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乡贤事迹材料

新乡贤事迹材料

新乡贤事迹材料

新乡贤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书在“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中要求“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乡土历史资源是学生看得到、容易很快接受的知识。新课改将其看作是极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适当引入乡土历史,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乡土历史”包括历史档案、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遗迹遗存等文字图片和实物资源,它是中国历史的细胞,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乡土历史是学生生存环境的历史,那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地方的历史,可能学生的祖辈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可能事件就发生在学生居住的地区,可能就是学生从小耳熟能详的故事,好像手捧着一杯茶,拉过一把椅子可以促膝长谈的对象。这样,学习的内容就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具有亲和力,既可改变空间上的遥远,也可缩短时间上的距离,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的,直观性强,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如在讲授必修一第3课中“科举制度”一目的内容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我们学校所在的诗山镇名称的由来吗?”然后让知道的学生来讲述,最后老师补充总结:诗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人文底蕴深厚。其名称由来与“闽南第一进士”欧阳詹有关。唐贞元8年(公元972年),曾在诗山境内高盖山结庐攻读的欧阳詹高中进士,喜登龙虎榜,“开八闽文风之先”,被任为四门博士。此后,因欧阳詹博士诗名远播,著作颇丰,文人雅士纷纷登临于此,争相吟诵凭吊,留下遍地墨迹和琅琅诗声。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慕名而至,瞻仰欧阳詹曾在此读书留下的众多诗词佳作,由衷感叹:“此诗山也”,于是“山头城”遂更名“诗山”。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加深了他们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增强自豪感,拓宽了自己视野。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教学的有效性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

二、适当引入乡土历史,是加强人格教育、提升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上,提出“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和明确任务。虽然现行的教材中不乏这种教育素材,但我认为适当引入乡土历史,有时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泉州,历史上曾经涌现过不少古圣先贤、名臣大儒、民族英雄、社会贤达,他们的先进事迹是进行人格教育的很好素材,而且是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耳熟能详的,更具有亲切感和说服力。如讲到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的新发展,我重点介绍了敢于挑战传统,勇于创新的“异端”思想家李贽;讲到时,我适时地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和帮助康熙的施琅将军;讲到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时,我列举了对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黄仲咸先生等爱国侨亲,这些鲜活的人物和事迹,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又能让学生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传统――注重气节、品德,注重个人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爱国爱乡、热心公益,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些思想对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起到积极作用。

三、适当引入乡土历史,是增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新乡贤事迹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冯国瑞;邢澍;张澍;表彰先贤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077-03

清代乾嘉时期是一个学术比较繁荣的时期,尤其是朴学思潮在当时极为盛行,涌现出了如顾炎武、惠栋、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阮元以及俞樾、孙诒让等学贯古今、精通六艺的大师。甘肃虽地处边陲,但秦魏汉唐间一直是一个学术繁荣、文化昌盛的地区。宋元时期虽学术有所衰退,但到了明清,甘肃学术界由沉寂又变得活跃起来,出现了李梦阳、胡缵宗、赵时春、金銮等大师,奠定了甘肃学术在全国的地位。

在乾嘉朴学兴盛、大师辈出时期,甘肃也有两位闻名全国的大学者巍然立于乾嘉大师之列,他们就是有“陇上二澍”之称的凉州张澍和阶州邢澍。邢、张二公,皆精于考据文章、金石文字,又都善诗词、能文章,著述丰富。但由于他们一生大都在外地做官,学行著述很少为人所知。诚如邓宝珊所说:“有清一代,吾甘学人以淹博著闻海内,卓然成家者,厥推凉州张介侯、阶州邢缟蕉公,然介侯历任黔蜀,晚居长安;缟交掠握愀樱投老方归。人往风微,沾被未溥,朴塞固陋,靡自开拓,士气隳薄,有由然也。”①

20世纪初期,同是陇右学者的秦州冯国瑞先生对邢、张二公的学行及其历史地位做了深入研究,撰写了《邢缟较壬著述考》、《邢缟较壬事迹考》两文,并著《张介侯先生年谱》、《守雅堂稿辑存》刊印行世,以表彰先贤德行风范。

邢澍(1759~1823),字雨民,号缟剑阶州(甘肃武都)人,21岁举于乡,32岁成进士,35岁出知永康县;38岁调长兴,49岁由长兴迁署江西饶州府知府,寻迁南安知府。50岁,由江右归秀水寓斋,省墓归籍。61岁回到阶州。道光三年(1823)八月八日卒于阶州,享年65岁。邢澍为官期间补修城垣,重修地志,兴建同善堂、育婴堂,重建平政桥、丰乐桥,为当地办了许多实事,为官清正廉洁、不徇私情、案无遗牍,深得百姓爱戴,有“邢青天”之誉。

