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乡村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新乡村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一、滨海新区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第一,人才种类需求的多样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内涵丰富、内容全面、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的系统工程,对人才综合素质能力有严格的要求和考验,只具备基础理论、缺乏实践技能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缺乏深厚的理论功底,都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不仅是新型农民,还是农业市场经济活动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还是从事“三农”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各类人才,这些人才都应该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具有较好的人文精神的新型农村人才。

第二,人才培养途径的多元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又一重大举措,新农村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懂技术、能生产、会经营、能管理的各级各类人才。在农业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针对我国农村人口比重相对较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高素质人才的现实情况,农村高等教育的机构和投入相对不足、造成受教育者数量不足、能力欠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的改善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急需大批高级专业人才的加入。加强农村高等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完成好农村高等教育,就要在人才培养途径上不断拓宽,吸纳各种办学力量,增加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改革人才培养途径的一元化的现状[1]。

第三,人才结构需求的多层型。随着滨海新区新农村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批具有都市特色的农业产业逐渐兴起,对人才质量提出新的需求,加强农业科学技术与管理,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刻不容缓。第一,复合型人才需求强劲。随着滨海新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地位日益凸显,在国内率先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第二,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增大。随着传统产业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作为技术的支撑。

二、滨海新区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战略的主要思路

(一)明确高质量的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思想保证

目前,不论农村人还是城市人,在选择其就业地点时,较大部分选择留在城市,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不论是农村生源还是城市生源,81%的人选择留在城市,不愿去农村基层。导致城市“无业可就”,甚至“有业不就”,而在农村人才缺失。农村文化知识低下,缺乏农业技术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知识、懂技术、有眼光的人才缺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对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科学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2]。

(二)整合地方农业教育资源,构建多重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

在目前农业技术和经营人才“青黄不接”和农业专业生源不足的情况下,以滨海新区新农村建设实际需求为依据,对天津高等农业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科学地构架。现在,滨海新区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种类及层级包括创新型研究人才(主要是研究生),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和高水平本科生),应用型农业技术及管理人才(本科生),应用型农村人才(专科生),应用农村人才(主要是受过继续教育的新型农民)。因此,适应滨海新区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天津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应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在教育思想上,要主动适应天津地区“三农”,特别是滨海新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体现区域性和发展性。

第二,在教育对象上,要以普通全日制的学历教育的学生为主体和重点,同时与劳动就业或农业部门合作,针对农村居民城镇农业人口开展技术培训,体现全员性和广泛性。

第三,在教育内容上,要与滨海新区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学院抽出骨干教师深入农村或扶贫村开展技术指导,涵盖包含农业思想、理论、技术等以农村为主,其他相关学科为补充的多层次领域,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经营与管理水平。体现多重性和全面性。

第四,在教育方法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走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的方式,利用学校师资力量,与地方政府联合,采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集中面授与远程函授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辅导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体现实效性和可行性。

第五,在教育资源上,利用天津地区提出的“村官大学生”的有利政策,既要按相关规定办好各类教育机构,也要动员社会各界重视农业教育,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体现合法性和政策性。

(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时期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教学运行机制。它从根本上规定了学生在学校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够达到的人才规格及其基本特征,并集中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等。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多样化,如农业人才培养设计方案,理论和实践多样化,教育管理模式的多样化,教育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如学分制,双学位制等,办学层次多样化,高校之内可有博士、硕士、本科、高职等,教育形式多样化,如全日制、半脱产、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质是在学校自身定位、学生群体特点、社会需求等综合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把学生个体全面和谐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因材施教,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积极性,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乡村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中国乡村医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乡村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