万hm2,约占耕地面积4%。以东部发生较多,占3/4以上。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6月中下旬-7月下旬中下游许多站降雨量超过或接近历史同期最大值[3]。

2.2洪涝和湿害的分类

2.2.1洪水包括江河洪水和山洪,冲垮大坝或堤岸可造成泛滥和冲毁灾难。由暴雨或长时期大量降雨引起,西部也可能由大量融雪引起,沿海可由风暴潮或海啸引起。

2.2.2涝害大量降雨后未能及时排水使农田出现积水,使作物受害房屋被淹。

2.2.3土壤湿害土壤长期处于水分饱和状态,使根系缺氧受害发育不良,又称渍害,可导致多种病害,长江流域的小麦生产上很常见。

2.2.4凌汛北方早春河流上游解冻,流冰在下游积聚,冰坝阻断河水漫溢成灾。

2.2.5冻涝北方农田由于灌溉不当或大量融雪而在冻土层上出现积水。

2.2.6空气湿害持续阴湿天气作物水分蒸腾受抑制,可诱发多种病害。涝害按照发生季节和危害特点又可分为:1)春涝。江淮和华南春季雨水过多常引发洪涝,长江中下游春季小麦常发生湿害,东北三江平原初春大量融雪和沿江凌汛时也可发生春涝。2)夏涝。以洪水为主,涝害其次,局部地区有湿害。由于季风气候雨季集中以夏涝发生最多,东部地区都可能发生。3)秋涝。入秋后,冬季风开始盛行,降雨量迅速减少,涝害比较少,局部地区的暴雨可引起小范围的积水而发生涝害。遇秋季连阴雨,则可能发生大面积湿害。

2.3洪涝和湿害的成因

2.3.1天气因素引起洪涝的天气通常是暴雨或长时期大量降水。暴雨是一段时间内出现集中的大量降水。如1975年8月7日河南省林庄6h降水830mm,24h降水1060mm。中国季风气候的雨季在4-9月,冷暖气团的锋面雨带摆动或停滞,沿海台风登陆后深入内陆停留,高空低涡和东移西风槽配合,都可形成暴雨或连阴雨。

2.3.2作物因素同样的多雨高湿环境,不同作物或不同发育期,危害程度也不同。如水稻、高粱较抗涝,棉花、花生、谷子等抗涝能力弱。玉米苗期极不耐涝,吐丝期相当耐涝。

2.3.3地形冲积扇缘洼地和沿江平原低地排水不畅易发生湿害和沥涝。

2.3.4土壤结构黏土和存在坚实犁底层易积水成涝。

2.3.5农事活动围湖造田、开垦湿地、砍伐森林,都会削弱水体和山林的调蓄功能或加剧水土流失;忽视水利设施维修,损坏防洪设施,都可加重涝害。2.4洪涝和湿害的防御措施1)预报:加强气候和水文监测预报。2)兴修水利工程防洪:如兴建水库、修筑堤防、分洪道、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3)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低洼地开沟降低地下水位,沿江沿河地区注意使内外河分开,抓住有利天气及时进行田间管理,改善土壤通气性,防止地表结皮及盐渍化。4)改良土壤结构:结合深耕多施有机肥,涝害发生后适时中耕。5)调整种植结构,实行防涝栽培:调整旱生与水生作物的比例,多涝区选种抗涝作物种类的品种,适当调整播栽期,使作物怕涝的敏感生育期躲开灾害多发期,并实行垄作。6)封山育林,增加植被覆盖:可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3冷害

3.1冷害的概念农业生物在0℃以上相对低温受到的伤害,可使作物生育延迟,或使生殖器官生理活动受阻,造成减产。延迟型冷害作物外观常无明显变化,故有“哑巴灾”之称。

3.2冷害的成因春季冷空气入侵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常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引起早稻烂秧死苗。一般在东亚槽深厚、副热带高压减弱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秋季低温天气。夏季低温主要发生在东北。

3.3冷害的类型1)低温、寡照、多雨的“湿冷型”。2)天气晴朗,有明显降温的“晴冷型”天气型。3)持续低温天气型。常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夏季。根据危害特点及受害症状,又可分为:1)延迟型冷害。低温导致作物发育延迟,或开花后持续低温使谷粒不能充分灌桨、成熟,导致减产和品质明显下降。2)障碍型冷害。作物生殖生长期遇短时间低温,使生殖器官生理机制破坏,造成不育或部分不育,形成空壳。主要发生在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3)混合型冷害。二者同时发生,比单一类型危害更严重。按照发生季节可分为:1)春季低温冷害。如长江中下游3月下旬-4月上旬早稻育秧期持续低温阴雨造成烂秧。北方棉花、花生等播后持续低温发生烂种。春季持续低温蔬菜生长缓慢产量下降。2)夏季低温冷害。以延迟型为主,但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水稻也可发生障碍型冷害。1951-1990年东北发生严重的夏季冷害5次,平均减产30%以上。3)秋季低温冷害。南方晚稻生产主要灾害之一,又称寒露风,实际发生由高纬向低纬、高海拔向低海拔、内陆向沿海推迟。长江中下游在9月,华南地区在寒露前后。北方大白菜持续低温使包心不足,可看做冷害。4)热带作物冬季寒害[5]。华南热带作物遇10℃以下~0℃以上低温使植株枯萎、腐烂或感病,直至死亡,实际上是一种冷害,云南省和海南省橡胶会经常发生。热带作物一般含有较多饱和脂肪酸,在0℃低温可以凝固,导致细胞失水枯萎,症状与冻害相似。

3.4防御冷害的对策和措施

1)掌握低温气候规律,合理安排品种搭配和播栽期。

2)加强低温冷害预报及应用。长期趋势预报有利于调整作物布局和品种搭配,中、短期预报为及时采用应急的抗冻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3)改善和利用小气候生态环境,增强抵抗低温的能力。选择通过局地地形削弱冷空气入侵次数和降温强度的相对较暖的环境,这样可有效防御低温对作物的危害。有些地区采用地膜覆盖,以水增温和喷洒化学保温剂,这些措施都能达到减轻低温危害的目的。

4)选择耐寒的高产品种,促苗早发,合理施肥促进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