邢澍“谦谨淡泊,朴学华辞,渊穆湛深”,②是清代陇右学术文化的奠基人和开创者,著名的朴学大师、藏书家和诗人,在金石学、文献学、方志学、姓氏学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其主要著作据漆子扬先生《邢澍著述考考辨》,③“有文献记录的著作和手稿总计16种,曾刻印者11种,现在所能看到的仅有6种:《寰宇访碑录》、《金石文字辨异》、《长兴县志》、《守雅堂文集》、《南旋诗草》、《关右经籍考》,其余著作(《两汉希姓录》、《十三经释天》、《全秦艺文录》、《旧雨诗谭》、《金石札记》、《司马法辑本》、《尸子辑本》、《孙子辑本》、《宋会要》、《晋书辨惑》)或密而不闻,或佚而不传”,(邢澍)“《守雅堂文集》计1卷。据《贩书偶记续编》,《文集》与《南旋诗草》合为《守雅堂集》,《清史稿•邢澍传》、张廷济《南旋诗草后序》载《守雅堂集》有刻本,张廷济《瘗鹤铭》诗注、《昭代名人尺犊小传》、《清史列传•文苑传》作《守雅堂诗文集》,但原刊本不见于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文集》本系未加整理的抄本,凡20篇,品类参差不一,次序乱而无类。”④

冯国瑞对于乡先贤邢缟骄茨揭丫茫且一直认为表彰先贤是“是固余小子之责也”。⑤他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月二十九日《大公报》第192册《图书》副刊,王重民《阅张介侯先生遗稿记》得知伯希和由西安购邢缟揭鸥迨十种,凡84册,携归巴黎归家图书馆收藏。

民国二十四年(1935),冯国瑞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抄录了邢缟健妒匮盘梦募》和《南旋诗草》两部著作,将《守雅堂文集》重新“排比次第,董理而附笺,增益若干首。《南旋诗草》也增益若干首,征引史志原传数首,且编《事迹》、《著述》二考,间采和清人阮(芸台)、钱(竹汀)、孙(渊如)、洪(稚存)、张(介侯)、张(叔未)、章(实斋)、秦(小岘)、吴(兰庭)、施(希闰)、何(承燕)、吴(思亭)诸人往还酬唱之作,分编数目,曰《杂俎》,成《守雅堂稿辑存》四卷”。⑥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行世,列为慰景庐丛刊之二。扉页为冯国瑞题写书名。前序有五篇,分别为张鹏一、邵力子、孙蔚如、冯炳奎、温天纬所撰。后序一,为冯国瑞撰。卷一为《事迹考》、《著述考》,卷2为《文集》,卷3为《诗集》,卷4为《杂俎》。

1938年冯国瑞辑本《守雅堂稿辑存》今已不多见。现在所能见到的是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编《陇右文献丛书》之校点本《守雅堂稿辑存》。该书由漆子扬、王锷两先生校点,李鼎文先生审订,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年出版。依校点者,校点本《守雅堂稿辑存》对原书的序次做了调整,“卷一为《文集》,卷二为《诗集》,而将原书卷首的《序》、《传》,原书卷一的《事迹考》、《著述考》,卷四的《杂俎》列为附录一。又搜集了《清史稿•文苑传》等七篇,列为附录二。又在《文集》中补入《〈金石文字辨异〉序》一文”。⑦内容较原本更为翔实,且多有考证补遗,文字悉用简体,版式横排,句读清晰,便于今人阅读研究,是研究冯国瑞先生以及邢澍学行不可多得之校本,弥足可贵。

张澍(1776~1847),字伯瀹,又字寿谷、时霖,自号介侯,凉州(甘肃武威)人,清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经学家、史学家。自幼聪颖过人,7岁开始受学于乡贤刘星武先生。9岁丧母。14岁举于乡,朱石君题《续黔书》诗:“张生天下英,胸罗武库富,十四歌鹿鸣!”19岁成进士,博闻丽藻,才气无双,一时惊以为异人。21岁出都赴贵州玉屏任,后又调署遵义、四川屏山、江西永新、泸溪等县,一度贵州广顺州知州,期间曾讲学兰山书院、汉南书院。晚年寓居西安整理著作。道光二十七年(1847)五月丙戍卒于西安。终年72岁。《清史稿•文苑传》有传。

张澍自幼就有远大的抱负,向往成为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良吏,“余自幼负志,耻为文人,思为吏,稍有树立,冀附于古循良后耳”。⑧但他的仕途非常坎坷,所任多为贫山僻壤间的山城小县,其抱负难以实现,且他性格耿介,常与上级发生争执,因而屡不得升迁,抱负难以施展。“以子之精心,果立著书当可传,以子之直气严情,筮仕实不合。”⑨虽然张澍仕途上不甚称意,但是在学术方面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梁启超《近代学者之地理分布》中说:“甘肃与中原隔,文化自昔朴塞,然乾嘉间亦有第一二流之学者,曰张介侯(澍),善考证,勤辑佚,尤娴熟河西掌故。”⑩《甘肃人物志》谓其“博学强记,于书无所不读,精考据,为海内名家”。张澍一生著述很丰富,已刊行的有《姓氏寻源》、《姓氏辩误》、《西夏姓氏录》、《续黔书》、《蜀典》、《大足县志》、《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二酉堂丛书》、《诸葛忠武侯文集》、《凉州府志备考》等,未刊行的著作有《诗小序翼》、《元史姓氏录》、《帝王世纪》辑本、《续敦煌实录》、《鹊野诗微》、《文字指南》、《韵学一得》、《小学识别》、《叠字谱》、《天文管窥》、《消夏录》等。

张澍在姓氏学、辑佚学方面的成就最为人称道。张介侯辑佚学方面的代表作当属《二酉堂丛书》。《二酉堂丛书》,一名《张氏丛书》,收集了唐以前甘肃人的著作和甘肃古代地理书的辑佚本21种,是研究古代甘肃乃至西北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鲁迅先生曾效仿张介侯辑佚之书,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书,他说:“幼时,尝见武威张澍所辑书,于凉土文献,撰集甚众。笃恭乡里,尚此之谓。而会稽故籍,零乱至今,未闻后贤为之纲纪。乃创就所见书传,刺取遗篇,累为一帙。”(11)张澍姓氏学方面的巨著是《姓氏五书》,此书按韵布姓,以姓氏述人事,是研究中华姓氏谱系、族源变迁的必读书。张澍在当时已名噪海内,与阮元、钱仪吉、段玉裁、王引之、郝懿行、臧在东等都有交游。但由于他后半生一直生活于西北,为官又在偏僻之地,因而其大量著作未被时人重视,散失殆尽。对于张澍的事迹,也很少有人知晓。诚如冯国瑞所说:“其治学务矜博大,于舆地、姓氏、谱牒造诣特深。以彼其才,生及盛世,获遍交当代学者,腾达京华,漫游江湖,朴学华辞,兼长并茂,巍然在乾嘉大师之列,而清代关陇学者,介侯允为大宗矣。综其平生所著述,都数十种,如干巷里中,后学至举其姓字,而或茫然,其遗书流传日渐散鲜。”(12)

冯国瑞的《张介侯先生年谱》是在他的清华同学刘盼遂的启发下写成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冯国瑞来到北平,借宿于刘盼遂宿舍中,两人闲谈中,刘盼遂出示所著《段王三先生年谱》(指乾嘉大师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并且谈到段王三先生与张澍有过交游,说张澍是“一代石师”,“ 此固一代石师,将杏诤笱е表彰者”。冯国瑞听完之后,当即“瞿然而起曰:‘有是哉,是固余小子之责也。’辑逸之心,油然而生”。实际上,冯国瑞在西宁时,就已经“得其手校本《二酉堂丛书》,增补钩乙,颇见完善”。来到北平后,又获得张澍遗书多种,“尝欲为之重校而合刊之,以饷士林”。此年暮春,冯国瑞“山居无事”,于是“参以他籍”,撰成《张介侯先生年谱》遗书,张介侯先生学行大端,略见于兹。

《张介侯先生年谱》初刊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不分卷一册,被列为慰景庐丛刊之一,扉页有谢国祯题字,书首有刘盼遂和冯国瑞序。另外,《武威文史资料》第一辑收录了张志春先生的点校本《张介侯先生年谱》,对于正文部分进行了断句转载,格式改竖排转为横排,并保存了原有的异体字和古文字,对文中所录《养素堂文集》的段落部分以原文进行了校正。

《张介侯先生年谱》详尽地著录了张澍一生的主要经历和学术成就。其中还收录了张澍部分著作的片段,如《五凉旧闻自序》、《与陆平泉前辈学使书》、《上那绎堂制军师书》、《姓氏寻源自序》、《姓氏五书自序》、《姓韵自序》、《三史姓录自序》、《姓氏辩误自序》等,对于研究整理张澍著作提供了材料。尤其是收录了张澍与段玉裁、王引之、郝懿行、臧在东、钱b石、朱香初诸人论学之作十篇,为研究张澍学术及乾嘉学术提供了直接的材料。

冯国瑞对于“二澍”著作的整理和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刘盼遂云:“君生与介侯同乡里,其后风遗沫之服膺者应多。则是编能得介侯之真,足以信今而昭后者又何疑焉?是亦陕甘文献一大事业也。”邵力子云:“邢缟皆谇嘉诸贤中不愧为卓然大家,岂仅为西北一隅之学者哉?仲翔所辑之著述考,可见其学术梗概,其纲罗散失之功不可没矣。”孙蔚如云:“今关西艺文诸志,缟郊燃于前,仲翔又辑存缟街佚,陇右文化其将日进而益上,而永远弗歇益盛欤?”(13)

事实上,冯国瑞和“二澍”在学术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搜罗、整理乡贤的著作,目的都是要表彰先贤、激励后人、延续关陇学风,其中蕴藏着深厚的家乡情、爱国情。作为陇上后学,应该继承和发扬冯国瑞的这种传承乡邦文化的精神,为挖掘、整理、研究、保护陇上文化遗产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①任承允:《桐自生斋集诗文集•邓宝珊序》。

②冯国瑞著,漆子杨、王锷校点,李鼎文审订:《守雅堂稿辑存•后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③漆子扬:《邢澍著述考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3期。

⑤冯国瑞:《张介侯年谱•刘盼遂序》,陇南丛书编印社铅印本1935年版。

⑥冯国瑞:《张介侯年谱•自序》,陇南丛书编印社铅印本,1935 年版。

⑦冯国瑞著,漆子杨、王锷校点,李鼎文审订:《守雅堂稿辑存•后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⑧张澍:《养素堂文集•潘石生考功传》,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

⑨冯国瑞:《张介侯先生年谱》,陇南丛书编印社铅印本,1935年版。

⑩梁启超:《近代学者之地理分布》。

新乡贤事迹材料范文第3篇

材 料:油画画布 尺 寸:100 x 80cm

提供机构:奥赛画廊

作品名称:卜字014

艺 术 家:卜华志

材 料:压克力彩画布

尺 寸:33 x 45cm

提供机构:99°艺术中心

作品名称:无声山水 艺 术 家:黄楷馨

材 料:木板、复合媒材 尺 寸:90 x 35cm

提供机构:99°艺术中心

年轻艺术家黄楷馨用东方韵意的抽象曲线,缓缓爬行伏进,在幽暗的红里,静静的翻山越水,完成一首无声的曲调。

作品名称:心相

艺 术 家:杨严囊

材 料:布面油画

尺 寸:91×72.5cm

提供机构:99°艺术中心

杨严囊的抽象绘画来自于对成长乡土的热爱,朴质的色彩,来自先人在古老建筑的历史遗迹,在有形空间的构图及漫无目地神游于无形里,你我记忆里在那古拙的亲切里慢慢涌现。

作品名称:No.16 艺 术 家:吴丁贤

材 料:油画画布 尺 寸:130 x 194cm

提供机构:99°艺术中心

用厚重的压克力颜料去刮画出"LOVE",意如过于厚爱的刻画,会造成负担与尖锐的冲突,但是谁又能阻止那激情的爆裂挥发呢?

作品名称:No.12

艺 术 家:吴丁贤

材 料:油画画布

尺 寸:130 x 130cm

提供机构:99°艺术中心

敷砌一层又一层的白,留下悬空的方,是远方的深景,亦是存在的块体,在超越现实的抽像空间里,吴丁贤讨论着主体是否能超越视觉的框架。

作品名称:心田 The Land in Mind

艺 术 家:金浩钒

材 料:油画画布

尺 寸:D.80cm

提供机构:北京玉兰堂

作品名称:此时此刻 At this Moment 艺 术 家:金浩钒

材 料:油画画布 尺 寸:140 x 120cm x 3

提供机构:北京玉兰堂

作品名称:八仙过海

艺 术 家:许东荣

材 料:汉白玉

尺 寸:H70 x W43 x L80cm

提供机构:画廊

艺术家许东荣,2013年,新作大相无形系列,继承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元素及精髓,借由熟练的传统工艺玉雕,石雕技术,将就存心中的传统文化故事的精髓及主角的特性、性格、动态溶入个人的性格,个人长期的探索,及生活历练,禅学思想,以现代化的语言、技巧及造型,重新诠释,从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来看,已由抽象走向半具象,呈现大相无形。

作品名称:一苇渡江

艺 术 家:许东荣

材 料:汉白玉

尺 寸:H60 x W58 x L45cm

提供机构:画廊

艺术家许东荣,2013年,新作大相无形系列,继承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元素及精髓,借由熟练的传统工艺玉雕,石雕技术,将就存心中的传统文化故事的精髓及主角的特性、性格、动态溶入个人的性格,个人长期的探索,及生活历练,禅学思想,以现代化的语言、技巧及造型,重新诠释,从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来看,已由抽象走向半具象,呈现大相无形。

作品名称:Sages' Saying 001

艺 术 家:王燮达

材 料:Bronze 青铜

尺 寸:91 x 28 x 15 cm

提供机构:James Cohan Gallery

作品名称:Sages' Saying 003

艺 术 家:王燮达

材 料:Bronze 青铜

尺 寸:70 x 38 x 28cm

提供机构:James Cohan Gallery

作品名称:Sages' Saying 006

艺 术 家:王燮达

材 料:Bronze 青铜

新乡贤事迹材料范文第4篇

廖俊波先进事迹发言稿材料

廖俊波同志是xx成长起来的优秀干部,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对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给予高度评价,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廖俊波同志的事迹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党忠诚,始终不忘初心、信念坚定,对组织深怀感恩之情;二是心系群众,始终牢记宗旨、务实为民,在每个岗位都留下好口碑;三是夙夜在公,始终忘我工作、拼闯实干,对事业殚精竭虑充满激情;四是廉洁奉公,始终严以自律、无私奉献,树立了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

廖俊波同志是xx涌现出来的鲜活典型。对他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批示,既是对俊波同志的充分肯定和极大褒扬,也是对闽北广大基层干部的殷切嘱托和深切关爱,让我们倍受感动、倍感激励。作为俊波同志的家乡,我们有责任在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弘扬廖俊波精神上走前头、作表率。一段时间以来,xx迅速贯彻落实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在全市上下兴起向廖俊波同志学习的热潮。

下一步,xx市将认真贯彻这次座谈会的部署,分阶段有重点地把工作抓细抓实,将学习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一是持续深学立标杆。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持续推出系列相关报道,把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挖掘好、学习好、宣传好,使俊波精神入脑入心,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二是见贤思齐明方向。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以学习廖俊波,争做合格党员为主题,通过开展交流研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等,对标先进、查找不足、明确方向,强化干事创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是激励实干创新业。更加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担当尽责抓发展,扑下身子办实事,加快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建设新福建中做出xx特色,以推动发展的实效检验学习成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廖俊波先进事迹发言稿材料

近段时间以来通过多种形式专题学习,我对廖俊波同志的敬意油然而生,同样在基层一线工作,更加深刻感受到了他的思想境界和高尚品德。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学习廖俊波同志,就是要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在落实《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中当好先锋、作好表率。

要敬业、专业。作为乡镇干部,我们要学习廖俊波同志勤勉敬业、忘我工作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熟悉政策业务,练就过硬本领,多深入招商选资、项目建设、WW、文明创建等工作一线,尽心对待每一项工作,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群众。

要担责、尽责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稿:敬业专业 真抓实干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稿:敬业专业 真抓实干。回顾廖俊波同志的工作履历,无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大变样。这正是他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当前,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作为乡镇干部,我们要像廖俊波那样,始终牢记职责和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抓落实,在推进项目攻坚、精准扶贫、生态环保、共建美丽乡村等中心工作上,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比如木兰大道一期华亭段8公里的征迁任务,区镇村干部攻坚克难,一个多月完成二标段征地500多亩、房屋拆迁2.6万平方米、坟墓迁移126个,顺利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要亲民、为民。在对待干群关系上,廖俊波常说:一定要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我们站在他们的位置上该怎么办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稿:敬业专业 真抓实干讲话致辞。华亭镇作为城厢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承担着木兰大道、木兰溪防洪工程、园区产业供地、幸福家园拆旧建新等征迁任务。我们要学习廖俊波同志牢记宗旨、亲民为民的情怀,坚持征迁为了建设,建设为了发展,发展为了民生的理念,做细做实群众工作。还有一项工作就是精准扶贫,我们镇共有贫困户x户x人,通过结对挂钩、企业帮扶、搭建爱心平台、小额信贷、培训就业、产业发展、健康扶贫等措施,去年实现了x户x人脱贫,今年还要实现x户x人脱贫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这些涉及民生的事情办好。

廖俊波先进事迹发言稿材料

近段时间以来通过多种形式专题学习,我对廖俊波同志的敬意油然而生,同样在基层一线工作,更加深刻感受到了他的思想境界和高尚品德。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学习廖俊波同志,就是要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在落实《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中当好先锋、作好表率。

要敬业、专业。作为乡镇干部,我们要学习廖俊波同志勤勉敬业、忘我工作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熟悉政策业务,练就过硬本领,多深入招商选资、项目建设、WW、文明创建等工作一线,尽心对待每一项工作,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群众。

新乡贤事迹材料范文第5篇

   

    摘 要  著名史学家罗香林在收集整理广东地方文献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努力完善广东地方文献公藏的建设,并对广东近代史料、广东客家文献和兴宁地方文献资料等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整理。这些与他作为广东人和作为史学家的双重责任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 罗香林 地方文献广东

    中图分类号 G2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5)O5一OllO—04

    罗香林(1905—1978年),字元一,号乙堂,广东兴宁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他大半生工作生活在岭南,早年即以华南民族为研究对象,其一生大量研究工作都与广东地方文献密不可分。梳理罗香林有关收集整理广东地方文献的工作,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他的文化品格和治学特点。由于迄今尚未见有这方面的专论发表,本文不揣浅陋,试就罗香林在收集整理广东地方文献方面所作的贡献作些探讨。

    一、建设广东地方文献公藏

    1936年秋至1938年秋,罗香林担任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对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罗香林十分重视广东地方文献的征集和保存。他认为,广东“先贤先烈之遗迹遗著,皆邦国人文思想之所寄,民族精神之所关,若不急谋搜集珍守,必为风雨所侵,虫蚁所蛀,再更百数十年,必遂湮灭残缺,征无可求,考无可据矣,兹岂不可惧耶!”因此,“凡属本省先贤先烈,以及乡邦俊彦,墨客骚人,以至方外闺阁,苟有著述,或书画墨迹,及其他遗物,以及行状影片之什,无论多寡,及已锓板与否,皆拟搜集,珍藏纪念。” 在罗香林的宣传倡议下,广东各界人士尤其是各地的收藏家纷纷将有关广东本省的著述寄赠中山图书馆,使该馆地方文献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此基础上他筹建广东文献陈列室,并组织编制《广东书目》。罗香林非常重视对广东地方文献史料的整理,他计划组织编撰《广东艺文备征目》和《广东金石叙目》。前者的内容,是将广东先贤先烈的遗著,无论存佚,全部加以叙录,那些已在阮元《广东通志·艺文志》及广东各府州县志书中出现的,或曾被各藏书家的书目叙及的,则逐类进行考订,其原书尚存者,则调取校勘,先前的叙录有误或不足的,则正之补之;那些未经前人叙录的,则据现存资料慎加叙录,其见于各氏家谱或传状墓碑者,亦严加校考,按实叙录。罗香林认为,此书编成后,一方面可以成为省内外人士搜罗广东著述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作为一般学人研究目录学的参考。后者的内容,是将广东省会及各县清代以前所有各种金石碑刻、题名砖瓦等概加叙录,其见于各书记录者,分别考索,误者正之,不足者补之;其新近出土,或旧存而未经前人叙录的,则依拓本或实物入录。这样,一方面可藉以保存本省史料,另一方面可为省内外搜罗广东金石拓本以作史迹考订的人士提供参考。遗憾的是,这项编印计划因抗战的迫近未能够最终完成。

    抗战结束后不久,罗香林担任了当时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的粤港地区代表, 组织调查广东抗战时期文献文物损失情况。他还积极支持创办广东文献馆,并成为该馆9位理事之一。广东文献馆成立于1946年9月, 其宗旨是:运用科学方法,配合时代精神,以征集保存、整理研究广东文献,促进发扬乡邦文化。到1948年初, 该馆已征集到广东著述1600多种,5万多册,其中包括广东最早的通志—— 明嘉靖戴琛《广东通志》。1947年1月, 广东省文献委员会成立,罗香林任副主任委员,一度主任委员,兼任文献委员会编纂组组长。他先后主持召开文献委员会的3次会议,计划重修广东通志,整理广雅书版,刊印《广东文献通讯》,刊行《广东文物》专集,并计划广泛征集地方文献资料,包括:“本省沿革有关之府厅州县各种旧志书及各项地图,本省有关之诗文著述及金石拓片,本省流传之礼典乐器,本省之各地方民俗歌谣,本省及地方之古迹名胜照片,本省重要及特殊方物之照片,本省公私机关团体发行之刊物,本省私人著述或译述,本省乡贤名宦之遗迹遗像传记行述碑志,本省人民私家谱牒等。”  广东各主要文献机构利用当时教育部分配给广东的文献复原费进行分工:广东文献馆重点搜购广东先贤资料和革命史料;广州市中山图书馆重点搜购广州史料;广东省立图书馆则重点搜购广东地方志及广东学术典籍。在政局动荡的情况下,罗香林与一批有责任心的文化人为广东地方文献公藏的建设作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整理广东地方文献资料

    还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罗香林就已立志终身研究华南民族问题,因此他非常注意挖掘和整理广东历史文化资料。加几岁时他曾计划编著《广东志书考》,欲将广东通志及广东各府州县志无论存佚,“概为考其编纂沿革、修撰经过、内容编制、史源得失、诸家叙录及其他有关事项,博综条贯,以为专书。其有原志尚存者,则为注明庋藏入地,以为研究广东人文演进、地方异宜之参考。” 由于人事拘牵,这个计划未能完成,尽管如此,他还是在任职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期问将该馆所藏方志编成了《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方志目录》一书。罗香林一生利用广东地方文献资料作了大量专门研究,涉及民族史、古代史、近代史、港澳史、华侨史等许多方面。他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对广东地方文献资料进行过一些专门的整理介绍。

    1.整理广东近代史料。

    1932年,罗香林受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委派,在广东作人类学调查,乘便留心搜罗广东各地方的史料文献。他偶然得到稿本《刘永福历史草》,内容记叙黑旗将军刘永福抗法御日和征剿南服的经过,是刘永福晚年口述、由其家庭教师黄海安笔录的,约10万字,无章节,未及整理。罗香林认为这是有关黑旗军宝贵的原始资料,于是进行整理标点,将原文叙录未尽或与他书异同错综、足资印证者,略予考订,附案其问,并撰写导论,于1936年将此稿本公开出版。该书日后成为史学家研究刘永福和黑旗军的重要参引资料。

    20世纪30年代初,罗香林搜集到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民众抗英的一些原始资料:清道光年间的抄本《时事文件》和稿本原件《东平总社签捐簿》,对之进行整理,并增以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藏的旧抄本《广东夷务事宜》中的《粤义民文告》等,合辑为《鸦片战争粤东义民抗英史料叙录》在《社会科学丛刊》发表。其后,他还将旧抄本《时事文件》中其他一些资料——鸦片战争时期弹讽当时官吏的诗歌及说部拟目整理成《鸦片战争粤人说部与诗史》,发表在《书林》杂志。罗香林藏有抄本《天地会文件》一册,与当时已出版的平山周《中国秘密社会史》及萧一山《现代秘密社会史料》中的有关内容相似,但文字及篇幅略有不同,他将之标点,辑录为《天地会文件》在《广州学报》发表。罗香林将这些珍稀少见的资料及时整理发表出来,一方面是为有关的专业研究提供更多史料,另一方面,也为号召海内外收藏者继续公开补充相关史料。

    罗香林还非常重视整理广东近代学者的遗著。晚年他任教香港大学,感念港大中文系创办者、首届系主任赖际熙的贡献,多方搜集赖氏遗文,辑录成《荔坨文存》出版。

    2.整理广东客家文献资料。

    罗香林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收集客家歌谣,至1925年冬,已收录广东梅县、兴宁、五华、平远和蕉岭一带的歌谣200多篇。其后,他以通信的方式向各地客家朋友进一步征集客家歌谣。1926年秋,刚刚进入清华学习的罗香林着手编辑广东客家歌谣集,并以客家歌谣研究会的名义撰写《征集客家歌谣启事》,广泛征集客家歌谣及其他客家平民作品。该歌谣集1928年编就,1936年出版,书名《粤东之风》,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客家歌谣的背景、价值、分类和考订等问题;第二部分为500余篇歌谣。罗香林收集选择广东客家歌谣的标准是:要富有文学意味;能代表一种特殊风俗或生活的;能代表平民的心理的;能表现儿童的真性的。他认为,“歌谣除了艺术上的贡献以外,尚有代表民间风俗习惯和语言转变的价值,而且还可以为教育家增进教育效能的工具。”  朱自清先生评价说, 罗香林的广东客家歌谣集是当时众多客家歌谣集中最完备的。

    罗香林辑录《粤东之风》后,即有意研究客家历史文化。1930年冬,在顾颉刚等人的支持和推动下,他拟订《编辑客家史料丛刊计划书》,并在广东各地报章上刊载征求客家史料的启事,最早是在汕头的《汕报》上。启事谓:客家史料之编纂,当以客家各氏谱乘所载其上世迁徙源流与族裔之分布为主要部分,故冀各地客属贤达,将其所藏其族新旧谱乘惠寄研究,其有编卷繁多,不便全寄者,则乞摘要惠寄,惟摘抄时,须将该谱之修撰年代与主修人名,及所摘页数卷数等代为注明,等等。不久,即有梅县、兴宁、和平、平远、五华等地十几人将所藏或所修族谱或族谱摘要寄赠罗香林。1932年春,他在广东北江东江一带调查客家文化,所到之处皆设法索阅当地客家族谱,就地摘抄,得阅始兴、南雄、惠阳等地客家族谱十多种。以这些客家谱乘资料为基础,罗香林写成《客家研究导论》,于1933年出版,该书奠定了中国客家学研究的基础。其后,罗香林任职各地,仍然继续搜集与客家有关的资料。抗战之前,他获读花县《洪氏宗谱》,据此写成《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家世考》一文,发表在《广州学报》上。1940年代罗香林借阅到大埔、紫金、乐昌、兴宁、五华等地的一些族谱,这期间,他根据有关族谱资料对孙中山的家世源流进行了研究。

    1949年以后,罗香林移居香港,继续向在港的客家人士询访谱乘,又借获摘抄了一批族谱资料。1965年,罗香林将自己保存下来的客家谱乘资料整理出版,书名为《客家史料汇篇》。至此,罗香林搜集客家谱乘已30余年,成为公认的客家学研究的权威。

    3.整理兴宁地方文献。

    罗香林对家乡怀有很深的感情,认为:“兴宁处粤之东隅,去闽赣殊近,其素习兼具粤赣闽之长,明耻尚义,隆礼守法。而贤能之士,每孕育其间。” 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开始留意搜集、介绍兴宁学人的著述,曾在《书林》杂志上连载《四库别藏叙录》,主要介绍明代兴宁人的诗文集。40年代后期,罗香林与一批兴宁籍学者、文人发起筹印《兴宁耆旧丛书》,由他主持其事,计划第一集刊印书稿20余种,因政局动荡,未果。1958年,罗香林在香港与几位兴宁籍实业家发起辑印《兴宁先贤丛书》,由他拟定辑录略例,经过近20年的搜访、甄选、整理、校勘,该丛书第一集l0册先后辑印完成,共收入明、清和民国时期l4位兴宁学者的25种著作,内容涉及经解与小学、史乘与考据、诸子与方技、诗文与批评等。罗香林辑印《兴宁先贤丛书》的目的,正如他在此书跋中所说,“自昔国人辑印其郡或其邑先代丛书,俱以其有裨学术教化与地方文献也。而兴宁先贤丛书之辑印,则并有发扬先贤志业微意。”他还曾计划编辑《兴宁文征》,专门收录那些有价值却未能成帙的单篇文章,未果。

    罗香林非常重视兴宁志书的搜集整理,认为志书对一邑文物之升降与社会之荣枯,关系至密。他在各地图书馆、书坊和诸家目录中先后搜集或传抄到《正德兴宁县志》4卷、《崇祯兴宁县志》6卷、《咸丰兴宁县志》l2卷、《兴宁图志考》1卷、《兴宁山志》2卷等。他曾根据这些资料写成《兴宁旧志考》和《兴宁明清县志考》两篇文章。1971年,应台北学生书局之约,罗香林将上述5种兴宁志乘交付影印,并为之作序,书名《兴宁明清县志》,为精装2册。罗香林始终以护持乡邦文献为己任,晚年还将自己所藏兴宁人的诗集,撷其精英,或有原集已佚而曾见别书征引者,则为转录,辑成《兴宁二十五家诗选》,于1973年出版。诗选收录了上自北宋下迄民国共25位兴宁诗人的作品,并附作者小传,或以诗传人,或以人存诗。该书被认为是兴宁诗家之大成,精华之所在。

    三、对广东地方文献的责任

    罗香林在收集整理广东地方文献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缘于他作为广东人与作为史学家的双重责任。

    作为广东人,罗香林非常热爱乡邦文化。他曾写道,“窃我粤东,..灵秀所钟,人文独盛,其间潜心学问,锐意述作,兢民族之光誉,为不朽之大业者,代不乏人,而俗重气节,士矜义烈,每值国家多故,辄大声疾呼,不避艰虞,以图挽救,..”。他不同意那种谓广东是文化落后的地方、学术界的沙漠的说法,多次撰文和演讲,介绍广东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他认为广东学术思想,从汉代以后,愈演愈广,愈进愈深。具体说来,两汉至隋朝,为接受中原学术的时期;唐至宋元,为冶合内外思想而自为风向的时期;明代至清季,为岭学系统成立的时期;清末至当前,为科学发扬的时期。他认为广东学术的特性与前途可以概括为:“转移风气,有开必先,实大声宏,与国同寿”,呼吁人们应将广东的学术文化发扬光大,而不可妄自菲薄。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广东地理在给予广东学术思想以优越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的困难,“气候上湿热时间较长,使学术研究者较易疲倦,而文物资料亦较难保藏”。罗香林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人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搜救保护整理地方文献的重任。罗香林十分敬重客家先辈黄遵宪,他一直珍藏着黄遵宪写给兴宁学者胡晓岑的一封亲笔信,黄遵宪信中写道:“记阁下所作《扮榆碎事序》有云吾粤人也,搜辑文献,叙述风土,不敢以让人。弟年来亦怀此志。”这话也道出了罗香林的心声。

    作为史学家,罗香林深知文献资料的重要。他青年时代受业于梁启超、陈寅恪、朱希祖、顾颉刚等史学大家,受到系统而严格的史学训练,立志以史学为终身职志,他后来自号乙堂,正是由于四库中乙部为史部的缘故。历史学的功夫很大程度上在于搜集、考订和综合文献资料。罗香林晚年回忆恩师陈寅恪时说:“陈师对历史研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而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流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籍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的,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 。。陈寅恪这种治史态度对罗香林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寅恪曾告诉罗香林,族谱里有很多的材料,可为做历史研究的取证,给他以很大的启发。他后来返乡搜集地方文献,就得到了陈寅恪的大力支持。罗香林一生持“遍地皆学问,无处不文章” 的信条,处处留心资料。每至一地,不是搜求地方史乘就是考订遗石古迹。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粤北作华南人种调查时,“工作余暇,每蹀躞书肆,搜求遗佚,遇地方人士熟悉当地掌故者,复就之咨询。凡地方志乘,家谱族牒,传状墓铭,签词符录,歌谣唱本,私家薄抄,金石碑刻,与前贤著作,皆分别搜讨,不敢或荒。虽短于时、绌于费,未能广购,而朋辈及当地人士所赠与者,不无可观”。应该说,这是罗香林搜罗广东地方文献颇典型的写照。罗香林整理文献也很迅捷,若获得新的珍贵文献,即使遇到时局动荡,缺乏勾稽参考的图书,他也会斟酌再三,将资料整理出来,“继念世事日亟,文物易摧,若不先将新获资料,速为理董成编,则再更离乱,必益难搜讨”可以说,罗香林在收集整理广东地方文献方面,真正做了史家的“勤而有常性,敏而有眼光”。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征求本省先贤先烈遗著遗物启事.书林,1937.

    2、广东省文献委员会组织规程.广东文献通讯(第一号),1948.

    3、罗香林.广东研究资料叙录史地篇序.书林,1937.

    4、罗香林.粤东之风.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6.

    5、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篇.台湾南天书局,1992.

    6、罗香林.兴宁先贤丛书辑录略例  兴宁先贤丛书:第1册.香港兴宁先贤丛书校印处,1958,

    7、罗香林.中国学术史上广东的地位.书林,1937.

    8、罗香林.世界史上广东学术源流与发展.广东建设研究专刊,1947.

    9、黄遵宪.关于乡邦文献与山歌寄胡晓岑,书林,1937.

    10、罗香林.回忆陈寅恪师.载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附录一.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7.

    11、罗香林.刘永福历史草.正中书局,1936.

    12、罗香林.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香港中国学社,1958.

   

    (蒋志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副研究馆员)

相关期刊更多

新乡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教育厅

新乡医学院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乡医学院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教育厅